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鹵簿法駕鹵簿 燃燈鹵簿 八關鹵簿 巡幸奉迎鹵簿 宣赦鹵簿 小駕鹵簿 王太子鹵簿 百官儀從 外官衙從

法駕鹵簿

毅宗朝詳定:第一引:開城令,中道,清道拱鶴一人,插角,紫衣,束帶,執杖。錦絡縫衣軍十人,冷里軍六人,分左右,皂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散手軍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第二引:開城尹,中道,清道拱鶴一人,錦絡縫衣軍十人,冷里軍十人,散手軍十人,並分左右。衣服與令儀注同。第三引:御史大夫,中道,清道控鶴一人,儀注與開城尹同。指揮儀仗使正郎二員,具公服,騎。指揮員二十二,紫衣。清道電吏二十人,分左右。放角,紫衣,執杖子。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放角,紫衣,束帶,佩長刀,執旗。夾軍士各二十人。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五方旗各一,依其方色在紅門大旗閒,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十人。朱雀中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白澤旗二,分左右,夾軍士二十四人。黄麒麟中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白象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四十人。左右龍旗各五,引將校二人。左右彩旗各五,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白龍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天下太平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左右西王母大旗各一,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六十人。駕雲執拍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捧寶珠仙人大旗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四海永清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白澤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二儀交泰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捧如意珠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五方龍中旗五,各依方色,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五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雙舞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二十,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四十人。赤龍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孔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左青龍中旗一,右白虎中旗一,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碧鳳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金雞旗二,寶珠旗二,火珠旗二,赤豹旗二,胡人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駕雲吹笛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火珠旗二,神龜負書旗二,彩旗十,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二十八人。黄龍大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君王萬歲中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角 旗二,白象旗二,玄鶴旗二,鳳旗二,夾軍士十六人。寶珠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四十人。金雞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鸞大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白麒麟旗二,神龜含珠旗二,鸞旗二,黄獅子旗二,赤獅子旗二,赤豹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四人。龍馬大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黑獅子旗二,白獅子旗二,青獅子旗二,麒麟旗二,鳳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五色龍旗各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黄龍負圖旗二,孔雀旗二,騶牙旗二,獬豸旗二,天鹿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神龍含珠旗二,辟邪圖旗二,黄龍負圖旗二,白鶴旗二,玄鶴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鸑鷟旗二,周匝旗二,三角獸旗二,龍馬旗二,黑旗二,各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二十人。玄旗一,中道,繡龜蛇合形,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白澤旗二,龍馬旗二,一角獸旗一,白鶴旗一,綵旗五,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八人,在左。白澤旗一,三角獸旗一,周匝旗一,天鹿旗一,綵旗五,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八人,在右。黑大旗四,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八十人。已上衣服,竝與紅門大旗隊同。弓箭二十,軍士二十人。貍頭冠,衣服同前。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金鉦十,軍士十人。掆鼓十,軍士三十人,分左右。鼗鼓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銀簳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班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已上衣服與夾旗軍士同。哥舒捧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寶祥花衣,假銀帶。銀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鐙杖子二十,鍮石鉞斧二十,各分左右。軍士四十人。衣服同前。蛙蟆幡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銀粧長刀二十,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立角,緋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

上元燃燈奉恩寺真殿親幸鹵簿,毅宗朝詳定:第一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凡將校服色,下並同。夾軍士四十人。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凡夾旗人服色,下並同。天下太平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四海永清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二儀交泰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夾軍士二十人。五方旗各一,引將校一人,夾軍士十人。白澤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四十人。彩旗一百,分左右,引將校二十人,夾軍士二百人。一角獸大旗二,騶牙大旗二,黄龍大旗二,天鹿大旗二,捧寶珠仙人大旗二,交龍大旗二,白龍大旗二,龍馬大旗二,鸑鷟大旗二,並分左右,引將校各二人,夾軍士各四十人。後殿黑大旗四,分左右,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八十人。弓箭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貍頭冠,緋衣,扞袴。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平巾幘,緋衣,扞袴。金鉦十,軍士十人,分左右。掆鼓十,軍士三十人,分左右。鼗鼓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銀簳小旗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衣服並同前。哥舒捧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紫寶祥花衣,假銀帶。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鐙杖二十,鍮石鉞斧二十,軍士四十人,各分左右。蛙蟆幡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衣服並同前。銀粧長刀二十,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立角,緋寶祥花袖衣,假銀帶。塗金粧長刀二十,領將校二人,軍士二十人,分左右。衣服並同前。

