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从事剪辑行业的前10年时间里,对众多的“剪辑语法”形成了广泛而朦胧的认知积淀。尽管对诸如JL剪辑(捅声法、拖声法)、跳跃剪辑、匹配剪辑、声桥等各类技法有所目睹、耳闻,但市面上却鲜有全面且系统化的图书。鉴于此,我便利用自身的行业积累,整合碎片化资源,进而梳理出体系完整的剪辑思维。
天与地相互依存,朝与夕交替不息,剪与辑相辅相成。这种阴阳互补、对立统一的二元结构理念,不仅贯穿于万事万物,也深深根植于剪辑之“道”。
不论影片的最终时长如何,在思考剪辑的过程中,均要遵循两大剪辑理论体系的指导:格里菲斯剪辑法的线性叙事体系,专注于保证故事叙述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蒙太奇的非线性叙事体系,即通过对镜头的跳跃组合探索情感冲击力和节奏的强化。这两套理论体系所体现的辩证思维方式,不仅是理解和掌握剪辑艺术精髓的关键所在,也构成了本书的理念框架。
掌握剪辑思维离不开坚实的理论根基,但理论学习绝非孤立,它必须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对待剪辑理论,应当秉持择优劣汰的原则,批判性地吸收,尤其是对那些时过境迁、不再适应时代需求的理论观点,要勇于摒弃。剪辑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工作,其持久的生命力源于持续不断的创新探索。
蒙太奇理论及库里肖夫效应无疑是剪辑领域革命性的理论突破。尽管苏联蒙太奇实验对声音元素的关注相对有限,但在现代剪辑实践中,声音的作用已不容小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超越了画面。因此,我们亟须深入研究声音与画面的交织融合,以最大化发挥声音在现代剪辑中的强大效能。本书关于声音的深度解析,即立足于这一核心认知,旨在引领读者全面认识声音在剪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磨砺剪辑的过程中,文字也对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格的剪辑师应具备相对扎实的编剧意识和敏锐的文字感悟力,本人短暂的编剧经验也对剪辑的理解有着额外的帮助。尽管本书以探讨剪辑思维为核心,但其中融汇了大量的分镜头构思与剧本分析的理念,包括对剧本的二次创作等编导意识。
为了架构起全面而严谨的剪辑知识体系,本人也借鉴了影视界广泛应用的三幕结构理论、“救猫咪”原则等剧本创作法则,并参考了《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剧本结构论》《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的具体指南》《10分钟编剧手册:聚沙成塔的剧本创作(第2版)》等一系列剧本创作的经典文献。同时,结合具体项目实例,我挑选了一系列具备代表性的实战案例,深入阐释了在剪辑中文字与视听互相作用的实践意义。
在对剪辑知识点的考阅过程中,我参阅了《影视剪辑》《剪辑之道》《剪辑医生 让影片重获新生的创意剪辑手册(第2版)》《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等业内权威书籍,并得益于多年参与不同项目的经验积累,力求将复杂的专业概念、剪辑术语等凝练为精辟易解的文字表述,确保读者能从中汲取精准的知识要点和实用操作指南。
剪辑艺术并不存在相对固定的公式。本书的宗旨是为从事剪辑工作的人员提供一种宏观视角,特别是针对入门者,助其规避常见误区,高效地学习。每一位剪辑者的环境背景和思想阅历各不相同,这些最终都会促成其对剪辑认知的不同审美方向,但从模仿走向创新,形成个性化的剪辑风格亦是每个剪辑师的终极追求。期望每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不仅能获得深刻的认知启发,也能享受到愉快的学习之旅,并最终提炼出一套符合自身艺术风格的剪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