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书都是先花至少两年以上时间构思整体框架,确定书的三级目录,待框架完整并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后才开始写作,而本书打破了以往的流程。本书是基于一个完整项目的实践,并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而成。
2022年4月25日,一家央企客户打电话给我,想要请我辅导数字化转型项目,并提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要求项目必须在五一劳动节前交付方案初稿,五一假期后交付方案终稿。当时我感觉不可能完成,因为基于过去的经验,交付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方案的周期基本要1~2个月,而这个项目要求5~10天,这简直难如登天。
当我把全部工作拆解成1~2小时的小工作,将能够并行的工作并行处理,并且每日工作计划安排不少于16小时以后,发现有可能在4月30日完成方案初稿。于是我给客户回复说,如果他们能够全力配合我的工作计划,部分工作要在凌晨执行,项目团队成员不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外出差,都要能够随时参与到项目中,我就能够按照要求的时间完成项目。客户听我这么回复后非常高兴,并立即承诺全力配合项目计划的执行。
从4月26日上午项目启动,到4月30日我将项目方案初稿发给客户,在这5天时间里,我们双方完成了39项关键话题研讨,交付了上百张图表,一份上百页的PPT规划方案,以及一份109页、3万多字的Word方案初稿;从5月1日到5月5日这5天时间里,针对方案初稿里还需改进的63项细节,双方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在5月5日完成了方案终稿交付。五一假期过后,客户将我们规划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拿到集团总部评比,一次性通过。当时几十家单位去参加评比,只有3家通过。
在客户告诉我这个消息后,我意识到这份数字化转型方案比较有价值。于是计划将这份方案进行完善,再以此为基础形成一本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书,这样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早日实现数字化转型。本书大概用了5周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字数也从3万多字增加到20多万字。写完后我对书中部分内容不是很满意,于是又开始思考如何完善。随后我制定了三个完善策略:
策略1:邀请合著者。初稿完成后,我邀请了时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的宋海涛博士作为合著者,请他提修改建议,并针对书中一些内容进行讨论。宋院长看后十分肯定书稿的内容,对本书的结构和部分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并提供了一些素材,让本书内容更加完整和充实。
策略2:自我学习。针对书中的一些概念,写作时感觉理解不是很深刻,我就去买了相关书籍来学习。比如书中提到的降维打击商业模式创新方法,当时我只听说有这个方法,但并不是很熟悉,于是就去买了专门介绍降维打击商业模式创新方式的书。在学习完这些素材后再去修改书中的相关概念和内容,以确保定义准确。
策略3:在实践中继续完善。2022年6月,这家央企客户在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方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字化转型落地实施,之后又请我帮助进行智能制造顶层构架设计,乃至现在还在帮助这家央企进行数字化转型项目管理和监理工作。在这期间,我基于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差异,又对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在本书出版之际,非常感谢合著伙伴宋海涛博士、机械工业出版社王颖老师,以及各位编辑的辛苦付出。特别感谢前述客户提供的项目实践机会和素材,这是本书的基础。
目前社会各界都还在积极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再加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很大,因此本书只能提炼相关的共性内容,供广大制造业企业参考。由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特此开通读者邮箱:Reader@lm-leansmart.com,欢迎读者进行交流和反馈。最后祝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愿中国早日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欧阳生
2023年8月31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