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3.1
环境因子对绿化植物的影响

绿化植物的生存状况受到立地条件的影响,植物生活的地面和空间称为环境。植物生活环境影响的因子称为环境因子,影响植物的环境因子有气候因子(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和人为因子。环境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对于植物而言,在环境因子对植物生活有直接、间接作用。为更好地在生产中栽培和应用园林植物,我们应该了解外界的生态因子对绿化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光与绿化植物生长发育

为保证绿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提供光照条件。光照随着地形、坡向、纬度、海拔的变化而不同,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而不同。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质(光谱成分)、日照长度(光周期)、光照强度。

1)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太阳光由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成分组成。不同的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对植物起重要作用的部分主要是可见光,不同波长段对植物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红光、橙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加速长日照植物的发育。蓝紫光能加速短日照植物发育。紫外线能抑制茎的伸长和促进花青素的形成,所以高山上的花卉色彩更加浓艳,果色更加艳丽。

而植物同化作用吸收最多的是红光和橙光,其次为黄光。太阳直射光中红光和黄光最多只有 37%。直射光所含紫外线比例大于散射光,有利于防止徒长,有促使植株矮化的作用。太阳散射光中红光和黄光占 50%~60%,散射光对半阴性花卉及弱光下生长的花卉效用大于直射光。

花卉的种子萌发对光照条件有不同的光需求。报春花、秋海棠等花卉播种一般稍覆土有利于萌发,曝光时发芽比在黑暗中发芽的效果好,称为好光性种子。而嫌光性种子播种后必须覆较厚土壤,嫌光性种子需要在黑暗条件下发芽。

2)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日照长度就是指一天中日出日落的时数。每日的光照时数与黑暗时数的交替,对植物开花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是植物赖以开花的重要因子,根据光周期现象可将植物分为3 类: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①长日照植物:植物在开花以前,需要一段时期每日光照时数大于 14 h的临界时数称为长日照植物。这些园林植物大多起源于中、高纬度地区。连续光照起较好的促进作用;短日照不开花或延迟开花。

②中日照植物:对日照时间长短不大敏感,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下都能开花的植物称为中性日照植物,如月季、仙客来、紫薇等。

③短日照植物:植物在开花以前,需要一段时期每日的光照时数少于 12 h的临界时数称为短日照植物。三角梅、一品红、菊花等原产热带和亚热带,秋天开花的多年生花卉多属短日照植物。

自然条件下一年生植物,春天发芽后长日照下以营养生长为主,秋天短日照下开花结果;若播种较迟,秋天较短日照下仍能如期开花,但植株矮小。生产上经常人为控制日照长度,来达到调节花期的目的。短日照条件促进植物的休眠,长日照条件促进植物的营养生长。

3)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光照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强光削弱植物体顶芽向上生长,增强侧芽的生长,促进组织分化,使树干粗壮、树冠庞大、分枝位置较低、短枝较多。光照不足时,树枝长且直立生长势强,表现为徒长和黄化。过强则易引起日灼。

光照强度也间接影响地下部分的生长。光照不足,对根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新根发生数少,甚至停止生长。而当根系生长不良时,进而使地上部分枝条木质化程度差,树体抗性差,冬季易受冻害。

植物的生殖生长也易受光照强弱的影响。光照不足,不利于花芽分化,结果量少或果实发育中途停止,同时也降低果实的品质。在光照强和低温条件下,果实中花青素含量多,植物花朵鲜艳。

根据植物对光强的反应可以将植物分为阳生植物、中性植物以及阴生植物。

①阳生植物:也称喜光植物,这类植物生长时要求较强的光照,通常不能在林下及弱光的条件正常生长。需要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不耐阴。如多数露地一、二年生植物及宿根花卉、仙人掌科植物等多浆植物以及木本植物桃、杏、桦木、松树、刺槐、杨树等,常不能在林下生长或完成其更新。

②中性植物(耐阴植物):较喜光,也能耐阴。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最好,但也有不同程度的耐阴能力,在高温干旱时全光照条件下生长受抑制。在过强的光照下需遮阴,一般季节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

③阴生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全光照下生长良好。人参、三七、多种秋海棠属生长在潮湿阴暗密林中的草本植物,为阴生植物。阴生植物在光照过强条件下,植物的叶片会失去应有的光泽,有的会发生灼伤。栽培时保持 50%~80%的荫蔽度。严格地说,木本植物中很少有典型的阴生植物,多为耐阴植物。

