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写作思维

在影视制作的众多环节中,剪辑与剧本创作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要想精通剪辑,对编剧的理解同样不可或缺。在编剧工作中,构建稳固的故事结构始终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有效方法,因为结构是故事的基石,是支撑整个叙述的骨架。创作剧本时,编剧通常会首先确立故事的整体结构,倘若结构不牢固,剧本的整体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编剧在构建结构上所花费的时间甚至可能占到整个创作周期的2/3。然而,虽然剪辑师不必精通剧本创作,但需要具备一定的剧本解读能力。我们需要能够理解剧本中每场戏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以及各个场景如何串联成一部完整的故事,这样才能在剪辑过程中形成清晰的节奏感和叙事脉络。

1.2.1 三幕结构

剪辑艺术源于电影,电影的本质在于将剧本文字转化为视听语言。当影片的基本框架构建完毕后,我们需要深入“幕”的层面进行精细化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剧本创作中经典的“三幕结构”原理。剪辑与剧本写作在“三幕结构”原理上存在共通之处,剪辑在构建故事时同样遵循剧本的基本写作规律。

“三幕结构”的历史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悲剧(即现在的戏剧)由开端、主干、结尾三部分组成,即“始、中、终”,这便是三幕的原型。在日本,世阿弥在他的著作《能作书》中提出了能乐由“序、破、急”三个阶段构成的理念。序代表开始,破代表发展至高潮,急代表结尾。至今,日本编剧领域依然沿用“序破急”和“三部五段”这种剧作结构。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结构规律与东方诗词或文章中的“起承转合”相契合。“起承转合”中,“起”到“承”的过程对应“始(序)”,“承”到“转”的过程对应“中(破)”,“转”到“合”的过程则对应“终(急)”。

以话剧表演为例,当舞台上的演员们完成某一段故事的演绎后,灯光将会适时熄灭,以便于进行场景更换、布景调整以及角色服装变换等准备工作。当灯光再度亮起,标志着新的叙事单元——另一幕的开启。这一幕的概念,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故事行进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或阶段性标识,与文学作品中的段落划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不同的段落来渐次推进和展现主题。

在电影艺术中,整部影片通常由多个这样的幕构成,而每一幕又包含了多个场景,场景则是由镜头序列来具体实现。行业内,这些镜头序列有时也被称作镜头组合(组镜头)。在预告片剪辑以及其他较短时长的影片制作中,幕与场景的概念可能彼此渗透,互相融合。总体来说,一幕戏剧或影片可以理解为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镜头或镜头序列的集合体,共同构建并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与情感的表达。

三幕的大致结构如下。

1.建置阶段(开端到发展):确立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冲突。

2.复杂化阶段(发展到高潮):当人物试图解决冲突时,问题逐渐复杂化。

3.危机和解决(高潮到结局):冲突达到顶点,人物直面危机,危机得到解决或状况恶化。

观察近年来流行的漫改电影,如好莱坞电影《复仇者联盟》(2012),它们大多遵循上述的三幕结构进行剪辑。实际上,大多数商业电影都采用这种原理来满足观众的期待。甚至现在热门的新媒体短视频在本质上也符合三幕的设计原则。短视频强调在“前5秒或前3秒”内吸引观众,这实际上是将电影剧本中的第二幕与第一幕调换位置,同时省略了一些较长的铺垫。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图像直观地展示故事的情绪变化(如图1.4所示)。

图1.4 写作中的弗赖塔格金字塔曲线

图1.4所描绘的即为弗赖塔格金字塔曲线在写作中的应用,此图通过曲线形式精准地展示了故事张力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物的相继登场,矛盾逐步累积,直至曲线顶点,故事达到高潮,冲突达至极致。随后,危机得以缓解,情绪逐渐回落。

基于这种经典的三幕结构,还存在一种与之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即“反类型化”。以三幕为框架的剧本通常遵循类型片的常规模式,常见于众多商业电影中——危机的产生与解决交替出现,最终导向圆满的结局。反类型化则刻意规避此类规律,可能表现为剧情薄弱的情绪化电影、多数悲剧或高潮后立即收尾的影片等。然而,尽管手法多变,它们在结构核心上仍遵循着起始、高潮、结尾的三阶段规律,如本章初所述,大部分影片在时间线上均可划分为这三个阶段。

1.2.2 钩子

钩子,作为故事的开篇手法,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文学装置,旨在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在短篇小说中,钩子可能仅由几段文字构成,而在长篇小说中则可能延展至数页。然而,最为有效的钩子通常藏匿于故事的首句之中,这一点与剪辑手法颇为相似,开篇的镜头往往决定了观众是否能够持续投入。

随后,我们需要建立故事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可以通过“设锚”的思维方式实现,即运用具有特殊指向性含义的元素,确保故事各部分之间保持连贯性和悬念。在电影中,这种“锚”类似于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所说的“麦高芬”,是维系观众兴趣的关键元素。因此,在剪辑过程中,“设锚”是不可或缺的技巧,用以持续制造悬念。

之前提及,故事的各个部分通过衔接构成完整的叙述,“设锚”则是以每个部分为单位,逐步构建悬念,持续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值得注意的是,三幕化结构虽针对整体故事框架,但每个大幕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小幕。

以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故事的开篇可能包括A、B两个镜头:A为矿泉水瓶的特写,B为一只手拿走矿泉水瓶的特写。随后画面逐渐淡出,留下悬念——观众会好奇这只手的主人是谁,以及他为何要拿走这个瓶子。

接下来是C、D两个镜头:C为某人拧开矿泉水瓶盖的特写,D为一位女性向瓶中加入不明物品的全景,同时这位女性露出邪恶的笑容。随后再次淡出,进一步加强了悬念——观众现在知道这瓶水有问题,同时会好奇是否有人喝下这瓶水,以及那位女性的身份。

