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找准三大价值,掌握爆文核心逻辑

前面我们提到,新媒体文章要创作出吸引人的内容,最重要的是文章要对读者有价值。读者看了你这篇文章之后觉得有收获,觉得文章对自己有用,那这篇文章就对读者产生了价值。比如看完一篇名为《成年人顶级的自律:不熬夜》的文章,读者能够联想到自己也应该早睡;又或者读者看完一篇名为《从今天起,一切看淡》的文章,感觉治愈了他当下的糟糕的情绪。

无论是接触新观点,还是得到情绪上的治愈,对读者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文章要给读者带来的价值。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新媒体文章要有价值感。

新媒体文章的一大特点在于传播,互联网上的信息非常多,越是有价值的信息,越能打动读者去传播。

试想你会转发什么样的文章到朋友圈?是转发一篇写出你的心声,对你有用的文章?还是一篇文笔极好却和你毫无关系,也打动不了你的文章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

所以,在写每一篇新媒体文章前,我们都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篇文章跟读者有什么关系?

读者为什么要看你这篇文章?

读者读完你的这篇文章能有什么收获?

永远要记住,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够为读者提供价值的文章才会被广泛传播。

我在做新媒体内容创作的这几年里拆解、学习过无数爆文。我发现,新媒体文章提供的价值可以总结为三类:情绪价值、认知价值、实用价值。

这三类价值是爆文乃至互联网上绝大部分内容的核心逻辑,要想做爆款,一定要先懂得内容能够提供的价值。

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可以理解为跟读者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包括开心、愤怒、悲伤、失落等情绪。

比如,一个刚刚失恋的人悲痛欲绝,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正好告诉他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人和事,看完后他觉得自己被治愈了,没有那么伤心了,那么这篇文章就为他提供了情绪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比如失败的时候会沮丧,遭遇不公的时候会愤怒,看到一些暖心的事情会感动。不只是你,在相同的境遇下,任何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情绪和情感。

新媒体文章就是通过洞察普通人身上的情绪和情感,站在他们的角度写出让他们觉得有共鸣的文字。

情绪价值又可以分为:强烈情感型,温柔抚慰型,自我怜爱型三种类型。

1.强烈情感型

强烈情感型指的是某些人或某些事能使你产生强烈的爱憎鲜明的情感,而文章能帮你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

人人都有喜怒哀乐。我们看到喜欢的、能力超群的人,会崇拜、佩服;看到不喜欢、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或事,会生气、愤怒、不满,甚至会仇视。这类情感一般都是对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爱或憎恨,都是比较激烈,却难以言说的情绪。

想满足强烈情感型这一情绪价值,就要用文章说清人内心的爱憎,让读者与文章共情,帮读者说出他心里的情绪。

比如,曾经有人在科比去世时,大肆炒鞋,大部分读者看到这类新闻,内心都曾泛起或多或少的愤怒。

针对此事,有位作者写了一篇文章,替读者表达了他们对这些人的谴责、不满,帮读者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

强烈情感型的文章,一般比较适合用于和负面新闻相关或者情绪起伏比较大的热点文、观点文。

2.温柔抚慰型

温柔抚慰型的文章和强烈情感型的文章不同,它的重点不在于表达读者的情绪,而在于用文字的力量去抚慰读者的负面情绪。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文章《放下,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就是温柔抚慰型文章的代表。

人生漫漫,这一路上谁不是跌跌撞撞地前行,有欢喜也有哀伤,正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与其对一件事情耿耿于怀,终日愁眉不展,不如抬起头,踮起脚,放下执念负累,让自己的心解脱。

因为人生,没什么是不可放下的,有所舍,才有所得。有所放下,才有所收获。

愿我们都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学会放下,收获更多的幸福。

网上有很多类似的文章,比如《善待自己,让一切顺其自然》《心态,是最好的本钱》《把自己劝明白,是最大的自在》等。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用温柔的、娓娓道来的文风劝慰读者学会放下和释怀。

