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北
“共和国长子”的荣光往事

当年“闯关东”,如今“下三亚”。当雄风不再,“衰落”成了东北的新标签。东北到底怎么了?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东北自身的特质和几度崛起的历程,或许只要掌握了藏在其中的历史规律,就足以让东北再次伟大。

祖国大家庭中,有这样一位老大哥,他曾以一己之力撑起新中国工业的半边天,至今仍贡献着最多的粮食产量。他,就是“共和国长子”——东北。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关于2018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可是如今东北雄风不再,“衰落”成了他的新标签,人口外流,经济增速放缓,当年“闯关东”,如今“下三亚”。试试在网上搜一下“东北经济”,相关搜索都是啥?老扎心了。

*GDP,国内生产总值。

“东北啊,你到底是怎么了?”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梳理一下东北的自身特质及其几度崛起的历程,或许只要找到藏在里面的历史规律,就足以——

东北的自然环境“杠杠的”:几条森林覆盖的山脉,呈马蹄形环绕;蒙古高原在西,海岸线在东,自带不冻港大连。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它的三大组成部分之名(即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表明了这片沃野与江河的关系。

*杠杠的,东北方言,意为“非常棒”。

“大河+平原”,是古代发展农业的黄金条件。除此之外,东北更是天赋异禀:

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就出现了与仰韶文化齐名的红山文化。其他先民还在磨石头,红山人已经开始盘玉器了。而且这一盘,还盘出了中华民族的标志——

红山文化玉龙,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器物之一,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出土。

红山人还创造了海量玉雕、中国已知最早的女神像、金字塔形祭祀建筑……甚至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这群东北先民身上也有体现。

红山先民这么牛,是因为7000年前,正值全新世大暖期,东北气温比今天要高3~5℃。富饶的黑土地孕育了农业革命,他们率先掌握黍、粟种植技术,生产的余粮,足以饲养起当时的奢侈品——猪。

好日子没能长久。大约在5000年前,红山文化逐渐式微,原因很可能是,这旮旯变天了。

气候贼冷,不利农业,落魄的东北先民们,开始靠天吃饭。山林居民,渔猎为生;套马汉子,驰骋草原。只有南部还有耕耘者的星星之火。到先秦时期,东北三大族群即东胡、肃慎、濊貊逐渐形成。

这些民族几个世纪未能脱贫,只是作为中原政权的小弟而存在。战国七雄里排名靠后的燕国,将辽东半岛纳入其统治。在汉族移民开垦下,这里成为一块膏腴之地。

从东晋开始,其中一个小弟迅速崛起。巅峰时期,无论大唐皇帝,还是突厥可汗,都不敢小觑这个王国。他,就是——高句丽。

高句丽人原本生活在今天辽宁和吉林的山沟里,是濊貊族的一支,曾经,大汉的一个县长,都能让高句丽王俯首,如此小邦,如何会疯长为东北亚一霸?

高句丽人吃掉的,其实是辽东半岛。不同于游牧渔猎民族,高句丽人是善战的农民,他们虚心学习中原,成为东北的霸主,并开始惦记富庶的辽东。几次碰壁后,趁着晋朝战乱,高句丽终于吞下这块垂涎已久的沃土。

有了辽东做资本,高句丽进而吞并朝鲜半岛北部。隋唐之际,一个不断扩张的强大王国,已然虎踞东北一隅。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隋唐两代,前赴后继征讨高句丽。70余年,4位皇帝,数次战争,高句丽终于“挂”了,但也顺带拖垮了大隋朝。

战后,大唐组织强拆,大批高句丽人被迁徙到内地,一部分人虽留在东北,但仍接受大唐管辖,东北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就此落幕。战争硝烟虽散,口舌之争却酣战至今:

*思密达,朝鲜语(韩语)中的语气助词和常用后缀,常做敬语,无实际意义。

高句丽亡国后三十几年,渔猎民族靺鞨,趁机崛起。这次大唐懒得管,索性就将其收作小弟,赐国号“渤海”,这个建国之初人口只有数十万的王国,日后却以一个响亮的称号见诸史册——海东盛国。

渤海不像高句丽有那么大的出息,他并不想咬掉大唐几块肉,主要就想发财。本来人就少,种地也没天赋,渤海要致富,全靠进出口。

因为与富裕的大唐接壤,渤海靠着帮邻国做代购,赚大了,还一度和日本搞起了贸易战,逼得日本要强行封杀渤海商人。

渤海这么富裕,又有大唐罩着,很让人眼红。然而有一天,大唐垮了。渤海西边的少数民族契丹,立马扑过来将渤海强拆。

“大金链子小烧烤”,契丹人过着好日子时,渤海靺鞨的亲戚,即渔猎民族女真的完颜部,靠着镇压其他东北部族,当上了辽国的鹰犬——生女真节度使。他们甚至不得不履行一种叫“荐枕”的义务。

