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選

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完整的歷史著作。關於《左傳》的作者和成書時代,歷來有過許多爭論,比較可信的説法是:《左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後來經過許多人增益。一般人認爲它原是一部獨立的歷史著作,但也有人認爲是傳(zhuàn)《春秋》的(《春秋》是魯國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質的歷史書)。到了晉代,杜預纔把它分年附在《春秋》的後邊。

《左傳》所記載的歷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當,同起於公元前722年,但訖年比《春秋》晚28年,即止於公元前453年。它比較系統地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面貌,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

《左傳》在文學上和語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既善於突出事物的本質,用簡括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事物(特别是善於寫戰爭),也善於用極少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内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

《左傳》爲後代歷史著作和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後代的一些偉大作家如司馬遷等,都從中吸取了營養。

自東漢以來,爲《左傳》作注的很多,現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中的《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鄭伯克段于鄢 (隱公元年) 〔1〕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2〕 。生莊公及共叔段 〔3〕 。莊公寤生 〔4〕 ,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5〕 。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6〕 。及莊公即位 〔7〕 ,爲之請制 〔8〕 。公曰:“制,巖邑也 〔9〕 ,虢叔死焉 〔10〕 ,佗邑唯命 〔11〕 。”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12〕

〔1〕本文表現了鄭國統治階級内部的互相傾軋以及鄭莊公(“莊”是死後的諡號,下文的“武”“隱”同)的陰險毒辣和虚僞。《左傳》本無篇目,篇目是後加的。 ,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鄭縣等地。 鄭伯 ,指鄭莊公。春秋時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鄭屬伯爵。 ,戰勝。 ,莊公之弟。 (yān),鄭地名,在今河南鄢陵縣境。 隱公 ,魯隱公。《春秋》是以魯國的紀元編年的。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

〔2〕 ,當初。這是追述往事的習慣説法,在本文意指鄭伯克段于鄢以前的事。 ,國名,姜姓,在今河南南陽縣。 娶于申 ,從申國娶妻(即娶申國國君之女)。 武姜 ,“武”表示丈夫爲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

〔3〕 (ɡōnɡ),國名,在今河南輝縣。 ,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在這裏“叔”表示段是莊公的弟弟。段後出奔共,所以稱爲共叔段。

〔4〕 (wù),通“啎”,逆,倒着。 寤生 ,胎兒腳先出來(依黄生説,見《義府》卷二),等於説難産。

〔5〕 ,等於説從此就。 (wù),憎恨。 ,指莊公。

〔6〕 (qì),屢次。 ,不。

〔7〕 ,到了。 即位 ,天子或諸侯就職叫即位。

〔8〕替段請求制這個地方。 (wèi),介詞。 ,又名虎牢,在今河南鞏縣東,原是東虢(ɡuó)國的領地,東虢爲鄭所滅,制遂爲鄭地。

〔9〕 ,險要。 ,人所聚居的地方,大小不定(依孫詒讓説,見《周禮正義》“里宰”疏)。

〔10〕 虢叔 ,東虢國的君。 死焉 ,死在那裏。

〔11〕 ,同“他”。 唯命 ,是“唯命是聽”的省略。

〔12〕姜氏請求京,莊公使共叔段住在那裏,稱他爲京城大叔。 ,鄭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 (tài),後來寫作“太”。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1〕 。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2〕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 〔3〕 。君將不堪 〔4〕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5〕 ?”對曰:“姜氏何厭之有 〔6〕 ?不如早爲之所 〔7〕 ,無使滋蔓 〔8〕 ,蔓難圖也 〔9〕 ;蔓草猶不可除 〔10〕 ,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 〔11〕 ,子姑待之 〔12〕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13〕 。公子吕曰 〔14〕 :“國不堪貳 〔15〕 ,君將若之何 〔16〕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 〔17〕 ;若弗與 〔18〕 ,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19〕 。”公曰:“無庸,將自及 〔20〕 。”

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 〔21〕 ,至于廩延 〔22〕 。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 〔23〕 。”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24〕 。”

〔1〕 (zhài) ,鄭大夫。 ,指城牆。 ,量詞,長三丈,高一丈。 ,國家。

〔2〕 ,三。 ,國都。 參國之一 ,國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國,城牆爲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

〔3〕 不度 ,不合法度。 非制 ,不是先王的制度。

〔4〕您將要受不了,即無法控制的意思。 ,經得起。

〔5〕姜氏要這樣,哪裏能够避開禍害? ,後來寫作“避”。 ,疑問代詞,哪裏。

〔6〕姜氏有什麽滿足? ,滿足。 ,代詞,複指提前的賓語“何厭”。

〔7〕不如早點安排他個地方。意指早點給段换個便於控制的地方。 ,動詞,在這裏指“安排”之類的意思。 ,指共叔段,作“爲”的間接賓語。 ,處所,“爲”的直接賓語。

〔8〕不要使他發展。 ,通“毋”,不要。 ,滋長。 ,蔓延。

〔9〕 ,圖謀,這裏指設法對付。

〔10〕 蔓草 ,蔓延的野草。 ,尚且,還(hái)。

〔11〕 不義 ,指不義的事情。 ,倒下去。

〔12〕 ,古代對人的尊稱。 ,姑且。 ,代詞,指段自斃事。

〔13〕 既而 ,不久。 ,邊邑。 ,兩屬,屬二主。 貳於己 ,一方面屬於莊公,一方面屬於自己。

〔14〕 公子吕 ,字子封,鄭大夫。

〔15〕國家受不了兩屬的情況。

〔16〕 若之何 ,奈何,怎麽辦?

〔17〕〔如果〕打算〔把鄭國〕送給大叔,就請您允許我侍奉他。

〔18〕 ,假如。

〔19〕不要使民生二心。

〔20〕用不着,〔他〕將會自己趕上〔災禍〕。 ,用。 ,趕上。

〔21〕 ,指前兩屬的地方。原先該地是兩屬,現在段則正式收爲自己所有。

〔22〕 ,到。 廩延 ,鄭邑名,在今河南延津縣北。

〔23〕 ,指土地擴大。 ,百姓,這裏指民心。

〔24〕這句是説,段既然不義,就不能籠住民心,土地佔多了就要垮臺。這是就“厚將得衆”而説的雙關話。 ,通“ ”,黏,這裏指能團結人。 ,山塌,這裏指垮下來,崩潰。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1〕 ,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2〕 。公聞其期 〔3〕 ,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4〕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 〔5〕 。五月辛丑 〔6〕 ,大叔出奔共 〔7〕

遂寘姜氏于城潁 〔8〕 ,而誓之曰 〔9〕 :“不及黄泉,無相見也 〔10〕 。”——既而悔之 〔11〕

〔1〕 ,修葺(qì),指修城。 ,指聚集百姓。 ,修理,製造。 ,戎衣,鎧(kǎi)甲。 ,武器。 ,準備。 ,步兵。 (shèng),兵車。

〔2〕 夫人 ,指武姜。 啟之 ,爲段開城門,即作内應。 ,開門。

〔3〕 ,段襲鄭的日期。

〔4〕 ,通“率”。春秋時都是車戰,兵車一乘有甲士(帶盔甲的兵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600人,步卒14400人。 ,連詞。

〔5〕 ,“之於”的合音字。

〔6〕古人以干支紀日,五月辛丑,即隱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7〕 ,快跑。 出奔 ,指逃到外國避難。此句後面略有删節。

〔8〕 (zhì),放置,安頓,這裏有放逐的意思。 城潁 ,鄭邑名,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

〔9〕 誓之 ,向她發誓。

〔10〕 黄泉 ,地下的泉水,黄色,這裏指墓穴。這句等於説這輩子咱們不見面了。

〔11〕 ,指寘姜氏于城潁並發誓事。

潁考叔爲潁谷封人 〔1〕 ,聞之,有獻於公 〔2〕 。公賜之食。食舍肉 〔3〕 。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 〔4〕 ,皆嘗小人之食矣 〔5〕 ,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 〔6〕 。”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7〕 !”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 〔8〕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9〕 。對曰:“君何患焉 〔10〕 ?若闕地及泉 〔11〕 ,隧而相見 〔12〕 ,其誰曰不然 〔13〕 ?”公從之。公入而賦 〔14〕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15〕 。”遂爲母子如初 〔16〕

〔1〕 潁考叔 ,鄭大夫。 潁谷 ,鄭邊邑,在今河南登封縣西南。 ,疆界。 封人 ,管理疆界的官。

〔2〕 有獻 ,有所獻。

〔3〕 ,放着,後來寫作“捨”。

〔4〕 小人 ,潁考叔自己謙稱。

〔5〕我的食物〔她〕都吃過了。 ,這裏是“吃”的意思。

〔6〕 (wèi),給,這裏指留給。 ,指其母。

〔7〕 ,你。 (yī),句首語氣詞。

〔8〕 ,表謙敬的副詞。 何謂 ,説的是什麽意思?這話怎麽講?

