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互联网这个新兴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新媒体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新媒体写作的队伍。
有些人曾经非常擅长传统媒体写作,文章写得极具文采,但在新媒体写作方面却被屡次拒稿,或者发表后反响惨淡;有些人几乎没有文字功底,也没有任何内容创作经验,却能写出百万阅读量的新媒体爆款文章。
虽然同样都是用文字创作、表达,但是新媒体写作在内容形态、方法论上与传统媒体写作可谓大相径庭,要想学好新媒体写作,我们必须先了解新媒体写作到底是什么。
无论你喜不喜欢阅读文字,你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新媒体内容。我们常看的公众号文章、短视频文案、各个资讯网站的信息等,这些内容都属于新媒体写作的范畴。
基于多年从事新媒体写作的经验,我给新媒体写作的定义是:建立在分析读者喜好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内容的一种方式。
比起传统媒体写作,新媒体写作是一种更加大众化的表达。
传统媒体写作是发表在图书、报纸、杂志等纸媒上的文字,以纸质出版物为载体。传统媒体写作的内容一般由编辑选择、把关后出版传播,内容是否有价值是由编辑来判断的,能够出版的,基本上都是编辑把关之后认为值得发表的好内容。
而新媒体写作则把内容的选择权完全交到读者手上。人人都有机会在互联网上发表内容,但内容会不会有关注度取决于读者对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只有读者觉得写得好的内容,才会被转发,才会有高关注度。
这两种写作的语境也是不一样的。
传统媒体写作的语境更加注重文学性和个人化的表达,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要表达的内容,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而在新媒体写作的语境里,个人化的表达不再是主流,大众化的表达更能被互联网的读者所接受。
话题选择上,新媒体写作通常选择能引起大众共鸣的内容,输出对读者有价值的观点,从而获得转发、点赞。
比如,下列新媒体文章的选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致七夕:无法重来的一生,好好爱自己》
《最长久的感情,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
这两个选题都是非常大众化的话题,大多数读者看到文章中的观点都能产生共鸣,可以说,几乎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些文章里看到自己。
读者看完文章觉得写得好,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或者特别认同文章的观点,就会点赞、转发、留言等;文章的这些数据越好,就会有越多人看到这篇文章,直至成为“爆文”。
这就是读者自己在选择内容。反之,如果文章过于自我或晦涩难懂,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后自然是没有人阅读的。
我们有个编辑名叫“洞见ADC”,他之前学的是工科,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从事汽修工作,可以说毫无写作基础和功底。
他一直对写作很感兴趣,恰逢公众号兴起的自媒体时代,他辞了职,以一个写作新人的身份进入“洞见”。
刚开始的时候,他写的文章屡次被退稿。经过反复复盘和研究爆文,他慢慢找到了新媒体写作的感觉,写出了不少数据较好的爆文。短短2年的时间,他已经成为业内顶尖作者,现在他已经是“洞见”旗下账号“每晚一卷书”的主编,有不少合作伙伴慕名向他约稿。
以前,普通人写的作品想被人看到是很难的,更别提成为专业的写作者,除非他有极高的天赋,或者有极强的洞察能力和写作功底。但有了自媒体后,成为写作者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现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作品并被他人看到。同时新媒体写作也是比较好入门的,新媒体文章通常篇幅不长,讲究“短、平、快”地切中用户痛点,并且数据好的文章背后都有共同的规律,找到这个规律,就能快速入门新媒体写作,甚至像“洞见ADC”那样成为写作高手。
因为门槛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新媒体写作领域,有的人通过新媒体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有的人把新媒体写作当成副业或主业,比如我们的签约作者安娜·贝苏,她是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在短时间内成为各平台的兼职作者,靠写作赚取稿酬。
无论出于哪种目的,新媒体写作都是一项有利的自我投资,它既能提升你的文笔、逻辑思考能力,又能帮你掌握以“用户思维”为基础的内容创造方法论。
在这个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离不开新媒体写作,人人也都可以是新媒体写作者。
新媒体写作首先是一种互动式写作。
互动式写作就是了解读者想看什么之后再进行的创作,而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的“自娱自乐式”创作。
举个例子,比如你对和朋友之间的相处方式很有感触,于是写了一篇题为《我和朋友的相处》的文章,文章记录了你和朋友的相处过程,也写了一些你的感悟。
但是这样的文章放到网络平台上,网友们会点开看吗?