植物在幼苗、幼树阶段和以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较耐阴,而成年时期需要长日照生长迅速。一般长日照植物生长迅速,寿命较耐阴植物短。

3.1.2 绿化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绿化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它影响着植物体内的一切生理生化过程,同时也影响着植物的地理分布。

植物种子的发芽、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都有它的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超过这个温度界限,植物的生命活动都会受到影响。一般植物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生长发育。但当温度超过所要求温度限度时,生长就会停止或者死亡。

1)温周期要求

(1)日温周期

日温周期即温差。夜间植物生长比白天快。适当的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并将养分积累在根部,夜间供给细胞伸长和新细胞的形成。适当的夜间低温可抑制呼吸作用,降低养分消耗,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原产热带植物需昼夜温差为 3~6℃,原产温带植物所需温差为 5~7℃,仙人掌类需在昼夜温差 10℃以上。适当的温差有延长开花时间、促使果实着色鲜艳等作用。

(2)年温周期

许多温带木本植物在温度降低到足以停止生长之前便早已停止生长进入休眠,而春季温度适宜时休眠结束,进入生长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外因即年温周期和光周期。温带植物在种子萌发期就必须经受一定的温度条件作用,才能萌发或开花,这是年温周期对植物萌发和开花的影响。如牡丹的种子春季播种,当年只生根不萌出地上芽,秋季播种则第二年春天发芽;冬小麦必须在 0~2℃环境中经历 5 d以上才能开花(称春化作用)。生产实践中,人们在找到控制某些植物发育过程的方法,如种子春化处理,球根低温贮藏,花期控制等。掌握年温周期中的春化作用,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某些植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求有一个低温周期才能继续下一个阶段的发育,这个低温周期即是春化作用。如二年生植物月见草、毛地黄在春季气温较高时播种花梗太短,不能正常开花,且植株矮小,需要在 0~10℃时才能通过春化作用;百合、水仙、郁金香只有在夏季进行冷藏处理,冬季才能开花;碧桃、寿星桃、牡丹等落叶的开花树种,形成花芽后需要经过冬季的低温,花芽才能发育正常。

(3)积温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定的热量积累就是积温。不同的植物对积温的要求不同,如月季从现蕾到开花所需积温为 300~500℃ ;杜鹃所需积温为 600~750℃。

此外,温度交替变化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降温能增加氧气在细胞中的溶解度,改善通气性,促进种子萌发。温度交替变化能提高细胞膜的透性,促进种子的萌发。

2)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光合作用

不同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一样,白桦约为 25℃,刺槐为 35℃,一般的植物在25~30℃。

(2)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乔木在 45~50℃呼吸作用最强,超过 50℃呼吸作用迅速下降,接近乔木枯死。

(3)蒸腾作用

温度高低影响叶面温度和气孔关闭,并使角质层蒸腾与气孔蒸腾的比例发生变化。温度升高角质层蒸腾比例加大,蒸腾作用也加强。蒸腾水分超过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发生萎蔫乃至枯黄。

(4)根系吸收水分和矿质养分

土温降低增加水的黏度,减缓水或溶质进入根细胞的速度,并减缓水或溶质在体内的输导速度,进而削弱根的吸收作用。土温过高根尖过早木质化,根系提前成熟,降低根系吸收的表面积。

(5)植物发育

一些植物需要低温才能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才可以从生长转为发育阶段。一般温度高,植物发育快,果实成熟早。植物在果实成熟期需要足够的温度,果实着色鲜艳,含糖量高。

(6)花芽分化

不同的植物花芽分化时所要求的温度不同。

①高温下花芽分化:气温高达 25℃以上进行花芽分化,入秋后进入休眠状态,经过一定低温后结束或打破休眠而开花,如杜鹃、山茶、梅花和樱花等。一些球根花卉的花芽分化,也在夏季较高温度下进行,如郁金香、风信子等秋植球根在夏季休眠期进行花芽分化。

②低温下花芽分化:许多原产温带中北部和各地的高山植物,多要求在 20℃以下凉爽气候条件下进行花芽分化,如八仙花、卡特兰属等。一些秋播草花如金盏菊、雏菊等,也要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3)极端温度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温差过大