〔9〕 (yù),告訴。 ,間接賓語。 語之故 ,把緣故告訴他。 告之悔 ,把心裏後悔的事告訴了他。語法結構同於“語之故”。

〔10〕您在這件事情上憂慮什麽呢?

〔11〕 ,挖。

〔12〕 ,用如動詞,挖隧道。

〔13〕誰説不是這樣? ,語氣副詞,加强反問。 ,代詞,指黄泉相見。

〔14〕 ,在這裏與下面的“出”互文見義,即籠統表示莊公和姜氏進出隧道。 ,賦詩。這裏是莊公所賦的詩的一部分。

〔15〕 洩洩 (yìyì),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樂的樣子。

〔16〕從此作母親作兒子還和當初一樣。

君子曰 〔1〕 :潁考叔,純孝也 〔2〕 。愛其母,施及莊公 〔3〕 。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4〕 。”其是之謂乎 〔5〕

〔1〕 君子 ,作者的假託,《左傳》中習用的發表評論的方式。

〔2〕 ,篤厚。

〔3〕 (yì),延,擴展,等於説擴大影響。

〔4〕見《詩經·大雅·既醉》。孝子的孝没有窮盡,永久把它給與你(指孝子)的同類。 (kuì),盡。 ,賜,給與。

〔5〕大概是説這種情況吧。 ,表委婉的語氣副詞。 ,這個,作“謂”的賓語。 ,代詞,複指“是”。

齊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1〕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2〕 。蔡潰 〔3〕 ,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 〔4〕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 〔5〕 ,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6〕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7〕 ,何故?”管仲對曰 〔8〕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 〔9〕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10〕 。’賜我先君履 〔11〕 :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 〔12〕 。爾貢包茅不入 〔13〕 ,王祭不共 〔14〕 ,無以縮酒 〔15〕 ,寡人是徵 〔16〕 ;昭王南征而不復 〔17〕 ,寡人是問 〔18〕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9〕 ,敢不共給 〔20〕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21〕 !”

師進,次于陘 〔22〕

〔1〕本文寫齊桓公爲稱霸天下而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齊終未達目的。 齊桓公 ,春秋五霸之一。齊屬侯爵,故文中稱齊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

〔2〕 ,率領。參加這次戰役的有魯、宋、陳、衞、鄭等國。 ,軍隊。 ,國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汝南、上蔡等地。

〔3〕 ,潰敗。

〔4〕楚君派〔使者〕跟諸侯之師説。 楚子 ,楚成王。楚屬子爵,故稱楚子。這是春秋筆法,實際上楚已僭稱王了。 ,介詞,跟,和。

〔5〕 (chǔ),居住。 寡人 ,謙詞,君王自稱,意思是“寡德之人”。齊臨渤海(古人稱爲北海),楚境不到南海,這裏衹是甚言其遠。

〔6〕馬牛牝牡相誘也不相及(依孔穎達説)。 ,句首語氣詞。 ,放,指牝牡相誘。這是譬喻兩國相距甚遠,一向互不相干。

〔7〕 不虞 ,不料。 ,本來是淌水過河的意思,這裏當進入講。不説齊進攻而説涉,是委婉的辭令。

〔8〕 管仲 ,齊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

〔9〕 (shào) 康公 ,周成王時太保(官名)召公奭(shì),因其封地在召(今陝西岐山縣),所以稱召公,“康”是他的諡號。 先君 ,後代君臣對本國已故君王的稱呼。 大公 ,即姜太公,名尚,齊之始祖。 (tài),後來寫作“太”。

〔10〕 五侯 ,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九伯 ,九州之長。“五侯九伯”在這裏泛指所有的諸侯。 (rǔ),你,後來寫作“汝”。 ,語氣副詞,表示命令或期望。 ,討伐,這裏是説有征伐之權。 夾輔 ,輔佐。

〔11〕 ,踐踏,這裏指足迹所踐踏的地方,即齊國可以征伐的範圍。

〔12〕 ,指黄海渤海。 ,黄河。 穆陵 ,地名,即今山東臨朐(qú)縣南的穆陵關。 無棣 (dì),齊國的北境,在今山東無棣縣附近。

〔13〕 ,菁茅,楚地特産。 包茅 ,裹成捆兒的菁茅。 ,納,這裏指納貢。

〔14〕周王的祭祀用品供給不上。 ,供給,後來寫作“供”。

〔15〕没有用來縮酒的東西。 縮酒 ,滲酒,祭祀時的儀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滲下去,就像神飲了一樣(依鄭玄説,見《周禮·甸師》注)。

〔16〕我來索取它。 ,代詞,指包茅,“徵”的賓語。 ,索取。下文“寡人是問”結構同此。

〔17〕周昭王晚年荒於國政,人民恨他,傳説當他巡行到漢水時,當地人民故意弄了一隻用膠黏的船給他,行至江心,船解體,昭王溺死。 ,行,這裏指巡狩(帝王巡視各地)。 ,回。按:這都是齊進攻楚的藉口。

〔18〕 ,指責問。

〔19〕 寡君 ,臣子對别國人謙稱自己的國君爲寡君。

〔20〕 ,謙詞,等於説豈敢。

〔21〕您還是到水邊去問吧! ,表委婉的語氣詞。 ,“之於”的合音字。 水濱 ,水邊。

〔22〕 ,軍隊臨時駐紮。 (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縣南。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 〔1〕 。師退,次于召陵 〔2〕

齊侯陳諸侯之師 〔3〕 ,與屈完乘而觀之 〔4〕 。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5〕 !與不穀同好 〔6〕 ,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7〕 ,辱收寡君 〔8〕 ,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衆戰 〔9〕 ,誰能禦之 〔10〕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 〔11〕 ,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 〔12〕 ,漢水以爲池 〔13〕 ,雖衆,無所用之 〔14〕 !”

屈完及諸侯盟 〔15〕

〔1〕 屈完 ,楚大夫。 ,往,到……去。

〔2〕 (shào) ,地名,在今河南偃城縣東。

〔3〕齊侯把諸侯之師陳列出來。按:這是向楚示威。

〔4〕 (chéng),乘車。

〔5〕難道爲了我?〔衹是爲了〕繼承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按:這是虚僞的外交辭令。 不穀 ,不善,諸侯的謙稱。兩個“是”字都是代詞,複指提前的賓語。

〔6〕 同好 (hào),共同友好。

〔7〕承蒙您向我國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毁滅我國。 ,敬詞,意思是您這樣做是表現了您的恩惠。 (yāo),求。 敝邑 ,謙稱自己的國家。 ,土神。 ,穀神。

〔8〕 ,謙詞,意思是您這樣做使您蒙受了恥辱。 ,收容。

〔9〕 ,名詞,指衆將士。

〔10〕 ,扺擋。

〔11〕 (suí),安撫。

〔12〕楚國拿方城當作城牆。 方城 ,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方城”是“以”的賓語,提在“以”前。

〔13〕結構同上句。 ,護城河。

〔14〕没有用它的地方。

〔15〕 ,訂立盟約。

宫之奇諫假道 (僖公五年) 〔1〕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2〕 。宫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 〔3〕 。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 〔4〕 。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5〕 ?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 〔6〕 ,其虞虢之謂也。”

