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博弈的艺术

我曾经写过两本博弈论的通俗读物 ,读者还算喜欢,所以常收到一些来信。其间很多人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博弈论帮助我们做出成功的决策?

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深深知道,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知识与成功的关系 :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经验、技术和智慧,但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比有技术而无经验的人更成功;不过,有经验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术之人则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术的人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从其论述我们甚至可以推论:成功与聪明无关。掌握理论者确实更聪明,但他们不如有经验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个从不练球的物理学家,他比一个乒乓球选手更聪明,更懂得击球的力学原理,但是他却几乎注定在乒乓球项目上会输给长期训练有素的乒乓球选手;乒乓球选手要获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学习力学原理,只需积累经验足矣。理论的功用在于,通晓力学原理的乒乓球选手可能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更快地提炼经验并创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经验。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支撑。然而经验却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逐渐积累的。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给我们以经验;未曾经历的人生,就没有经验。年长者比年少者在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时往往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倒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论,而在于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策略的艺术。

所以,那些读者向我提出的问题,对我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还只能算是一个通晓博弈理论的年轻人,仍然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积累经验并领悟策略的艺术。我常常想,再过20年,让我再来写博弈论的通俗读物,我一定可以不单介绍博弈的理论,而是与读者分享诸多博弈的艺术。

其实不用等20年了。因为已经有两位优秀的博弈理论家和策略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现在这本书,我们可以分享他们在其漫长的人生中所领悟的博弈的艺术。

年龄的增长让人的思想更趋成熟,也可以让人更加明白人生成功的艺术,我想事实可能确实如此。当著名的《策略思维》一书出版时,奈尔伯夫与现在的我同龄,他的老师迪克西特刚刚47岁;我们看到的是一本(有些锋芒毕露的)强调人际竞争的更关注于博弈理论的通俗著作。光阴荏苒,当他们再度联手完成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时,迪克西特已经64岁,奈尔伯夫也50出头;而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这本新书不再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充满了宽容、温情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更多地强调了人际合作(虽然也有竞争),在关注博弈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博弈的艺术。

是的,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的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博弈论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极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我读这本书,总是心有戚戚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中文版序中写道:“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我想起自己在《无知的博弈》一书中最后有类似的意见:“以更理性的方式融入一个互动的社会之中,而不是试图单方面地把个人意志强加或凌驾于社会之上。我想,这也许就是博弈论能够告诉我们的最为重要的思想。”

不同的读者当然会关注一本书的不同方面。你的兴趣也许与我不同,但我敢说,无论读者是追求阅读的趣味,还是思维的愉悦,抑或希望洞察世事和追求个人成功,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都值得阅读和收藏。其中很多有趣的问题我相信会令绝大多数读者耳目一新,比如,如何运用博弈论帮助人们减肥?为什么变更法律的提案常常要求2/3以上票数通过,而不是1/2,也不是3/4?为什么有些看起来残酷的竞争策略(比如承诺全市最低价)实际上防止了商家之间的竞争……

也许会有读者朋友认为我是在刻意鼓动你购买和阅读本书。不!出版社给我的翻译报酬是固定的,跟销售量无关,所以你买不买或读不读本书跟我没有利害关系,我也没有必要诱惑你购买本书。我只是觉得,我从本书获益甚多,作为对原书作者的一种互惠回报,我乐意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宣传一下而已。毕竟,错过一本好书,是你自己的损失,我并不会因此得到什么,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既然如此,在当前是否买书的局势中,你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

最后,我们必须提及,本书约有1/3的内容与其前身(《策略思维》)内容相同,对这1/3的相同内容,承蒙王尔山女士同意,我们沿用了她的译文。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缩短本中文版的面世时间,另一方面也因为那是由王则柯老师校对过的值得信赖的译本。本书也有幸获王则柯老师作序。在此,我们和原书作者对王尔山女士和王则柯老师深表感谢!

董志强 agCwdxmSrbY0gWslidInLnd+ZqSVO+wt/OWQtFKw9DkIFX+1Clqtam3aiE87eW4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