当我们遭遇不顺或者被什么事情困扰时,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让我们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这也是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情绪价值。

温柔抚慰型的文章比较适合用于情感美文,这类文章通常表达一些人生观点,但说理感不重,文字富有美感。

3.自我怜爱型

自我怜爱型的文章主要是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替读者表达那些不被人理解的情绪和心声。

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些自我感伤的情绪,想要被人理解懂得,也需要自己抚慰自己的情绪,自我怜爱型的文章的作用是帮读者抒发这种想被人理解的情绪。比如《丢了我,谁心疼?》这篇文章没有用到任何故事或者人物素材,通篇都在讲述自己的心情。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因不被人理解而委屈的时刻,都会有付出了很多却不被人珍惜的时刻。

这类文章替读者表达他们内心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情绪,让读者产生共鸣,觉得有人能懂自己,从而得到一点慰藉。

如果我们能够洞察普通人身上的小情绪,用文章替他们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话,那就是在为读者提供情绪价值。

自我怜爱型的文章也适合用于写抒情类的情感美文,它与温柔抚慰型的文章的区别在于,自我怜爱型的文章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观点,它更注重情绪的表达、文字的美感,以及能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总体来说,情绪价值就是将情绪作为文章的重点主题,不强调观点信息,更注重调动读者的情绪,让读者从文章中获得共鸣。

提供情绪价值的文章,适合由对他人情绪有敏锐洞察力,语言表达有感染力,会调动他人情绪的人来写。

那么,要怎么样写好这类文章呢?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了两个小方法。

(1)多用第二人称

多使用第二人称,能够让读者不自觉地产生代入感,更容易产生情绪共鸣。

比如,《余生,我累了,也懂了》这篇文章的开头。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加班加到深夜,想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文案都编辑好了,发送的时候却犹豫了;

接到父母电话,本想聊下工作的烦恼,话到了嘴边,却换成了“我很好”“别担心”;

听到朋友吐槽工作,原本想要参与其中,倾诉自己的焦虑,最后想想还是算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一段内容时,都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经历,感觉内心被文章戳中了。这就是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读者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作者营造的场景中,从而产生情绪共鸣。

(2)多用金句

大家想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看文章之所以会产生触动,是不是因为被某一个句子打动,感觉这句话说到了自己心坎里?

这就是金句的煽情作用。

“洞见”有篇文章叫作《520,致我最在乎的人》,这篇文章是5月20日“洞见”的头条,阅读量有300多万,点赞数和在看数也很高。

数据这么好除了与“520”这个特殊时间节点的加成有关,也和作者通篇提炼了非常多的金句有关系。

我从这篇文章里,挑几个句子作为示例。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幸运的,莫过于叫声“爸妈”有人应。

越往后才越明白,还能听到父母的唠叨,是多大的福气;还能收到父母的回应,该有多庆幸。

无论身处何地,你都是我心底的牵挂。

往后的日子里,愿你我继续携手并肩,温暖同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能感情不减,友谊不变。

每一个句子都很煽情,既简洁又直击内心,让人读到最后忍不住转发文章。

认知价值

提供认知价值指的是你的文章需要提供一个新的观点,从而更新读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他们觉得学到了新的东西。

它可以是一个没听过的故事、一个原来没有掌握的方法、一个之前没有思考过的角度、一个给人启发的新观点……这些都能让读者产生认知增量,给读者提供认知价值。

比如《惊人的三大成功定律: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金蝉定律》和《你什么思维,什么命》。这两篇文章里提到的荷花定律、竹子定律、金蝉定律和绿灯思维、窄门思维、赛点思维,读者之前可能都不知道。阅读这两篇文章时,面对自己没看过的信息,读者自然会觉得很新鲜,觉得学到了新的概念、新的知识点,这就是认知价值。

要想写好提供认知价值的文章,我们可以多列举一些社会实验,使用一些心理学概念。社会实验和心理学概念本身非常有趣,既有故事情节又有认知增量,非常适合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1.社会实验