生长期中如遇到温度的突然变化,会打乱植物生理进程,对植物造成伤害。土壤温度骤降对绿化植物的危害较大,直接影响到根系的生长。特别在气温高土温突然降低时,植物地上部分进行蒸腾而失去水分,土温骤降根系吸水能力急剧降低,会发生生理干旱,长时间的土温骤降会引起枝条干枯死亡。因此在炎热的夏天,不适宜在中午给植物浇水。

(2)突然低温

遇到强大寒潮,可引起气温骤降而使植物受到伤害。突然低温的危害有以下几种:

①寒害:指气温在物理零度以上时使植物受害甚至死亡的情况。一般热带喜温植物容易受到寒害侵袭。

②霜害:当气温降至 0℃时,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在物体表面就凝结成霜,这时植物的受害称为霜害。如果霜害的时间短,而且气温缓慢回升时,许多种植物可以复原;如果霜害时间长而且气温回升迅速,则受害的叶子反而不易恢复。

③冻害:气温降至 0℃以下时,植物的细胞间隙出现结冰现象,严重时导致质壁分离,细胞膜或壁破裂就会死亡。

植物抵抗突然低温伤害的能力,因物种和植物所处的生长状况而不同。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状况,对突然低温的抵抗能力有很大不同,以休眠期最强,营养生长期次之,生殖期抗性最弱。不同气候带的植物抗低温能力不同,寒温带的针叶树可耐-10℃以下的低温。植物经秋季和初冬冷凉气候的锻炼,可提高植物忍受较低温度的能力。园林工作者在植物的防寒养护方面加强管理措施,非常重要。常用的简单防寒措施有地面覆盖秸秆、塑料薄膜等。

(3)突然高温

当温度高于植物生长的最高温度就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高温会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并能促进蒸腾作用破坏水分平衡,温度过高时可使蛋白质凝固及造成物理伤害,如皮烧等。高温还能促使叶片过早衰老,减少有效叶面积。

道路绿化中,常常需突破植物的自然分布范围而引种许多当地所没有的奇花异木。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应只考虑到温度因子本身而且尚需全面考虑所有因子的综合影响,才能获得成功。

3.1.3 绿化植物生长发育与水分的关系

水是组成植物体的重要成分,影响树木生长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子,没有水就没有树木。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通过不同的质态、数量和持续时间这 3 个方面的变化来对植物体发挥作用。

1)水分对绿化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植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必须在有水的参与下才能正常进行,水分不足会加速植物的衰老。植物的光合作用要以水为原料才能进行,水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分解出氢,以供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水分也参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各种水解反应。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植物体内的各种物质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输。

水分的动态平衡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根系吸收了水分供给其他器官,植物的叶子进行蒸腾作用,当吸收和蒸腾之间达到平衡时,植物生长发育良好。植物细胞里有大量的水,枝叶才能够伸展,花朵才能够绽放,且植物体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正常生理生化反应。植物缺水会发生萎蔫,不利于各种生命活动的进行。水分决定花芽分化迟早和难易,植物体缺乏水分,花芽分化少;植物体水分过多,花芽分化也难以进行。开花期内水分不足,花朵难以完全绽开,花期缩短,花色变浓。因植物体内含有大量水分,能适应一定的温度变化,如强光高温条件下,植物会通过蒸腾作用带走大量的热能,避免被灼伤。

空气湿度过大,植物容易枝叶徒长,生殖器官往往发育不良,出现落蕾、落花、落果、授粉不良和花而不实的现象。空气湿度过大环境条件下,多数植物易生病虫害。而喜阴的观叶植物,则需要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

土壤湿度应适宜保持 60%~80%的含水量,水分过多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促使一些有毒物质积累,使植物根系中毒。生长在水分多的土壤中,植物的垂直根系大多腐烂,只有水平根活着。

2)绿化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

植物对水分有不同的要求,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适应性。按植物对水分的要求可将植物分为以下 4 种类型。

(1)旱生植物

在严重缺水和强烈光照下生长的植物,植株往往变得粗壮矮化。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和内部结构上都产生许多适应的变化和特征,地上部分发育气生部分、叶片变小、叶片退化或变成刺毛状、叶片肉质化。地下根系深入土层,或形成储水的地下器官。这些植物多原产于常年干旱地区,栽培管理上不宜水分过多。还有些植物在生长季节并不干旱,但在夏季多呈休眠状态,以其地下营养器官适应干燥炎热的环境。

