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景宗

景宗,至仁成穆明惠獻和大王,諱伷,字長民,光宗長子,母曰大穆王后皇甫氏。光宗六年乙卯九月丁巳生,十六年,立爲太子。二十六年五月甲午,光宗薨,王即位,大赦,還流竄,放囚繫,洗痕累,拔淹滯,復官爵,蠲欠债,减租調,毁假獄,焚讒書。

〔三十一〕 十月甲子,加政丞金傅爲尚父。制曰:“姬周啓聖之初,先封吕望;劉漢興王之始,首册蕭何。自此大定寰宇,廣開基業,立龍圖二十代,躡麟趾四百年。日月重明,乾坤交泰,雖自無爲之主,亦關致理之臣。觀光順化衛國功臣、上柱國、樂浪王、政丞,食邑八千户金傅,世處雞林,官分王爵。英烈振凌雲之氣,文章騰擲地之才,富有春秋,貴居茅土。六韜三略,拘入胷襟。七縱五申,攝歸指掌。我太祖始修睦鄰之好,早認餘風,尋頒駙馬之姻,内酬大節。家國既歸於一統,君臣宛合於三韓。顯播令名,光崇懿範。可加號尚父都省令,仍賜推忠順義崇德守節功臣號,勛封如故,食邑通前爲一萬户。”是月,加上六代考妣尊號。

【丙子】 元年夏六月庚申,黄州院二郎君並加元服,改院號爲明福宫。

冬十一月,宋遣左可禦副率于延超、司農寺丞徐昭文,册王爲光禄大夫、檢校大傅、使持節玄菟州諸軍事、玄菟州都督大順軍事,食邑三千户。遣使如宋,賀即位。放執政王詵于外。王嘗許先朝被讒人子孫復讎,遂相擅殺,復致冤號。及是,詵托以復讎,矯殺太祖子天安府院郎君。於是,貶詵,仍禁擅殺復讎。以荀質、申質爲左、右執政,皆兼内史令。元甫壽餘爲近臣知御厨事。始定各品田柴科 〔三十二〕

是歲,遣金行成如宋,入學國子監。

【丁丑】 二年春三月,御東池龍船,親試進士,賜高凝等及第。

是歲,遣使 〔三十三〕 如宋,獻良馬、甲兵。

【戊寅】 三年夏四月,政丞金傅卒。謚敬順。宋遣太子中允張洎來聘。

【乙卯】 四年春三月,賜元徵衍等及第。

夏六月,宋遣供奉官、閤門祗候王僎來,册王爲侍中,加食邑一千户。

是歲,渤海人數萬來投。

【庚辰】 五年,以崔知夢爲内議令。王承等謀逆伏誅。

【辛巳】 六年夏六月,王不豫。

秋七月,王疾彌留。

甲辰,召堂弟開寧君治内禪。遺詔曰:“一生一死,賢哲難逃。或短或修,古今皆是。寡人承四朝之餘烈,受三韓之霸圖,獲保山川土地,務安宗廟社稷。日慎一日,首尾七年。因此勤勞,遂成疾疹。冀怡神於釋負,將傳聖以紓憂。正胤開寧君治,國之親賢,予所友愛,必能奉祖宗之大業,保國家之昌基。咨爾公卿宰臣,其敬保我介弟,永綏我大邦。寡人每覽《禮經》,至‘男子不死婦人之手’,未嘗不臨文嘆仰!至于今日,左右嬪御已令屏去。倘或不延,欻至大期,更何所恨!服紀輕重,合依漢制。以日易月,十三日周祥,二十七日大祥。園陵制度,務從儉約。其西京、安東、安南、登州等諸道,膺鎮守之任,有軍旅之權者,所寄非輕,豈宜暫曠。不許離任赴闕,各於任所舉哀。三日釋服,其餘並委嗣君處分。”

丙午,薨于正殿。在位六年,壽二十六。王温良仁惠,不好遊戲。末年厭倦萬機,日事娱樂,沈溺聲色,且好圍碁,昵近小人,疏遠君子,由是政教衰替。謚曰獻和,廟號景宗。葬于南畿山麓,陵曰榮陵。穆宗五年,加謚成穆。顯宗五年,加明惠。十八年,加順熙。文宗十年,加靖孝。高宗四十年,加恭懿。

李齊賢贊曰:“滕文公問井地於孟子,孟子曰:‘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三韓之地,非四方舟車之會,無物産之饒,貨殖之利。民生所仰,只在地力。而鴨緑以南,大抵皆山,肥膏不易之田,絶無而僅有也。經界之正若慢,則其利害比之中國相萬也。太祖繼新羅衰亂,泰封奢暴之後,萬事草創,日不暇給,止爲口分之法。歷四世,景宗作田柴之科,雖有疏略,亦古者世禄之意。至於九一而助,什一而賦,與夫所以優君子小人者,則不暇論也。後世屢欲理之,終於苟而已矣。蓋其初不以經界爲急,撓其源而求流之清,何可得也?惜乎!當時群臣,未有以孟子之言,講求法制,啓迪而力行之也。”

校注:

〔一〕正胤:即王太子。

〔二〕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權知高麗國王事建”,然考《舊五代史》卷四三原文作“權知高麗國事王建”,兹從之。