最后,第三幕展示了男主角喝下矿泉水的全景,短暂停留后淡出。这三个小幕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幕,后续的情节可以继续沿用这种逻辑,逐步推进故事发展。这种做法与当前预告片剪辑的精髓不谋而合,如上述例子中的手拿走瓶子的特写,这类仅向观众透露少量信息,同时保持悬念的镜头类型我们可称作特殊性指向镜头(特指镜头),并且我们可以将这类镜头进行慢放、加速或特殊构图等处理,使其更具悬念。

在现代电影及预告片剪辑实践中,情感起伏往往持续且逐步升级,而非仅于某一时刻爆发。采取保守的逐步累积手法,已难以应对当今观众对于视觉刺激的日益提升的需求。考虑到电影诞生初期,观众对于大银幕上动态影像的新奇感现已不复存在,剪辑师需根据影片总时长,在约1/3甚至1/5的时长处设置情感高点,以吸引观众。因此,优秀的预告片剪辑,同其他类型影片的优质剪辑一样,需维持稳定的节奏,其情感曲线发展已超越传统的弗赖塔格金字塔模型,呈现出更为精细的费希特曲线形态(如图1.5所示)。

剪辑艺术之巅峰在于其“无痕”,如同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与流畅。审视一部完整的作品,任何一段独立抽离出来的片段都应当具备其独立的美学价值,而重新融入整体时,又能巧妙地提升整体的质感。一部优秀的影片,其每一处细节都应当熠熠生辉,即便某些部分存在微小的瑕疵,也不应掩盖其整体框架的卓越。

因此,我们可以将任何影片从结构上拆解成多个独立而紧密相连的部分,这些部分被称为“幕”。这些“幕”的存在,不仅有助于构建影片的整体框架,更有助于形成影片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图1.5 写作中的费希特曲线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剪辑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即便是被誉为经典的“三幕结构”,也仅仅是对影片整体结构的一种规划。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适时地引入“变化”来刺激观众的情感和认知,这种“变化”正是形成影片节奏的关键因素。

1.2.3 分镜头思维

分镜头思维在剪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编导思维的核心要素。在进行影片创作时,分镜头脚本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准备工具。其作用类似于建筑大厦时的蓝图,为摄影师拍摄和剪辑师后期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分镜头脚本还是演员和所有创作人员理解导演意图、领悟剧本内容以及进行再创作的重要依据。

例如从以下情境开始描述。

雨夜,小红遭受黑衣人的追杀,她竭尽全力地逃跑,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最终还是在一条小巷子里被黑衣人截住,残忍地遭到了枪杀。

这是一段简洁的叙述,小说的描绘手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小红正在遭受追杀。她竭尽全力地在雨中狂奔,裙摆已被雨水湿透,她无法分辨现在的时间,街上是否有人。她只能感受到偶尔穿过的车辆和隐约传来的鸣笛声。

她不知道跑了多久……

她停下来喘息,那个追她的人似乎消失了。然而,她抬头一看,他就在面前。这是一个空无一人的小巷子,更糟糕的是,她已经没有力气再呼喊……

“砰”

小红甚至还没有看清他的脸,就被子弹击中了。

剧本的呈现方式则可能如下。

场景设定:夜晚,街道,雨中。

角色:小红,黑衣人。

夜色漆黑,大雨倾盆,几辆车在街道上穿梭。

小红在雨中奔跑,她慌张地跑进一个小巷子,停下来喘息。

她慢慢抬起头,黑衣人正站在她的面前。

他举起了枪,小红被枪杀。

剧本的核心在于对环境和动作的精确描述,气氛和环境的渲染则是导演、摄影师和美术组的工作。剥离剧本的外层,其内核只剩下对话和动作。

如果将这个剧本进一步细化为分镜头,可能如下。

①大远景:夜晚的街道,大雨滂沱,几辆车在街道上稀疏地穿梭。

②中景:小红奔跑的身影从远到近,画面从模糊到清晰。

③近景:小红奔跑的背影。

④特写:小红停下的脚步,她喘息着。

⑤近景:小红的脸,她喘着粗气,随后惊恐地抬头。

⑥中景:透过小红的肩膀,黑衣人慢慢举起了枪,画面从模糊到清晰。

⑦全景:枪声响起,小红倒在地上。

通常,这是导演应具备的技能。这个例子实际上是从剧本本身出发,去创作分镜头。在一般情况下,分镜师可能不会精通剪辑思维,他们只是从故事的角度出发去创作故事板,以确保前期的拍摄有蓝图可循。

然而,如果我们从剪辑的角度出发去创作分镜头,那么上述的分镜头可能会有所不同。

①特写:奔跑的脚步从远到近,从镜头前跑过。

②近景:小红奔跑的背影。

③全景:小红停下喘息,然后慢慢抬头。

④特写:小红惊恐地抬头。

⑤特写:一只拿枪的手慢慢抬起来。

⑥大远景:夜晚的街道,枪声响起,大雨滂沱,几辆车在街道上稀疏地穿梭。

从剪辑角度出发的分镜写法更具视听联想,它增加了特写镜头来叙事,因为在悬疑场景中,特写镜头往往能给观众带来更强的压迫感和危机感。

同时,如果我们的脑海中同时存在分镜和剪辑思维,将“二度创作”作为第一出发点去完成前期拍摄也会事半功倍。这样,镜头不仅丰富,而且具有更完整可靠的叙事逻辑。 FbwTU6Y1lZNlUmpr4k0CIbPp35ULkcLIQlwh8Es/ge2Yalx7AAB8r7tLfIU8mR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