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情三元素

“谈情”之后,我们尝试来“说说爱”。

很难给爱情下一个严格精准的定义。但爱情之为爱情,总还有一些必然具备的基本元素。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有三大基本元素——passion(激情)、intimacy(亲密)、commitment(承诺)。这三个概念按照中文的意思去理解,可能会产生歧义,在此我借用他的理论,把这三个元素的名称做了一点调整——激情、理解、践行。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爱情,一个美好的爱情,必须三者兼备,缺一不可。

激情是爱情中最感性的一个元素,理解则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元素,而践行,意味着把感性之爱和理性之爱落到实处,化为生活中爱的行动、爱的事实。当这三者共存并行,才是全身心的爱情。而只有全身心的爱情,才是爱情。

激情

激情为何物?不知何所起的强烈好感与神秘热情,让你情不自禁受到吸引,对你而言有着无法抗拒的魅力。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一看到他你就会忍不住脸红心跳,不知所措,即使你可以移开你的目光,不去看他,却仍然怎么也移不开你的心,你的心还始终在看他、关注他,这就是对某个人心生激情。当他出现,空间会发生凹凸,其他人都是背景,他一个人凸显在背景之外。那一刻你满心满眼满耳是他,其他人或事只是恍恍惚惚,因为是你变得恍恍惚惚,这就是激情。

当你筋疲力尽,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愿想,什么也不屑听,但他是例外,他总是那个例外,你为他总是额外地准备了多一份的热情。

我读书时有个女同学,上完一天的课后趴在宿舍书桌上大呼小叫:“好累啊!好无聊啊!好没劲啊!……”这时室友跟她讲,那谁谁谁来过电话。刹那间她全然忘了疲劳,顿时一跃而起,“真的啊!他几点来的?哎呀,你怎么不早跟我说啊?早知道……”。所有人看到她像打了鸡血般瞬间满血复活,浑身上下带劲,这就是激情。这可笑又可爱、无奈又迷人的激情。

朋友说,激情最初源于四个字——怦然心动。怦然心动,就是爱的火星在某一刻被点燃、被唤醒。

激情总是火热的,所以才有了“热恋”一词,而热恋中的男男女女总处在神魂颠倒的发烧状态。人们说“爱情中的人智商为零”,想来没错,当你一直发着高烧,你还在乎正常智商?你还能人间清醒?不发烧的爱情,还是真正的爱情吗?我对此高度质疑。

激情从哪里来?为什么偏偏是对这个人如此激情澎湃?不知道,没人说得清楚。正因为不知缘故,所以无能为力。不喜欢一个人,你可以清醒地找出一千零一个不喜欢的理由。但当你真心喜欢一个人,你常常是搜肠刮肚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他什么,为什么偏偏喜欢他。这真是一门玄学。

从科学角度,人们说激情就是多巴胺。当激情产生,腺体就会分泌多巴胺。但是,为什么偏偏是你见到这个人的时候,多巴胺才变得如此旺盛活跃、动荡起伏?科技越来越进步,破解的谜团越来越多,但爱情中的“怦然心动”,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以说至今为止它仍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块盲区。

科学解释不清的问题,由神话接手,于是古今中外各类文化竞相出现了各种玄思妙想。中国人说是“月老牵红线”,西方人说是小胖天使“丘比特”发射一堆乱箭。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负责择偶事务的天神丘比特为什么是个未经世事的小孩?因为真正的爱情,不是源于最强大脑的理智计算,而是发自内心的激动与热情。小孩更接近“非理智”,小孩子射箭的时候,不遵守任何既定逻辑、不讲规则,他贪玩率性,无缘无故,莫名又无辜,他射出的那几支箭可能仅仅只是一次擦枪走火或一场恶作剧。爱情就是这样,爱情不是按照各项条件进行打钩配对,爱情是一场不明起因也不明结果的探险,然而即使不明究竟,人们仍心甘情愿投身其中、勇敢冒险,这就是激情燃烧的力量。