《惊人的“懒蚂蚁效应”:越勤奋,越平庸》一文开篇就讲了日本北海道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30只蚂蚁的行为分别进行追踪,实验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只有少数蚂蚁无所事事。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作“懒蚂蚁”,并给它们做了标记。

当研究小组断绝这30只蚂蚁的食物来源后,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一团,“懒蚂蚁”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侦察上。它们看起来无所事事,但脑子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由此作者引出一个结论:没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勤奋都是白费力气。

这个结论不见得多有新意,但是文章结合了这样一个实验,就会让读者感觉很新奇,觉得学到了新的知识,而这就体现了文章的认知价值。

2.心理学概念

很多文章经常用一些心理学概念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或支撑论点的素材。一方面,引用心理学概念会让文章显得更加专业,更加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这样也相当于给读者科普了心理学知识,对读者来说也能产生一定的认知增量。

比如,文章《12张图告诉你: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里就使用了很多心理学概念来支撑论点: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现象、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的话、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中提出的内向和外向只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心理学名词“霍桑效应”……

这样一篇充满认知增量的文章会让读者产生满满的收获感。

实用价值

文章的实用价值是指,我们写的内容需要对读者的实际生活有帮助,对他们有用。

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通常会为读者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比如在文章《每天睡前问孩子这4个问题,孩子未来会越来越优秀》中,作者就给我们列举了家长每天睡前可以问孩子的4个问题:“今天,你和同学们相处得怎么样呢”“今天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吗”“你想不想听听爸爸妈妈的小秘密,我们来交换一下”“有遇到什么困难吗?需要我们帮忙吗”。

这篇文章还用了许多有趣的生活故事和案例,让文章在更有趣的同时也论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对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的父母来讲,这就是一篇非常实用、能提供帮助的文章。

类似的文章还有《父母牢记“三不惯两不管”,孩子长大肯定有出息》。现实生活中,在孩子面前,很多父母总是分不清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总结出了“三不惯”和“两不管”的教育观点。

即不尊重人不惯、好吃懒做不惯、撒泼耍赖不惯以及能承受的困难不管、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不管。这一教育观点对在教育上分不清轻重的父母而言,是非常实用的干货,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帮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生活小技巧类的文章,比如《职场穿搭小技巧》《秋季怎么保养》等。一些读者非常需要这些文章,这类文章就是在为这类读者提供实用价值。

实用类文章看似难写,但只要我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找到大量可写的素材。如果你是医生,可以给大家科普一些医学知识,比如,经常失眠应该怎么办,如何防止发际线后移等;如果你是资深职场人士,那你可以分享很多职场小技巧,比如,如何跟你的老板提涨薪,如何跟不喜欢的同事相处等;如果你是育儿方面的专家,你可以分享很多育儿方面的知识,比如,孩子的辅食怎么搭配,孩子经常感冒有什么应对的小妙招等。

实用类文章因为干货比较多,所以很容易写得生硬、枯燥乏味,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让文章变得更生动易懂。

1.语言生动有趣

写实用类文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写得比较正式、严肃,这样虽然把知识说清楚了,但容易让人看不下去。

想把实用类文章写好,首先是语言要生动,不要干巴巴地讲,写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用一些场景化的语言或比喻。

比如亲子教育文《心理营养: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各有所需》里的片段是这样写的。

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

这和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在讲述心理营养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加了一个比喻,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生动多了?而且这个比喻使该知识点更通俗易懂。

2.用漫画形式展现

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实用类文章还经常采用漫画的形式让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漫画有个特点:看起来既轻松又好玩。如果把科普类文章做成漫画、条漫,读者看起来也会觉得更简单、有趣。

比如文章《得阿尔茨海默病后,究竟会看到什么?》就画出了人们患阿尔茨海默病后会遇到的情况和发生的故事,用让人轻松、愉快的条漫完成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医学知识的科普。 G9eGr3Y5C5AxqRXwsc5HlbTrzPvi7WZZ80FmdtnOxmPB9cil/Yp/mjTTP5UTVr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