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相國吕不韋的食客們共同撰寫的。原書分十二紀(六十篇)、六論(三十六篇)、八覽(六十四篇),加上序意,應該有一百六十一篇,但現在八覽裏缺了一篇,所以全書現存一百六十篇。因爲書中有八覽,後人也叫這部書爲《吕覽》。
這部書由於是集體著述,思想很不統一,很多地方甚至相互矛盾。在文字上也有雜湊的痕迹。大致説來,它的思想是以儒家、道家爲主,兼採墨、法、名、農各派的學説。所以從東漢的班固起,都把《吕氏春秋》列爲雜家的著作。它既有各家的精華,也有各家的糟粕。由於它想調和各家的觀點使之成爲《吕氏春秋》的新的思想體系,所以有不少主張都不及原來各家的説法徹底。
《吕氏春秋》還没有較好的注本。東漢高誘的注,今天看來簡單了一些。清代人作了不少校勘工作,基本上補正了原文的脱漏和錯誤。現在通行的是清代畢沅的校刻本。比較完善的要算近人許維遹的《吕氏春秋集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2〕 ,數傳而白爲黑,黑爲白。故狗似玃 〔3〕 ,玃似母猴 〔4〕 ,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5〕 。
聞而審,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6〕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 〔7〕 ,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8〕 ,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吴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 〔9〕 ,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 〔10〕 ,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1〕 察 ,審察。 傳 (chuán),傳聞。
〔2〕“得”應作“傳”(依王念孫説,見《讀書雜誌》《吕氏春秋》校本)。
〔3〕 玃 (jué),大母猴。
〔4〕 母 猴 ,又叫沐猴,獼猴,比玃稍小。
〔5〕 過 ,用如動詞,指犯錯誤。
〔6〕 而 ,假設連詞,等於説如果。 審 ,審察。
〔7〕 管 子 ,即管仲。 鮑 叔 ,即鮑叔牙。參看第一册第194頁《憲問》注〔1〕。
〔8〕 楚 莊 ,楚莊王。 孫 叔 敖 ,見第一册第314頁《舜發於畎畝之中》注〔5〕。 沈 尹 筮 ,楚國大夫,名筮,“沈”是邑名,“尹”是官名。他把孫叔敖推薦給楚莊王。
〔9〕 太 宰 ,官名。 嚭 (pǐ),伯嚭,春秋時吴國人。吴國打敗了越國後,越王勾踐賄賂伯嚭,要他勸説吴王接受越國求和的請求,吴王聽了伯嚭的話。後來勾踐發憤圖强,終於滅了吴國。
〔10〕 智 伯 ,名瑶,晉國荀首的後代(荀首封於智,以邑爲姓),晉哀公時的權臣,和韓趙魏並稱爲晉國的四大家。 趙 襄 子 ,名無恤,晉卿趙衰的後代,世襲爲晉卿。 張 武 ,晉人,智伯的家臣,他勸説智伯糾合韓魏,把趙襄子圍在晉陽,後來趙襄子用張孟談計,暗地聯合韓魏,滅了智伯。
凡聞言必熟論 〔1〕 ,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 〔2〕 ,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 〔3〕 ,舜以爲樂正。夔於是正六律 〔4〕 ,和五聲 〔5〕 ,以通八風 〔6〕 ,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7〕 ,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 〔8〕 ,得失之節也 〔9〕 。故唯聖人爲能和樂之本也 〔10〕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11〕 ,若夔者一而足矣 〔12〕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 〔13〕 ,常一人居外 〔14〕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15〕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 〔16〕 ,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 〔17〕 ,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 〔18〕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19〕 。”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1〕 熟 ,深透。
〔2〕 樂 (yuè) 正 ,樂官之長。 夔 (kuí),人名,相傳爲舜的掌管音樂的官。
〔3〕 重 (zhòng) 黎 ,人名,相傳爲顓頊(zhuānxū)的後代,堯的掌管時令的官,後爲舜臣。 草 莽 ,等於説草野,指民間。
〔4〕 六 律 ,見本册第389頁《胠篋》注〔8〕。
〔5〕 五 聲 ,即宫商角徵(zhǐ)羽五音。
〔6〕 通 ,調和。 八 風 ,八方的風,又叫八卦之風,這裏指陰陽之氣。
〔7〕 益 求 人 ,多找些像夔這樣的人。
〔8〕 精 ,精華。
〔9〕 節 ,這裏有“關鍵”的意思。古人很重視音樂,認爲音樂的興廢,是一個國家治亂的關鍵。
〔10〕這句應該是:“故唯聖人爲能和;和,樂之本也。”(依許維遹説。)大意是:衹有聖人纔能做到和,而和是音樂中最根本的東西。
〔11〕 平 ,使動用法,使……安定。
〔12〕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够了。
〔13〕 出 ,出門。 溉 ,灌注。 汲 ,從井中打水。 溉 汲 ,就是打水的意思。
〔14〕常常派一人住在外面,專管打水。
〔15〕 聞 ,使動用法。
〔16〕 使 ,使用。這句意思是説,現在家裏有了井,無須專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於多得到一人使用。
〔17〕 聞 ,本作“能”,依畢沅校改。
〔18〕 史 記 ,記載歷史的書。 涉 河 ,過黄河。
〔19〕古文“己”作“ ”,與“三”字相似;亥、豕,古文同形,即 。 己 亥 ,干支紀日。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1〕 ,是非之經 〔2〕 ,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3〕 。
〔1〕大意是:言辭很多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類 ,像。
〔2〕 經 ,界,界綫。
〔3〕遵循着事物的規律和人的情理,用這種方法來審察自己所聽到的傳聞,就可以得到真實的情況。 緣 ,循着,順着。 爲 ,這裏指審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