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城市化

从农村到城市

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随自然变迁不断进步。起初,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后来他们学会了耕种畜牧。农业开始兴起,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草地和农田。土地上生活的居民日益增多,它再也无法提供这一大群人所需要的资源。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像巴比伦城、雅典、罗马和特诺奇提特兰等这些古代城市,它们虽然是贸易中心,但大多数人都在务农和饲养牲畜中度过一生。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为数不多的城镇与他们的农村居住地相距甚远。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进步,人们从蒸汽机迈向电力和汽车,世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线量产的技术已经成熟;发达的交通促使更多人定居城市;城市不仅发展成为贸易和科学中心,也成了艺术和文化中心;劳动力分工促使职业更加多样,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随着城镇能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城镇居民人口也在日益增多,城市本身也成为一个适合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城市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或城镇,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 [1] 。甚至大多数大都市地区,如巴黎、伊斯坦布尔和伦敦,直到20世纪还保持着100万人口的水平。直到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才突破了1000万大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大城市,紧随其后的是东京和墨西哥城 [2] 。如图5.1所示,以伦敦为例,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伦敦的人口每200年大约增长到原来的4倍,但在过去的200年里,这座城市人口增长到原来的近10倍,其中大部分的增长都发生在20世纪。

图5.1 伦敦的人口增长

2007年是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人以城市为家,而不是以农村为家 [3] 。目前预计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并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加速(图5.2)。目前,全球有548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其中33个城市的居民人数甚至远超1000万,这些城市中有19个城市在亚洲,6个城市在拉丁美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它拥有近4000万人口。其次是新德里和上海,人口都在3000万左右。大阪、卡拉奇、雅加达、孟买、马尼拉、首尔和北京都市圈的人口都超过2000万。在拉丁美洲,墨西哥城和圣保罗是最大的城市之一,它们也正经历着巨大的人口增长 [4]

图5.2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之比
来源 联合国(United Nations)2018年数据。

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23年,全球将有70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其中有43个特大城市,即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都市 [5] 。到那时,新德里很可能已经超过东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欧洲,预计伦敦将在2030年前赶上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和巴黎等特大城市。这意味着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将居住在大约600个大都市地区——这些地区的GDP约占全球的60%。这些数字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为这些城市中心的人口增速大约是世界总体人口增速的1.6倍。到2025年,这些大都市地区将新增3亿劳动年龄人口(working-age residents),这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中产阶级激增和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的出行需求也在增加。这种模式是我们在欧洲和美国已经经历过的:中产阶级无论工作地点是否在市中心,他们都渴望在郊区拥有房子和车子,这样他们就可以经常过去度假。而这些需求都绕不开出行。

城市正变得拥挤不堪

如图5.3所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人口数量上已经到达了极限。为了更好地生活,每天都有大约2400人涌入新德里,在这座城市里租房或者找寻新工作 [6]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新德里人口将从2018年的2900万增长到2030年的近4200万。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金沙萨亦如此,这里每天有近2000名新居民来到这里。到2030年,这座特大城市的人口预计将从目前的1300万扩大到2400万。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必须每5天建造一座新城市供100万居民居住,才能跟上全球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惊人速度。

图5.3 人口向大城市迁移
来源 联合国(United Nations)2018年数据。

有三个典型城市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分别是上海、深圳和新德里。首先是上海,在中国,上海的人口迁入数量是不容小觑的,上海早已成为一个大都市,它与苏州、常州、无锡、杭州和宁波等人口过百万的周边城市合计共有约9600万的居民,这些城市总面积与奥地利差不多,但是奥地利只有约800万居民。因此,规划长江三角洲的交通也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第二个典型城市是深圳。以深圳为中心,珠江三角洲被认为是“世界工厂”,甚至可能是“世界实验室”,因为它拥有不可计数的制造设施和开发中心。这座城市被铁路、运河和公路网络包围,工厂随处可见,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新建筑和扩建工程。在40年的时间里,这个城市的人口已经从最初的2万增长到1500万。整个大都市圈,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和其他城市,目前约有6000万人口。

最后一个典型城市是新德里。今天,新德里有超过30万人聚集在仅1平方千米的街区 [7] 。相比之下,巴黎市中心每平方千米只有2万多人,而纽约和慕尼黑则只有1万多人。1平方千米要容纳30万人生活,除非是拥挤的高楼才可能实现。在新德里,许多家庭都是多人共用一个房间的。

许多大都市地区根本没有准备好接纳每天涌入的大量新人口。这些地区既不能提供足够的住房,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且交通基础设施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在圣保罗,每天从郊区驶来的汽车数量之多,已经使道路不堪重负。在大量的喇叭声、打手势和争吵声中,没有人能够前行,甚至在道路两旁也没有空间。仅仅去上班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耐心。那些负担得起的人则会选择直升机出行。