〔1〕本文寫晉侯向虞國借道,宫之奇看出晉的陰謀,力諫虞公。他有力地駁斥了虞公迷信宗族關係和神權的思想,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應該實行德政,民不和則神不享。這反映了當時的民本思想。 宫之奇 ,虞大夫。 (jiàn),用言語糾正尊長的錯誤。 ,借。 假道 ,借路,這裏專指軍隊借路,通過别國領土。

〔2〕 晉侯 ,指晉獻公。 ,又。僖公二年晉曾向虞借道伐虢,滅下陽。 ,國名,武王所封,爲大(tài)王之子虞仲的後代,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六十里。 (ɡuó),國名,文王封其弟叔於上陽(今河南陝縣東南),號西虢。

〔3〕 ,外面。

〔4〕 ,開啟,這裏指假道,使晉得以實現其野心。 ,凡兵作於内爲亂,於外爲寇。 (wán),習慣而不留心,等於説放鬆警惕。

〔5〕一次已經算是過分了,還可以來個第二次嗎? ,通“爲”(依王念孫説,見《經傳釋詞》引)。 ,厲害,過分。 ,語氣詞,加强反問。

〔6〕 ,面頰。 ,牙牀骨。

公曰:“晉,吾宗也 〔1〕 ,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2〕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 〔3〕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4〕 ;爲文王卿士 〔5〕 ,勳在王室,藏於盟府 〔6〕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7〕 ?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 〔8〕 ?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爲戮 〔9〕 ?不唯偪乎 〔10〕 ?親以寵偪 〔11〕 ,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12〕 ?”

〔1〕 ,同姓,同一宗族。晉、虞、虢都是姬姓國,同一祖先。

〔2〕 (tài) 虞仲 ,大王的長子、次子。 ,宗廟在左的位次。古者昭穆相承,左爲昭,右爲穆。大王於周爲穆,穆生昭,故大王之子爲昭。

〔3〕 不從 ,指不從隨父側。大伯知道大王要傳位給他的小弟弟王季,所以和虞仲一起出走。 是以 ,因此。 ,繼承〔王位〕。

〔4〕 虢仲 虢叔 ,虢的開國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於周爲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爲王季之穆。

〔5〕當過文王的卿士。 卿士 ,執掌國政的大臣。

〔6〕在王室有功勳,因功受封時的典策藏在盟府中。 盟府 ,主管盟誓典策的政府部門。宫之奇以上這幾句話是針對虞公的“晉,吾宗也”説的,意思是:如果説到同宗的關係,那麽虢在姬姓中的地位比虞高,虢晉之間比虞晉之間親,因爲虢這一支是從王季那裏分出來的,王季做了周君,而虞的祖先虞仲並没做周君,而且虢還是周的功臣。

〔7〕〔晉〕將要連虢都滅了,對虞還愛什麽呢? ,代詞,複指提前的賓語“虢”。

〔8〕再説晉之愛虞,能比桓莊之族更親嗎? 桓莊 ,桓叔與莊伯,這裏指桓莊之族。桓叔是獻公的曾祖,莊伯是獻公的祖父,桓莊之族是獻公的同祖兄弟。這句話是一種特殊的倒裝句法。 ,指晉。 ,指虞。全句等於説:晉之愛虞也,能親於桓莊乎?

〔9〕桓莊之族有什麽罪而把他們殺了?莊公二十五年晉獻公盡誅同族羣公子。 以爲戮 ,拿〔他們〕當作殺戮的對象,等於説把他們殺了。 ,介詞,後面的賓語省略。 ,殺,這裏用如名詞。

〔10〕 ,因爲(參用王引之説,見《經傳釋詞》)。 ,通“逼”,逼近,這裏有威脅的意思。

〔11〕至親而以寵勢相逼。 ,在尊位。

〔12〕“以國”後面承上省略了“偪”字。

公曰:“吾享祀豐絜 〔1〕 ,神必據我 〔2〕 。”對曰:“臣聞之 〔3〕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4〕 。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5〕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6〕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7〕 。’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 〔8〕 ,將在德矣。若晉取虞 〔9〕 ,而明德以薦馨香 〔10〕 ,神其吐之乎 〔11〕 ?”

〔1〕 ,把食物獻給鬼神。 享祀 ,泛指一切祭祀。 ,豐富,指祭品盛多。 ,通“潔”。

〔2〕 ,依(依王引之説,見《經義述聞》)。 據我 ,即依附於我,等於説保佑我。

〔3〕 ,指下面要説的一番道理。

〔4〕鬼神不親人,衹依德。 ,都是代詞,複指提前的賓語“人”“德”。下文“惟德是輔”結構同此。 ,衹。 ,指有德行的人。

〔5〕所引《周書》早已亡逸,這兩句今見於僞古文《尚書·蔡仲之命》。大意是:上天對於人没有親疏的不同,衹是有德的人上天纔保佑他。 ,大。 ,輔佐,這裏指保佑。

〔6〕這兩句也是《周書》上的,今見於僞古文《尚書·君陳》。大意是:黍稷並不是馨(xīn)香,光明的德行纔是馨香。 ,黄黏米。 ,不黏的黍子。黍稷在這裏泛指五穀,爲祭祀的物品。 ,遠處可以聞到的香氣。古人認爲祭祀時鬼神前來享用祭品的香氣。 ,句中語氣副詞,表肯定。

〔7〕這兩句也是《周書》上的,今見於僞古文《尚書·旅獒》。今本《尚書》“民”作“人”,“繄”作“其”。大意是:人們拿來祭祀的東西並不改變(祭品是相同的),〔但是〕衹有有德的人的祭品纔算〔真正的〕祭品。 ,語氣副詞。

〔8〕 (píng),即後來的“憑”,這裏和“依”義近。

〔9〕 ,取得,指滅掉。

〔10〕 明德 ,使德明。 ,表目的的連詞。 ,獻,這裏指向神獻。 馨香 ,指黍稷。

〔11〕 ,語氣詞,加强反問。 ,指不食所祭之物。宫之奇的意思是:晉國如果明其德,使享祀豐絜,神也會保佑晉的,那麽享祀豐絜就並不能使虞幸免於難。

弗聽,許晉使。宫之奇以其族行 〔1〕 。曰:“虞不臘矣 〔2〕 。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3〕 。”

冬,十二月丙子朔 〔4〕 ,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 〔5〕 。師還,館于虞 〔6〕 。遂襲虞,滅之 〔7〕

〔1〕 以其族行 ,指率領全族離開虞。

〔2〕虞國不能舉行臘祭了。 ,年終舉行的一種祭祀,這裏用如動詞。

〔3〕 (ɡènɡ),副詞,再。 ,指舉兵。晉即以滅虢之兵滅虞,所以不須要再舉兵。此句下文略有删節。

〔4〕十二月初一。 丙子 ,該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 ,每月的第一天。

〔5〕 ,虢公名。 京師 ,周的都城。

〔6〕 ,回來。 ,公家爲賓客所設的住處,這裏用如動詞,等於説住賓館。

〔7〕下文略有删節。

燭之武退秦師 (僖公三十年) 〔1〕

晉侯秦伯圍鄭 〔2〕 ,以其無禮於晉 〔3〕 ,且貳於楚也 〔4〕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5〕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6〕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 〔7〕 ,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 〔8〕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9〕 。然鄭亡 〔10〕 ,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11〕

〔1〕 燭之武 ,鄭大夫。

〔2〕 晉侯 ,指晉文公。 秦伯 ,指秦穆公。

〔3〕 ,因。 ,人稱代詞,代鄭。晉文公爲公子時逃亡在外,經過鄭國,鄭文公没有以禮待他。

〔4〕 ,參看第10頁《鄭伯克段于鄢》〔13〕“貳於己”注。

〔5〕 ,用如動詞,屯兵。 函陵 ,地名,在今河南新鄭縣北。 (fán),水名,指東氾,今已湮,故道在今河南中牟縣南。

〔6〕 佚之狐 ,鄭大夫。 鄭伯 ,指鄭文公。

〔7〕 ,推辭。 ,壯年。

〔8〕不能做什麽啦。 也已 ,略等於“矣”。

〔9〕這是我的過錯。 ,指示代詞,作句子主語,指上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10〕 ,連詞,表轉折,等於説然而。