仲冬八關會出御看樂殿鹵簿,毅宗朝詳定:左右紅門大旗一,引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軍士四十人。平巾幘,扞袴,緋衣。弓箭隊,軍士二十人。貍頭冠,扞袴,緋衣。彩旗一百,軍士二百人,服與紅門大旗軍士同。引旗將校二十人。服色與紅門大旗同。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平巾幘,扞袴,緋衣。鐙杖二十,軍士二十人。鼗鼔二十,軍士二十人。掆鼓一十,軍士三十人。金鉦一十,軍士十人。衣服並與豹尾槍軍士同。吹角軍士十人。立角,寶祥花衣,假銀帶。蛙蟆幡二十,軍士二十人。鍮石鉞斧二十,軍士二十人。小旗銀簳槍二十,軍士二十人。黑簳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並同執鉦人。銀粧長刀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與吹角軍士同。塗金粧長刀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與銀粧長刀同。領將校二人。服色與護旗將校同。哥舒捧二十,軍士二十人。衣服與塗金粧長刀執軍士同。自紅門大旗至哥舒捧,並相次分左右排列。左右小龍旗各一,夾軍士四人。平巾幘,扞袴,緋衣。五方旗各一,引將校五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夾軍士十人。衣服與夾小龍旗軍士同。

西南京巡幸還闕幸迎鹵簿,毅宗朝詳定:紅門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放角,紫衣,佩刀,執旗。夾軍士各二十人。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天下太平大旗一,中道,引將校一人,服同紅門旗將校。夾軍士二十人。服同前夾軍士。四海永清大旗一,二儀交泰大旗一,並中道。引將校、夾軍士衣服,並與天下太平旗同。五方旗各一,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十人,並衣服與大旗同。白澤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彩旗九十,分左右,引將校十八人,夾軍士一百八十人。白獅子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四十人。胡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青龍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赤象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彩鳳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黄獅子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駕龜仙人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白騏驎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彩鳳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後殿黑大旗二,分左右,引將校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衣服並同上。冷里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皂紗帽子,紫紬小袖衣,假銀帶。豹尾槍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鐙杖子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衣服並同上。弓箭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貍頭冠,餘衣服同上。蛙蟆幡槍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銀簳槍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鍮石鉞斧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鼗鼓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掆鼓一十,分左右,軍士三十人。金鉦六,分左右,軍士六人。黑簳斫子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衣服並與冷里軍同。銀粧長刀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塗金粧長刀一十,分左右,軍士一十人。哥舒捧一十,分左右,軍士十人。衣服並同上。

宣赦鹵簿

高宗八年十月,御儀鳳樓宣赦,用儀仗軍一千三百八十人,鳳曳軍六十人,盤車軍二十人,指諭將校六十二人,並着繡衣,分列毬庭左右。紅門大旗二,分左右,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五方中旗各一,依其方色排列紅門大旗閒,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人。彩旗十,分左右,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十人。冷里軍二十人,散手軍二十人,並分左右。黄質白澤大旗二,分左右。隊夾同紅門大旗。彩旗十,分左右。隊夾同紅門隊彩旗。豹尾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緑質一角獸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引口吹幡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碧質騶牙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鐙杖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天下太平旗一,中道,隊正一人,夾軍士二十人。紅質黄龍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與騶牙大旗同。貍頭弓箭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四海永清大旗一,中道,隊正一人,軍士二十人。黄質天鹿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與黄龍大旗同。掆鼓十,分左右,軍士各五人。金錚十,分左右,軍士各五人。二儀交泰大旗一,中道。隊夾與四海永清旗同。白質捧寶珠仙人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天鹿大旗。摇鼓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吹角二十,軍士二十人,並分左右。紅質鳥隼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鉞斧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五方龍中旗各依方色排列,中道,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人。藍黄質白龍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鳥隼大旗。銀槍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黄質龍馬大旗二,彩旗十,並分左右。隊夾並同前隊。斫子二十,軍士二十人,分左右。碧質鸑鷟大旗二,分左右。隊夾同前隊。銀粧長刀二十,鍍金長刀二十,哥舒捧二十,軍士各二十人,並分左右。黑大旗四,黄龍大旗二,並分左右,隊正各一人,夾軍士各二十人。

