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初识新媒体

媒体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口头传播、符号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今天的数字媒体传播,媒体的演变无疑是技术与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载体,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信息传播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1.1.1 新媒体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对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经过大脑加工而形成的宏观性概括,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新媒体的概念是变动的,与技术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媒体既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词语,又是一个很难界定的词语。

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史,“媒介”一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指的是能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工具或介质。1953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美国高等教育协会演讲时发表了报告《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间接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等概念。麦克卢汉阐述了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只停留在媒介无时不有的状态,虽然有对新媒体概念的预测,但是未给出特定的概念,只是预测了其中的“新”。麦克卢汉是传播学的奠基者,其照片如图1-1所示。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及人类社会获取信息能力的不断增强,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的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首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但是其只在电子媒体中应用,并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新媒体”。

图1-1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信息”的概念于20世纪引入传播学中,新闻传播的概念及应用的范围逐渐扩大,“新媒体”的概念与“信息”的概念联系到了一起。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冯昭奎在《新技术革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1986年)中介绍了新媒体,他是国内最早介绍新媒体的学者之一,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新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关系,虽然概念有些模糊,但是许多预测及相关的想法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新媒体的互动性概念已经呈现。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概念联系在了一起,很多人分不清楚互联网与新媒体。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出现,新媒体与互联网之间的区别逐渐开始变得清晰,人类对新媒体的应用探索从未停止。

彭兰对新媒体这样表述:“新媒体不是静止的,它的形态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它是一个没有定态的对象。新媒体并不等于‘新出现的媒体’,仅从时间上界定新媒体是不合适的。”

喻国明对新媒体这样表述:“任何时代都会有新媒体的出现,报纸时代的广播就是新媒体,广播时代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再出现的媒体形式也必然将目前的‘新媒体’概念的内涵更新与取代。‘新媒体’可以是一个研究范畴,其研究的对象并非一种新的媒体,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入‘媒体’范畴的新技术、新实体、新分类、新范畴。”

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指出:“所谓新媒体,或称为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匡文波对新媒体这样表述:“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各学者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无论是从逻辑上界定还是从技术上界定,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1.1.2 新媒体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可视化、个性化、平民化等特征。

1.数字化

这里的数字化主要是指新媒体制作过程的数字化。从媒介融合方面来看,在移动终端系统中,新媒体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生成独立的数字信号,用数字化的传播技术及手段进行内容传播,在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会化媒体App中起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移动终端中也开始推进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如《南方都市报》的数字版(见图1-2)。新媒体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将新闻、娱乐、社交、服务等融合到一起,实现了媒介融合。

图1-2 《南方都市报》的数字版

2.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互动性的特征。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布者,信息接收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表达其对信息的看法。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信息发布者发布并传播信息,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并向信息发布者反馈,表达自己的想法。两者之间的互动增强了新媒体的创新性、商业性、可读性,缩短了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相互交换信息,两者的身份界限不再清晰。因此,在新媒体传播中,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接收者。新媒体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用户”一词代替了“受众”一词。与此同时,为了增强互动性,新媒体往往需要对用户画像进行深度描绘。图1-3所示为未来营销实验室发布的“哔哩哔哩”平台(简称B站)的用户画像。

图1-3 “哔哩哔哩”平台的用户画像

3.可视化

新媒体可视化是指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用多媒体的方式传播信息,例如,将图像、文字、H5、动画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进行信息传播,可以给用户丰富的想象空间。此外,新媒体还可以用数据新闻的形式进行新闻传播。数据新闻是一种可视化新闻传播载体,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更是一种业务流程,它主要对数据进行挖掘,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形成一种可视化的报道。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报道,可以表现信息量化的关系,给用户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例如,微信公众号“网易数独”利用数据图表对新闻进行可视化表达,让用户可以对新闻一目了然,如图1-4所示。

图1-4 “网易数读”可视化新闻的呈现

4.个性化

作为信息接收者,用户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主动权。信息发布者需要基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偏好等,满足每一位用户的需要。此外,新媒体的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借助新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传播信息。抖音、微博、微信等App已经成为具有个性化的媒体表达渠道,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主动接收信息,突破了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壁垒,掌握了信息传播权,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

5.平民化

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新媒体具有平民化的特征,该特征是从文化的视角分析的。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平民化特征的传播载体,从信息生产、信息消费、信息流通等环节可以看出其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化潮流。例如,现代年轻人变成了“手机控”,“手机控”是一种宽泛的概念,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文化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生存状态。

1.1.3 新媒体的分类

根据新媒体技术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信息传播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将新媒体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第一种:网络新媒体

互联网是新媒体存在的技术基础,网络新媒体主要包括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期刊、网络报纸、门户网站等。

2.第二种:手机新媒体

手机的可移动性决定了手机新媒体分类比较宽泛,各种应用软件以及可获取信息的新闻、娱乐、社交、服务等信息传播载体都可以归为手机新媒体。

3.第三种:数字新媒体

数字新媒体是一种新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网络或移动终端上凭新的形式与内容形成的多媒体信息传播载体,如二维码、移动广播、数字化电视等。

很多资料中把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称作新媒体,但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只是一个终端播放器,没有任何的交互功能,用户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主动地选择信息。所以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只是“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主流的新媒体平台如图1-5所示。