〔11〕 許之 ,〔燭之武〕答應了鄭文公。

夜縋而出 〔1〕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2〕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3〕 。越國以鄙遠 〔4〕 ,君知其難也 〔5〕 ;焉用亡鄭以陪鄰 〔6〕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7〕 ,行李之往來 〔8〕 ,共其乏困 〔9〕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 〔10〕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11〕 ,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12〕 ,又欲肆其西封 〔13〕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14〕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15〕 。”

秦伯説 〔16〕 ,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 〔17〕 ,乃還。

〔1〕 (zhuì),用繩子弔着重東西,這裏指用繩子縛住燭之武從城牆上送下來。

〔2〕 ,已經。

〔3〕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 ,表謙敬的副詞。 ,麻煩。 執事 ,辦事人員。這是客氣話,實際指秦伯本人。

〔4〕 ,超越。 ,表目的的連詞。 ,邊邑,用如動詞。秦在西,鄭在東,晉在二者之間,所以説秦是越過一個國家,以遼遠的鄭國作爲邊邑。

〔5〕 ,指“越國以鄙遠”事。

〔6〕 焉用 ,哪裏用得着。 ,增加〔土地〕。 ,指晉。

〔7〕 ,捨棄,不取(不滅掉),後來寫作“捨”。 東道主 ,東方道上的主人(鄭在秦東)。“以”字後省略了賓語“鄭”。

〔8〕 行李 ,外交使節。

〔9〕 ,供應,後來寫作“供”。 乏困 ,本來行而無資叫乏,居而無食叫困,這裏指使者往來時館舍資糧的不足。

〔10〕 ,曾經。 ,恩惠。 爲賜 ,等於説施恩。 晉君 ,在這裏是間接賓語。

〔11〕 ,二地名,都在今河南陝縣附近。 ,渡河,指晉惠公(文公之弟,比文公先爲晉君)渡河歸國。 ,打土牆用的夾版,這裏指版築的土牆,防禦工事。晉惠公依靠秦力得以回國爲君,曾許以焦瑕作爲報答,但回國後,就不承認了。 ,極言兩件事距離很近。

〔12〕以鄭爲東面的疆界。 ,疆界,用如動詞。

〔13〕 ,伸展。

〔14〕〔晉〕如果不使秦受到虧損,將從哪裏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

〔15〕 ,表希望的語氣詞。 ,考慮。 ,指“闕秦以利晉”。

〔16〕 ,喜悦,高興,後來寫作“悦”。

〔17〕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大夫。 (shù),駐紮,防守。

子犯請擊之 〔1〕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 ;失其所與,不知 〔4〕 ;以亂易整,不武 〔5〕 。吾其還也 〔6〕 。”亦去之 〔7〕

〔1〕 子犯 ,即狐偃,晉文公的舅父。

〔2〕 ,帶有假設語氣的否定副詞,略同於“非”,等於説假如不是。 (fú),指示代詞。 夫人 ,那人,指秦穆公。重耳是靠他的力量回國的,所以這樣説。

〔3〕 ,藉,靠。 ,壞,這裏指損害。

〔4〕 ,聯合。 所與 ,同盟者。 (zhì),後來寫作“智”。

〔5〕這裏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時的抽象的道德觀念。

〔6〕 ,表示委婉的語氣詞。

〔7〕 ,離開。注意:“去”字跟現代的意義很不相同。 ,指鄭。

蹇叔哭師 (僖公三十二年) 〔1〕

冬,晉文公卒。庚辰 〔2〕 ,將殯于曲沃 〔3〕 。出絳 〔4〕 ,柩有聲如牛 〔5〕 。卜偃使大夫拜 〔6〕 ,曰:“君命大事 〔7〕 ,將有西師過軼我 〔8〕 。擊之,必大捷焉。”

〔1〕這裏選的,是著名的秦晉殽(xiáo)之戰的一部分。文中表現了蹇(jiǎn)叔預見到勞師以襲遠必然失敗,結果不出其所料。 蹇叔 ,秦國元老。

〔2〕 庚辰 ,魯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

〔3〕 (bìn),停柩待葬。古代風俗,人死先停柩,然後擇日安葬。 曲沃 ,晉地名,是晉宗廟所在地,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周代君主的棺柩要“朝于祖考之廟”,因此要在那裏暫時停放。

〔4〕 (jiàng),晉國都,在今山西翼城縣東南。

〔5〕 (jiù),裝了死屍的棺材。

〔6〕 卜偃 ,晉掌卜筮之官,名偃。 ,古代的一種禮節,跪下後雙手合抱在胸前,頭低到手上。

〔7〕 ,指晉文公。 大事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裏是指戎(軍事)。

〔8〕 西師 ,西方的軍隊,指秦師。 (yì),後車超過前車。 過軼 ,這裏是越過的意思。晉在秦鄭之間,秦侵鄭,必定要路過晉。卜偃聞秦密謀,所以説這話來引起警惕。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 〔1〕 :“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2〕 ,若潛師以來 〔3〕 ,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 〔4〕 。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5〕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6〕 ?師之所爲,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7〕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8〕 ?”公辭焉 〔9〕 。召孟明、西乞、白乙 〔10〕 ,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 〔11〕 ,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12〕 。”公使謂之曰 〔13〕 :“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14〕 !”

〔1〕 杞子 ,見第22頁《燭之武退秦師》注〔17〕。 使 ,使人。

〔2〕 ,類似於現代的鎖鑰。

〔3〕假若秘密派軍隊前來。 ,隱藏在水面下,這裏指隱蔽地行動。 潛師 ,指秘密行軍。

〔4〕秦穆公向蹇叔諮問這件事。 ,諮詢,徵求意見。 ,之於。

〔5〕使軍隊很疲勞去襲擊遠方,不是我所聽見過的事。 非所聞 ,是委婉的説法,實際上是説我不贊成。 ,指鄭,下文“遠主”是指鄭君。

〔6〕 無乃 ,表委婉語氣的副詞,大概,恐怕。

〔7〕 ,勞苦。 無所 ,指無所得。 (bèi) ,悖逆之心。

〔8〕 ,語氣詞,加强反問。

〔9〕 ,不接受。

〔10〕 孟明 ,姓百里,名視,是秦另一元老百里奚之子。 西乞 ,名術。 白乙 ,名丙。三人都是秦國大將。

〔11〕 ,指師。

〔12〕 ,介詞。 ,等於“師之”(“之”也是介詞)。

〔13〕秦穆公使人對他説。 ,對……説。

〔14〕你知道什麽?你如果在中壽的年齡死去,你墓上的樹也該長到兩手合抱那麽粗了。這是罵蹇叔早就該死了。 中壽 ,約指活到六七十歲。蹇叔大約已七八十歲,過了中壽的年齡。 ,樹。 ,兩手合抱。

蹇叔之子與師 〔1〕 。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 〔2〕 。殽有二陵焉 〔3〕 :其南陵,夏后 之墓也 〔4〕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5〕 。必死是間 〔6〕 ,余收爾骨焉 〔7〕 。”

