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郭解
睚眦必报,快意恩仇:西汉游侠的黑白人生

游侠郭解,西汉人,家住河内轵县(今属河南济源市)。虽然不是出身于富贵人家,父亲还因为犯法被处死,但郭解也是有家族背景的,因为他的外祖母是西汉有名的女相士许负。

郭解个子不高,胆子却大,但凡有点不高兴就动刀子。没钱了就去聚众抢劫,闲下来了就造假币或者盗墓,是个绝对的黑社会人士。

但可能是托了外祖母的福,郭解从小就运气极佳,因为犯罪而被追捕,他总能成功逃脱,就像受到了赦免。

但是随着年岁渐长,郭解的想法变了。

第一件事,跟郭解外甥被杀案有关。

当时,郭解的外甥被刺死,而郭解并没有第一时间查到凶手,这令郭解的姐姐十分愤怒,于是她没有收殓尸体,反倒将尸体丢在路旁,以此来打郭解的脸。

郭解虽然明面上没有表态,私底下却派了人探查凶手的下落。谁知刚查出凶手地址,凶手就主动来找郭解了!

原来,一切都源于万恶的“酒桌文化”,郭解的外甥仗着郭解的势力,逼人干杯,甚至强行灌酒,因此惹怒了对方。

听完了整个过程,郭解刻在DNA(脱氧核糖核酸)里的记忆被唤醒。

于是郭解放走了凶手,收殓了外甥的尸体,连亲外甥被人杀了都能原谅,郭解的仁义之名立刻传遍乡里。

第二件事,我们可以称之为“箕踞哥”事件。

由于郭解放走了杀外甥的凶手,他赢得了讲道义的美名,跟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恭敬避让。

然而有一位“箕踞哥”却不把他放在眼里。

郭解不仅不计较,还和地方官员打了招呼,于是每当轮到这位箕踞哥践更*的时候,都不需要箕踞哥上班打卡。

*汉代法律规定,在籍的男丁每年要服役一个月,叫“卒更”。如果不想服役,可以花钱雇穷人替自己服役,每个月价格二千钱。穷人拿钱替人服役,被称为“践更”。

得知真相后,箕踞哥被深深震撼了。在山一般高、海一般深的大爱面前,他还能做什么?只能使出古人的谢罪绝技——

而第三件事,则让郭解红遍了十里八乡。郭解以德报怨的事迹已经出名了,于是也有人请他去外地帮忙解决难题。

当时在洛阳有一对仇家,积怨甚深,为了维护地方和平,很多乡贤豪杰都前去调解,前前后后去了十几个,最终结果都是同一个。

然而郭解一出面,两家人居然马上就和解了。

然而,郭解却不答应了。

嘱咐完,郭解就连夜回了轵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点功劳。

而两家人也在当地豪贤面前,又演了一遍和解大戏。

这三件事,以及平时的善举,令郭解顺利转型,赢得了仁义、贤明、通情理的美名。

他成了少年们的偶像,当地的豪杰大佬。有时他甚至不需要开口,就会有人自觉替他杀人。

看上去,郭解将会在自己的地盘荣耀地过完一生。然而有个人对此十分不爽,这个人叫刘彻。

这些地方豪强兼并土地,纵横乡里,早已对中央集权和当时的土地政策造成了威胁。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两道命令——

“推恩令”的宗旨,是要地方诸侯将自己的地盘分封给子孙,这样诸侯国就会越分越小,势力逐步瓦解。

而“迁茂陵令”则更加彻底,这一命令要求将所有符合标准的地方富户统一搬迁至汉武帝的陵墓所在地——茂陵生活。

这道指令的下达,无疑是对地方势力的全面扫荡。

这些富户搬迁至茂陵,原有田地由政府收购,令土地政令更易推行;地方势力被连根拔起,也巩固了中央集权;再加上茂陵离国都长安很近,方便监视管理,可谓一举三得。

茂陵就这么变成了富人的聚居地。

郭解家并不富裕,迁往茂陵的名单中本不该有他。然而命运没有再次眷顾他,还跟他开了个玩笑。

当时,负责拟定迁移名单的官吏姓杨,是当地的县掾(掾,古代官署属员)。

杨县掾是个聪明人,吃透了“迁茂陵令”的核心精神,所以他没有拘泥于三百万的标准,将郭解写入名单。

虽说迁移补偿款很可观,但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地盘?很多地方豪强都想方设法逃脱搬迁。

而郭解的方法,无疑是最有面子的那种。他居然设法令皇后的弟弟、大将军卫青替他说情。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郭解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前往茂陵的路途。