小駕鹵簿

毅宗朝詳定:只設紅門大旗二、後殿黑大旗二,其餘以次差减。凡儀仗,有司各以令式排列,如常儀。

王太子鹵簿

文宗十年六月,禮司奏:“隊仗鼓吹當减大駕之半,乞令衛尉寺分隸詹事府。”從之。

毅宗朝詳定:先排隊,領將校四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一百人,分左右。紫衣,執長刀。清道電吏八人,分左右。放角,執杖子。白澤中旗二,三角獸中旗二,白獅子中旗二,騶牙中旗二,引將校二人,夾軍士各二人。雜彩旗二十,引將校四人,夾軍士各二人,並分左右。引將校皆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皆平巾幘,抹額,緋衣,扞袴。銀骨朵子隊,領將校二人,放角,紫衣,束帶,佩刀,執旗。軍士二十人。皂紗帽子,紫小袖衣,假銀帶。銀粧長刀隊,領將校二人,軍士八人。衣服各與銀骨朵子隊同。已上並分左右。行爐、茶擔各一,軍士四人,中道。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絞床、水灌子各一,分左右,軍士四人。衣服同前。書函、筆研案各一,軍士四人。衣服同前。銀斫子隊,軍士十六人,分左右。紫羅冠,緋羅背子,緑羅汗衫,紫繡包肚。都知班十二人,分左右,放角,錦衣,束帶,把斫子。行首二人。佩刀,執旗。中禁班十人,分左右,衣甲,佩刀,行首執旗,先排執彈弓。大傘二,拱鶴四人,金畫帽子,錦衣,束帶。青陽傘二,拱鶴四人。衣服同前。牽龍班,指諭二人,將校八人,分左右。金畫帽子,錦衣,金塗銀束帶。雨傘二,拱鶴四人。茶房、衣房軍士各十五人。青衣。後擁馬二匹,控軍士十四人。立角,寶祥花大袖衣,假銀帶。玄武隊,領將校四人,軍士一百人,分左右。衣服並如先排隊。

百官儀從

顯宗十四年六月,式目都監奏定:詹事府丞給從三人,司直以下録事以上各給從二人。

獻宗元年九月,詔:“自今宰相樞密隨駕者,許令張傘,以爲恒式。”