秦師遂東 〔8〕

〔1〕 (yù),參加。

〔2〕 ,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地勢極險。

〔3〕殽有兩陵在那裏。 ,大山。殽有二山,稱爲東陵西陵,相距三十五里。下文南陵即西陵,北陵即東陵。

〔4〕 夏后 ,夏天子 ,夏桀的祖父。 ,君。

〔5〕 文王 ,周文王。 所辟風雨 ,避風雨的地方。

〔6〕 ,代詞,這,指二陵。 ,當中。

〔7〕 ,在那裏。

〔8〕 ,副詞,接着就。 ,用如動詞,向東〔進發〕。

晉靈公不君 (宣公二年) 〔1〕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 〔2〕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3〕 。宰夫胹熊蹯不孰 〔4〕 ,殺之,寘諸畚 〔5〕 ,使婦人載以過朝 〔6〕 。趙盾、士季見其手 〔7〕 ,問其故而患之 〔8〕 。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 〔9〕 ,則莫之繼也 〔10〕 。會請先 〔11〕 ,不入,則子繼之 〔12〕 。”三進及溜,而後視之 〔13〕 。曰:“吾知所過矣 〔14〕 ,將改之。”稽首而對曰 〔15〕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 〔16〕 ,善莫大焉 〔17〕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18〕 。’夫如是 〔19〕 ,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 〔20〕 ,豈惟羣臣賴之 〔21〕 。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22〕 。’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 〔23〕 。”

〔1〕本文着重表彰了敢於直諫、忠於國事的趙盾。 晉靈公 ,名夷 ,晉襄公之子,文公之孫,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用如動詞。 不君 ,不行君道。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2〕 ,重。 ,賦税。 厚斂 ,加重賦税。 ,畫,一本作“雕”。

〔3〕 (tán) ,用彈弓射人。 (bì),躲避,後來寫作“避”。 ,彈子。

〔4〕 宰夫 ,廚子。 (ér),燉。 熊蹯 (fán),熊掌。 ,熟,後來寫作“熟”。

〔5〕 (běn),草繩編成的筐子一類的器物。

〔6〕 ,用車裝。 過朝 ,經過朝廷。靈公是以殺人爲兒戲,並想借此讓衆人怕自己(依孔穎達説)。

〔7〕 趙盾 ,晉正卿(相當於首相),諡號宣子。 士季 ,名會,晉大夫。 其手 ,宰夫的手。

〔8〕問宰夫被殺的原因,並爲這件事憂慮。

〔9〕 不入 ,不納,這裏指不接受諫言。

〔10〕 ,否定性的無定代詞,等於説没有誰。 ,代詞,指趙盾,等於説“您”,在這裏做“繼”的賓語。

〔11〕 ,動詞,這裏是説先諫。

〔12〕 ,等於説“我”。

〔13〕 三進 ,往前走了三次。 ,到。 ,通“霤”,房頂瓦壠滴水處,指屋簷下。士會往前走一段路,就伏到地下行禮,靈公知道他要進諫,所以假裝没看見,士會衹好又往前走,再行禮,這樣往前走了三次已到簷下,靈公無可迴避了,纔理他。

〔14〕我知道我所犯的錯誤了。靈公想把士會的話擋回去,所以搶先説話。

〔15〕 稽首 ,古人最恭敬的禮節,動作近似於磕頭,但要先拜,然後雙手合抱按地,頭伏在手前邊的地上並停留一會,整個動作都較緩慢。

〔16〕前一“過”字是名詞,指過錯;後一“過”字是動詞,指犯了錯誤。

〔17〕没有任何善事能比這個更大的了。

〔18〕引自《詩經·大雅·蕩》。大意是:没有誰向善没一個開始,但很少能堅持到底。 ,没有誰,作用同“莫”。 ,開始。 (xiǎn),少。 ,能。

〔19〕 ,句首語氣詞,表示下面要發表議論。

〔20〕社稷就鞏固了。 ,介詞。

〔21〕 ,依靠。 ,指“君能有終”。

〔22〕引自《詩經·大雅·烝民》。大意是:周宣王有没盡職的地方,衹有仲山甫來彌補。 ,天子之服,這裏指天子。 ,職責。 ,通“缺”,過失。 仲山甫 ,周宣王的大臣。

〔23〕這話有雙關的意思。您能補救您的過失,您的袞袍就可以不被廢掉了。意思是您的君位就丢不了了。

猶不改 〔1〕 。宣子驟諫 〔2〕 。公患之,使鉏麑賊之 〔3〕 。晨往,寢門闢矣 〔4〕 。盛服將朝 〔5〕 ,尚早,坐而假寐 〔6〕 。麑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 〔7〕 。有一於此 〔8〕 ,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9〕

〔1〕 ,還(hái),仍。

〔2〕 ,多次。

〔3〕 ,厭惡。 鉏麑 (chúní),晉力士。 ,殺。上“之”字指驟諫,下“之”字指趙盾。

〔4〕 寢門 ,臥室的門。 ,開。

〔5〕 盛服 ,正其衣冠,也就是“穿戴整齊”的意思。

〔6〕 假寐 (mèi),不脱衣冠瞌睡。

〔7〕 ,守信用。

〔8〕在不忠不信中有一樣。

〔9〕 ,撞。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 〔1〕 ,伏甲將攻之 〔2〕 。其右提彌明知之 〔3〕 ,趨登曰 〔4〕 :“臣侍君宴,過三爵 〔5〕 ,非禮也。”遂扶以下 〔6〕 。公嗾夫獒焉 〔7〕 。明搏而殺之 〔8〕 。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爲 〔9〕 !”鬬且出 〔10〕 。提彌明死之 〔11〕

〔1〕晉侯賜給趙盾酒喝。 (yìn),使……喝,也就是給……喝。

〔2〕 ,埋伏。 ,鎧甲,這裏指穿鎧甲的武士。

〔3〕 ,車右,又稱驂乘。古制,一車乘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驂乘居右;但君王或戰爭時的主帥居中,御者在左。車右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務是執干戈以禦敵,並負責戰爭中的力役之事。 提彌明 ,人名。

〔4〕快步走上堂去。

〔5〕 ,古代飲酒器。三爵,《詩·小雅·賓之初筵》鄭玄箋:“三爵者,獻也,醻也,酢也。”

〔6〕緊接着就扶着〔趙盾〕走下堂去。

〔7〕 (sǒu),唤狗的聲音,用如動詞,嗾使。 (fú),指示代詞,那個。 (áo),猛犬。《爾雅·釋畜》:“狗四尺爲獒。”

〔8〕 ,徒手打,搏鬬。

〔9〕 何爲 ,做什麽?也就是“頂得了什麽?”

〔10〕一邊打,一邊出去。 ,連詞,一邊……一邊。

〔11〕 死之 ,爲他(趙盾)死了,即殉難的意思。

初,宣子田於首山 〔1〕 ,舍于翳桑 〔2〕 。見靈輒餓 〔3〕 ,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 〔4〕 ,舍其半 〔5〕 。問之,曰:“宦三年矣 〔6〕 ,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 〔7〕 。”使盡之 〔8〕 ,而爲之簞食與肉 〔9〕 ,寘諸橐以與之 〔10〕 。既而與爲公介 〔11〕 ,倒戟以禦公徒 〔12〕 ,而免之 〔13〕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 〔14〕 ,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15〕

〔1〕 ,打獵,後來寫作“畋”。 首山 ,又名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

〔2〕 ,住一宿。 翳桑 ,地名(依王引之説,見《經義述聞》)。

〔3〕 靈輒 ,人名。 ,指因挨餓而病倒。

〔4〕 (sì) ,給他東西吃。“食”的用法同上文“飲”。

〔5〕靈輒留下食物的一半没吃。

〔6〕 (huàn),當貴族的僕隸。

〔7〕現在離她近了,請允許把〔這一半〕給她吃。 (wèi),給。

〔8〕 ,用如動詞,這裏是吃盡的意思。

〔9〕並且給他預備一筐飯和肉。 ,作,這裏有“預備”的意思。 (dān),盛飯用的竹筐。 (sì),飯。

〔10〕 (tuó),口袋。 ,連詞。

〔11〕 既而 ,不久。 (yù),參加。 ,甲,指甲士。

〔12〕把兵器倒過頭來擋住靈公手下的人。

〔13〕 免之 ,使趙盾免於難。

〔14〕 ,名字。 ,住處。

〔15〕 ,逃走,指趙盾逃亡(依王引之説,見《經義述聞》)。

乙丑 〔1〕 ,趙穿攻靈公於桃園 〔2〕 。宣子未出山而復 〔3〕 。大史書曰 〔4〕 :“趙盾弑其君 〔5〕 。”以示於朝 〔6〕 。宣子曰:“不然 〔7〕 。”對曰:“子爲正卿,亡不越竟 〔8〕 ,反不討賊 〔9〕 ,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 〔10〕 !‘我之懷矣,自詒伊慼 〔11〕 ’,其我之謂矣!”