非理智,是激情的一大特性,也解释了激情的另一个普遍症状——“情人眼里出西施”。因为爱上一个人,你横看竖看,他都很可爱很美。在大众的审美评价或旁人眼中,你可能是个审美失常的大傻瓜。但是对你本人而言,他就是那么无端端地熠熠生辉、魅力四射。更诡异的是,也许连你本人也知道他实际上不算好看,你甚至可能分析过他的五官,知道那不是黄金比例,他压根不算个美人。你明知道他不美,却依旧不明所以觉得他美,依旧无法抵御他的吸引力,对此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正在于此——他不那么美,却成了你最爱的人,你那么爱他,以至于他最终成了你的审美标准。多年后当你回头看,或许才明白,当年不是他美得发光,而是你看他时,你的眼里总在发光。

理解

爱情中的理解,作何解?

当你怦然心动,让你心动的那个他就成了你的最大的一个好奇,你对他开始充满兴趣,靠近他、探索他、了解他,成了你不可遏制的一股冲动:他常去哪些地方?他喜欢读什么书?他爱吃什么?他爱看哪类电影?有些什么样的朋友?闲暇时做些什么……他令你心动的那一面让你着迷,现在你忍不住想要了解他的更多面,情不自禁希望了解他和有关他的一切。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使爱情由感性向理性兼容,从表层走向深入。

真爱基于真知,唯有真知,方能带来真爱。真正的爱,必是基于真实的了解;缺乏深刻的了解,很难有深沉的爱。有些人,你之所以喜欢他,恰恰因为你不了解他,了解了,你就不喜欢了——这种关系只适合雾里看花、点到即止的远观,一旦走近,便是一种嫌弃与伤害。而另有一些人正相反,你越了解他,你就越欣赏他,你看到了他更多不为人知的美好,带给你越来越多的惊喜,你也越来越确信你真心喜欢这个人,他正是你期待去爱的人。当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了解一个人,这个过程看似是冷静的观察与研究,实际上在此过程中,你自己的生命与情感也在不知不觉中注入,你逐渐从一个心怀好奇的旁观者,变成一个深情款款的爱慕者。

唯真知,方有真爱;唯深知,方有深爱。众所周知,世上人千千万万种,各不相同,从来没有一个固定模板适用于爱所有人,对水仙的爱和对仙人球的爱,可能同样真挚,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方法。爱一个人也是一样,只有当你越来越懂他,懂他的性情,懂他的需求,懂他的梦想,懂他的精神世界,你才会越来越明白,对于这样一个具体的他,这样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你该用怎样的方式更恰当地去爱去关心,用水仙的方式,用仙人球的方式,或是其他……

在你越来越懂他的过程中,其实还有另一件事也在同时发生——你会随之越来越读懂你自己。当你越来越看清在他的身上,是什么东西在吸引着你、令你心动,是什么特质使你心生向往,你也就越来越明白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个人所深爱的那些品质,通常就是他渴望成为的自己。

当你因为越来越读懂他而越来越爱他,并且因为越来越爱他而越来越读懂你自己,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享受和他在一起时的那种感觉、那种氛围,你也越来越喜欢那个心里有他的你、那个深深地爱着他的你。当你不爱任何人,你的心是空的,空荡荡的心是那么孤寂;当你有了他,有了爱,你的心被充满,你的生命感到甜蜜又充实,你们的爱填补了各自灵魂的饥饿,孤独感消散。

一说到“亲密(intimacy)”这个词,总有人第一反应是联想到一些身体上的亲密举动——接吻、拥抱、爱抚……其实真正的亲密,是人与人精神上的互知互懂、互敬互爱。除此之外,何来亲密?身体上再亲近,终究无力消解两个精神世界之间的墙。而理解是灵魂间唯一的桥梁——沟通了两个原本互不相关的存在。当电流与电流接通,会带来驱散黑暗的灯火,在光明中,我们能看清一切;而当存在与存在、心灵与心灵相互连通,它接通的是一个精神的光源,带给我们内在的光明。在这光明里,你也看清了——有人懂你,你也懂他,而透过你对他的懂,你更懂你自己了。 当一个人被人懂,当一个人自己懂自己,他就不是孤独的。 即使他是独自一人,他也不孤独,因为他知道有一个懂他的人、一颗懂他的心,即使在他看不到的地方,仍与他同在,与他紧紧相连。

爱情怎能没有深刻的理解,怎能少得了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知与懂?你若不了解他,读不懂他,那你爱的是他吗?你若不了解他,读不懂他,你所爱的又是谁?

