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经历了不少职业转型,对各种变化都能泰然处之。每次来到新国家,我都会思考,如果以后在这里安家,我会去做什么,又会从事何种职业?我来过很多次英国出差或旅行,对英国人客气疏离的礼貌感印象深刻。2022年再次来英国,感受最深的是强烈的阶级感。
我很早之前就定了行程,世界的变化总是大过计划。我到伦敦当天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葬礼日,整个城市所有店铺都闭店,空空荡荡,只有在举行葬礼的地方人满为患。后来我去牛津大学时,每隔半小时就能听到教堂鸣钟一次来纪念女王。
*世界无常,行人寥寥
我的朋友和家人就住在牛津,她们邀请我去那里做客。初入牛津大学时,我发现这里的布局与国内大学不一样。国外的大学通常没有围墙,像一个小型城镇,整个核心围绕大学的几栋主要建筑展开。这里除了商业区域外,还有完全不同的校区和校园学院。剑桥的布局和牛津类似,朋友便邀请我去了一些只有牛津和剑桥毕业的人才能参加的俱乐部。
这次来伦敦,我见了几个常年定居在这里的朋友,他们无一例外,邀请我会合的地方都在伦敦众多高级俱乐部。这些俱乐部都是会员制,需要交会费,通常是年费形式,虽然年费并不算高,但是进入门槛很高。俱乐部里可以吃饭,打球,参加合唱活动、演讲活动或学术交流活动等。如果不是会员,只有当你是会员朋友时,才被允许进入。每家俱乐部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我第一天去的“5 Hertford street”就是其中最高级的一个。会员可以说非富即贵,而且是推荐制,你能否进入完全取决于推荐人的社会地位和你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很多人要等好几年才能成为会员。也就是说,首先你要是社会贤达人士,其次你要拥有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朋友。
*伊丽莎白女王的葬礼日,空气中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息
比如“牛剑俱乐部”需要牛津或者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参加,这是个校友联络会,也是社会资源和社会阶层的聚集。假如不是被会员邀请,就永远无法进入。在伦敦,每个人几乎都以自己是某家俱乐部的会员为荣。最早的俱乐部并不允许女性进入,仅允许男性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可以成为会员。其中的规矩仍然非常传统且要求严格,男士必须穿西装并佩戴领带才能进入,女性则要穿裙子才被允许进入。如果不符合俱乐部设定的着装要求,在门口就会被拦下,只有改变着装后,才能重新进入。牛仔裤和拖鞋是完全被拒绝入内的,更严格一点的,男性需要穿有鞋带的皮鞋,女性必须穿高跟鞋。在中国的一些活动,尤其是社交场合也会有dress code(着装规范),但是很多人不遵守,大部分时候也不会被禁入,但在伦敦却极其严格。
比如一个会员为了邀请你预订了一张桌子,你们点了一瓶酒。如果这个会员离开了,你作为朋友不能再点下一瓶酒,并且喝完这瓶酒就会被邀请离开。
这一系列规定,对我这种自由主义者来说是极不适应的。虽然我每天也爱穿漂亮衣服,我在国内大部分工作也需要符合场合的穿着要求。然而,这种森严的会员制度其实就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赤裸裸地让我感受到社会主义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系统不同。
过去,服装确实是阶级差别的显著标志,但在今天,这种形式显得有些可笑。有一天我和一位女性朋友被邀请去一家俱乐部,她穿着香奈儿的牛仔裤和爱马仕的毛衣,但不被允许进门。于是,我们只能走去Zara买了一条连衣裙,这样才被允许进入。如果非要以财富为标准,这种标准又显得浮于表面,从而显得很是可笑。
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姑娘邀请我吃饭,也要特别告诉我,今天她约的是一个会员制餐厅。这是她几个朋友开的店,同时也是当下在伦敦最受欢迎的brunch(早午餐)。我不禁感叹会员制已经深入人心,年轻人也难以避免。当然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极少数人可以享受的优越感已经超过食物的美味或者装修的恢宏,成为社交货币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炫耀的部分。“人无我有”的底层欲望是所有消费的通行密码,这就是人性。
伦敦拥有众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可以从开馆到闭馆一天都逛不完。十年前,我第一次去伦敦时租了一个中文导览,跟着解说逛博物馆。这次再去请了一个中文解说,我觉得这样逛博物馆效率最高。尤其是当年的大英帝国抢夺了全世界的财富,大英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藏品比埃及本国保留的都要精致。我是一个博物馆爱好者,可能是对历史、自然、人文、艺术都非常喜欢,而博物馆本身就是集大成者。所以全世界有大博物馆的城市我都会反复去,隔几年看看那些画,和看标本又是不一样的感觉。伦敦的自然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也是五星级好评推荐。
我来伦敦必有的一个行程是去西区看音乐剧。和纽约的百老汇一样,伦敦西区音乐剧也是当代舞台艺术的高峰。有一些剧目,我看过纽约的版本,也看过伦敦的版本,比如《歌剧魅影》《汉密尔顿》等。虽然我英文水平没有那么好,很多台词也听不懂,但是舞台梦幻、乐章华丽以及演员精湛的表演仍然带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伦敦西区的不同剧院常年上映同样的剧目,有的演员一个角色就能演十几年。在影视甚至VR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足不出户就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觉得高质量的线下演出尤为珍贵。
我在伦敦,除了和朋友待在一起外,最享受的事情是逛公园。伦敦有很多公园,尤其是独自漫步在海德公园(Hyde Park),看着天鹅在湖中游弋,可以感受都市中的宁静。每次到伦敦都有时差,会醒得很早。就跑去海德公园溜达,走一圈下来两万步,十几公里,体力耗尽,但是神清气爽。
*城市里有公园,幸福感满满
这次我去伦敦时还参观了科茨沃尔德(Cotswold),这里被誉为英国最美的农村。确实如同油画里的场景,这里有很多很漂亮的房子,是英国old money(富家子弟)退休后居住的首选之地。如果没有车,交通确实不方便。我和闺密住在一个乡间小屋,空气冷到无法外出,只能依靠壁炉的温度取暖。
*风景很美,房价很贵
作为游客,我讨厌特权,可以随时离开,甚至以戏谑的方式看待这里的日常生活。我忍不住开启自己的想象游戏“倘若我在这里生活,我将以何为生”。首先,我不会挑战规则,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其次,我不会顺从我不喜欢的规则,因为我不喜欢,所以我想我应该会先去读书,毕竟英国是读书的好地方,通过读书结交一些本地朋友。然后我会开启一家女性俱乐部。世界上有很多女性俱乐部,但主要用于交流和艺术展出。因为一直以来,男性俱乐部都充斥着酒精和其他社交。所以我会选择一个安静而优雅的地方作为俱乐部的地址,邀请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参与设计和装饰,将这里打造成一个艺术与文化交流的空间。
俱乐部将定期举办艺术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让大家有机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俱乐部还会设立一个小型图书馆,供人们借阅和交流。我相信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提升方式,通过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同时,我希望在这个空间里,会员们能够找到一份平静和安宁,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休息。当一部分男性在灯红酒绿中展现自己对世界的掌控时,也有一部分女性在书香文字中探寻内心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