〔1〕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2〕 ,當爲“殺”字之誤(依王引之説,見《經義述聞》)。 桃園 ,靈公的園囿。

〔3〕 ,晉國國界處的山。 ,回來。

〔4〕 (tài) ,後來寫成“太史”,官名,專管記載國家大事,這裏是指晉太史董狐。 ,寫,指記事。

〔5〕 (shì),古代下殺上叫弑。太史這樣記載是爲了維護宗法社會的正統思想和等級觀念。無論國君如何無道,也衹可諫,不可殺,殺君就是大逆不道。史官以此爲記事的準則,當然不會寫出真正的歷史。

〔6〕把上面的話拿到朝廷上公布。

〔7〕不是這樣。 ,代詞。

〔8〕 ,國境,邊境,後來寫作“境”。

〔9〕 ,返回,後來寫作“返”。 ,討伐。 ,大逆不道的人,這裏指趙穿。

〔10〕 烏呼 ,即“嗚呼”,感歎詞。

〔11〕杜預説這兩句是逸詩。可能是引自《詩經·邶風·雄雉》,今本《詩經》“伊慼”作“伊阻”。趙盾引這兩句的意思是:由於我懷念祖國,反而自己找來了憂患。 ,介詞。 ,眷戀。 ,通“貽”,給。 ,指示代詞,那個。 ,憂。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 〔1〕 ,書法不隱 〔2〕 。趙盾,古之良大夫也,爲法受惡 〔3〕 。惜也,越竟乃免 〔4〕 。”

〔1〕 良史 ,好史官。

〔2〕 書法 ,記事的原則。 ,隱諱。

〔3〕 (wèi),爲了。 ,指書法。 ,指惡名。

〔4〕照孔子看來,董狐的書法是對的,趙盾也没罪,衹是因爲史官的記事原則而受屈。“越竟”就是孔子提出的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越竟則君臣之義絶,可以不討賊”(見杜注)。這反映了孔子的正統觀念。

齊晉鞌之戰 (成公二年) 〔1〕

癸酉 〔2〕 ,師陳于鞌 〔3〕 。邴夏御齊侯 〔4〕 ,逢丑父爲右 〔5〕 。晉解張御郤克,鄭丘緩爲右 〔6〕 。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 〔7〕 !”不介馬而馳之 〔8〕 。郤克傷於矢 〔9〕 ,流血及屨,未絶鼓音 〔10〕 。曰:“余病矣 〔11〕 !”張侯曰:“自始合 〔12〕 ,而矢貫余手及肘 〔13〕 ;余折以御,左輪朱殷 〔14〕 。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15〕 。”緩曰:“自始合,苟有險 〔16〕 ,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 〔17〕 ?——然子病矣 〔18〕 。”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19〕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20〕 。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 〔21〕 ?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22〕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23〕 !”左并轡 〔24〕 ,右援枹而鼓 〔25〕 ,馬逸不能止 〔26〕 ,師從之 〔27〕 。齊師敗績 〔28〕 。逐之,三周華不注 〔29〕

〔1〕鞌(ān)之戰是《左傳》中著名的戰役之一,這裏衹録全文的一部分。文中表現了由於齊師驕傲、晉軍同仇敵愾,決定了齊的潰敗。 ,齊地名,在今濟南附近。成公二年即公元前589年。

〔2〕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

〔3〕 ,指齊晉的軍隊。 ,擺開陣勢。

〔4〕邴夏給齊侯趕車。 邴夏 ,齊大夫。 齊侯 ,指齊頃公,桓公之孫,名無野。

〔5〕 (pánɡ) 丑父 ,齊大夫。 ,見《晉靈公不君》“右”字注。

〔6〕 (xiè) (下文又稱張侯)、 鄭丘緩 ,都是晉臣。“鄭丘”是複姓。 (xì) ,又稱郤獻子,晉大夫,是這次戰役中晉軍的主帥。

〔7〕 ,姑且。 翦滅 ,剪除消滅。 ,指晉軍。 朝食 ,吃早飯。

〔8〕 ,甲,這裏用如動詞。 不介馬 ,不給馬披上甲。古代車戰,馬要披甲。 馳之 ,使勁趕馬,指驅馬進擊。

〔9〕 傷於矢 ,被箭所傷。

〔10〕血一直流到鞋上,仍然擊鼓不息。古代車戰,主帥居車當中,自掌旗鼓,指揮三軍。鼓聲是前進的號令。

〔11〕 ,等於現在説重病、病厲害了,這裏指受傷很重。

〔12〕從一開始交戰。

〔13〕箭射進我的手,一直穿到肘。

〔14〕我把箭折斷了來繼續駕車,左邊的車輪都成了深紅色(被血染的)。 ,紅色。 (yān),紅中帶黑。

〔15〕 吾子 ,尊稱,比“子”更親熱些。

〔16〕 ,如果。 ,這裏指難走的路。

〔17〕你難道知道這些嗎? ,副詞,難道。

〔18〕 ,然而,但是。 ,指郤克。

〔19〕大意是,全軍都注意着我們車上的旗鼓,前進和後退都聽從旗鼓的指揮。

〔20〕 殿 ,鎮守。 集事 ,成事。

〔21〕 若之何 ,奈何。 ,語氣詞。 ,因。 ,壞。 ,指國君。

〔22〕穿上鎧甲,拿起武器(指參加戰鬥),本來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 (huàn),穿。 ,副詞,本來。 ,動詞,走向。

〔23〕 ,努力。

〔24〕御者本雙手執轡,這時解張把轡并在左手。 ,動詞。 (pèi),韁繩。

〔25〕 ,拽過來。 (fú),也寫作“桴”,鼓槌。 ,動詞,打鼓。

〔26〕 ,狂奔。

〔27〕軍隊隨着主帥的車趕上去。

〔28〕 敗績 ,大敗。

〔29〕晉師追趕齊師,圍着華不注山繞了三圈。 ,追趕。 ,動詞,繞。 華不注 ,山名,在今濟南東北。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 〔1〕 :“旦辟左右 〔2〕 。”故中御而從齊侯 〔3〕 。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4〕 。”射其左,越于車下 〔5〕 ;射其右,斃于車中 〔6〕 。綦毋張喪車 〔7〕 ,從韓厥曰:“請寓乘 〔8〕 。”從左右,皆肘之 〔9〕 ,使立於後。韓厥俛定其右 〔10〕

〔1〕 韓厥 ,晉大夫,在這次戰役中任司馬(掌管祭祀、賞罰等軍政)。 子輿 ,韓厥的父親。

〔2〕 ,早晨。 ,避開,後來寫作“避”。 左右 ,指兵車左右兩側。這兩句是插敘頭天夜裏的事。

〔3〕 中御 ,指韓厥代替御者,立在車的中央御車。韓厥非主將,本應居左。 ,追趕。

〔4〕齊侯在戰爭中講“禮”,是迂腐的,同時也與古人所謂戎事以殺敵爲禮不合。

〔5〕 ,墜。

〔6〕 ,仆倒。按:《左傳》中像這樣記載卜筮和夢極爲靈驗的事很多,其實是硬行牽合的。

〔7〕 (qí) 毋張 ,晉大夫,姓綦毋,名張。

〔8〕請允許我搭你的車。 ,寄,指附搭。

〔9〕站在左邊和右邊,〔韓厥〕都用肘制止。因爲綦毋張是寄乘,所以説是“從”。 ,用如動詞。 ,指綦毋張。

〔10〕 ,同“俯”,低下身子。 ,放穩當。 其右 ,指原來在右邊被射倒的人。

逢丑父與公易位 〔1〕 。將及華泉 〔2〕 ,驂絓於木而止 〔3〕 。丑父寢於轏中 〔4〕 ,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 〔5〕 ,傷而匿之 〔6〕 ,故不能推車而及 〔7〕 。韓厥執縶馬前 〔8〕 ,再拜稽首 〔9〕 ,奉觴加璧以進 〔10〕 ,曰:“寡君使羣臣爲魯衞請 〔11〕 ,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 〔12〕 。下臣不幸,屬當戎行 〔13〕 ,無所逃隱 〔14〕 ,且懼奔辟而忝兩君 〔15〕 。臣辱戎士 〔16〕 ,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17〕 。”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 〔18〕 。鄭周父御佐車,宛茷爲右 〔19〕 ,載齊侯以免 〔20〕 。韓厥獻丑父,郤獻子將戮之。呼曰 〔21〕 :“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 〔22〕 ,有一於此,將爲戮乎 〔23〕 ?”郤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24〕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25〕 。”乃免之 〔26〕

