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日常生活中最严峻的数字化威胁

数字化已经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数字化的普及所带来的危险。家长尤其要提高警惕,不仅要让孩子了解这些危险,也要注意异常事件的预警信号。

我认为,在21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数字化威胁有以下几种:

数字成瘾

数字成瘾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交媒体成瘾、互联网成瘾、手机成瘾、游戏成瘾等。

关于数字成瘾的统计数据可谓触目惊心,社交媒体成瘾尤甚。全世界约有2.1亿人对社交媒体成瘾。这倒也不足为奇,毕竟脸书、照片墙(Instagram)等社交媒体本就秉持着让人上瘾的设计理念,而这些科技巨头的前雇员们也承认了这一点。用户花在浏览和点击上的时间越长,脸书等公司的广告收入就越多,因此这些软件的设计初衷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用户的使用时间。事实上,它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美国青少年的日均社交媒体使用时长高达9个小时;成年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半数成年人称他们曾经在开车时使用社交媒体。

除了社交媒体成瘾之外,手机成瘾也不容小觑。如今,美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262次(即每5.5分钟一次),80%的人在醒来10分钟以内就会拿起手机。因此,75.4%的人自认为对手机成瘾,43%的人称手机是最重要的私人物品这两个调查结果也并不令我感到惊讶。诚然,我们花在手机上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浏览社交媒体,但毫无疑问,手机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消遣娱乐、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全球首屈一指的成瘾症状治疗者安娜·莱姆克博士(Dr.Anna Lembke)将智能手机称为“现代的(多巴胺)皮下注射针”。如她所说,现在的人们很难离开电子设备,都喜欢从手机那里获得即时的多巴胺。她说:“人们正逐渐丧失延迟满足、解决问题、应对各种挫折和痛苦的能力。”

那么,怎样鉴别数字成瘾呢?抑郁症是一个关键指标,尤其适用于鉴别社交媒体成瘾。例如,如果青少年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5个小时,那么他们出现抑郁症的概率会翻一番。

好在有很多实用方法可以帮助你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你可以为应用程序设定使用时长限制;晚上睡觉前,可以将手机设置成“睡眠”模式,这样在睡觉时就不会被手机推送打扰了,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关掉应用程序的推送;如果你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那么你可以删除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应用程序(如果你实在想看某个人发布的照片,用电脑看也未尝不可)。

你还要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数字习惯。例如,我家有“一个屏幕”原则,即不能有两个以上屏幕同时亮着,所以在家庭电影之夜,我和妻子都不会玩儿手机。我们还会教育孩子,不必执着于每天登录应用程序。有些游戏会设置“连续登录”机制,鼓励玩家每天登录,以获得额外的积分或奖励。我十岁的儿子会因此而强迫自己每天登录软件,而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们会向他解释,他不必天天如此。

网络隐私、数字设备、数据保护

个人数据是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当你使用某些公司的应用程序或接受它们的服务时,你就已经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这家公司赚钱了。

一般来说,免费的应用程序经常会搜集用户的数据并以此牟利。也就是说,如果你使用的某款软件不收费,那么你(确切来讲应该是你的数据)就是货真价实的商品。事实上,搜集用户数据并出售给第三方的应用程序及服务比比皆是,社交媒体平台更是猖獗放肆。这倒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在这件事上,DoorDash、Deliveroo、Caviar、Uber Eats等外卖软件并不比社交媒体平台好多少。

那么,个人数据包括什么呢?名字和所在地当然是重要的个人数据。不同的应用程序会收集不同的个人数据,例如电子邮箱、健康状况与身体指标、财务信息、浏览器历史记录、购物记录,甚至还有联系人。有些应用程序收集用户信息只为自用,但多达52%的应用程序会向其他公司出售用户的个人数据。这些公司在购买数据后,会建立翔实的用户档案,并推断出用户最有可能购买的商品。例如,苹果公司会在人们睡觉时,利用人气较高的软件收集用户的位置、电子邮件、电话号码、IP地址等数据,并向第三方发送这些信息。该公司也因此而饱受诟病。