(2)中生植物

中生植物是指不能忍受过干和过湿的条件的植物。绝大多数绿化植物属于这种类型。常见的有君子兰、月季、丁香、悬铃木、红叶李、国槐等。中生植物对水分要求和形态特征介于上述之间,久干久旱或过干过湿均不适宜。

(3)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过度潮湿环境中的植物。这类植物生长期间要有大量的水分,耐旱性弱。它们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茎和叶内多有通气组织的气腔与外界互相通气,吸收氧气以供根系需要。原产热带,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由于林内光照微弱,空气湿度大,蒸腾作用也弱,容易保持水分,故根系不发达,叶片中的机械组织也不发达,抗旱能力极差,是阴生湿生植物。阳生湿生植物生活在阳光充足、土壤水分饱和的沼泽地区或湖边。这些植物没有任何避免蒸腾过度的保护性形态结构,却具有对水分过多的适应。由于适应阳光直接照射和大气湿度较低的环境,其叶片上常有防止蒸腾的角质层,输导组织也较发达。

阴生湿生植物和阳生湿生植物各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为发育争取水分和防止蒸腾的适应性器官变化。如它们的叶子大而薄,光滑,角质层很薄,根系通常不发达,位于土壤表层,并且分枝很少,它们的细胞渗透压不高。

(4)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是指长期生长在水中或水分饱和的土壤中的植物。广义上指沼生、沉水或漂浮的植物。水生植物根系发达,体内具发达的通气组织,水下器官常表皮变得极薄,可以直接从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水生植物茎秆强韧、叶子柔软而透明,有的形成为丝状。丝状叶增加与水接触面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光照和吸收水里的二氧化碳,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水生植物又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不同生长时期植物在对水分的需要不同。种子发芽时,需要较多的水分,以便透入种皮;萌发后,在幼苗时期根系分布在土壤浅层,抗旱力极弱,须保持土壤和环境湿润;蹲苗期,土壤表层适当缺水,有利于根系向下生长;成长时期,抗旱能力增强,适当的水分保证旺盛生长;开花结实期,空气湿度小,利于开花和授粉;种子成熟和休眠期,要求空气和土壤干燥。

3.1.4 植物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由土壤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土壤的厚度、质地、营养元素含量、酸碱度以及微生物均会影响其上植物的生长发育。研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应找出最大影响因子,并分析植物对主导因子的适应性。

1)土壤的物理性状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状是决定植物能否生长良好的关键因素之一。植物需要透气性好,又有较好的持水、保肥能力的土壤。

(1)土壤质地和厚度

土壤按土壤矿物质颗粒大小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砂土类土粒间隙大,通透性和排水性好,但保水保温性差,且有机质含量少。黏土类的土壤颗粒细、排水和透气性都不好。壤土类性状介于二者之间,适应大多数植物的要求。

土壤厚度影响植物根系的分布。土壤深厚,植物根系发达分布深,能吸收较多水分和养分,植物抗逆性强,寿命也长。土壤厚度薄,植物根系分布在表层,吸收水分和养分有限,植物生长势弱。

(2)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制约盐类的溶解和微生物的活性,影响有机物分解和养分的转化。土温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养分的吸收,且影响植物体内生理生化活动的进行,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土温与太阳辐射、气温和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特性有关。不同土壤会呈现各自的温度变化规律,受到四季和昼夜气温变化的影响不尽相同。实践中,要防止极端土温的危害,如夏季适当密植,避免土温过高植物根系烫伤;冬季覆盖物保持土温,防止土壤深层冻结,减少冻害。

(3)土壤通气

氧气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都需要氧气进行呼吸,并排出二氧化碳。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气体的交换,保证氧气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平衡。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的生长,并且使土壤中形成有毒物质使根系中毒。长时间缺少氧气会造成植物早衰和死亡。土壤通气性对不同季节植物影响不同。通气不良对休眠期植物影响小,生长旺盛期影响较大。保持土壤疏松,改善通气状况,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吸收养分和水。

(4)土壤水分

植物的水分主要从土壤中吸收。一般植物生长在持水量 60%~80%的土壤中,根系发达,生命活动最旺盛。土壤中的水分能调节土壤温度。适度的土壤持水量,保证土壤通气良好,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栽培中常采用“蹲苗”的方法,适当保持土壤干燥,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养分优先供给根群生长,使根向土层深处生长且形成大量分支,提高植物的耐旱能力。土壤水分过多,通气性变差,根系呼吸不畅;土壤水分过少,植物会出现枝焦叶枯或果实受害,甚至出现植株萎蔫现象。