〔1〕 易位 ,换位置。丑父知道齊侯可能被擒,所以和齊侯易位。

〔2〕 華泉 ,泉名,在華不注山下,流入濟水(見《水經注》)。

〔3〕 (cān),古代用馬駕車,轅馬兩旁的馬叫驂。 ,通“挂”,後來寫作“掛”,絆住。

〔4〕 (zhàn),棚車,即用木條横排編成車箱的輕便車子。

〔5〕 (ɡōnɡ),胳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裏泛指胳膊。

〔6〕 ,丑父手臂受傷。 ,藏,指隱瞞。 ,指所受的傷。從“丑父寢於轏中”至此,是作者插敘頭天夜裏的事。

〔7〕 ,被〔韓厥〕趕上了。

〔8〕韓厥執縶站在齊侯馬前。 ,絆馬索。

〔9〕 再拜稽首 ,比稽首更重的一種禮,先拜,然後稽首(參看第26頁《晉靈公不君》注〔15〕)。

〔10〕 ,捧。 ,一種盛酒器,功用如後代的酒杯。 ,玉環的一種。 ,奉獻。這三句是寫韓厥對齊侯修“殞命”之禮(即俘獲敵國國君時的禮儀)。

〔11〕鞌之戰的前奏是齊伐魯、衞侵齊。魯衞敗,到晉國請救兵,所以韓厥説是替魯衞請求。這以下韓厥所説的話,都是委婉的外交辭令。

〔12〕不要讓許多軍隊深入您的國土,即不要讓晉軍進一步攻進齊境。 ,通“毋”,不要。 輿 ,衆多,許多。

〔13〕 下臣 ,韓厥自稱。這是人臣對别國國君的自謙之辭。 ,恰巧。 ,遇。 戎行 (háng),兵車的行列,指齊軍。

〔14〕没有逃走躲藏的地方。 ,躲藏。

〔15〕而且怕〔因爲〕逃跑躲避而給兩國國君帶來恥辱。 (tiǎn),辱。

〔16〕〔因爲我在軍隊裏,〕使戎士受辱,這是説充數當個戎士。

〔17〕我冒昧地向您告稟,我是不會辦事的;人材缺乏,自己衹好承擔充數。言外之意即我要履行職責,俘虜你。 ,聰明。 攝官 ,兼職。 ,承擔。

〔18〕 ,動詞,往。 ,用如名詞,指水。

〔19〕 佐車 ,副車。 鄭周父 宛茷 (fèi),都是齊臣。

〔20〕丑父已冒充爲齊侯,這時讓齊侯借着取水的工夫逃走。 ,免於被俘。

〔21〕丑父呼。

〔22〕直到目前爲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國君承擔患難的人。 自今 ,從現在追溯到以前。

〔23〕〔現在〕這裏有了一個,將要被殺掉嗎? ,等於説被。

〔24〕不把“以死免其君”看作難事。 ,指使〔其君〕脱身。

〔25〕 ,鼓勵。

〔26〕 ,釋放。

楚歸晉知罃 (成公三年) 〔1〕

晉人歸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于楚 〔2〕 ,以求知罃 〔3〕 。於是荀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 〔4〕

〔1〕本文表彰了知罃(zhìyīng)忠君愛國、對楚不卑不亢的精神。 ,送還。 知罃 ,晉臣,他父親是荀首。荀首封於知(又寫作“智”),於是以邑爲氏。

〔2〕 穀臣 ,楚莊王的兒子。 連尹 ,楚官名。 襄老 ,楚臣。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晉楚邲(地名,在今河南鄭州市東)之戰時,晉知罃被俘,晉卻擒獲了穀臣,射死了襄老,把屍首運回晉國。現在晉要用穀臣和襄老的屍體换回知罃。

〔3〕 ,索取。

〔4〕 於是 ,在這時候。 ,介詞。 ,代詞。 中軍 ,古代出師分爲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主帥親率中軍。 佐中軍 ,即當了副元帥。按:晉楚邲之戰時,晉雖失敗,但未喪元氣,楚一時還無力制服晉。這時能幹的荀首已被提拔爲副帥,楚怕晉尋事,所以答應送回知罃。

王送知罃曰 〔1〕 :“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 〔2〕 ,臣不才,不勝其任 〔3〕 ,以爲俘馘 〔4〕 。執事不以釁鼓 〔5〕 ,使歸即戮 〔6〕 ,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7〕 ?”王曰:“然則德我乎 〔8〕 ?”對曰:“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 〔9〕 ,各懲其忿以相宥也 〔10〕 ,兩釋纍囚以成其好 〔11〕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 〔12〕 ,其誰敢德 〔13〕 ?”王曰:“子歸,何以報我 〔14〕 ?”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15〕 ,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16〕 。”王曰:“雖然,必告不穀 〔17〕 。”對曰:“以君之靈 〔18〕 ,纍臣得歸骨於晉 〔19〕 ,寡君之以爲戮 〔20〕 ,死且不朽 〔21〕 。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 〔22〕 ,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 〔23〕 ,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 〔24〕 ,而使嗣宗職 〔25〕 ,次及於事 〔26〕 ,而帥偏師以脩封疆 〔27〕 ,雖遇執事,其弗敢違 〔28〕 ;其竭力致死 〔29〕 ,無有二心,以盡臣禮 〔30〕 ,所以報也 〔31〕 。”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爲之禮而歸之 〔32〕

〔1〕 ,指楚共王。

〔2〕 ,軍旅。 治戎 ,整頓軍備。這裏以“治戎”代替“進行戰爭”,是一種外交辭令。

〔3〕 不才 ,等於説不中用。 (shēng),擔當得起。 ,職務。

〔4〕 ,戰爭時生俘的人。 (ɡuó),割取敵方戰死者左耳。“俘馘”在這裏即指俘虜。

〔5〕 執事 ,辦事人員。這是客氣話,實際指楚共王本人。 (xìn),上古的一種祭禮,殺牲以血塗鐘鼓,這裏指以戰俘代牲釁鼓。 不以釁鼓 ,等於説不把我殺掉。

〔6〕 ,動詞,就,接近。 ,殺,用如名詞。 即戮 ,等於説接受殺戮。

〔7〕又敢怨誰呢?這裏“誰”是“怨”的賓語,下文“誰敢德”結構與此相同。

〔8〕 然則 ,〔既然〕如此,那麽……。 ,代詞。 ,連詞。 ,用如動詞,感恩。

〔9〕兩國都爲自己的國家考慮,設法解除人民的痛苦。 ,緩和,解除。

〔10〕各懲一時之忿,而互相原諒。 (chéng),懲戒。 忿 ,怒氣,怨恨。 (yòu),寬赦,這裏當原諒講。

〔11〕 ,釋放。 ,捆綁。 ,囚犯。 纍囚 ,被捆綁起來的俘虜。 ,全。 (hào),友好。

〔12〕 (yù),參與。 ,趕上。 與及 ,等於説發生關係。

〔13〕 ,語氣詞,加强反問。知罃的意思是:你並不是爲了我而釋放我,我憑什麽對你感恩?