我想多数人是不会的。因为在不认识作者的情况下,我们通常不会点开一篇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文章,更不会好奇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如何和朋友相处。
我们的编辑写过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最舒服的关系,不是三观相同,而是互相兼容、彼此成就》,文章中没有提及编辑自己的经历,而是讲述了能引发大家共鸣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观点,依靠素材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互动式写作不是写日记式的叙述,而是说出一个能让人认同或能产生共鸣的观点,并用素材或故事论证它。
那么如何完成互动式写作呢?核心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要和读者有关,二是文章要对读者有用。
很多写作新手一开始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两个——文章内容要么和读者无关,要么对读者没用。
之前有一位新手学员给我看了他写的一篇题为《明星不断“塌房”引发的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偶像?》的文章,内容是对评论偶像明星身上发生的负面新闻事件的观点进行总结,文章中举例了几位德艺双馨的明星,以此论证学生追星时应该追真正优质的明星。
我当时问了这位学员两个问题:第一,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目标读者是谁;第二,文章内容对他们来说有价值吗,有用吗。
这位学员思考了很久,回答说:“我写这篇文章想给老师和家长看,因为学生喜欢追星,追星问题应该困扰着老师和家长。”
明确了目标读者,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实际上对大部分的目标读者是没有用的。
老师和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教育等话题,也许也关注孩子追星的话题,但这并不是他们最关注的话题,甚至有些老师和家长丝毫不关心这个话题。基于追星这样的话题写文章,自然是很难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的。
此外,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对读者个人的价值不大,且“追星时应该追真正优质的明星”这个观点并不新颖和深刻,给读者提供不了太多有用的信息。再加上这篇文章偏向说理,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所以这不是一篇合格的新媒体文章,发表出来自然不会有什么水花。
过去我们在写作时,通常都是确定好主题后直接开始创作,在写作过程中也会不断斟酌,用心打磨文章,但是极少有人思考读者是如何看待内容的。
读者一旦发现文章不能吸引他们,是完全不会浪费时间继续阅读的。写读者想看的东西,正是新媒体写作的核心,因为互联网上的文章大多是免费浏览的,读者看到标题如果觉得没兴趣就不会打开,打开后看到开头如果觉得很无聊就不会继续往下看。
所以我们在进行新媒体写作前,不妨试着多问问自己或身边的人:“我写的这篇文章会有人看吗,对他们是否有用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相信什么,才能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才能拥抱什么;你拥抱什么,才能成为什么。”这句话放到新媒体写作中也适用,你以什么样的思维进行思考,自然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内容。
前面提到,新媒体写作中要创作出的是吸引人的内容,那么如何创作出吸引人的内容呢?这就涉及新媒体内容创作的底层思维。
根据多年新媒体内容创作的经验,我认为无论是新媒体内容创作,还是做视频,只要是生产与新媒体相关的产品,都离不开三个底层思维——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社交思维。
相信大家对“用户思维”一词并不陌生,在互联网领域这是一个常被提及的专业名词。
用户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互动式写作有些像,你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从每一步中获得的体验,比如你写的主题是不是读者想看的,你这样写够不够精彩、能不能吸引读者,甚至你该怎样排版才能让读者看得更舒服,等等。
在新媒体写作中,用户思维就体现在你的选题、你的逻辑、你的句子中,在设计每一步时,你都要考虑文章写完后读者读起来是什么感受。
请先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春天呀,你可曾听到我殷切的呼唤?期盼,你乘着时光快车,早点到来,带来花香,带来雨露,带来温暖,带来希望!
“春雷阵阵,春雨淅沥,春天已经捎来了消息!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是一派春暖花开,蜂飞蝶舞的盎然生机。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以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让我们微笑着迎接明天,一起期待冬天尽头的春暖花开!
让我们张开怀抱,一起拥春入怀!愿所有的美好,随着春天款款而来!”
看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写得有些啰唆且没有重点?
这段文字就是典型的缺乏用户思维的“自娱自乐式”写作,作者在文中一直在抒发对春天的感悟、对春天的呼唤,但对看的人来说,文字并不生动,内容也没有情绪的共鸣点。
如果不能打动读者,即使写得再好,也不会有人看,用户思维是进行新媒体内容创作时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点。
水杯解决了人们喝水没有容器的困扰;手机的出现满足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需要;外卖平台的兴起让没时间做饭的人可以轻松用餐……任何一个事物被创造,都是为了满足或者解决人类的某一项需求。
产品思维,就是思考你的产品能解决用户什么需求的思维。
如果说用户思维是把自己代入读者的身份,以读者的角度看文章,那产品思维则是做回作者,以作者的思路审视文章能传达什么,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文章看成一个产品,以产品思维来设计文章。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文章又不是产品,何来产品思维和读者需求?”其实不然,文章一样可以被看成一件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
文章能满足读者的什么需求呢?
大多数新媒体文章满足的是读者精神上的需求。我把这类精神上的需求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情感上的需求,人都有喜怒哀乐,有想要发泄的情感,有焦虑,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读者的情感需求出发,文章主要有帮助读者发声、宣泄情绪及抚慰心灵的作用。这也是情感美文深受欢迎的原因,因为读者读完能产生情感共鸣,能得到治愈。
第二种是认知上的需求,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对信息获取也有需求,我们想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有什么东西是自己不知道的,这时候就会产生认知上的需求。
比如,旅行类的文章会告诉读者哪些地方值得游玩,观点类的文章,会告诉读者他此前没有考虑过的观点,比如《惊人的三大强者定律:螃蟹定律、蘑菇定律、跳蚤定律》就让很多读者知道了他们之前没有考虑过的定律。
写作者需要先思考自己的文章到底能解决读者的什么需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撰写。
互联网具有非常强的传播属性,无论是网络上的一张图片还是一篇文章,都有可能被成千上万的网友转发传播,而传播得越广,这张图片或这篇文章的数据也就越好。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有可能被大量读者转发传播呢?
我们分析了大量的爆文,发现其中是存在一定规律的:除了内容本身要能吸引人,内容中蕴含的社交思维也很重要。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提供资讯的平台,更是一个偌大的社交平台。我们在微信中和朋友聊天、分享讯息,也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和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分享心情。这背后自然而然就延伸出了互联网的社交属性。
社交思维就是给读者提供一个转发的理由。
比如,以前有个作者写了一篇名为《致闺蜜》的文章,她之所以写这个选题,是因为觉得会有很多人把文章转发给自己的闺蜜表达情感,所以她就写了这篇文章,这就是社交思维的体现。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的有地域属性的文章,比如《广东人到底有多爱吃》等,广东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容易转发到朋友圈,表明自己是广东人,以此获得身份认同感,获得圈子认同感,这也满足了人的社交需求。
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也要想一想“这篇文章适不适合转发”,像《7月再见,8月你好》之类的文章,也是基于很多读者可以转发到朋友圈、表达一种仪式感而写的。
拥有社交思维能让你的文章更容易传播,更容易成为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