他的仰慕者聚集在一起为他送行,单是送给他的钱,就超过了千万。

郭解侄子因此怀恨在心,伺机砍掉了杨县掾的头,杨家和郭家从此结仇,势成水火。而杨县掾是当地人杨季主的儿子,据说杨季主要找郭解“讨说法”,被郭解的追随者“以德服人”送去西天。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又被杀死。

汉武帝得知消息后,便下令缉拿郭解。

郭解从此开始了逃亡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也选择做个诚实的逃犯。

郭解的坦诚打动了很多人,特别是一位叫籍少公的人。

后来,官兵顺着踪迹追到了籍少公家。为了保护郭解,籍少公竟不惜自杀。

线索中断后,官府追缉了很久,才将郭解捉捕归案。在对郭解进行彻底审讯后,官员们震惊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对于前科累累的郭解,主审官居然打算判他无罪。

由于郭解在法律的底线上来回践踏,官员们也不想轻易放人,他们翻遍了卷宗,终于找到大赦之后和郭解有关的新案子。

这个案子发生在郭解老家轵县,当时一个儒生接待了一位客人,这个客人是郭解的门客。在席上谈论时,二人因郭解发生争执,最后门客怒杀儒生。

客人将儒生杀死后,还割下了他的舌头,可谓残忍至极。

但郭解确实对此毫不知情,杀人凶手还跑了,根本无法查到任何能治郭解罪的证据。

主审官实在没办法,只好奏报郭解无罪。

一时间,懂法的和不懂法的都沉默了。然而,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公孙弘提出了新的思路。

就这样,郭解被判处族刑(一人犯罪诛灭全家族)。

他曾经睚眦必报,私下仇杀,以武犯禁,也曾经谦让守礼,以德报怨,侠义为怀。

然而无论他这个人是善是恶,在他身死族灭的悲剧之后,是西汉巩固中央集权的滚滚车轮。

编后语

郭解的故事载于《史记·游侠列传》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郭解都被认为是古代游侠的代表人物。

如今,受梁羽生、金庸、古龙等撰写的新派武侠小说的影响,人们对侠客的印象往往和正义、善良挂钩,如“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古龙),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而郭解显然不符合这种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其实并非单纯赞美游侠,而是以一种客观立体的角度看待他们,一方面,承认侠客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当时的法则秩序,另一方面也认可了侠客豪杰们守信、重义、慷慨、谦逊等美德。

从统治者角度来看,郭解盗墓、制作假币、杀人复仇,且形成了规模不小的豪强势力,他的行为毫无疑问干扰了规则秩序。然而这么一名前科累累的“罪犯”,在乡里人看来,却是一位贤明侠义的大好人,人们崇拜他,追随他,甚至出现了排队请郭解来家里住的情况(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可见其人气之高。

这对矛盾背后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所致。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对乡里人而言,涟漪最外层,也就是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公”,离自己非常遥远,而乡里公认的道德和秩序则离自己更近,对自己影响更大,也就更有遵守的必要。因此,虽然郭解违反了国家法律,但他非常注重经营人际关系,至少在掌握乡里话语权的人看来,郭解是个“上道又懂分寸的人”,而非恶劣的罪犯。

其二,是乡里规则所致。在汉代,相比于法律来说,乡土社会更重视传统与礼治,而郭解长大后,“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非常可贵的美德,符合礼的要求,因此,郭解也成了当时的榜样人物,是少年们的偶像。

所以,郭解事件就如一座冰山,水面上可以看到的,是郭解与他的追随者在杀人报仇,肆意犯禁,而在水面之下,是更可怕的事情——地方上存在着一套自有规则,当这套规则与法律相悖时,乡里人往往会优先遵守地方的那一套。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郭解遇到困难时,有那么多人支持他、保护他,甚至不惜杀人或者付出自己的生命。

不过,《史记》中的两个细节也值得深思,一个是提到郭解出入的时候,“人皆避之”,这个行为背后很可能不仅有尊敬的意思,还带着一定的恐惧;而最后给郭解定罪的杀人案中,被害者也曾说过“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这都反映了当时并不是所有乡里人都认可郭解的行为。对于这位乡里偶像,人们心中更多的也许是害怕,而非喜爱与亲近。

至于到底有多少人像那名被割掉舌头的书生一样厌恶他,底层百姓对他的恐惧更多,还是敬爱更多,便无从查证了,毕竟,即使在乡里,也并非人人都有发言权。 ZBoD72ku2pxcrbZ0qbONXC6M5eZ1c7RtOkY5TrUY+y/1PDcHqXApqsZyCkLTlA1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