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司马睿建国江东

司马懿有一庶出的少子司马伷,是司马懿的小妾伏夫人所生,被封为琅琊王。第三代琅琊王司马觐的王妃夏侯氏私通小吏牛氏,生司马睿。西晋末年,皇室内讧,多少皇亲贵胄身首异处,血流满地,司马炎一系的近支子弟更是损失殆尽。作为皇室远支疏宗的琅琊王司马睿幸存了下来。

司马睿十五岁世袭了琅琊王的爵位,但无权无兵,八王之乱前夕,司马睿“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永兴元年(304年),晋惠帝被挟持到邺城,司马睿随行。东安王司马繇劝掌权的成都王司马颖对晋惠帝客气优待,司马颖不仅不听,还把他杀了。司马睿是司马繇的亲侄子,怕遭牵连,赶紧化装逃走。成都王司马颖下令一切关口、渡口都不准贵人通过。司马睿到达黄河渡口,就被拦住了。情况紧急,幸亏有个叫宋典的随从急中生智,拿马鞭朝司马睿身上一拂,笑道:“舍长(看管房子的小吏),官府把你当作达官显贵拘留了,看来你很有贵相啊!”守渡口的官兵信以为真,就把司马睿等人放行了。

司马睿逃亡后,坚定地站到了东海王司马越的阵营一边。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授意司马睿去守下邳,并派自己的参军王导给司马睿当助手。王导出身琅琊王氏,眼光独到,看到天下已乱,看中了司马睿的低调和没有历史包袱的清白背景。司马睿对琅琊王氏也很有好感,刻意笼络。史称王导“倾心推奉”,司马睿“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司马睿出镇下邳,开始了两人的搭档生涯。王导和司马睿同龄,当年都三十岁。

中原大乱愈加激烈,王导和堂兄弟王敦、王旷商议,觉得中原局面混乱,不如去相对安定的东吴故地开辟新局面。王导建议司马睿去东南地区独当一面。司马睿很赞成,向司马越申请移镇南方。朝廷中的王氏兄弟王衍、司马越的妃子裴氏二人被司马睿和王导做通了工作,都鼓动司马越同意司马睿的请求。司马越答应了。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出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联合王导等人搬到了建邺。司马睿前往东南,名义上是移镇,其实类似逃亡,带动了北方官民的南逃浪潮,史称“永嘉南渡”。

西晋末期,朝廷对南方控制减弱,江南先后爆发了张昌、陈敏两次大规模的叛乱。建邺是东吴的故都,不是谁坐在这里都能得到东南地区的支持。西晋平吴后,江南童谣称:“局缩肉,数横目,中国当败吴当复。”“局缩肉”是对司马皇室的蔑称。“横目”就是一个“四”字,“数横目”就说西晋寿命只有四十年左右。四十年后“中国当败吴当复”。而从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到307年司马睿南下,已经四十年了,恰好天下大乱,很多东南百姓就认为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又有民谣说:“宫门柱,且当朽,吴当复,在三十年后。”意思是东吴灭亡三十年后将会复国。当年陈敏反叛,在东南能迅速掀起大风大浪,和民心反晋思吴有很大关系。

司马睿到建邺时,距离陈敏覆灭才过去半年光景。南方局势也不是一潭静水,世族大家和一般百姓都心存观望。司马睿到建邺大半个月了,竟然没有一个江东士人前来拜访。西晋王朝已经分崩离析了,皇室成员在江东士人心中早已大大贬值。而司马睿这个琅琊王又是西晋皇室中的边缘人物。江东的世族大姓轻蔑地称司马睿、王导等人为“伧父”。

司马睿南下建邺的一个多月后,是三月三日“修禊节”。司马睿坐在奢华的肩舆之上,在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缓缓出现在秦淮河边。王导、王敦等北方世族和名流都恭恭敬敬地骑马跟随其后。整个队伍威严肃穆又不失豪华热闹,将西晋王朝的泱泱皇室风范展现给江南世人。江东的纪瞻、顾荣等著名大族都在江边搭着席位过节。目睹这一幕,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皇室骨肉相残之后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威严的阵势。原来司马睿在北方的地位这么高,得到了这么多大人物的支持!震撼之余,南方人士纷纷拜倒在路旁。司马睿落座后,江东各大族纷纷前来拜见。司马睿、王导等人专门挑一些南方人不知道的新闻、礼仪、赏赐来说事。江东的世族大家听得晕头转向的。回家后,世族大家纷纷感叹,司马睿这批人不可小瞧!

