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楚国

1
论狂妄:骄傲和判断力哪个好?

这是随侯抵御楚国进犯的故事。

楚国是湖北省地区的一个诸侯,从汉水岸边的一个小国,逐渐发展起来的。楚国更早的时候不在南方,实际上,楚王先祖是从中原迁徙到湖北省地区去的,时间大约是在周朝初期。

楚国人在商周之际,不知什么原因,迁徙去了南方的江汉流域,即汉水与长江交叉的湖北省地区。

到了如今春秋初期,楚国地盘大约几百里,有了一定的实力,楚武王干脆给自己加高名号,称为楚王,大号楚武王。都城在湖北省中部,叫作郢(江陵——长江岸边,今武汉附近,这里是湖北省的南界了,过了长江,就是湖南省了,而楚国地盘似乎还没过江,因为那时候湖南更落后)。

桓十三年(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带领自己的军队北上,入侵随国。

随国在湖北省北部(如今的随县),虽然地盘只有一两个县大,但在当时的江汉平原,属于汉水岸边最大的诸侯了。并且随国属于华夏诸侯,是周天子分封出的同姓的姬姓诸侯。

楚武王带领军队来到随国,就派出使者,叫随侯过来结盟,让对方一定程度地归服自己,事奉自己当老大。

随侯不愿意惹楚国,就答应了。

结盟前,楚大夫斗伯比说:“我们的三军甲兵如果显得过于强悍了,随国和汉阳诸姬们就会恐惧,恐惧就会结盟一体,一起来对付我们。我们应该显出羸弱的样子,随国是汉阳诸姬中的大国,见我们羸弱,就会自矜骄傲,骄矜就会轻视其它汉阳诸姬中的小国。汉阳诸姬中的大小国离散,就是我们楚国的福气!”

这是离间计加上示形——强而示之弱。

汉阳诸姬,就是指汉水东岸的许多周朝封的姬姓诸侯,其中随国是最大的。这些诸侯当初封在这里的目的,也是替周朝向南防御江汉蛮夷的。

楚武王觉得斗伯比这个主意很好,于是就让士兵三天不吃饭,饿得直打晃,排着乱队来迎接随国使者。随国派来的谈判代表——少师,看了这些难民兵,心中暗笑。

结盟以后,楚军也就收兵,往回走了。而随国的少师,回来之后就对随侯讲:“楚军都是老弱,实不足恃,现在他们正在撤退途中,我建议您发兵追击他们。”

大夫季梁是个聪明人,拦住说:“楚人势头正旺,他们摆出兵力很差的样子,是想诱我们上当。如果真去追了,头破血流的必是我们。而且,您一定要跟汉阳诸姬的兄弟之国们紧紧抱成一团,这样,国家才可以免于难矣!”

随侯一听,有理,于是大修国政,结好诸姬,楚武王见了,一时不敢举兵再来。

接下来的两年中,庸佞的随国少师,通过巧妙的办法,获得了随侯的宠信,而聪明大夫季梁,则越来越失宠了。随着随国国政大修,随侯自然就傲气起来,觉得自己了不起和伟大,于是就越来越爱听现在形势大好之类的奉承,不爱听别人针对时事的意见。贤人喜欢提意见,小人则爱奉承。所以季梁失宠,少师得宠。

楚武王再次伐随。季梁向随侯建议说:“我们应该派使者谦逊地向楚人请和,如果对方拒绝了,偏和我们打,我们的士卒就会被激怒,血涌脉张,而楚军则以为我们言语谦逊是惧怕,从而他懈怠轻敌。”

少师则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搞得这么成功,对付一个区区蛮夷,哪需这么罗嗦!”

少师说的话,讴歌了当前的大好形势,随侯爱听。于是拒绝了季梁的建议。

等双方三军列阵,季梁又说:“中原人以右为尊贵,南蛮楚人则以左边为尊贵,所以,楚王必然处于左军,左军为了保护他,必然也兵精马壮。楚右军则必然相对弱。我们先攻其弱的右军。其右翼一败,整体就容易跟着崩散了。”

先弱后强,是常见的攻击顺序,这样可以积累自己的优势。对于进攻敌方联邦,也是这个顺序。

旁边的少师则说:“不打楚子主力,专挑他弱的地方打,是无勇!”