众多的新移民及其对宜居住宅和就业的需求,使许多大城市正面临着全面交通拥堵的威胁。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亚洲和非洲城市的建筑密度是拉丁美洲大都市区的1.3倍、欧洲城市的2.5倍、美国城市的近10倍。此外,与美国城市不同,大多数欧洲城市都有一个建于数百年前的历史城镇中心。这些老城区由于缺少空间,很难建设急需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和轻轨。加上这些城市同时缺乏财政资源用于解决出行问题,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提高现有交通效率的、更加智能的交通方式。

几乎所有这些城市不仅面临着交通问题,而且还面临着社会挑战,如贫困人口的激增。2018年,约有40亿人居住在城市地区,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居住在贫民窟。到2050年,城市人口预计将增长到近70亿人,其中约30亿人将生活在贫民窟 [8] 。在大多数情况下,贫民窟在社会和经济上都与城市其他地区隔离开来。这种明显的鸿沟使贫民窟的居民无法实现他们个人的发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孟买,它有亚洲最大的贫民窟,有超过百万的居民。虽然它被几个金融中心包围,但是在经济上、社会上和交通上都与其完全脱节。因此,贫民窟的居民往往无法获得医疗服务、教育和文化的机会。而且贫民区也缺乏完备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多工作机会无法到达这里。如前所述,贫民窟的居民成了城市的“囚犯”。

这样的贫困社区不在少数,这些地方往往缺乏与城市其他区域的联系。类似的地区还包括发达国家的城郊地区,例如洛杉矶。这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仅在市中心运行,郊区的居民几乎无法坐公交抵达市中心,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因此受到限制。这些郊区的居民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市民本应享有的服务。这种困境源于城区和郊区之间交通方式的失联,它们彼此独立运作,相互间缺乏连接。最终,由于郊区公共交通系统的不完善,许多人转而使用汽车,这也使得道路更加拥挤。

毫无疑问,城市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越来越多的土地正在被过度建设,可以用于休闲的自然区域正在被压缩,人们开始担心失去可以自由呼吸的森林和使人放松身心的野外。在德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土地开发比例已达到7%。如果每个人都想住在市郊,那么这一比例将被迫提高至40% [9] 。从这个角度来看,之前讨论的城市化问题,其实是一件好事。某种程度上,假如德国人都搬到像慕尼黑这样人口密集的地区,那么只需要2.5%的土地面积,而不是7.2%。至少在涉及划分禁止开发区时,就应该说:“如果你热爱自然,你应该住在城市里。”

城市化聚居有利于节约能源,例如,在城市中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供应水电。城市化聚居也影响人们的交通选择,城市居民出行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即使是选择汽车、火车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出行时间也比乡村的出行时间短。此外,生态友好型产品和服务以及其他环保的生活方式在城市比在农村更受欢迎。城市化推动社会变革,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城市推动文明进步

城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进步过。最重要的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进步思想的市民正在离开农村。如今,许多城市的政府正逐渐承担起过去属于地区和国家政府的职责。城市正在成为财富、现代思想、自由思想和对其他生活方式开放的中心。城市是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背后的驱动力,城市也为新型出行概念铺平了道路。如果“出行即服务”能够找到积极的倡导者,那么这群人一定是在城市里。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大都市,希望共享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这些迁居城市的人渴望得到个人发展的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加优质的教育机会,以及最重要的——为他们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未来。这也使城市成为希望之地:让人们能够摆脱单调且发展落后的农村。城市对我们所有人都产生了独特的吸引力,即使我们知道在城市中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城市最后一定会记录成功者的故事。

有一个例子很好地论证了城市自信:当美国退出2019年的《巴黎气候协定》时,特朗普宣布他当选为匹兹堡的公民代表,而不是巴黎的。匹兹堡市长比尔·佩杜托(Bill Peduto)立刻回应道:“我可以向你保证,为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经济和未来,我们将遵循《巴黎气候协定》。”他还宣布到2035年匹兹堡将采用可再生能源进行供电的计划。与此同时,科学和商业领袖正努力实现更清洁的未来,其中包括一个市属的电动汽车车队。这种绿色的崭新未来正吸引着人才和企业来到匹兹堡这座“东方硅谷”。谷歌在匹兹堡的员工数增加了一倍。匹兹堡也是福特、阿尔戈和奥罗拉测试自动驾驶汽车的地方。而且,顺便说一句,美国后来又重新加入了《巴黎气候协定》。

早在2005年,世界几大强国达成协定(第二部分第七章),以追求3个目标:减少排放,阻止全球变暖,以及敦促国家政府保护气候。如今,全球90多个城市,包括匹兹堡、莫斯科和上海,都参与了这一协定。这些城市拥有约6.5亿人口,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GDP,这些城市也是新型出行方式最理想的试点城市。 iSImJ1ciLnIzlqUjdWwDgsluaQ8BQFvCqXvcIluweHYxmmOloocfco4YEf9fjC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