现实中不少恋人,也曾痴情热恋,奋不顾身,也是轰轰烈烈,也是生死相许,然而走着走着却渐行渐远,爱着爱着就不爱了,最后走远了,走散了,人生轨迹从此无交集。不知你是否感到疑惑:这两个人不是明明很相爱的吗,为什么爱会如此这般从浓变淡,最后消失不见了,爱去哪儿了?明明怀着一片痴心,为什么不知不觉就中途走散了,没能白头到老,却是相忘于江湖?

一片痴心,不等于一片深情。

长久的爱情,光有痴心不够,还需要发自内心的一片深情。古人有言“情至痴时方始真”,却不是情至痴时方是真——真情始于痴情,但真情不等同于痴情,那是两码事。痴情只是爱情的起点,却不足以维持长久的爱情。长久的爱情,必须基于痴情,却又必须超越痴情,它还需要有一些别的东西来使这痴情转化为深情。是什么东西呢?有什么东西能把人最初的那点怦然心动、心潮起伏,变成一生的性命交织、难舍难分?

正是爱情中的第二个元素——理解。

前面提到,人跟人的喜欢有两类,第一类你喜欢他,因为你不了解他。了解他了,你就不喜欢他了。第二类你喜欢他,因为你了解他。越了解他,你越喜欢他;越懂他,你越爱他。只有第二类,你越了解他,你越喜欢他;你越懂他,你越爱他;知他越深,爱他越深——这才是深情。可见,能转痴情为深情的,是理解,是懂——理解之后依然喜欢,懂他之后仍旧痴心不改。

所以,什么是深情?当你了解了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向你自己暗自确认:是的,你爱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他;当你看清了他真实的样子,你知道你是真的爱他的真实,爱这个真实的他,如此才是款款深情。你见过他最美丽的时候,也见过他最糟糕、最难看的时候,你见过他最能干、最得意的时候,也见过他最失落、最狼狈的时候,而当你见到最失落、最狼狈的他,你仍想拥抱他,吻他,拉着他的手,陪在他的身边,你心底最深的感受是心疼与怜惜,这才是深情。你见过他明亮的样子、灰暗的样子,你见到了灰扑扑的他,你依然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他并且继续爱他,尽你所能为他当下的夜点上一盏灯,这个是深情。

深情基于深知,深知之后才有深信,才有深爱。 这里所说的“懂”“理解”,绝不是盲目的认知与自我的脑补,而必须是对一个人的品质有客观的认识,深刻的读懂,实事求是地了解。当你真正懂他是怎样一个人,懂他有哪些强项与弱点,有哪些东西和你不一样,懂他的美好与他的不完美,然后你仍然由衷地爱他,爱这个美好的他,也接纳这个不完美的他,这是深情。

而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爱”,时不时体现的是与之背道而驰的另一种东西。你说你喜欢他,实际上你只是喜欢他明亮美好的一面,当你了解到他灰暗失意的那一面,你就不喜欢他了,你就想放弃他,想一走了之了,这不是爱,这不过是一时冲动型的迷恋,热得快,凉得也快。冲动是可以很浓郁很热烈的,但注定短暂,消退只是早晚的事,它是无根之水,因虚假的美好而热血上头,又因面对真相而快速冷却。而深情恰是揭去浮华,你爱他的本质,爱他的真实。

很久以前我跟一对男女朋友一起喝着咖啡聊着天,男孩子崇尚博爱精神。请别误会,博爱精神在此说的不是滥情,而是悲悯众生、善待世人。记得我当时出于疑惑,问了他一个问题:博爱意味着爱世人,爱众生,爱万物;而爱情又意味着只爱一个人,只爱你的女朋友,它具有爱的排他性,那这两种爱不矛盾吗?博爱跟爱情的差异到底是什么?你对世人也爱,对女朋友当然也爱,这两种爱有何不同?