随侯也是觉得,季梁是在否认我们国家的富强形势,非要我打弱军,这不是藐视和否定寡人的能力吗?于是挥动战车直取楚强军——左军。结果被杀得一败涂地。随侯无奈只得请和。

随侯这个人,可以说是骄傲和勇敢的了。

骄傲本身并非一种善,但骄傲却是善的帮手。骄傲和荣誉使人克服恐惧和怠惰,去做冒险和挑战的事情。骄傲和勇敢是做大事的前提。那些骄傲的人还会耻于一毛不拔,耻于忍受侮辱,耻于多吃多占。因此骄傲能够支持慷慨、勇敢、公正。慷慨、勇敢、公正、尊严,这些是荣誉的核。这都是骄傲能带来的好的一面。随侯前面能够努力提高国力,团结诸侯,以求抵御楚国,就是骄傲和荣誉这些因素在拉动他。

但骄傲又会使人忽视一些显而易见的因素,放弃自认为匹配不了自己的行为,于是在竞争对抗中陷入被动。随侯最后一战转而失败,就是因为这个。

追求骄傲和荣誉,既成就了随国的发展,也直接引发了这场战役的失败。所以,任何德行,包括骄傲这种秉性,你说它是好的还是坏,都不是绝对的。这就是道德的悖论。人的任何情感道德,都是双向作用的,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说。

那么,认识到了这一点,知道骄傲只是一种中性的力量,怎么发挥骄傲的正向作用,规避骄傲的风险,就是要结合理性的判断力和权力的计算。骄傲是动力,计算是驾御骄傲的笼头,情感不能与理性分裂。

2
论理性 斗廉怀疑态度避免陷入盲从和谬误

这是楚国的斗廉的故事。

巴国也是一个国家,位置大约在湖北省北部的襄阳一带(后来战国时代它被楚国挤压,跑去了西边的三峡地区)。巴国往东北一百公里是邓国(河南南部的邓县)。楚国是湖北省这一地区的最强的诸侯。巴国和邓国互相关心紧张,于是巴国请楚国来从中斡旋。

楚武王就派大夫道朔,带着巴国的使臣韩服,按巴国人的请求,去找邓国人谈,希望巴邓两国结好。结果,到了邓国南境,经过郁邑,遭到郁人的抢劫,夺了他们的行李和财物。这种蛮野的民风,说清江汉地区确实像当初的美国西部,还是有点蛮。

楚武王很不高兴,派人再次去邓国,责备邓国未能保证我国使臣的人身和财物安全。邓国人就是不认错。楚武王怒了,派大夫斗廉带兵,汇合巴国人,一起围攻邓国南境的郁人。邓国兵来救郁。

邓国兵三次朝着巴军冲锋,巴军都安稳不动。楚统帅斗廉于是把自己的军队,横陈在巴军之中。当邓国兵再冲来,楚国兵故意向后逃遁。邓国兵争先追逐楚人,一下子跑到了前面,后背对着巴国兵(巴国兵还列阵在原地未动)。于是斗廉指挥楚军停止败逃,转过身来,和巴国兵一起夹攻邓军。邓军大败。郁人也因此溃散。

从这个打法中可见,楚军作为诱饵,巴国则是兜底的,可见巴国实力不在楚国下。

楚武王派儿子屈瑕去找贰、轸这两个小国(在湖北北部应山县一带),和这两国盟会。

这件事刺激了陨国。陨国(湖北郧县,在北部)在湖北省西北部这一局部地区的强国,陨国感觉楚国日益威胁周边小国,就把军队驻扎在附近,约请随国、绞国、州国、蓼国这些附近的姬姓华夏诸侯,来进攻楚军。

屈瑕有点害怕,因为对方是联军,人多。

大夫斗廉就建议说:“陨军驻扎在这里的城郊,一定不加戒备。他们觉得离自己的城近,有恃无恐,并且还有其它四国军队帮忙,所以没有勇敢作战的心志。我们夜里以精锐偷袭他,如果将他打败,那四国军队也就自行散掉了。”

对方人多国多,这里则选择了先强后弱的攻击顺序。其中的强者,因为自以为强,所以懈怠。而这使得它从强变成了弱性质。所以,我先攻之。这就是因为兵多人多而懈怠,强者反倒化为弱者了。

屈瑕说:“我们人少,不如去请大王加些兵来。”

斗廉说:“军队在于团结,不在于人多。从前商朝多少人,周国多少人,你是知道的,但周还是打败了商。军队已经拉出来了,还增加什么?”

屈瑕说:“那要不占卜一下?”当时打仗要用乌龟壳占卜一下凶吉。

斗廉说:“占卜是为了决断疑惑的。没有疑惑,何必占卜?”

这句话体现了理性。

于是,就带着军队突然袭击陨军,果然打败了陨军。楚国终于顺利和贰、蓼两国盟会。

斗廉说的占卜是为了决断疑惑的,没有疑问,何必占卜,反应的是理性的思维方式。

仅仅因为别人都占卜,我就也占卜,这就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怎么获得理性呢?就是要有怀疑态度和分析精神。所谓怀疑态度就是,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的心里、使我无法怀疑的事情之外,不要多放一点东西到我的判断里。

怀疑态度和正确的分析,可以使人把握真理,避免谬误。

3
论大意 屈瑕的傲慢害死人

这是屈瑕的故事。

楚国的屈瑕带兵打败了绞国人(小国),于是开始骄傲。这一次,他又出征去打罗国。楚大夫斗伯比给屈瑕送行,看见屈暇一幅耀武扬威的派头,就说:“我看屈瑕快要完蛋了,举趾高兮,心就不稳。”意思是,看他趾高气扬,心神浮傲,必败无疑。