图1-5 主流的新媒体平台

1.1.4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包括技术的革新、媒介的变化,以及新媒体的科学研究等。综合来看,新媒体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人民论坛》在2020年11月刊发黄楚新的《当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十大趋势》 一文,这篇文章对新媒体的发展与预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借助该文章的一些观点结合现实问题,预测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

1.数字经济成为新媒体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2017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进步较快的国家,数字经济成为新媒体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带动新媒体步入全面提速提质阶段。我国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当下我国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以下领域:5G基建、电力物联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云计算/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基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直接带动数字经济增长,并促进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升级,助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数字经济的提速发展除了得益于“新基建”的推动,也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数据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范围,数据资产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激发新型数字业态和模式,数据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拉动数字经济增长。

数字经济在“新基建”的带动下,从中低速发展向高速高质发展转变。在高速高质发展阶段,要平衡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尤其需要注意,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上要掌握核心技术,利用市场规模效应大力开发前沿科技,积极布局未来科技,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不受制于他人,也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2.新媒体与网络安全成为未来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新媒体与互联网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未来新媒体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网络安全的严管严控将是常态。网络安全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针对在线服务应用、智能家居、远程应用软件等新热点、新应用、新问题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规定,为网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网络安全工作除了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执法必严,有法可依和执法必严是网络安全严管严控的集中体现。

在严管严控的同时,倡导开放创新。涉及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他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要有风险意识,而举办网络安全挑战赛是整合网络安全力量的有效方式。由于信息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即使高水平的网络安全工作团队也难以靠自身发现网络安全的所有漏洞和风险。因此,通过网络安全挑战赛提前查找网络安全风险十分必要,这样可以鼓励“白帽黑客”在黑客恶意攻击之前发觉并解决网络漏洞。与此同时,面对数据分享与保护等新领域工作,要找到安全风险与行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努力实现网络安全和行业发展并重。

在传媒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网络社会纷繁复杂,风险极具隐蔽性,这给网络治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严管严控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创新的网络安全建设新思路尤为重要。

3.人工智能成为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AI)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以2021年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和2023年出现的ChatGPT为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重塑社会发展的新工具,在写作方面的运用已经成为新媒体行业的潮流趋势,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优化了流程,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不同的领域均有亮眼的表现。

·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解决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许多难题。时间分配、计算机鼠标、自动存储管理、符号程序、功能程序、动态程序和客观指向程序等内容都可以在人工智能实验中运用。

·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用人工智能系统组织运作金融投资和管理财产,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去满足变化或规范外的需求,如银行使用协助顾客服务系统,帮助核对账目、发行信用卡和恢复密码等。

·医学领域。医学临床可用人工智能系统组织病床计划并获取医学信息。例如,人工神经网络被用在临床诊断决策支持系统中;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X射线扫描图像来判断疾病,如发现肿块、分析心脏声音等。

4.“5G+”加速产业升级促进互联网变革

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升级、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2019年10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将于2019年11月1日上线,代表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部署建设5G基站。未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催生新的产品类型、商业模式和管理服务。2020年2月,国际电联(ITU)启动6G研究工作,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产业实践也在加速推动产业变革。

当前,我国5G网络建设进入快车道,同时激发相关投资活力、加快消费升级、促进就业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已开通的5G基站累计达到321.5万个。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3年12月发布的《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3年)》中2023年5G的经济社会影响,预计2023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值5512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9%、41%,间接带动总产出4.24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长值为1.55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2%、22%。5G作为基础技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应用广泛,深刻改变了其布局和发展方向。借助5G,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以加快实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效果越发显现。

5.知识付费及知识服务已经成为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

知识付费是指将知识作为商品或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知识付费及知识服务已经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的知识产权付费已经达到49亿元。中国的知识产权付费在2020年已经达到235亿元。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文化产业规模增速加快;优质互联网内容付费习惯逐渐养成,知识付费市场潜力巨大;用户的付费意愿加强,求知途径由线下向线上拓展,知识付费促进出版业效能提升。

2017年12月月活跃用户数达1.43亿,月度使用时长全年增幅超过100%。不同属性平台核心付费模式有差异,各类内容层出不穷,针对需求层次输出阶梯式产品矩阵,场景化设计将成运营基础,平台与内容方形成共生体系。2022年全球在线知识付费市场销售额达到233.85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623.8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ompound Annual Grouth Rate,CAGR)为17.77%。全球范围内在线知识付费厂商主要包括知乎、Zaihang-yidian(Guokr)、ThinkingCreation、Quora、Udemy、Coursera、Skillshare、edX等。2022年中国的知识付费市场规模为86.81亿元,约占全球的12%,预计2028年将达到百亿元,届时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比将达到15%。

根据以上预测,可以看出,想让新媒体更好地发挥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需要在未来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提高对新媒体发展规划的重视度。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当下所处的新媒体环境,深刻洞察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等的新情况和新变化,顺势而为,积极作为,让新媒体更好地融入国家战略部署和个人发展。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新媒体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我国新媒体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价值遵循。

第三,坚持新媒体内容导向。内容是战胜一切的法宝,没有内容,众多的形式只是徒有其表。新媒体发展不能因为追求流量而忽视内容的发展,要坚持用优质内容赢得用户。

第四,加快最新技术落地。核心技术研发刻不容缓,技术不能一直停留在实验室,要发挥其应用价值,尤其是将最新技术应用到数字经济、新媒体发展中。 kzYZ8zhWcs7BZ3gwp7VdNs+PY0kCSFMDnc5DkwMuc8XT1hoaJ/ZDqZpqc0VL2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