当时我们同坐在咖啡馆的窗边,当说到博爱与爱情时,我顺手指了指窗外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坐在男孩身边的那个女孩,“你爱他们,你爱她,有何不同?”男孩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把头转向了女朋友,回答说:“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我爱你,因为你是你。”完美的回答。

我爱他们,因为他们是人,我把他们当成“人”来对待——给予应有的尊重、应有的善意与关切,这是博爱的方式。而我爱你,因为你是你,我对你有很深的理解,很深的懂,很深的爱——我爱你,爱独特的你,爱你的独特。我爱人,如人应是;我爱你,如你所是。所以,究竟是什么东西,将人的一片痴心转化为款款深情?一个字——懂;两个字——理解。

于此回应一下之前的那个问题——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如此浓情蜜意,为什么会越走越远,渐渐地不再相爱?

有一种可能,这两个人之所以相爱,爱的仅是表象,无关理解。比如他长得那么好看,或者他那么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所以你迷上了他。那为什么又不爱了呢?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总是美丽、总是强大、总是无所不能的,当有朝一日你看到了他深陷麻烦时的窘迫,清晨起床时的蓬头垢面,时不时也会愁云惨雾、无能为力,你开始全方位地了解他,了解最真实的他,然后你就不爱了。你爱的只是他的某一面,你并不爱真实的他。这种不了解的爱,就像沙子堆的城堡,根基不深不稳,经历一点风吹浪打,沙堡就很容易会坍塌,你也就不爱了。

另有一种可能,这两个人刚开始确实相爱,也确实有互知互懂、惺惺相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错综复杂的诱惑、难关以及鸡毛蒜皮的繁杂琐事,两个人逐渐地不再共同成长,不再同步前行,观念上的差异越来越大,心灵间的距离也随之越来越远,差异大到一定程度就没有共同语言了,距离太远就对不上话了。如此这般,日积月累,逐渐地,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栖身于同一张床,两个人虽近犹远,逐渐地面面相对却互相看不见,朝夕共处却各自寂寞,于是两颗心、两个灵魂,就这样岔开了,走远了,离散了,回不去了。

我常说“自爱基于自知”,一个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去爱这样的一个自己,才会有真正美好的自爱。同样地,爱人基于知人。一个人深爱另一个人,一定是基于对他有深刻的了解,然后在了解他的基础之上,以你能提供的、他能接受的恰当方式,好好爱他。

有一部老电影叫《21克》。讲的是某个大学教授移植了别人的一颗心脏,移植者已死,而他活了下来,然而他渐渐发现九死一生活过来的这个自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他不知不觉走上了移植给他心脏的那个人的人生道路,他爱上了那个人所深爱的女人。据说西方有这么一种说法,人活着和人刚死去,有人称了一下分量,在生死之间少了21克,于是传说这就是人的灵魂,就是这21克分量的灵魂,主宰了人的一生。电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命名,或许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的身体里装着另一个人的心,你还是你吗?究竟你是你,还是说,你其实是他?

一对男女朋友一起看了这部片子,女孩子嘛,看电影时常喜欢自我代入,顺着各种情节对号入座。这个女朋友就问她的男朋友:“如果有一天,你的心脏移植给了别人,你会爱上别人吗?”她的男朋友这样回答:“我还是会爱上你的。”女朋友很开心,又有点扭捏,继续问:“为什么呢?你都已经过上了别人的生活,你为什么还会爱上我呢?”男朋友说:“因为我的灵魂,会在人群中辨认出你的灵魂。”

爱的本质是什么?“我爱你”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

我爱你,是我的灵魂爱你的灵魂。所以,即使你的肉体老去,我依然爱你的灵魂;即使有一天你我面目全非,我依然能从人群中辨认出你的灵魂——用我的灵魂辨认出你的灵魂,然后,用我的灵魂继续爱你的灵魂。

践行

爱情如何践行?