用户数据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此处以Cosmose AI公司为例。Cosmose AI公司从超过40万个应用程序处购买用户数据,还收集10亿余部智能手机的数据,并为沃尔玛等世界巨头提供消费者行为分析,而这些世界巨头又会利用分析结果向消费者销售更多产品。Cosmose AI提供的用户数据是匿名的,这对于用户来讲是有利的。但这个例子仍旧体现了用户数据的价值(Cosmose AI的市值已超过1亿美元)以及我们对被收集的数据量知之甚少。

如今,我们的房子里充斥着智能设备,例如智能门铃、智能音箱等。这些设备都在收集我们的数据,还可能与外界共享这些数据。这些数据极为详尽,你在家里的所作所为都可能被记录下来。

诚然,收集个人数据能够改进相关产品和服务(Alexa音箱的语音记录能够帮助排查故障以及丰富它的词汇量)。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记住,个人数据的价值很高,因此不要不经思考就随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数据。我的做法是,在注册新应用程序或购买新智能设备之前,仔细查看隐私条款,关注它们会收集什么数据以及与谁共享,并衡量自己能否接受。我也用同样的方法来审视我的孩子们想用的应用程序(在苹果公司应用商店上架的软件都附有隐私标签,能一目了然地显示出软件将收集哪些信息)。使用浏览器时,我也会这样做,而且我建议尽量将浏览模式设为“私人”或“隐身”,这会阻止第三方追踪你的浏览记录。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网络服务提供商追踪你的活动(如果你使用公司设备上网,那么你的雇主也能追踪你的活动)。

当然,你也可以更改智能家居设备的设置,关闭长期监听功能,或者删除设备存储的录音(例如,你可以要求Alexa删除昨天的录音)。

密码盗窃

有太多人用“12345”等简单的字符串当作密码,也有太多人为所有账户设置相同的密码,全然无视软件的明确警告。如果你也是这样做的,那么请尽早改掉这个不良习惯。一定要重视密码安全。

近年来,数据泄露事件频发,暗网上有超过150亿个账户的用户名及密码供销售。这个数字可谓触目惊心。如果犯罪分子掌握了这些信息,那么他们就能非法登录他人的社交媒体账号、金融账户和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员账户。另外,一旦黑客掌握了用户的部分账户资料,他们就能使用同样的用户名和密码轻而易举地登录用户的其他账户(这种现象被称为“账密填充”)。因此,不要使用同样的账户名和密码注册不同的账号。黑客还会使用网络钓鱼技术来窃取用户的登录信息(本章稍后会详细讨论网络钓鱼技术)。还有一种“暴力破解”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穷举数十亿潜在的字符组合,来尝试取得正确的密码。黑客也会使用“密码喷洒”技术,让系统尝试使用12345等常见密码登录,进而破解用户账号密码。

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密码破译的完全自动化。黑客孤零零地在暗室里破译密码的场景已然是过去时了,如今只靠几台机器就能毫不费力地破解密码。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基本的防范方法是创建8个字符以上(12个字符以上更佳)的强密码,必须包括大小写字母、特殊字符和数字,并为每个账户设置不同的密码。同时,不要使用能够轻易从你的社交媒体档案内容中推测出来的密码(不要在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太多个人信息,并且将个人资料浏览权限设置为仅朋友可见)。

你还可以使用随机密码生成器来创建难以被暴力破解的密码(Chrome浏览器就能自动生成强密码)。我还建议使用密码管理器来安全地存储密码,谷歌公司的密码管理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此外,你还可以开启双重认证,这样犯罪分子即使得到了你的密码,也无法正常访问你的账户。

网络霸凌

网络霸凌恐怕是如今最普遍的霸凌形式。英国的反霸凌慈善组织“英国霸凌组织”(Bullying UK)的调查显示,有56%的青年人曾经目睹网络霸凌,有42%的青年人认为网络环境并不安全。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一想到网络霸凌现象无时无刻都可能发生且后果可能十分严重,我便会忧心忡忡。因此,我们都要正确认识网络霸凌,让孩子们认识网络霸凌,并在发生网络霸凌现象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网络霸凌以何种形式存在呢?网络霸凌是指在网络上发生的、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的任何形式的霸凌行为。网络霸凌的媒介有很多种,包括短信、Snapchat、WhatsApp等通信工具以及游戏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霸凌的形式不一,包括骚扰(例如发送带有攻击性的信息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恶意评论)、发布污蔑他人的照片或信息、威胁他人、散播谣言和八卦、网络跟踪、蓄意阻拦他人参与网络活动甚至在网上冒充某人等。