紧接着,南方各大人物和名流先后接到了司马睿的聘书。司马睿一下子征辟了一百六十个幕僚,许诺以高官厚爵。司马睿任用顾荣为军司,加散骑常侍,遇到军国大事都向他咨询;任用贺循为吴国内史,将东南核心的吴郡托付给本地人治理。纪瞻、周玘、张闿等江东世族也都被委以重任。东吴灭亡后,江东士人的仕途变得很不顺畅。如今司马睿大施恩惠,史载:“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在这其中,王导发挥了重要作用。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世族桓彝南渡过江之初,看到司马睿势力微弱,担忧地对同样南渡的汝南世族周 说:“我们因为中原大乱才到此间来求生存,不料官府如此微弱,怎么能维持下去!”后来桓彝见到了王导,交谈之后对周 说:“我刚才见了管仲,再也不担忧了。”北方世族在北有强敌、南有土著的不利情况下,拥戴司马睿,同心协力在江南一隅打开局面。

西晋末期,义兴周氏、吴兴沈氏领衔江东世族,号为强宗。紧随其后的是吴郡四大家张朱陆顾。北方世族初来,都不敢直接和他们对抗,纷纷避开现在的苏南和太湖流域,深入浙江、江西一带圈地占田,发展势力。其后有会稽的孔魏虞谢四家。但是,江东世族在东吴灭亡后,没有统一的组织,形不成合力。始终没有一个强权人物成功领导江东世族与西晋朝廷对抗。也许是为了稳定多次骚乱后的江南,江东世族没有反抗北方世族的南下,坐视他们逐渐站稳脚跟。等到北方世族开始挤压土著势力的发展空间,江东世族开始后悔了。随着统治的逐渐巩固,北方世族在笼络策略之余,采取分化方法让江东世族自相削弱。王敦亲近吴兴沈家,以沈充为心腹和谋主,后来派沈充带兵消灭了义兴周家。沈充依靠王敦势力坐大,一度私铸钱币,还参与了王敦之乱。王敦造反被平定后,沈充被部下所杀。吴兴沈家转衰。周、沈两家内耗衰落,标志着江东世族力量下滑。在整个南朝时期,江东世族都处于北方世族之下。

司马睿在江东立足稳固了,但他占据的仅仅是扬州一隅。当时长江中下游从上到下依次为荆州、江州、扬州,大致对应现在的两湖、皖赣和江浙。荆州、江州都听命于洛阳朝廷,已有都督或刺史。没有广袤的土地和稳固的上游,司马睿想在扬州下游立国很困难。

江州刺史华轶差不多和司马睿同时来到南方,也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党羽。他在江州恩威并施,交好江州豪杰士人,收揽逃亡来的官民。华轶借口“洛京尚存”,不听从司马睿的指挥,势同水火。永嘉五年(311年),司马睿以王敦为都督西征,统甘卓、周访等人逆江而上,企图武力吞并华轶势力。华轶表南方名将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三千屯夏口防备下游。江州刺史参军陶臻是陶侃的侄子。陶臻装病辞官,劝说陶侃:“华轶有忧天下之志,可惜才不足,且与琅琊王不平,恐怕在劫难逃。”陶侃觉得背弃华轶有违忠义,气愤地将陶臻抓起来送给华轶。陶臻中途偷偷跑到建邺投奔司马睿去了。为了争取陶侃,司马睿“提升”陶侃为奋威将军,给予“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的待遇。陶侃权衡再三,倒向了司马睿阵营,结果导致华轶在王敦等人的进攻面前兵败身亡。事后,陶侃再升为龙骧将军,实授武昌太守。

司马睿争夺江州的同时,西边的荆湘二州(拆分荆州南部为湘州)陷入了杜弢之乱。

四川大乱后,大批巴蜀居民东迁避难,有好几万家进入荆湘二州。流民常和本地人发生摩擦,又受官府歧视,就推四川人李骧造反。荆州刺史王澄,是个能说会道却不知军务的公子。流民起义起初规模很小,遭到各地方官府的镇压,李骧不得不向王澄投降。王澄画蛇添足,假意答应流民投降,暗中趁其不防,偷袭起义军,并株连百姓,屠杀了八千多名流民。流民更加怨恨,于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再次推举成都人杜弢在湘州起义。

杜弢祖父和父亲都是晋朝的县令,李骧起义时,杜弢是醴陵县令,率军镇压起义。如今,杜弢却被流民推举为起义的领导人,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发兵进攻长沙、零陵、桂阳、武昌等郡。王澄和杜弢作战,屡次败北。后来,原新野王司马歆帐下牙门将聚众起兵,自称楚公。原荆州刺史参军王冲叛变,自称荆州刺史。王澄仓皇顺江东下,逃亡建邺。司马睿借机介入荆州。在江州的王敦势力加派陶侃、周访、甘卓等进入荆州镇压杜弢。

