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宗教人”的形象

宗教是远古文化的主要形式。每一个民族都有宗教,希腊民族也不例外。古希腊人的宗教主要是通过他们的神话表达的。希腊神话堪称人类各民族中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神话。现在大家都承认,希腊神话表达了一种世界观,神是把自然拟人化的产物。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还不全面。需要补充和强调的是,希腊神话同时也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和一种人生观,我们在希腊神话里所能看到的,不但是自然的拟人化形象,而且是一种“宗教人”的自我形象。

一、与人同形同性的神

“人神同形同性论”(anthropomorphism)是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希腊神话的实质是神人同形同性。他精辟地论述道:“荷马和赫西阿德把人间一切的无耻与丑行都加在神灵身上:偷盗、奸淫、彼此欺诈。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同凡人一样的容貌和声音。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的神像了。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特拉基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 总之,从道德、形体到生活方式,都与人相似,是对人的模仿;希腊的神只是按照希腊人的形象和观念创造出来的。

色诺芬尼对希腊神话本质的看法是深刻的,但他对荷马(Homer)和赫西阿德(Hesiod)的批判不过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批判。色诺芬尼所认为的那些“丑行”,荷马时代的人却不一定这么看,因为从荷马史诗中对这些事情的描述来看,常常是一种欣赏的口吻。如果我们理解这个时期的神话是神人同形同性的,荷马和赫西阿德是按照人的形象来描述神的性情和行为的,那么我们可以依据人们对神的认识来了解当时人们对于人的认识。神话中包含着对人自身的初步认识,可以说,神话中的神就是被理想化了的人的自我形象。

1.神的身体

神话中的男神英俊健美,女神天生丽质。神也用装饰物,如赫拉用橄榄油擦身;神穿着缝制的衣服,戴耳环,还穿着鞋 ,完全是一副希腊人的形象。神是一种理想的人,比男人更健美,比女人更美丽温柔。这反映出希腊人对于肉体之美的赞赏。

希腊人不仅赞赏活的肉体,而且对于死的肉体的美也表达出了同样的兴趣,这在其他民族看来恐怕是不可思议的。例如,据希罗多德记载,希腊人杀死了波斯人的一个重要首领,但他们并没有把这个首领的尸体破坏或埋掉,而是对这具尸体欣赏了一番:“首先他们就把尸体安放在马车上,顺着他们的队伍走了一程;因为这具尸体不但魁梧,而且姿容美好,是值得一看的。正因如此,他们竟情不自禁地离开了他们的队伍来看玛西司提欧斯的尸体。” 荷马史诗在描述杀人的场面时热衷于血淋淋的细致描写。比如,把肚肠戳了出来 ;骨头被打碎了,他的两颗眼珠掉在脚下的泥土里 ;多隆的嘴还在说话,但他的脑袋已经掉在地上 ;那人的脑浆泼了一头盔 ;两个眼珠子在尘土里乱滚 。对人的死态津津乐道,对死的过程详尽地描述,而且用了很优美的比喻,显得极其冷酷。但实际上,希腊人是用对身体美的赞赏态度来描述身体的灭亡的。

希腊人虽然对于肉体的美的表现极其逼真、生动,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裸体艺术作品竟然没有丝毫肉欲的成分,他们很少有直接表现肉欲的作品。那些裸体雕塑美得让人战栗,却并不因此撩起人的情欲。希腊人对于肉体之美的表现,是天真而纯朴的;他们对于肉体之美的欣赏,如同孩童一般,天真无邪,一尘不染。希腊人对肉体的崇拜近乎宗教崇拜,那是一种神圣的情感。 这种境界是其后全世界的裸体艺术所望尘莫及的。