明宗二十年,判:守太師、太傅、太保,各丘史二十二。守太尉、守司徒、司空,十六。公、侯,二十。伯、子、男,十四。中書令、門下侍中,二十二。門下、中書侍郎平章事,二十。參知政事,十六。知省事,政堂文學,十五。左右常侍,十。直門下、給事中、左右諫議,八。起居注、起居舍人、左右司諫,六。左右正言,五。尚書令,二十二。左右僕射,十四。知省事,八。左右丞,七。左右司郎中,六。左右司員外郎,五。樞密院事,十六。使,十五。知院事、同知院事,十四。副使,十三。密直學士,十。知奏事,九。承宣,八。六尚書官判事,十五。六尚書、上將軍,十。殿中監、近仗、諸衛大將軍、卿、監、祭酒,八。六尚書官知部事,八。近仗諸衛將軍、諸曹侍郎,七近仗諸衛中郎將、諸曹郎中,六。近仗諸衛郎將、諸員外郎,五。三司判事,十五。使知司事,八。副使,六。判官,五。御史臺判臺事,十二。大夫,十。知臺事,八,中丞,七。雜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六。監察御史,五。秘書、殿中、禮賓、衛尉、司宰、太僕、太府、少府、將作、國子判事,九。少卿、少監、司業,六。秘書、殿中丞,五。内給事、國子博士,四。翰林院判院事,十。學士承旨,八。翰林學士,七。侍講、侍讀,六。史館監修國史,十五。修國史,十三。修撰官,六。軍器、太醫監判事,八。監,七。少監,六。閤門判事,八。引進使、知閤門事,七。使,六。副使、通事舍人,五祗。候,四。詹事府詹事,八。少詹事,六。尚食、尚衣、尚舍、尚乘、尚藥知局事,六。太史局判事,七。知局事,五。令,四。司天臺判事,八。監,七。少監,五。四官正,四。諸陵、太廟令,四。以下參外六品及近仗諸衛别將、東南班七品員,三。近仗諸衛散員及東班八九品員,二。諸權務官、甲科使、同科副使,四。乙丙科使,四。同科副使,三。泰定、棣通門、静德、康安殿侍衛將軍,三。直翰林史館録事、判官、留院校監以上有禄諸權務,二。以下諸權務員,一。兩班致仕員、尚書、中書令、門下侍中、侍郎、平章事,各丘史五。此外宰臣、樞密院員及守三公以上,四。僕射,六。尚書、上將軍,三。大將軍、卿、監,二。判寶文閣學士,七。直學士,六。待制,五。直閣,四。此皆兼官,减半定付。

恭讓王元年四月,禮儀司請更定群臣儀從、蓋扇有差:侍中,十二人。省宰,九人。密直,八人。六部判書、代言班主,七人。上將判事,六人。單三品,五人。四品,四人。五六品,三人。參外,二人。捕盗巡綽官,不在此限。又暑月只着紗帽,觸熱甚艱,自四月至八月,兩府用重簷青色蓋,六部判書、代言班主、通憲散騎以上,用單簷青色蓋,臺、省用平簷皂蓋,三品用圓扇,四品至六品用鶴翎扇。以上顯任官,雨雪外不許着高頂帽。文武官朝覲、會同,禁用灰白色。事竟不行。

外官衙從

顯宗九年正月,定大小各官守令衙從。大都護府牧官使,六。副使,五。判官,四。司録、法曹,各三。醫、文師,各二。中都護府使、副使、判官、法曹、醫文師衙從。並同大都護府 〔二十二〕 。防御鎮使、知州府郡事、官使,五。副使,四。判官、法曹,各三。縣令、鎮將,三。副將、尉,二。

恭愍王十五年十二月,定外官衙從、馬匹。留守官尹,衙從九、馬五疋。判官,衙從四、馬三疋。參軍、法曹,各衙從三、馬二疋。大都護府使,衙從六、馬四疋。判官,衙從四、馬三疋。司録,衙從三、馬二疋。牧官使、判官、司録,衙從、馬匹。並同大都護府 〔二十三〕 。中都護府使,衙從五、馬三疋。司録,衙從三、馬二疋。知州事,衙從四、馬三疋。判官,衙從二、馬二疋。縣令,衙從三、馬二疋。監務,衙從二、馬二疋。

校注:

〔一〕南行:顯宗元年,因契丹的第二次入侵,顯宗南下羅州避難的事件。

〔二〕九旒冠:西周之時定制: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此後歷代之制大略相同,高麗亦倣此制。

〔三〕九章服:即繪有九章紋的袞服。章服制度中最高級别的是天子的十二章紋。

〔四〕原文以及乙亥字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柒”,同“漆”。《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佰貳拾里,曰剛山,多柒木。”袁珂校注引汪紱云:“柒即漆字。”

