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11年10月,成群的抗议者在纽约市华尔街附近搭帐篷示威。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各地相继爆发“占领”运动,经济不平等扩大的现实问题成为美国公众谈论的焦点。那时我没有亲身参与运动,而是通过在大学课堂里授课关注这些事件。那年秋天,我开设了一门小型的讨论课,讲授在回忆录、小说和口述历史中,美国社会阶级的个人故事。作为背景阅读材料,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些报纸和学术文章,主要讨论美国近几十年来不断加剧的经济不平等现象——他们对此知之甚少,而且常常感到惊讶。没想到短短几周后,这个看似晦涩的话题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当然,包括我家人在内的许多美国人,其实都痛苦地意识到,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的趋势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虽然纽约“占领”运动的核心关注点是华尔街,但在社会的另一端,这种爆炸式不平等还与长达数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有关。换言之,与全国各地制造业的系统性崩溃有关。正是由于失去了稳定又高薪的工业岗位,美国向上流动的阶梯出现了断层——这一发展不仅是缘于国际竞争,还和华尔街强调裁员以提高股价脱不了关系。最终,许多人的美国梦都破碎了。

当我2006年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去工业化并不是个适时的选题。如果非要说的话,它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更适合上世纪80年代。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讨论这一问题。作为一名老钢铁工人的女儿,我在芝加哥市东南部长大,我很清楚自己所在的社区以及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从来都没有走出工业衰落的阴影。我也逐渐意识到,美国各地经济和社会鸿沟的形成与扩大,是由去工业化导致的。

本书基于如下假设:为了理解当代的不平等,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去工业化问题。只有回到那个无法想象去工业化的历史时刻,才有可能追踪事情是如何朝着不平等的方向发展的,有什么路径是被忽略掉的,以及这可能对美国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相比于抽象地考虑这些问题,本书将讨论芝加哥东南部老钢铁厂地区的历史进程,以及多代人讲述的家庭故事。正是基于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我们才有可能理解这些转型意味着什么,对受影响的地区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对整个美国社会可能意味着什么。

虽然我们无法知晓美国目前对不平等的关注是否会持续下去,但很显然,要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思考社会阶级的方式。尽管阶级在去工业化的故事中至关重要,但人们总是迂回地谈论它。当然,美国人历来都有一种普遍倾向,就是淡化阶级问题。几乎所有的产业工人都认为自己属于庞大而无形的“中产阶级”。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对阶级的淡化使得很多事情都难以启齿——本书中的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些十分积极的因素造成了这种谈论阶级的困难: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使多数人可以合理地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在“经济大衰退”(2007—2009)之后,当个别人保留着向上流动机会,而其他多数人却在经济上不断受限时,人们越来越怀疑庞大且持续扩张的中产阶级是否真的存在。如果说我们当下的经济危机催生了一种新的谈论阶级的意愿,那这个代价也太大了。尽管如此,我相信我们需要这种阶级语言,不仅是为了理解美国如何一步步变得如此分裂,更是为了思考美国未来将何去何从。虽然在一些人看来,芝加哥东南部可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但正是由于这种边缘化的地方所占据的有利位置,从这一角度来观看和理解美国中心已经发生的事情,反而可能最接近真相。 EIoKepBi7IfvzcASNpxRy9kJHnsWZi5ITuztP4Rn5k8cV4TL/CF+A1ngeaEg5u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