2.神的性情

希腊人眼里的神充满着情欲。例如,最高的神宙斯在情欲面前也失去了理智,竟然在毫无遮掩的山顶上与赫拉云雨起来。 睡眠之神经受不住赫拉送给他一个美惠女神做妻子的诱惑,而与她一起蒙骗宙斯。当阿芙洛黛蒂与战神阿瑞斯偷情被捉住时,当时在场的阿波罗问另一个神赫尔墨斯:“纵然身陷这牢固的罗网,你是否也愿意与黄金的阿芙洛黛蒂同床,睡在她身边?”赫尔墨斯回答说:“我当然愿意能这样。纵然有三倍如此牢固的罗网缚住我,你们全体男神和女神俱注目观望,我也愿意睡在黄金的阿芙洛黛蒂的身边。”

希腊人的神不仅与配偶做爱,而且与情人做爱;不仅与神做爱,而且与人做爱。这些在当时的希腊人眼里都是正常的,不仅不可耻,而且以羡慕的口吻来叙述。宙斯就是一个恋爱高手,他常常变成天鹅或牛之类到人间来,诱使人间的女子上钩。他引诱过很多女神和女人。他的夫人赫拉虽然也有嫉妒之心,时常给他一点破坏,但远没有达到“闹离婚”的地步,她大多数情况下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宙斯曾经在向赫拉求欢的时候历数他爱过的女神和女人,以此来论证赫拉比她们都好,赫拉并没有生气,而他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看来,希腊人把情欲作为值得崇敬的特征。

希腊的神与人的根本区别只在于他们是不死的,其他方面无不与人一样,而且在这些方面比人的力量要强大得多。他们的情欲远比人旺盛;他们的力量比人强大;他们的私心、嫉妒心比人强烈;他们的权力欲也比人炽热,宙斯为了不让他儿子夺权而把儿子吃掉。从神话中神的形象和性情来看,早期的希腊人崇拜人的感性特征。

二、关于人的起源的传说

人类在童年时代像一个儿童一样不时地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又和“我是谁”联系在一起。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并通过这种传说了解他们的家庭、部落、氏族与其他家庭、部落、氏族的关系。希腊人也是这样发问和回答的,但他们的答案更系统。

1.神创造人

归于荷马名下的神话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构成。《伊利亚特》所描述的是一个神人共居的时代。神与人同形同性,由此,神可以与人结合,生出一些半人半神的人物,有些人也可以上升为神。荷马史诗中也涉及一些重要人物,他们大多具有半人半神的性质,是神与人结合的产物,他们的后人构成了希腊各部落和族群。由此,神的谱系是人类谱系的源头。

后起的赫西阿德神话用神谱的形式,试图对万物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等问题给予系统的解释。万物都产生于最初的一个神,它是终极的神,这就是卡俄斯(混沌),然后其他的神才产生出来。天、地、雷、风、海等一切自然现象无不具有相应的神,这也就意味着,所有自然现象都有它们产生的原因,自然现象是相互联系的。人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人也是神所创造的。至于人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希腊神话中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根据第一个版本,人是普罗米修斯创造的。普罗米修斯是地母该亚的后裔,他用泥土构成人形,“从动物的心里摄取善恶,将它们封闭在人的胸膛里”;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仅仅有着半生命的生物”,最后完成了人生命的创造。这样创造出来的人是高贵的,具有“神祇——世界之支配者的形象”。

第二个版本说的是人的重生。宙斯厌恶普罗米修斯所创造的人类,发大洪水毁灭人类。普罗米修斯指示一个名叫丢卡利翁的人和他的妻子皮拉准备了一条船,两人得以逃生。大洪水第九日时,这对夫妻按照先知忒弥斯告知的使人类重生的办法,向身后扔石头,丢卡利翁扔的石头成为男人,皮拉扔的石头则成为女人。使人惊奇的是,这个造人的神话与《圣经》中的记载十分相似。《圣经》中写道,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圣经·创世记》,2∶7)。后来,神也是用大洪水毁灭人类,唯独挪亚一家在事先准备的方舟里保存下来,成为现在人类的祖先。《圣经》与希腊神话的不同之处在于,《圣经》中人类是由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的,而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被宙斯所放逐的神祇的后裔”,他违背最高神祇宙斯的意志创造和保存了人类。