流民武装擅长远途奔袭和流动作战,杜弢充分发挥这一特点,想趁陶侃大军外出的机会奔袭陶侃的大本营武昌。陶侃立即撤军,抢在杜弢前面返回武昌,给予敌人迎头痛击。杜弢大败逃向长沙。王敦喜出望外:“若无陶侯,荆州将非国家所有!”他向司马睿推荐陶侃为荆州刺史。杜弢武装在几年征战中,损失惨重,后续乏力。杜弢本不愿造反,希望能投降朝廷,写的降书言辞恳切优美,司马睿同意了,派使者去受降。然而,前线众将贪功,仍不断地向流民进攻。杜弢气愤不过,杀掉受降使者,坚持造反到底。直到建兴三年(315年)八月,陶侃才击溃流民武装,平定湘州。杜弢逃亡,不知所终。陶侃镇压杜弢后,乘胜北上讨伐荆州乱军杜曾。杜曾勇而无谋,没有远略,并不难平定,谁料官军内部矛盾滋生,延误战局。陶侃之前的胜利,离不开王敦的幕后支持。随着陶侃军功鼎盛、声名鹊起,王敦左右钱凤等人忌妒起来,开始向王敦进谗。王敦产生了猜忌的心理。他召陶侃相见,要解除陶侃的职务。陶侃的部将都劝他不要去见王敦。陶侃坚持前往,果然被王敦扣留,调任广州刺史。广州远在南粤,在西晋人眼中是极偏远之地,陶侃的这项任命等于流放。王敦再任命堂兄弟王廙为新荆州刺史。荆州诸将怨恨王敦处事不公,起兵抵制。王敦认为这是陶侃指使,披甲执矛竟想杀陶侃,犹豫着,进进出出好几回。不想,陶侃过来正色对他说:“使君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说完,坦然自若地去上厕所。王敦佐吏提醒说,陶侃的亲家周访统兵在外,如果杀害陶侃,恐怕再激起周访兵变。王敦这才改变主意,设宴欢送。

陶侃连夜出发,赶赴广州。在广州,陶侃平定了南粤的骚乱,做了十年的刺史。每天早晨,他都搬一百块砖到室外,晚上再搬回室内。旁人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陶侃说:“我方致力中原,生活太安逸恐怕以后不堪事,所以坚持锻炼。”这便是“陶侃运甓”的故事,当时陶侃已经是个花甲老人了。

陶侃被排挤走后,荆州将领郑攀、马隽等人为陶侃鸣不平,遭到王敦训斥,便率领军队叛变,加入杜曾乱军。而远在长安的晋愍帝任命第五猗为新荆州刺史。杜曾、郑攀等乱军就拥戴第五猗为刺史,与司马睿势力的荆州刺史王廙作战。建武元年(317年),杜曾连战得胜,大军向江陵挺进。司马睿命周访迎战。周访是陶侃的同乡兼亲家,之前和陶侃并肩作战多年,如今领兵八千,在沌阳(今汉阳西)和杜曾乱军激战。战斗从清晨起激战到傍晚,周访军队渐渐不支。周访挑选八百名精兵,亲自敬酒,鼓励大家死战。杜曾大军涌到周访中军阵前三十步时,周访亲自击鼓,敢死队奋勇出击,大破杜曾的冲锋,扭转了战况。周访连夜乘胜追击,把杜曾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战后,周访因功升任梁州刺史,担起了镇压杜曾的主要责任。太兴二年(319年),周访最终攻杀杜曾,俘虏第五猗。如何处理第五猗,是个难题。第五猗是晋愍帝任命的官,在法律上是正牌刺史。王敦照杀不误。因为当时司马睿已经在江南称帝。

316年,匈奴人攻陷长安,晋愍帝投降。司马睿成为仅存的握有实权的藩镇宗室。残存的晋朝州县,比如北方并州的刘琨,南方扬州、荆州、江州的王导、王敦等人纷纷向司马睿劝进,敦促他延续晋室血脉。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东晋开始。建武二年(318年)三月,晋愍帝遇害的消息传到建康,晋王司马睿顺理成章地称帝,史称晋元帝。

司马睿刚到建邺的时候,君臣等人连吃一回猪肉都是奢侈的享受。最好的猪脖颈肉自然是司马睿独享,其他人只好眼巴巴地看着他吃。那块肉因此被称为“禁脔”。十年后,南渡的北方官民就完全改变了局面,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 J77WdDGvYpnqD5KPrR/enR0Q+nfPCZjHjaSpv22439Sf45JirPYDKvHk7IO4z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