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录2
伯里克利与阿斯帕西娅

在古希腊的雅典,男子抛头露面,奔走政界,效命疆场,女子则深居简出、操持家务,对政治很少有发言权。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为阵亡将士举行的葬礼上就宣称,一个女子的最大光荣就在于让男人们少谈论自己。 然而,我们翻开伯里克利本人执政的时代即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历史画卷,却不时碰到一位容貌迷人、才华出众的妇女。她不甘寂寞,社交广泛,精通政治,喜欢哲学,成为当时雅典颇有影响的人物。据说雅典与萨摩斯的战争以及牵动整个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都与她有关。当时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甚至将她写进了自己的剧本在雅典上演。她不仅在雅典引起了轰动,而且名扬海外。波斯王子居鲁士对她不胜倾慕,竟以她的名字为自己的爱妾改名。那么,她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声名?

原来,她就是来自小亚沿岸希腊城邦米利都的名妓阿斯帕西娅(约公元前470—前400年)。她的出身不详,从其教养与才华来看,可能属于上层自由民之家。她在雅典之所以出名,除了她个人的才貌、职业等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既是前面提到的那位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情人、妻子,又是他的政治助手。

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雅典,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希腊各地的文人学者把雅典视为文化都会,纷纷慕名而来,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阿斯帕西娅就是这时由因放逐返回的老亚西比德 带到雅典的,并很快以其绰约的丰姿、高雅的举止、明快的谈吐、敏捷的才思吸引了许多文人政客。人们蜂拥而至,都想一睹她的风采,就连衣着不整、相貌丑陋、喜欢追根问底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带着他的学生前去登门拜访。

究竟伯里克利与阿丝巴帕西娅是如何结识的,不得而知。但阿丝帕西娅到来之际,正是伯里克利在政治事业上一帆风顺、却在婚姻生活上郁郁寡欢之时。他的妻子是他的一位近亲,两人感情不和。阿斯帕西娅的出现,无疑使这位大政治家一下子觅到了可以倾诉衷肠的知音。二人一见钟情,大约于公元前445年同居。从此,命运之神就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按理说,这么一个才女,在文化空气相当浓厚、相当自由的雅典是不该遭到非议或责难的,但事实远非如此。阿斯帕西娅初到雅典时,仍操妓女旧业。雅典男子虽不以狎妓为耻,但这种职业仍被人看不起。另外,一个外邦女子在雅典声名鹊起,也可能使一向把妇女限制在家中的雅典人无法接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她与伯里克利的关系。伯里克利的政敌在对他无可奈何时,就把愤恨发泄到他的情人身上,好像阿斯帕西娅就是把雅典导向战争深渊的祸根。

萨摩斯和米利都均是雅典同盟的成员,为争夺一块地方刀兵相见,相持不下。米利都请雅典仲裁,伯里克利下令双方停战。萨摩斯人不从,伯里克利遂率舰队迫其投降。有人说,伯里克利此举是为了讨取阿斯帕西娅的欢心。麦加拉是雅典的近邻,商业上的竞争对手,属于与雅典同盟为敌的伯罗奔尼撤同盟。公元前432年,伯里克利下令不许麦加拉商船进入雅典同盟的任何港口。这本来是商业利益上的冲突,但伯里克利的政敌却认为他另有他图。当时雅典出现了几起对伯里克利亲友的控告,阿斯帕西娅首当其冲。有人告发她渎神,还有人指控她在家里接待自由民妇女,以供伯里克利玩乐。只是由于伯里克利含泪向陪审员苦苦求情,阿斯帕西娅才免于厄难。他的政敌指责说,他是为了给亲友开脱罪责,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才下封港令,点燃了正在微微冒烟的战火。阿里斯托芬干脆把责任都推到了阿斯帕西娅的头上,认为是麦加拉人抢走了她的两个妓女而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他的喜剧虽然写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后,但却反映了当时雅典人的看法。

阿斯帕西娅曾和伯里克利生一子,也取名伯里克利。但根据伯里克利于公元前451年重申的法律:凡父母皆为雅典公民的子女才具合法身份,他们的儿子不能算是真正的雅典人。伯罗奔尼撤战争开始后不久,战局对雅典不利。加之城中瘟疫流行,死亡枕藉,雅典人迁怒伯里克利,他被革职罚款。可很快,雅典人就发现值此国家危难之秋,非伯里克利不能担当领导雅典人的重任。于是,雅典人聚集到他的面前,请求他原谅人民过去对他的不公平待遇,请他复出。伯里克利在民众的再三请求之下,挥泪答应,但提一条件,就是要让他与阿斯帕西娅的儿子成为雅典的合法公民。人们满足了他的心愿。这个儿子后来还担任过雅典的将军。

伯里克利复出不多时就染疫而亡。他和阿斯帕西娅一块生活了16个年头,其中他担任将军13年。阿斯帕西娅辅其执政,对雅典的政治、文化事业作过一定的贡献。伯里克利对她爱之极深,每次外出或归来,都要向她亲吻致意。二人既可谓是英雄美人,也可谓是患难知己。阿斯帕西娅代伯里克利受过,伯里克利俯首含泪为阿斯帕西娅在大庭广众下求情,说明他们有着坚固的爱情基础。 LqLHyzKAvozkOKrhNAzMffpCkDELDDvQHqFpqOZphMUwPawBiO3teTlopBttId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