2.历史的退步过程

赫西阿德在解释了自然和人类的起源之后,又描述了人类历史的倒退过程。神所创造的第一代人类是黄金种族。那时人与神灵相似,没有忧伤、劳累和忧愁。他们不会衰老,死亡也无痛苦。肥沃的土地上有源源不断的果实供他们享用。他们和平地生活在大地上。他们是大地上的神灵。

第一代人类消亡以后,神创造的第二代种族是白银种族。这些人远不如第一代人类优秀。他们语言贫乏,愚昧无知,彼此伤害,不敬神。所以神抛弃了他们。

第三代人类是青铜种族。他们的特点是喜欢暴力和战争,因为他们粗壮而强悍,心灵冷酷,令人望而生畏。他们使用的一切东西都是用青铜制造的。他们最后死于黑死病。

第四代人类是英雄种族。这些半人半神的英雄之间除了战争就是厮杀,结果许多人丧生。剩下的一些没有死的英雄,被天神安排在大地边缘的一个幸福岛上。

第五代人类就是目前的人类,他们是黑铁种族。这是最差的一种人类。他们生活在各种不幸之中,劳累不堪。他们已经堕落到了极点,“父亲和子女、子女和父亲关系不能融洽,主客之间不能以礼相待,朋友之间、兄弟之间也不能如以前那样亲密友善。子女不尊敬瞬即年迈的父母,且常常恶语伤之,这些罪恶遍身的人根本不知道敬畏神灵” 。他们不信守诺言,只相信力量就是正义。他们也必将灭亡。赫西阿德对他那个时代的人充满了失望,说:“我但愿不是生活在属于第五代种族人类中间,但愿或者在这之前死去,或者在这之后才降生。”

赫西阿德这种历史倒退的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中是普遍存在的,反映出人类对于人神关系的一种普遍感受:越是离自己近的时代,人们就越是觉得神的遥远,越是不能美化、理想化现实,因而他们把人神和谐的美好理想推溯到遥远的过去。

三、人的命运

在希腊神话里,“人是什么”的问题总是与人对命运的困惑相关。与古代所有民族一样,希腊人也相信命运支配着人生。但是他们对命运的看法经历了思想的进步:神话中的命运是不可把握的盲目的神秘力量。后来的希腊人把命运看作是某种必然性,具有善恶之分;并且在希腊文学作品中,他们希望通过趋善避恶的德行,向命运抗争,获得自主性。在本节和下一节,我们将考察这一思想演化的过程。

1.神支配人事的任意性

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诸神密切地盯着人类的事务,任意地干涉人间事务。神主宰着世界,主宰着人的命运。例如,《伊利亚特》一开始在说到特洛伊之战时说:“是阿波罗,宙斯和勒托之子,发动这场内讧的。” 不但人间事变的起因在于神,甚至一个人对重大事务的抉择也不知不觉地受到神意的支配。人间的一切现象也都有相应的神来分管,如欺骗女神、友爱女神、爱情女神、年龄女神、睡眠之神、劳役之神、遗忘之神、饥荒之神、多泪的忧伤之神、争斗之神、战斗之神、谋杀之神、屠戮之神、争吵之神、谎言之神、争端之神、违法之神和毁灭之神。 人生诸种事情均有神来管理,人的善良与罪恶也都根源于神。

但是,神又不能完全决定人的命运,因为不同的神之间也是有分歧的。即使是具有最高权威、威力最大的宙斯的决定也不能得到所有神的支持,仍然有许多神在暗地里支持宙斯的敌人。神不是万能的。就连宙斯这个最高的神,也常常受其他神的愚弄,如赫拉蒙骗他,他竟然中了计。

神不是公正的。神也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偏袒某一方。例如,宙斯由于阿伽门农对神不敬而袒护他的对头阿喀琉斯,使阿伽门农的人员遭受屠杀之灾。 后来宙斯虽然接受了阿伽门农的献祭,却并不领他的情,而是要以加倍的苦难来报复他。可见,这个神与人一样,也是有着强烈的报复心。他做事情并非完全公正,也不是完全合理和理性的,且常常感情用事。如果人对神尊敬,那么神就给这些人以祝福;否则就给他们以惩罚,让他们遇到罪恶的事情。神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和私利任意地支配着人类。

