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主要技术难点和问题

一、土地综合整治区地块布局散乱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整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村庄布局来看,农村用地结构散乱和土地利用粗放的现实困局尚未扭转,耕地保护碎片化、空间布局散乱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基于占补一体化的交通项目沿线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从三个层面解决整治区地块布局散乱的问题。

一是从耕地占补平衡的角度,提升耕地连片度,优化耕地布局。交通项目建设是一项牵涉到地质、工程、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工程,线路走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大量的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现交通项目自身占补平衡,本研究提出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归整交通项目沿线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易耕作或质量较差的耕地,以提高耕地面积和连片程度,为耕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是从临时用地选址的角度减少低效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可以从交通项目建设的临时用地选址及转型方面着手,以临时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为基本原则,根据取土区、弃土区、施工场站等不同类型临时用地的特点,结合施工便利条件,分别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临时用地的选址与布局。一方面是从复垦后增加耕地面积和提升耕地质量的角度,将临时用地选址与耕地地块或后备资源衔接;另一方面是从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角度,综合考虑合理利用临时用地解决项目沿线布局的服务区、农产品交易市场、口岸贸易市场、旅游设施等产业用地的需求问题,以及利用临时施工便道便桥解决农村道路通达性差、农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可将临时用地选址与低效用地规划进行衔接。

三是从助力乡村振兴的角度,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本研究从交通项目建设的临时用地转型方面着手,提出临时用地的选址应当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保护优质耕地为基本原则,可将其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组成部分,衔接乡村振兴规划,将需要硬化的施工场站、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选址于沿线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区域,待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和交通项目施工期满,即可改做乡村道路、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服务区、旅游设施等用途,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耕作层剥离利用技术操作不规范

在以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开工时间、土方匹配等衔接方面的原因,以及宜耕土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或低丘缓坡的实际情况,往往造成剥离与利用存在时空不匹配的问题。另外,由于现有技术标准不够精细,还存在耕作层剥离技术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交通项目沿线同步布局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行耕作层土壤资源供需分析,研究交通项目沿线耕作层剥离、调配和利用一体化关键技术,规范技术方法和施工工艺,可有效降低交通项目沿线土地综合整治成本,提高交通项目建设社会效益,缩短建设用地审批的时间。

三、交通项目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存在时空差异

以往的交通项目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分开施工,各自存在很多弊端。交通项目建设涉及区域广,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大量高质量的农田,这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而我国的耕地实行先补后占,补充耕地指标落实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交通建设项目的用地审批,导致工程周期长,违法建设的处罚成本高。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同样面临很多问题,如在土地整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临时用地,不仅复垦成本高,而且部分临时用地毁林占地,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及山体风貌,损害生态系统,降低景观稳定性。

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会产生大量新增耕地,而交通项目建设则需要补充大量耕地指标,同时,交通项目建设的部分临时用地也可作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临时用地,故本研究将两项工程结合起来考虑,共同施工,以期实现双赢。但是如何寻找这两项工程在各个环节的契合点,并将这些契合点转化为具体施工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是本研究面临的一大难点。

四、临时用地复垦及转型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根据相关规定,临时用地使用结束后,须将在土地上临时建设的设施全部拆除,恢复土地的原貌,并将土地交还给原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但在交通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临时用地的建设使土地原有的覆被和表土层遭到移除或破坏,转而使土地呈现为强硬质化混凝土地表或裸露的强压实地面,土地原有的生产能力基本被毁坏,且对此类土地生产能力的恢复难度较大。

交通项目沿线临时用地复垦对象包括施工材料存放场、拌和站、预制场、取土场、弃土弃渣场、施工便道便桥等,这些临时占用的土地一般损毁严重,复垦较为困难,一般有以下复垦技术难点。

1.交通项目临时用地为线形分布,单元分散,复垦时间长

因交通项目建设自身的特征,其在穿越山体、河流的同时,隧道和桥梁工程的弃渣场和制梁场等临时用地随之增加。为配合线性工程建设,临时用地主要布置在主线两侧和站场附近,并随地形条件、施工标段划分等呈相对零散而又相互连接的点状或点线状分布。此外,被间接破坏的土地也以主线为中心轴向两侧展开,呈条带状零星分布。以上原因导致了土地损毁单元的分散。

2.土地硬化程度高,复垦难度大、施工成本高

交通项目沿线建设的临时用地主要通过压占和挖损获得土地,其中多数压占土地的地面采用混凝土面层、沥青面层或泥结碎石面层硬化,具有土地负荷大和地表硬化程度高的特征。例如,为确保行车的高速、安全,高速公路在建设中多使用厚实强劲的施工机械设备、预制构件、工程设施等,从而要求各类临时用地须能承受较大的载荷,在地基处理上突出表现为较密集的桩基础和较深厚的水稳垫层,导致这些临时用地的后期复垦难度加大。

3.土地挖损严重,难以恢复原貌

水电和道路等建设工程通常需要大量取土,而且几乎都是采用场外和线外集中取土的方式,由此导致土地的挖损。位于山区和丘陵区的取土场多会对山体和景观造成损毁,而位于平原区的取土场则容易导致地表长期积水,两者均难以恢复原地貌。穿越平原区的高速公路路基填土主要采用沿路基两侧相对集中取土的取土方式,位于耕地上的取土场很难再复垦为耕地,由此导致耕地的永久损毁。

此外,以铁路和公路为主的线性工程建设还将对线路两侧的土地利用产生不同程度的间接损毁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水系和农田水利设施的阻断,影响防洪和农田灌溉,还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滑坡等次生灾害。

4.临时用地消耗大量土方,复垦过程中土方的回填、补给存在困难

交通项目的建设需消耗大量的土方,加之土方的选取较为随意,规律性不太明显,这就导致复垦过程中需要回填大量的土方,尤其是表层熟土下面的滞水层。在土方回填时,为了减少土方的消耗量,虽然可以填一些符合相关要求的硬化场地的建筑垃圾,但土方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尽管一些项目在施工前期已经进行表土剥离,但因大面积耕作层被破坏,对适宜作物生长的表层土壤的需求量仍很大,大量的表层熟土需求如何解决的问题,贯穿了整个复垦过程。

在交通项目的实际建设中,由于临时用地绝大部分位于乡村,且临时用地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良好,部分可用于乡村发展,同时当地也有发展需求,因此,待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和交通项目施工期满,即可考虑将临时用地转型为乡村基础设施,助力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但部分临时用地转型涉及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获取、规划用地性质调整等事项,后期需要政策上的配合。 b1OtghH+aGqfi5ln5AQBpUn2shL7MFyRb+l+AZYz4gFXHqgNhuETtsSZCLMI+te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