〔三〕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抹”,語義不通,實係形近而訛,今據文意改之。

〔四〕 三軍:作戰時歸屬於中央軍的中軍、左軍、右軍,其爲臨時軍隊組織,與前軍、後軍合稱五軍。

〔五〕 原文作“予”,顯誤,乙亥字原本和奎章閣木刻本均作“于”,今據改之。

〔六〕 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市。曾爲百濟國都,原名熊川,後改熊津、熊州等,高麗初稱公州。

〔七〕 羅州:今韓國全羅南道羅州市。

〔八〕 楊州:今韓國京畿道楊州市一帶。

〔九〕 摩竭陁國:又作摩揭陀國、摩羯陀國、摩伽陀國等,古代印度的一个重要王國,位於恒河中下游地區,大体相當於今印度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

〔十〕 後晉年號:即後晉石敬瑭天福三年。

〔十一〕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撿”,實係形近而訛,今統改之。

〔十二〕 功臣堂:亦稱功臣閣。太祖時期,供奉三韓功臣的功臣閣基本設置在寺院中。太祖二十三年(九四〇)以前,遷至彌勒寺。功臣閣設置在寺院的原因,與當時佛教的護國信仰有很大關係。將功臣供奉於寺院,雖有爲其祈福的意義,但三韓功臣與佛教的力量結合,具有保衛國家的意義,也是重要原因。

〔十三〕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候”,係形近而訛,今統改之。

〔十四〕 車峴:位於韓國忠清北、南道的車嶺山脉。

〔十五〕 公州: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市,原百濟熊川(後改熊津、熊州等),高麗初稱公州。

〔十六〕 漢、魏二文故事:即漢文帝與魏文帝崇尚節儉,俱從薄葬的典故。唐韓愈《外集·順宗實録五》:“况漢魏二文,皆著《遺令》,永言景行,常志夙心。其山陵制度,務從簡約,並不得金銀錦彩爲飾。”

〔十七〕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遂”,顯誤,今據實改之。

〔十八〕 後一“黄綾夾帕一條、蓋册匣三幅”疑爲衍文,俟考。

〔十九〕 原文作“剡”,顯誤,係形近而訛,乙亥字原本和奎章阁木刻本均作“ ”,今據改之。

〔二十〕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時太祖棄代甫規耳”,《高麗史節要》卷二作“時去太祖棄代甫耳”。甫耳,不久之意。據文意,當從《高麗史節要》,今據改之。

〔二十一〕 司天:指負責天文觀測的司天臺與其官員。司天臺在高麗國初稱太卜監,先後又改爲司天監、觀候署等,後又與太史局合併爲書雲觀。司天臺置有判事、監、少監、春夏秋冬四官正、卜正、卜博士等官職。

〔二十二〕 《貞觀政要》:唐代吴兢所著政論性史書。該書以記言爲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於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二十三〕 大奉恩寺:高麗光宗二年(九五一)在開京皇城外南側所建的寺院,該寺院爲供奉太祖御真的真殿寺院,該真殿稱孝思觀,恭愍王二十二年(一三七三)改爲“景命殿”。高麗歷代國王時常在國家有事時,前往太祖真殿祈願,該寺也具有定期舉行燃燈會等國家佛教儀禮的功能。

〔二十四〕 王融(?—?):一説吴越國出身,歸化於高麗。高麗光宗至成宗時期歷任大相、大匡、内議令、摠翰林、翰林學士、兵部令、平章事,爲國王側近勢力。在光宗十七年(九六六)起至成宗十三年(九九四)實施的十八次科舉考試中,共十一次出任知貢舉。

〔二十五〕 始置科舉:高麗光宗九年(九五八)五月,在歸化高麗的後周使節雙冀之建議下,高麗初次施行了科舉考試,並由雙冀知貢舉。科舉制度自此在高麗制度化。光宗積極吸納雙冀的建議,實施科舉制度,目的是通過新的官僚體系,打破豪族勢力壟斷國家政權的局面,進而强化王權。

〔二十六〕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十年遣春佐丞”,《高麗史節要》卷二作“十年春遣佐丞”,據文意,當從《高麗史節要》,今據改之。

〔二十七〕 行宋年號:即宋太祖乾德元年(九六三)。

〔二十八〕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大承”,《高麗史節要》卷二作“大丞”,據上文當從《高麗史節要》,今據改之。大丞,高麗初期的官階,位於十六等級中的第五等。

〔二十九〕 徐熙(九四二—九九八):歷仕四朝,官至内史令,高麗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曾出使過宋朝,並在第一次高麗與契丹的戰争中與契丹主將蕭恒德談判,不僅説服契丹退兵,更令高麗拓地至鴨緑江邊。

〔三十〕 原文作“功臣號”,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功號臣”,顯誤,今從原文。

〔三十一〕 原文作“各”,顯誤,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冬”,今據改之。

〔三十二〕 田柴科:高麗時代給予官吏、功臣等人土地的制度。“田”指耕地,“柴”指山林,“科”指官吏等級。即將國家田地、山林按領受人等級分配,領受人對田地、山林只有收租權,租税額由國家規定,死後還田,從而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以加强中央集權。後王公權貴不斷侵奪公田,十二世紀後已無法實施。

〔三十三〕 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遣子”,《高麗史節要》作“遣使”,據文意,當從《高麗史節要》,今據改之。 vGTculUZgDUkZFsVqvnSAZNqQuLtdN9eGGQ90V/h+ekzMK+7UTgo4xBBmZAXlG9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