父母应该留意孩子们是否存在遭受网络霸凌的迹象,例如使用手机后情绪明显低落、存在抑郁倾向、不再参加之前热衷的活动、不与家人和朋友接触、学习成绩下降等。

除了禁网(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对抗网络霸凌呢?首先,要明确你的权利,尤其是要了解你所在国家及地区是否将网络霸凌列为刑事犯罪的范畴。例如,在英国,在互联网和电话系统上引起恐慌是违法的,具体事项甚至可以追溯到1997年出台的骚扰法案。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时,应该留存屏幕截图作为证据,并告知警方(一定要妥善保存遭受网络霸凌的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你的孩子遭受到网络霸凌,那么你必须告知校方。根据一些地区的法律规定,学校必须对此采取行动。例如,美国各州都出台了相关法律,要求学校出面治理霸凌行为,许多州还将网络霸凌纳入了法律监管范围。

至于通过社交媒体和留言板实施的霸凌行为,你(或你的孩子)可以屏蔽恶意用户,并向相关平台报告。如果你不想做得这么明显,那么脸书和照片墙都有“限制”功能,可以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屏蔽特定用户(霸凌者仍然可以评论,也能看到他人的评论,但你和其他用户看不到霸凌者的评论)。这两个平台还能自动隐藏攻击性评论和垃圾信息。

想要人工删除攻击性评论或不恰当评论,你可以向平台方报告,还可以寻求反霸凌组织的帮助。“删除有害言论”(Remove Harmful Content)网络组织就是一个不错的求助对象。

最后,要确保社交媒体资料的私密性和安全性(即使用安全性高的密码),不要上传过多个人信息和图片,这些都能帮助你抵御各种形式的网络霸凌。

数字身份冒充

我们上传到网络的生活片段(图片、视频和录音)越来越多,数字身份被盗用的情况也越来越严峻。其中,社交媒体冒充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骗子会使用他人(甚至某个组织)的名字、头像和其他识别特征来创建虚假账户。事实上,我也有过这种经历,别人盗用我的照片和名字创建了以假乱真的脸书账户。即便你没有过相同的经历,你也可能与这些假冒账户产生过互动。

为什么有人会以别人的名义创建账户呢?有些人是为了寻仇或跟踪,有些人为了利用这些账户窃取他人的财产或个人数据(模仿流行品牌或公众人物通常出于此种目的)。

社交媒体身份冒充也是网络钓鱼的惯用手段之一。不法分子会使用假身份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利用网络钓鱼技术来报复或骚扰他人,或者仅利用假身份来掩饰自卑甚至其他心理问题。无论出于什么动机,网络钓鱼都会对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受害者认真对待这段关系,那么他只会受伤更深。

鉴别网络上的假冒账户可能不太容易,但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对此提高警惕。大多数假冒账户的创建时间都不长,账号的好友和上传的照片也不多。为了避免成为假冒账户的伪造目标,你可以调整隐私设置,将浏览权限设置为不公开,这样只有你的好友才能看到你发布的内容。接受新好友请求和粉丝请求以及关注新账号时,都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草率地公开个人信息和照片,也不要给网友转账。

如果担心身份被别人盗用,那么你可以定期搜索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很多搜索平台推出了以图搜图功能,上传图片即可查询图片出处)。此外,还要斟酌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和照片等,因为这些信息可能被盗用。不法分子还可能利用这些信息破解你的账号和密码,并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密码。所以,在参加随处可见的在线测验,在上传到网络的内容中提及家人的姓氏、宠物的名字、高中吉祥物的名字、遇到人生伴侣的地方之前,请三思而后行,因为这些信息可能暴露更改账户密码时需要回答的安全问题的答案。 a8nOojhbw6NV16pfgdHROBLHadQ1wFzNUN4NJnXcedFy50G57UQjS0mcfi0eFX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