2)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土壤的酸碱度

不同植物生长要求不同的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有关,也影响到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的分解和利用。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酸碱度影响植物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酸性土壤有利于根吸收硝态氮,中性或微碱性土有利于根吸收氨态氮。在碱性土壤中,钙中和了根分泌物而妨碍对铁、锰的吸收,有些植物易发生缺绿症。在强酸性土壤中,因铁、铝与磷酸根结合成难溶的磷酸铁、磷酸铝,而导致土壤缺磷,植物开花受到影响。植物培育时需根据这些特性采取相应的土壤的酸碱度调节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以促进园林树木的生长。

(2)土壤盐类

不同植物对盐类的反应和耐力不同,在含有害盐类的地段,可选用耐盐碱性强的植物。在有害盐类多的土壤中,不耐盐碱植物可能出现枝叶枯黄,甚至死亡。在盐碱地进行绿化时,既要注意土壤改良,制订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更要选择一些抗盐碱性强的绿化植物,如白蜡、刺槐、无花果、海桐等。

(3)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综合反应。要提高土壤肥力,就要使土壤同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绿化植物配置除考虑栽培地点气候因子外,还要考虑土壤因子,视其肥力状况,选择适当的植物。大多园林植物喜欢在深厚肥沃而湿润的土壤上生长,称为肥土植物。土壤肥力不足时,种植肥土植物,需进行土壤改良。有些植物能在较瘠薄的土壤上生长,称瘠土植物,如马尾松、木麻黄、构树等。在道路绿化中选择植物时,需要针对土壤状况选树适地,或改地适树。

3.1.5 其他因子与绿化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1)地形因子

(1)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有明显影响,也对植物的生长与分布产生影响。对于植物个体而言,生长在高山上的植物,植株变矮、节间变短、叶的排列变密。随海拔升高植物的物候期推迟,高海拔植物的生长期结束早、秋叶色艳而丰富、落叶相对提早、而果熟较晚。

不同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要求不同,而以上生态因子受海拔高度而变化显著,因而植物的垂直分布都各有其“生态最适带”。山地植物形成垂直分区明显的风景林带,以形成符合生态特点的自然植被景观。

(2)坡向方位

山坡的不同方位气候差异很大,例如北坡光照弱,土温低、气温低,土壤湿润;而南坡形成温暖、强光、干燥的小气候。我国北方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分对植物生长影响显著,湿润的北坡植被繁茂,一些阳性树种也分布于此;干燥的南坡,仅生长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降水充沛的南方,阳坡的植被非常繁茂。

(3)坡度

坡度不但对小气候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对水土的积聚和保持有影响。不同坡度形成不同的气候因子,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坡度极大地影响了水土的保持,坡度越大地表水的水流越快,冲刷掉的土壤量也越大。植物在坡度小的坡面上生长发育较稳定。

2)生物因子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高等动物、低等动物和植物同时处在一个共同的生活环境中。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的生存环境,植物和植物之间也相互影响。

土壤中的动物和地面上的昆虫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如蚯蚓活动能改善土壤的肥力,增加钙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象鼻虫会毁坏豆科植物的种子,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繁衍;鸟类有利于散布种子,但有时会吃掉大量的嫩芽而损害树木;松鼠可吃掉大量的种子;兔、野猪等会吃掉大量的幼苗或嫩枝;松毛虫能迅速吃光松针叶。动物的活动常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但有益动物的活动有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并起到害虫天敌的生物防治作用。

同一生存环境的植物,其生长发育相互影响。寄生病菌和植物对原有植物产生不利影响:植物会因受真菌的寄生而患病甚至死亡;菟丝子可使大豆大大减产;槲寄生、桑寄生会使寄主生长势逐渐衰弱。附生植物一般对附主影响不大。豆科植物、罗汉松、木麻黄、胡颓子、沙棘的根瘤,属于植物的共生现象,对双方有利。能产生挥发性分泌物的植物对附近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胡桃树分泌出核桃醌会导致附近苹果发生毒害;皂荚白蜡树、驳骨丹种在一起会促使共同生长速度。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生态因子综合发挥作用。植物生存条件的各因子相互联系,却不能相互代替,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补充。栽培和养护主要任务是找到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并适当调节。 2lzwn1Uo8OQwh7f9VBvaU8H8hEY7ThhIf6igOL7iV7fanI899DZyZeWln2eaa5J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