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象征交换语境中的拟真“诱惑”批判

这种冷漠,乃是否定意义上的荒漠的冷漠。而我所谈到的东西,是欲望的深层的冷漠,是灵魂的荒漠,质量的缺失给了它一种罕见的质量。

——让·鲍德里亚:《鲍德里亚访谈录:1968—2008》

世界的规则就是幻觉,彻底的幻觉。世界根据一些表面上隐秘、且完全不属于现实领域的规则而运转。这是一场游戏,但这里存在着规则。我对拟像的全部分析都建议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人们试图逃避作为幻觉的世界。

——让·鲍德里亚:《鲍德里亚访谈录:1968—2008》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框架中,资本主义批判的逻辑基点是抽象的象征交换概念,一方面,他以象征交换的本真内涵来取代社会经济学层面的等价交换关系,另一方面,在“价值的结构革命”之后,鲍德里亚以价值批判为前提,在象征交换与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的拟真形态之间建构了否定性的逻辑张力,由此,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及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进行彻底的理论颠覆。在鲍德里亚的文本中,他并未对“象征交换”的概念内涵进行具象化的界定,而是通过莫斯-巴塔耶式的原始交往形态,以象征回归的社会历史维度来呈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本真关系,在此基础之上,鲍德里亚在激进资本主义批判的话语框架内阐述了“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理论构想”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鲍德里亚在开篇前言里提到:象征交换是社会构成的组织形式,而这一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的制度中是缺失的,“现代社会构成的层面上不再有象征交换” 。他将象征交换的本真性社会内涵作为拟像-拟真社会历史框架的否定式基点,提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原始象征形态相对立的三重拟像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的拟真形态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在后工业时代的抽象化表征,是在超真实的表象空间中,由代码的客体逻辑决定的伪象征关系。

1979年,鲍德里亚出版了自己另一部颇有争议的著作《论诱惑》(De la seduction),从象征交换的本真场景出发,他在这篇文本中围绕“诱惑”概念,提出了拟真社会中的伪象征逻辑在形而上学层面的表现形式。鲍德里亚在书中探讨了“诱惑”在象征性和拟真性两个维度上表征出来的关系内涵,指出拟真诱惑是资本逻辑在超真实场景中新的话语方式。在“诱惑”的逻辑框架内,鲍德里亚将现实层面资本统治的剩余物累积过程阐述为拟真零度表象空间中的“祛魅”和“施魅”,在逻辑层面依托拉康的“他者”理论,通过游戏式“反转”机制,呈现了拟真诱惑在后工业社会超真实场景中的“完美”再生产策略。由此,鲍德里亚以象征诱惑中的交互性仪式为本真基点,建构了拟真语境中资本主义批判新的理论张力。 zYGYrFg9FlXrcRZbfJw4FYo4JTYXfX1FWT/XtDjLanRwhxnwRVjc2dvKGR+ttL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