如果说一个人内心总怀有一片善意,但是他从来不把这份善意落实为善行,空有善意却从无善行,那不是真正的善。同样地,如果一个人空有爱意,从不践行,没有实际行动来表达和支撑这份爱意,那也算不上真正的爱。

打个比方,有这么个人常对你说“我爱你”。假如事实上对方也确实发自内心觉得“我”很爱你,是心口一致在说“我爱你”。但是在现实中,对方却不愿意跟你同甘共苦,也不愿意为爱情而战,一碰到爱情挫折,他怯于直面困境,懒得排除万难,而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却是“放弃”——放弃这段感情、放弃你——空有爱意,从不践行。这在生活中其实也挺常见的,但这不是爱。

此外,还可能有另一种情形,对方常对你说“我爱你”,也真心觉得自己是爱你的。然而事实上,对方从来没有多少时间留给你。在“我”的时间表中,总有比跟你在一起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说要忙工作,要看书,晚上要参加聚会……是的,对方很爱你,却很少愿意抽出时间给你,在他的时间排序上总有一些其他事比你更优先——同样,空有爱意,却不践行,这也不是爱。

还有一种,对方真心觉得“我”如此爱你,但他却对你保留了最多的秘密,对你最不坦诚。

还有一种,对方说“我很爱你”,但对方从不认真倾听你的需求,没兴趣了解你的心事、你的愿望。当对方做出重要抉择,他想到的只有“我”,很少想到你或者很少为你着想、考虑你的处境与感受,没有把你放在“我”的人生计划的重要位置……一样,空有爱意,并不践行。

这样的人、这样的“爱”,在我们生活中可真不少,然而缺乏实际行动支持的爱,不是真爱。

既然你爱他,就要对他好,就要给他幸福,对吗?那么请你说到做到,Just do it!重要的不是说,重要的是尽力去做——积极行动、真诚作为。

爱情不是在你说出“我爱你”这句话的时候就完成了,“我爱你”的表白不过是爱情的开始,更关键的是接下来你如何将你的爱付诸行动,转变为事实。 爱的行动,才是爱的明证。 没有行动的爱,无异于空洞的口号与宣言。真正爱一个人,就是念念不忘,想他所想,甘愿为他付出你的时间与关怀,甚至付出你自己。当有一天,你由衷地觉得他比你自己更重要,你不经意间将他的利益排在了你的利益之上,那么你是真的很爱很爱他。

借用一下基督教中关于爱的誓言。在举行婚礼仪式的现场,有一个牧师,主持婚礼,他们会问这么一段话——你是否愿意与他(她)结为夫妇,爱他(她),守护他(她),像对待你自己那样对待他(她),不论生病还是健康,贫穷还是富有,不离不弃,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誓言。首先,你是不是能够做到,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你热爱自由,那就给她自由;你渴望被人理解,给她理解;你希望得到信任,给她信任;当你痛苦时,你期待安慰和支持,给她安慰和支持。这才是爱的行动——用行动来对她好。像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你的爱人,爱他如己,这是第一点。

这里还需作个提醒,“爱他如己”有个必要前提,你们两个人在底层逻辑上须是同一类人,三观相合。只有这样,“爱他如己”才会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比如你爱独立自由,他也爱独立自由,那你们爱自己与爱对方的方式就是高度契合、和谐一致的,这样的“爱他如己”怎么都很对。

假如你们俩三观不合,你爱的是独立自由,他却爱依赖痴缠,那么当你用你爱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不但不会使他满意,反倒可能引起他的猜忌与怨愤,在这种情况下,“爱他如己”非但无效,还可能会引发矛盾与误解。所以你看,爱情中的“理解”、爱人间的互知互懂,多么至关重要!