2.命运的必然性

与《伊利亚特》的内容相比,《奥德赛》中的神与人已经开始疏远,神对人的作用开始减少。决定人生祸福的不再是神,而是命运。连神都说:“可悲啊,凡人总是归咎于我们天神,说什么灾祸由我们遣送,其实他们是因自己丧失理智、超越命限遭不幸。” 人们遭遇不幸的原因是丧失了理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违反了人们的道德,从而招致了他人的报复所致。这时神的作用已经不是亲自来管理人类的事务,直接干预人的命运,而是只提出忠告,至于人们是否听这忠告,神则不再干涉。命运已经成为支配人的主要的力量:“死亡对凡人一视同仁,即使神明们也不能使他所宠爱的凡人免遭殒命,当带来悲痛的死亡的悲惨命运降临时。”

3.命运与善恶

在稍晚于荷马神话的赫西阿德的神话里,支配人的命运已经有了善恶之分,命运的善恶分别表现为人的活动的好坏。比如,《工作与时日 神谱》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而人能够和睦相处的原因在于神。赫西阿德区分了两种不和女神:一种是天性残忍的,她不断地挑起人们之间的战争和争斗,这是罪恶的;另一种要和善得多,她对人类比较友好,她刺激怠惰的人要勤奋,促使人们勤劳致富、家庭和睦。暴力对于贫穷的人没有好处,对于富有的人也没有好处。这一点与荷马史诗中对战争的歌颂大为不同。

赫西阿德发挥了神人对立的思想,把人间的灾难归诸神的恶意。神主要是以宙斯主神为代表的统治者,不愿意让人类懂得谋生之法,不给人类火种。但是普罗米修斯把火种偷出来,交给了人类。宙斯知道后十分恼怒,他不仅惩罚了普罗米修斯,还制造了一个少女潘多拉,让她把谎言、疾病等各种不幸带给人类。潘多拉的瓶子中存有各种不幸,当她敞开瓶盖的时候,“其他一万种不幸已漫游人间。不幸遍布大地,覆盖海洋” 。可是希望却逗留在瓶中,在希望飞出瓶子之前,潘多拉已经盖上了瓶塞。从此以后,人类就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在这之前,人类原本生活在没有罪恶、没有劳累和疾病的大地上。看来,赫西阿德对人生持一种悲观主义的命定论。

四、命运与自主性的冲突

希腊悲剧的主题大多脱胎于神话,即便那些表现凡人的作品也常常与神有关,但它所表现的思想与神话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它表现的主要是人生中的命运悲剧和道德冲突,这种冲突所展现的正是人类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1.德性观念的萌芽

公元前5世纪,智者普罗狄库斯(Prodicus)首次提出了“德性是人生目的”的看法。他是用寓言来表达这一看法的。他写了《季节》的故事,大意如下:希腊英雄赫拉克里斯成年时在野外思考人生应走什么路。这时走来两个女人。一个浓妆艳抹,名叫“快乐”或“邪恶”。她保证赫拉克里斯终生不受辛劳,还能享受各种快乐。另一个庄重典雅,名叫“美德”。她说,如果你走我指出的道路,将会成为人类的造福者,我将给你好名声,但你要知道,人类不会不劳而获,你只能得到自己给予自己的东西。“快乐”或“邪恶”说,“美德”除了艰难生活之外没有许诺任何东西。“美德”驳斥说,你在人们满足之前给予欲望,引诱人们奢侈、懒惰和贪睡,因为你自己就没有任何正事可做,你也许是不朽的,但神已经把你逐出他们的行列,人类鄙视你,无人信赖你,受你迷惑的人贪得无厌,下场悲惨;相反,我是工匠和善行的赞助者、家庭关系的保护者、和平的忠实同盟者,在我的庇护下,人们除了平安地睡眠,还要履行义务,享受工作的乐趣,即使死后,人们也会永远记住他的光荣。赫拉克里斯接受了“美德”的教诲,结果成为举世闻名的大英雄。