〔14〕 何以 ,用什麽。

〔15〕我擔當不了受怨,您也擔當不了受德。這是説我没什麽可恨你的,你也不值得我感激。 ,擔當。

〔16〕 不知所報 ,不知道報答什麽。

〔17〕雖然這樣,〔也〕一定得告訴我。 ,連詞,等於現代的“雖然”。 ,代詞,這樣。 不穀 ,見第15頁《齊桓公伐楚》〔5〕“不穀”注。

〔18〕 ,靠。 ,福。

〔19〕纍臣能回到晉國。 纍臣 ,知罃自稱。 歸骨 ,把骨頭帶回去,這是客氣話。

〔20〕等於説假若我的國君把我殺掉。 寡君 ,見第15頁《齊桓公伐楚》〔19〕注。 ,用如名詞,指殺的對象。

〔21〕等於説死了將很光榮。

〔22〕把我賜給您的外臣荀首。 外臣 ,臣子對别國君主稱呼本國的臣。

〔23〕 ,將。 ,請求。 ,祖廟。古代家族權力很大,可以根據家法殺人。

〔24〕如果得不到命令,即晉君不准我父親這樣做。

〔25〕 ,繼承。 宗職 ,宗子(宗族首領,世襲)的職務。

〔26〕按次序擔任到軍事的職務。 ,指軍事。

〔27〕 ,通“率”。 偏師 ,副帥副將所屬的軍隊,這裏是客氣的説法。 ,治理。 封疆 ,邊界。“封”和“疆”在這裏是同義詞。 脩封疆 ,指保衞邊疆。

〔28〕 ,將。下句“其”字同。 ,躲避。 弗敢違 ,這是委婉的説法,暗指我將跟您打起來。

〔29〕 ,盡。 致死 ,等於説效死,即貢獻出生命。

〔30〕用〔這個〕來盡到臣對君應有的禮。按:禮的意義甚廣。“臣禮”指人臣所應盡的義務。竭力致死,無有二心,就是臣禮的表現。“臣禮”是對晉君説,不是對楚王説。知罃的意思是説:忠晉即所以報楚。

〔31〕〔這就是〕用來報答你的。

〔32〕很隆重地給他舉行禮儀,並把他送回去了。 ,在這裏有“行”的意思。

祁奚薦賢 (襄公三年) 〔1〕

祁奚請老 〔2〕 。晉侯問嗣焉 〔3〕 ,稱解狐 〔4〕 ——其讎也 〔5〕 。將立之而卒 〔6〕 。又問焉。對曰:“午也可 〔7〕 。”於是羊舌職死矣 〔8〕 。晉侯曰:“孰可以代之 〔9〕 ?”對曰:“赤也可 〔10〕 。”於是使祁午爲中軍尉 〔11〕 ,羊舌赤佐之。

〔1〕 祁奚 ,晉人,從成公十八年(即三年前)起,任中軍尉(尉,軍尉,平時掌軍政,戰時兼任主將的御者。中軍尉,中軍的軍尉)。 ,推舉。 ,指賢者,品德高尚而且有才能的人。襄公三年,即公元前570年。

〔2〕 請老 ,告老,請求退休。

〔3〕晉侯向祁奚問接替中軍尉職務的人。 晉侯 ,指晉悼公。 ,用如名詞,指接替中軍尉職務的人。 ,指示代詞兼語氣詞。 問嗣焉 ,等於説問嗣於祁奚。

〔4〕 ,舉。 (xiè) ,晉臣。

〔5〕 ,仇敵。

〔6〕正要立解狐,解狐死了。 ,死。

〔7〕 ,祁午,祁奚之子。 ,句中語氣詞。

〔8〕 於是 ,當這時候。 羊舌職 ,晉臣,姓羊舌,名職,任中軍尉佐之職(即副中軍尉)。

〔9〕 ,誰。

〔10〕 ,羊舌赤,字伯華,羊舌職之子。

〔11〕 於是 ,略等於現代的“於是”。

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 〔1〕 。稱其讎,不爲諂 〔2〕 ;立其子,不爲比 〔3〕 ;舉其偏,不爲黨 〔4〕 。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5〕 ”,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 〔6〕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 〔7〕 。夫唯善,故能舉其類 〔8〕 。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9〕 。”祁奚有焉。

〔1〕 君子 ,見第12頁《鄭伯克段于鄢》注〔1〕。 於是 ,在這件事情上。 ,推薦。 ,指賢者。

〔2〕 (chǎn),諂媚。 不爲諂 ,不算是諂。

〔3〕 (bì),爲私利而無原則地結合,這裏是指偏愛自己親人。

〔4〕 ,直屬的下級。 ,動詞,和“比”意思相近,這裏指袒護自己的儕類。

〔5〕見《尚書·洪範》。相傳《洪範》爲商代箕子所作,所以稱爲《商書》。 無偏 ,没有偏向自己親人的事。這裏的“偏”和上文“舉其偏”的“偏”意義不同。 無黨 ,没有袒護自己儕類的事。 王道 ,封建統治階級設想的一種理想的政治。 蕩蕩 ,平坦開闊的樣子,這裏指平正無私。

〔6〕 得舉 ,因解狐未得官而死,所以衹説“得舉”。 得位 得官 ,同義。

〔7〕立了一個中軍尉而三件〔好〕事做成了,是由於能舉善啊。

〔8〕正因爲〔自己〕善,所以能舉薦跟自己一樣的人。 (fú),句首語氣詞。

〔9〕見《詩經·小雅·裳裳者華》。《詩經》“惟”作“維”。在這裏的意思是:衹有有德的人,纔能舉薦像自己一樣的人。

子産不毁鄉校 (襄公三十一年) 〔1〕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 〔2〕 。然明謂子産曰 〔3〕 :“毁鄉校,何如 〔4〕 ?”子産曰:“何爲 〔5〕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6〕 ,以議執政之善否 〔7〕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毁之?我聞忠善以損怨 〔8〕 ,不聞作威以防怨 〔9〕 。豈不遽止 〔10〕 ?然猶防川 〔11〕 :大決所犯 〔12〕 ,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 〔13〕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14〕 。”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15〕 ,小人實不才 〔16〕 。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 〔17〕 ,豈唯二三臣 〔18〕 ?”仲尼聞是語也 〔19〕 ,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産不仁,吾不信也。”

〔1〕 子産 ,鄭大夫,名公孫僑,子産是字,春秋時有名的政治家。執政二十餘年,使處在晉楚雙重壓迫之下的弱小鄭國獲得安定,並受到各國尊重。 鄉校 ,鄉間的公共場所。既是學校,又是鄉人聚會議事的地方。

〔2〕 執政 ,指掌握政權的人。

〔3〕 然明 ,鄭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4〕 何如 ,如何,等於説怎麽樣。

〔5〕 何爲 ,幹什麽?

〔6〕 ,句首語氣詞,引起議論。 退 ,指工作完畢回來。

〔7〕 ,談論。 善否 (pǐ),好和不好。

〔8〕 忠善 ,用如動詞,爲忠善。 損怨 ,減少怨恨。

〔9〕 ,堵住。

〔10〕難道不能很快地制止? (jù),急,迅速。

〔11〕但是就像堵大川一樣。 ,河流。

〔12〕大決所造成的災害。 ,堤防潰決。

〔13〕不如開個小口子讓〔川〕暢通。 ,疏導,後來寫作“導”。

〔14〕不如我聽取〔他們的議論〕並且把它當作苦口良藥。 ,用如動詞,以……爲藥。 ,指鄭人的議論。

〔15〕 今而後 ,從今以後。 ,誠然,的確。 可事 ,可以成事。

〔16〕 小人 ,然明自謙之稱。

〔17〕 ,語氣詞。

〔18〕豈衹是我們這些做官的〔賴之〕。 二三 ,泛指複數。

〔19〕 仲尼 ,孔子的字。 ,這。下文“以是觀之”的“是”同。 keTYjfs0YWktkthO8Lapxs/kp1D7Y/cCZl6aUJ5jZvmOOmHIg0Zcw+j/KGOyCV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