屈辱的鹰犬没有白当。当契丹人弓马废弛,勇敢质朴的女真铁骑迅速击溃了身体被“掏空”的契丹人,成就了纵横百年的大金帝国。

后来,金兵攻入开封,北宋灭亡。伴着南征大军归来,包括两位皇帝在内的大批宋人被强制移民,东北的农耕带,因而北进松嫩平原,人口比辽朝增加近两倍。东北现存金代城址400余座,足见当时的兴盛。

蒙古崛起后,东北被纳入元朝治下。到晚明,东北又进入割据状态。17世纪,建州女真再度崛起,统一东北,收服蒙古,进而入主中原,缔造大清帝国。

清与金同出一脉,崛起过程也极为相似。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是明朝的都指挥使,建州部所在的辽东,正是女真与汉族混居之地。不过,清朝的东北政策与金朝截然相反。

违反历史规律的禁令总是行不通的。“棒打狍子瓢舀鱼”,传说中的黑土地实在诱人。随着内地人口增长,土地紧张,移民不断潮水般涌入东北,“闯关东”的序幕徐徐拉开。

柳条边封不住人民,更拦不住强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极熊”沙俄咬掉了外东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大清龙兴之地辽东,还沦为了帝国主义的通商口岸。

痛定思痛,清廷转而鼓励移民。大批农民潮水般涌向山海关外;而日俄帝国主义和国内有识之士,也开始在此兴建机械工厂。当农民与工厂相遇,形成了一个新群体:工人阶级。

此后的近代东北,历经沙俄、奉系军阀、日本侵略者轮番经营,奠定了最初的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寒冷的白山黑水,成为火热的工业基地,铸就了共和国的钢筋铁骨,也成就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步履蹒跚,日趋落魄。但是从东北的历次荣光,不难看出黑土地上的希望:资源丰富;粮食产量蝉联冠军;“一带一路”商机;邻国经济开放……天性幽默的东北青年还赶上潮流,撑起了直播行业的半边天。

*“偶滴老嘎,就组在则个屯”是粤语“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的音译,出自歌曲《咱们屯里的人》。

*老铁,东北方言中“哥们儿”的别称。双击666,网络用语,双击屏幕,表示喜欢。

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凝聚了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期待,而东北青年对故乡的批评背后,正蕴藏着改革的动力。相信随着新鲜血液不断注入,黑土地终会冰雪消融,重焕生机。

知识延伸

东北的历史转身

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东北不是C位,但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他时常蛰伏在舞台一角,默默无闻;若有动静,往往如霹雳惊雷般,改变历史走向。

这种状态切换,离不开东北的地理和气候:坐拥江河沃野,忍受刺骨严寒。在以农业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气温决定着古代东北的开发程度。

温暖降临,黑土地便昂扬向上,文明之火随之深入黑龙江以北的高山密林。红山文化诞生,西汉对辽东、玄菟两郡的统治,高句丽、渤海的兴起,莫不如此。

凛冬若至,东北便走向荒芜。农耕者的北疆,会被苦寒压缩到辽东,而留在东北的部族,也往往无闻于史籍之间。孤竹、屠何、霫,这些东北先民的族称在今人看来,殊为陌生。

从黑龙江省宁安市的经历,可以管窥这种兴衰。唐代,这里曾是渤海国的首都上京龙泉府;而到清代,这里已经是囚犯的流放地。

难道说,农业时代,东北的命运真是由天不由己吗?

也不尽然。唐代是气温的高峰期,但东北农耕带北进到松嫩平原,却是稍冷些的宋金时代的事;寒冷虽然使一些人窒息,却也驱使鲜卑、女真南下入主中原。

倘若农业时代尚且如此,如今的东北,又有什么理由继续衰颓下去呢?

纵观历史,东北的每次崛起,都是追逐时代步伐的结果。无论是红山先民点燃农业文明的火种,还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效法中原屡次崛起,黑土地的儿女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占据了潮头。

近代东北,亦是如此。从1868年英国殖民者在营口建立第一个机器榨油厂,到“一五”计划期间跻身于世界工业发展速度的前列,几乎整个中国都徘徊在农业社会时,东北却在机械轰鸣中,独占鳌头。“共和国长子”荣耀的背后,是列强厮杀博弈中的风云际会,是晚清以来几代先行者的痛定思痛,是无数农民背井离乡“闯关东”、从农民变身工人的洪流。

如今,东北困境的根源究竟何在?东北青年的愤懑、学者剖析后的结论,似乎都指向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沉疴。症结是否在此,有待于未来的检验。

毕竟,东北是一块见惯了盛衰兴亡的沃土。十几年的局促,限制不了黑土地的未来。相信伴随着历史的新陈代谢,“共和国长子”的躯体终会再度强健。

在这个走向复兴的时代,老大哥,又怎么能缺席呢。 9yjrUjIL7W8mRCgMv+6wbMSOnDDhIRjCIFJ543N4UAU8/drizv95xgq2dWTYQs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