这个故事表明,生活的正确目的应该是美德,人不应该贪图享受,而要勤奋工作;不要满足于暂时的快乐,而要追求不朽的光荣。各种好坏价值摆在人们面前供人选择,美德是选择的结果,需要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就是说,美德是人可以自主决定和实现的人生目的。

2.对道德自主意识的歌颂

埃斯库罗斯(Aischulos)的《普罗米修斯》也表现出对道德自主意识的歌颂。它的一个主题是歌颂爱护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和敢于反抗暴君的英雄气概。他宁愿自己永生受苦,也不愿意让人类受苦。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自觉自愿地为人类作出牺牲的利他主义。

《普罗米修斯》的另一个主题是批判宙斯的专制和暴虐。普罗米修斯批评宙斯冷酷无情、忘恩负义,他把宙斯扶持上权力的第一把交椅,但宙斯却用酷刑来惩罚他。他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说:“不相信朋友是暴君的通病。” “宙斯滥用新的法令,专制横行。” 除了宙斯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自由,却无可奈何,因为“每一位新得势的神都是很严厉的” 。这既是对神的批判,也是对人间暴虐行为的反抗,表达了向往自由与公正的自主意识。

3.命运毁灭自主努力

像《普罗米修斯》那样正面歌颂人的自主意识的作品在希腊悲剧中并不多见。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命运支配人生的观念,如普罗米修斯就认为自己的遭遇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波斯人》中也说“自古以来命运便支配着一切”

在索福克勒斯(Sophokles)的《俄狄浦斯王》中,命运的不可抗拒、不可逃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俄狄浦斯出生前就有神谕预言说他将杀父娶母。他的父母为了避免这一结局的出现而采取了措施;他本人长大成人知道这件事后也采取了措施,但最终并没有逃脱这个命运。这个悲剧表明,命运是不可改变的,我们改变命运的努力反而促使我们走向那个既定的命运。事实上,俄狄浦斯一生中两次重要的逃避活动,都是在向这个命运走近,而不是疏远。他父母扔掉他的时候,就使他不可能认识自己的生父,这恰恰使他误杀自己的父亲成为可能。当他知道这个预言以后,他误认为养父就是他的生父,所以逃出了家乡,但正是在逃走的路上杀死了他的生父。即使他知道他的不幸的命运,他千方百计摆脱命运的努力只不过是实现命运的步骤。

命运虽是必然的,但对于人来说却是偶然的,因为“偶然控制着我们,未来的事又看不清楚” 。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握人生未来的轨迹,所以也就难以控制自己的命运。既然命运是不可改变的,那就只有服从命运了。所以俄狄浦斯说:“我的命运要到哪里,就让它到哪里吧。”

在这种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索福克勒斯得出了悲观的结论:人生是痛苦的。“谁的幸福不是表面现象,一会儿就消灭了?不幸的俄狄浦斯,你的命运,你的命运警告我不要说凡人是幸福的。” 人之所以痛苦,是由于命运使他做了他不该做的事;他的命运终究要毁灭他的道德意识。正如俄狄浦斯所说的:“我成了不应当生我的父母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

《特拉喀斯少女》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神谕说赫拉克里斯将悲惨地死亡,后来果然应验。他的妻子想让他保持对她的爱情,结果却与她的愿望相反。害死了丈夫,她在悲痛之中自杀而死。但她的丈夫并没有死,只是昏迷而已。可是当他醒来看到妻子的尸体时,悲痛欲绝,也自杀身亡。人生就是这样无常,没有永驻的幸福。人努力地追求幸福,得到的却可能是痛苦。“那星光灿烂之夜并不永留在人间,灾难不,财富也不,它们一会儿就告退了。快乐也是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 人世间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