“趾高气扬”成语出处就是这里。

斗伯比送走屈瑕,就向楚武王建言,说希望给屈暇补充军队。言下之意是屈暇这人不行,把他换成别人吧。但是说得委婉,说给他补人,这就是委婉的说法。楚武王不以为意。

屈瑕行军到了鄢水(今名蛮河,流入汉水),就开始变得乱七八糟。军队在涉水的时候,受水流影响,队列会变得不整,容易遭受敌人攻击,所以涉水时应该保持战斗队形,但是屈瑕大大咧咧地,让大家满天星地散过河去。

兵马拖泥带水地渡过河以后,应该重新整队,但是屈瑕也觉得没这个必要,就乱哄哄地依旧满天星地前进。这帮散漫的士兵刚刚走近罗国准备浪战,罗人突然和盟军卢戎在路上两面夹击之,把楚军杀得落花流水。

趾高气扬的屈瑕落荒而逃,想想没法回家交差,就找了棵树,自缢而死了。

下面的将官,这次打败回来,不敢进都城,就纷纷把自己捆了,住进城外小邑的监狱,等待治罪。楚武王说:“这是寡人之罪。我没有听斗伯比的话啊。”赦免了全体将官。

骄傲的人就会缺乏防备。缺乏防备,即便是老虎,也会被小动物偷袭。所以,有备无患。

后来,楚武王死去,儿子楚文王,孙子楚成王相继继位。

4
论私欲 子文毁家助国

子文是名字叫斗谷于菟,斗是他的氏,谷于菟是他的名。他起这个奇怪的名字,跟他爸爸有关。

他爸爸也是斗氏,楚国的斗氏贵族,是从前楚王若敖的子孙。所有贵族,都是君主的子孙。斗伯比年轻的时候,住在外公家,就和小姨乱伦,生了这孩子。但是,这样的事,怎么能让家长知道呢?于是只好把孩子扔了。

扔到了著名的云梦泽中——这是长江的湖北省南部蜿蜒泄出的一个大湖。当地也有老虎,一只母老虎很有善心,就把这孩子叼去自己抚养。

老外公出猎,看见老虎带着个孩子,于是抢了回来。

斗伯比觉得这是神意,不敢再扔孩子了,于是养虾。起名谷于菟,谷,是奶的意思。于菟是楚国方言,是老虎的意思。所以这名字就是:喝老虎奶长大的少年。

贵族相比于老百姓无氏无字,贵族还要在成年时起一个字,于是字子文。

子文怎么得到楚国的令尹岗位的,跟一次政变有关。

庄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新继位的楚成王年少,父亲楚文王的弟弟子元,做了令尹,把持楚国大小事情。令尹子元干脆搬到王宫里去住着,跟楚成王的妈妈息妫强行住在一起。如果他俩再生个孩子,则小楚成王随时都有被废杀的可能。大夫斗射师就跑来,对子元说:“令尹不应该在王宫住着啊。”

子元大怒,命人把斗射师揪住,拿两块木板,把他俩手背在身后,枷了起来,又把双脚枷住,站立在宫门示众。

斗射师丢尽颜面,回家之后,就写信喊来自己的大儿子斗班。斗班是楚国北部的申县的县长(今河南南阳地区),和老爹商量之后,就带着申县的县兵,混入郢都城中,逾墙杀入宫中。子元的侍卫赶紧抵抗,被斗班的县兵打散,宫人嗷嗷直叫,子元被斗班追上,一剑刺死。

令尹子元一死,年少的楚成王方才不再担惊受怕,彻底掌握大权。随即请来斗射师,说:“不如您老来当令尹吧。”令尹是楚国最大的官。

斗射师说:“我老啦,我叔叔斗伯比有个儿子,叫斗谷于菟,是个贤人,他可以做令尹。”

于是,以斗谷于菟做令尹。

令尹子文为了帮着楚成王壮大王权,就把自家的斗氏封地全都割舍,让给了王室。楚成王这才有了当王的资本。这就是子文“毁家纾难”(成语),这个成语在抗日战争时常见于报端。

毁家纾难这个成语,就是强调自我牺牲精神,没有大河就没有小河。牺牲自己利益,服务全体主义。当一个人把家族视为理想和服务目标时,就会强调牺牲自我——比如我们看《权力的游戏》中兰尼斯特家族对几个儿女就是这样要求的,整个个人婚姻幸福都要牺牲。当一个把国家视为理想和使命,那就是子文的毁家纾难。这都是全体主义,即个人幸福等于全体幸福。

在社会科学中,任何主义都有它的对立主义的,全体主义的对立面就是自由主义。 zRm2TNBnX/JI+ooAkua/bfMXBc5DL/e224CH5qLSTVLh1suBgTs7yqBF4zOHxk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