〔五〕紅鞓:用紅色布帛包裹的皮帶,高麗時期,國王及百官配帶於公服上。根據毅宗時期確定的禮法,文官四品以上配紅鞓掛金魚,常參六品以上配紅鞓掛銀魚。比其低的職位,配帶以黑色的布帛包裹的黑鞓。官吏配用紅鞓的制度源自於唐朝後期,五代和宋朝沿襲。據推測,朝鮮也在統一新羅時期的公服上使用,但至今尚不見相關文獻記載和遺物,進入高麗時期後配用紅鞓帶。

〔六〕《律曆志》:即《漢書·律曆志》。

〔七〕《唐史》:即《唐書》。從内容來看,提及了《舊唐書》輿服志的内容。中國歷代帝王偏好黄色,唐朝天子平時着赤黄色的袍與衫。此外,據《舊唐書》卷四五《輿服志》記載,天子之服爲“上服”。

〔八〕三黄:又稱“雄黄色、赤黄色、黄色”。

〔九〕奉恩寺:又稱“大奉恩寺”。高麗光宗二年(九五一)在開京皇城外南側所建的寺院,該寺院爲供奉太祖御真的真殿寺院,該真殿稱孝思觀,恭愍王二十二年(一三七三)改爲“景命殿”。高麗歷代國王時常在國家有事時,前往太祖真殿祈願,該寺也具有定期舉行燃燈會等國家性的佛教儀禮的功能。

〔十〕燃燈大會:上元燃燈會,即正月十五日召開的燃燈活動。

〔十一〕燃燈小會:上元燃燈會活動中在正月十四或二月十四舉行的活動。燃燈小會的主要活動在供奉太祖御真的奉恩寺舉行,即拜謁太祖。

〔十二〕八座:高麗時期,指尚書省的正二品官職爲尚書左僕射和尚書右僕射以及六部尚書之統稱,故八座當指尚書省主要行政長官。

〔十三〕兵倉正:執掌各郡縣的軍士任務與徵收租税事務,顯宗九年(一〇一八)隨郡縣制的改革,按各郡縣丁數核定鄉里數,同時,各郡縣的兵正與倉正的數量也重新核定。一般以一百丁爲基準,一百丁之上設二人,一百丁之下設一人。

〔十四〕壇史:鄉吏職的最底層吏職。隸屬於鄉吏組織的各機構,掌基層行政實務。

〔十五〕五教兩宗:高麗中期至朝鮮初期的佛教流派總稱。一般認爲指佛教的各宗派即“涅槃宗、戒律宗、法相宗、法性宗、圓融宗”的五個教派以及“天臺宗”和“曹溪宗”。但高麗初期只存在“曹溪宗、華嚴宗、瑜伽宗”三大宗派。之後,因天臺宗創立並擴大,纔確立爲四大宗派。因此“五教兩宗”實爲一般對佛教的概稱。

〔十六〕《玉龍記》:道詵所著,道詵被稱爲“玉龍子”。參前注。

〔十七〕公主:即元世祖之女齊國大長公主。

〔十八〕魏武帝:指曹魏創始人曹操。曹操死後被追贈爲“太祖武皇帝”。

〔十九〕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虞侯”,實係形近而訛,當作“虞候”,今改之。

〔二十〕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丈”,實誤,今據上、下文改之。

〔二十一〕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均作“負扆”。負扆,亦作“負依”,即背靠屏風之意。古代天子背扆而坐,南面以對諸侯,以示君位,故後世即以負扆比喻南面稱帝或攝政。如《淮南子·氾論訓》云:“周公繼文王之業,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平夷狄之亂,誅管蔡之罪,負扆而朝諸侯。”高誘注:“負,背也。扆,户牖之間。言南面也。”故“負扆”在此不符文意,當作“黼扆”。黼扆,即繡有斧形紋路之屏風。《書經·顧命》:“狄設黼扆、綴衣。”

〔二十二〕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此六字均作小字注文,但據文意,應當作正文,故改之。

〔二十三〕原文以及乙亥字原本、奎章閣木刻本此六字均作小字注文,但據文意當作正文,故改之。 +tIcLKIM0uGhtQQ54CJgRGfeK/ZDRl7gbynzwVASIZHZCd7ifplDIJFE+rOF59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