4.道德冲突的悲剧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悲剧则突出地揭示了伦理上的冲突和矛盾。《美狄亚》一剧揭示了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及其冲突。美狄亚为了爱情而背弃了父亲,杀害了弟弟,结婚以后对丈夫温柔体贴,是个贤妻良母。但是,后来她的丈夫却抛弃了她们母子,另娶国王的女儿为妻,国王为了防止美狄亚报复,决定将她们母子赶出国土。美狄亚感到命运太不公平,她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她痛恨男人的朝三暮四,决定实施残酷的报复:她杀害了丈夫的第二个妻子,也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该剧表现了这样一些道德冲突:

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表明了美狄亚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是值得赞赏的。但这忠贞却是建立在对亲人的伤害之上的,因而这是应当受到谴责的。

从道理上或伦理上说,忠贞的爱情应当得到忠贞的报偿,但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背叛。这究竟意味着品德与报偿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呢,还是对她原先的不义行为的一种报应?如果是前者,那就意味着一个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她的品德,幸福完全是偶然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她就是罪有应得,因为对那些受到她伤害的亲人来说,这不正是对她的一种报复吗?

美狄亚被丈夫抛弃是值得同情的,但她对亲人的伤害却是残酷的,她仅仅为了得到一个人的爱情就伤害了那么多人,实在是太恶毒了。然而,对于她丈夫及其新妻子,这伤害难道不也正是对他们不忠实的道德的一种报复吗?

爱情曾经给人幸福,但爱情又给人制造了痛苦;美狄亚的丈夫曾经给她带来了幸福,但也带来了痛苦。所以,美狄亚感叹:“爱情真是人间莫大的祸害!” 然而,爱情不也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快乐吗?这个悲剧说明,人虽然极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仍然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阿尔刻提斯》一剧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国王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寻找能够为自己去死的人,结果找遍了天下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去死,即使那些垂垂老矣的人也是如此。最后,他的妻子阿尔刻提斯愿意为他去死。一方面,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为社会所崇尚的美德,她为了他人而愿意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可是,另一方面却是国王的自私,他为了活命而不惜牺牲自己妻子的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卑鄙的。这里又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一个人的无私行为竟然是为了满足另一个人的自私的目的!

在该剧以及《酒神的伴侣》中,欧里庇得斯反复论说命运的不可把握:“死是一种债务,人人都要清偿,可没有谁知道得很准,他来朝还能否生存;命运是不可测的,谁知道它怎样运行,我们无法去请教,也不能凭什么巧妙的法术去推测。” 人总是要死的,但我们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死。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应当抓住今天、享受今天,都应该寻求快乐,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属于自己。既然活着,就应该快快乐乐地活着。人也不应当有过高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常常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生命是短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好高骛远,就会连眼前的好处都弄不到手”

5.希腊悲剧的启示

希腊悲剧的结论虽然是消极的命定论和放浪形骸的享乐主义,但这恰恰是人的微弱的自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不可抗拒的外力面前所作出的反应。当人们浑浑噩噩地生活时,他们没有心灵深处的痛苦,没有精神上的负罪感。只有到了他们开始有了自主意识时,他们才体会到实行自主意识的困难。他们把阻碍自主意识的强大阻力归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为人自身在命运面前的无助而感到痛苦悲哀。由此,希腊悲剧要告诉人们的不只是消极无为的命定论,更是在与命运的抗争失败之后的哀叹和宣泄。

同理,希腊悲剧最后所表达的享乐主义也有消极反抗的成分。那只是道德与命运抗争失败之后无可奈何的选择,但不是对命运的投降,而是在被命运捉弄的道德准则和由此而造成的道德冲突面前采取的一种非道德(然而还不是反道德)的选择。由此看来,希腊悲剧所表现的正是处于觉醒时的自主意识和道德意识所经历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失败和由此产生的痛苦。即使在人的自主意识和道德意识成熟强大了之后,他还会不时感受到这种冲突和失败带来的痛苦。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希腊悲剧具有永恒魅力。

随着人的自主意识的发展,神话世界观和人生观被动摇,神话和戏剧里表现的“宗教人”的形象也分别被“自然人”“文化人”“智慧人”这些新形象代替。 3Do1kfilsegqm6x8CjZCs+UvWWk+hGdmjqC/Dk4ZFjxDtpzUhwDR9GwWA4lZKZ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