萨特哲学的命运,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是一个传奇故事,是一次思想史的历险。他最精彩的思想,在《存在与虚无》和小说《恶心》之中。当我们把萨特当成哲学家时,往往不自觉地忘记了他也是一个作家,反之亦然,我们会忘记他同时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游走于哲学与文学之间,得心应手,他不是一个哲学教授,而是一个伏尔泰式的人物,这事发生在20世纪,简直是一个奇迹,因为我们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哲学教授。
萨特介入社会生活,干预政治,与所有知识分子论战,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兴趣,他是一个喜欢思想历险的人,一生的思想变化多端。可以这么说,就对于社会生活影响的广泛程度而言,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无人比得上萨特,他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是一个有趣的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就像是夜空里划过的一颗闪亮的流星,随即又消失在黑暗之中。在中国学术界,萨特从来不曾得到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那样的待遇,萨特被我们严重忽视了,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明显的误解,是很多人觉得萨特的哲学比康德和海德格尔的“浅”,而要突破这样的理解误区,得需要很多别的维度的想象力,而我们的学界,似乎不太愿意从其他方向想问题。
研究萨特思想之所以重要,关键的一点是,他的思想风格完全不是“中国式的”,可以把海德格尔的思想和古中国文化做比较,但萨特绝对不行,他终生都是个人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合起来说,也就是自由。对于萨特这样的人,我们绝对不要只是看到他在书里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在做什么、如何做,要介入他的个人生活的最为细微之处,他的自相矛盾,他的直来直去。总之,我们从来就不曾像他那样做一个学者——自己发明一种思想,而且言行一致,怎么说就怎么做。
屈明珍博士的这本书,研究萨特的早期自由思想,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书。在我看来,萨特这本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如果没有这本书,那么萨特可能只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像伏尔泰那样呼吁思想自由的战士。有了这本书,萨特可以与海德格尔平起平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海德格尔,因为萨特的写作,是“鸡尾酒里的现象学”,是滑雪场里的哲学。但是,就像之前的哲学家一样,萨特也从他之前的伟大哲学家的著作中汲取灵感。当他讨论自由的主题时,对于哲学史如数家珍,论证严谨。萨特的哲学写作风格是:用转引取代直接引用,而在转引时,他会不自觉地加上他自己的思想,他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他要给思想加上场合和情景,我们可以把他的哲学当小说读,而从他的小说中也可以读出他的哲学。
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就像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可以分成上下半场。上半场属于德国哲学,下半场属于法国哲学,甚至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可以略微夸张地说,如今的世界哲学主流,就是当代法国哲学,就像18世纪思想启蒙时代一样,捕捉住了精神文明的时代脉搏。萨特之后的福柯、德勒兹、德里达们,盖住了萨特的思想锋芒。但是,21世纪以来,当思想界重新审视20世纪的法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得到重新评价,法国思想家列维在21世纪之初出版大部头新作《萨特的世纪》,力求恢复萨特在思想史应有的地位,那些激烈批评萨特的当代法国新潮思想家,忘记了他们欠了萨特的情,忘记了他们曾经从《存在与虚无》中获得灵感……
鉴于以上,理解萨特,尤其是他关于自由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中,应是一件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屈明珍博士的这本书,很有理论深度,对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哲学体系,有准确的把握,写得清晰,不晦涩,是一本很好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
尚 杰
2020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