第二点,请你扪心自问,无论是疾病还是健康,贫穷还是富有,你能否做到对他难割难舍、不离不弃?不要急着对他人表白发誓,好好地想一想,如实地回答你自己。试想,当他又健康又富有,你肯定能做到不离不弃,是不是?所以重点是,当他生病了,你还会对他难以割舍吗?当他穷困时,你还愿意跟他患难与共吗?这才是爱的行动。

什么是爱?《说文解字》对“爱”的解释是“行貌”,走在一起、一路同行。但这里的“走在一起”强调的可不单是两个人的形体,更是两个人的心。别忘了,“爱”字从“愛”字而来——“爱”字的中间原本是一颗“心”。用“心”的、专“心”的、全“心”的才是愛。遗憾的是,简体字去掉了“心”、简化了“愛”,把“爱”变成了一个无“心”之物,从此“爱”失去了灵魂。爱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心,心是爱的精髓,爱从心而来,爱跟着心走,心在哪儿爱就在哪儿,心不在了爱就消失了,心离开了就不再是爱了。因此,真正的“愛”是两个人的“心”始终走在一起,即使人不在一处,心总在一道——我惦记着你、你惦记着我,我心里是你、你心里是我;我的心和你的心始终一路同行,念念不忘,不离不弃。

如前所述,爱的一路同行,不能仅仅理解为两个人、两个形体的绑定。同途异志、同床异梦,不算一路同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的一路同行,重点不在两个人是否朝夕相处,而在两颗心是否彼此交融、难舍难分。

一个人的内心与他的行动最终总是互为镜像的。你对一个人是不是真心不舍、真心爱慕,一定会体现在你的一举一动、行为表现、选择取舍之中。可割可舍、可离可弃的,怕都不是深爱啊。若是深爱,那么面对你的心爱之人,“爱他,守护他,像对待你自己那样对待他”就会变得极其自然——因为你爱他,你的心在他那里,他在你心里,你的心有多珍贵,他就有多珍贵,你怎么对待你的心,当然就会怎么对待他。同时,你和你的心是长在一起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把一个人和他的心分开,所以如果他真是你的心上人,那么他长在你的心底,和你长在一起,当然也就没什么东西能把你和他分开。

“直到死亡将你们分开。”这是爱的誓言,指向爱的行动。细想,这爱的誓言,其实不是一个外来的要求,而是爱中之人的自然渴求——当你真的爱一个人,你就会竭尽全力对他好,就会希望和他白头到老、永不分开;你就会如此想,就会如此做——这不是爱的规则,而是爱的本来面目。深爱一个人就会如此,如此才是深爱。把心底深处的爱以实际行动表达出来,化作爱的事实,这是爱的第三要素——践行。

那么,当牧师说完上述这段话,爱人们将如何作答?如果你同意的话——“Yes,I do”。请注意,这里说的是“Yes,I do(是,我就这么做)”。我觉得中文翻译更棒——“是的,我愿意!”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三个字还真不是“我爱你”,“我爱你”还是有点抽象,能将“我爱你”表达得更美好、更切实、更具体的三个字正是——“我愿意”。

“我愿意”就是“我爱你”,“我愿意”才是“我爱你”。如果你生病、贫穷、落魄失意,我愿意跟你同甘共苦,我愿意对你一如既往、不离不弃,这是“我愿意”,就是“我爱你”。

什么是我愿意?不是因为一纸婚约的压力,不是因为社会舆论的强求,而是我心甘情愿,甘之如饴,自然的、自发的,才是“我愿意”。“我爱你”,就是“我愿意”;“我愿意”大于“我爱你”。你生病了,我愿意守着你;不管你经历了怎样的麻烦和不顺利,当一天过去,我愿意拉着你的手,带你回家——我愿意!“我愿意”才能充分体现“我爱你”。

激情、理解、践行——爱情三大要素,看似各自独立,其实环环相扣。美好的爱情是全身心地投入,感性、理性、生活中实践。“激情”是我为你心动,我爱上了你;“理解”是我了解你,我懂你,成为你的知己;“践行”是我愿意和你一路同行,不离不弃。当这三者并行,才是全身心的爱情,是完整而深厚的“我爱你”。 2sH4scl+k6R+AtXY0mczx1Q1reNCi90sKppalQvSjymQq4W2+dh2Idvolf3jzN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