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当代,中国书法发展成一个艺术门类和专家之学,面临自身功能的重大转变。更重要的是,它逐渐丧失与哲学、文学、绘画的血缘关联,丧失与社会生活和大众的亲密互存关系,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它既得全球化、商业化、世俗化、信息化、技术化之便利,也经受其冲击。它的生存,可以说内忧与外患并存,需要我们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中,如何为中国这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注入青春活力,展现其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并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书主要研究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嬗变及本体建构问题。即着眼于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现象、观念和实践领域,以文化生态体系化演变与发展为理念,试图在古与今、中与外、书法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进行比较和贯通,以阐述三个重要论题:

其一,探析当代中国书法文化诸命题,以明确为什么传承发展的问题。笔者力图将当代中国书法文化发展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放在19世纪末以降中国社会文化的大变局及21世纪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雄伟蓝图中,对其历史情态、文化源流予以思辨性考察,较为全面地梳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书法发展的核心成果,把握其发展趋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明确当代中国书法文化发展的价值与使命。

其二,重审传统中国书法文化内涵,以回答传承什么的问题。回归中国书法独特的文化特质、价值体系、生态构成和三千年的历史经验,重审中国书法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对其核心理论范畴进行意义与价值追溯,深入阐述当代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必须具备的文化心理、本体价值、社会环境和制度动力,尝试提出切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学理依据和原则。

其三,讨论当代中国书法实践诸现象,以明确如何发展的问题。笔者试图对当下书法界盛行的虚无主义、西化倾向、保守主义、竞技主义、商业主义、工具主义等现象或观点做系统清理,也试图在较长的历史时段中,客观评述当代中国书法文化发展的得与失,探讨其机遇与方向,并提出相对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推动当代书法实践路径及品格的探索,推动当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为此,本书分六章来展开讨论:

1.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转位的现象及表征。对中国当代书法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予以史脉勾勒,对继承与创新问题、社团协会制度建设、人才教育等问题进行简要梳理;进而,从专业创作领域和“全民书法”两个层次,对中国当代书法诸现象进行观察,描述了专业创作中出现的展览效应与形式风气、标新猎奇心理、商业效应与名利逻辑、书法批评失语等现象,讨论书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界域变迁与文化生态的古今转型两大变化,提出中国书法的现代转型,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积累,而当前信息技术和全球语境既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技术与环境的支持。

2.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源流与质理。对中国书法理论和实践领域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诸命题、现象、观念进行讨论,以确定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起点、资源、方向和路径。笔者认为,中国当代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应该在清代、民国书法文脉的基础上予以继承与突破。它内在于三个不同于前代的历史情境与书学命题:一是清中叶以来借助碑学激活、重塑传统,拓展取法资源和审美趣味,并因之形成、持续探索的碑帖融合道路;二是百余年来出土面世的大量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书迹,它为当代书学提供了研究和借鉴的新史料,也为现代化公共资源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契机,它正在并还将继续改变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并促成当代书法创变的多元路向;三是近百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理论和现代艺术思潮的引进,使得“现代性”问题较之此前更为凸显,它将中国当代书法推到全球文化和新兴艺术门类逐浪的潮流中,促使书家和研究者做出变革、发展的回应。

3.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本体意识。对书法本体和作品本体的起源做理论阐述,厘清中国书法以人为本、文质相生、固质耀文审美理念的确立过程。对传统书论心领之、手应之、眼统之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梳理,厘清中国书法艺术本体论的内涵,分生理条件、学习内容、书法活动、审美范畴四个层面进行论述。在阐述中国书法本体论时,对当下盛行的笔墨本体论、形式主义论做出反思,提出过分关注或强调笔墨形式,会导致中国书法文化在哲学和文化上的失却。在当前普遍盛行的形式本体(艺术作品)之外,复归书写者(艺术家)、书写行为(艺术创作)两大先导性本体,提出我们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一是内植并延续中国文化耀文含质的传统,亦即坚守中国文化文质相生的观念,并将之适用于当代书法的理论、创作和批评;二是坚守中国书法固质守本的实践法度,以确保其精神高度和实践品格。

4.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维度阐释。当代中国书法的创变,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合乎理性的历史发展,它要求我们持守中国书法本原性因素,即中国书法孳乳于儒家、道家、禅宗文化的哲学观念、主体价值和实践体系。通过对古代书论和书法现象的细致分析,本书将中国书法的本体分为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形器本体三个层面,对中国书法文化本体论进行系统阐述。三个层次分别从书法艺术观念、艺术家及其创作行为、艺术作品三个角度展开,其关系如下表所示:

道心本体,是中国书法玄妙之道的核心精神,它是儒家、道家、禅宗文化在哲学、在书法文化中的贯通,包括法道本心、中庸自然、趋时知变三个相互依存的内涵,法道本心赋予书法应有的社会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行为本体,是关涉主体实践美学情理与法度的层次,它包括游之态度、尽性显情、驻足日常三个层次的内涵,它意味着个体精神状态可一寓于书,书家内证心源、外应万物的流变,顺其自然,得其本然。形器本体,是中国书法具体可见的功用和形质,它是道心本体和行为本体的物质性显现,归依于可见的艺术作品,包括形器之用、笔法墨法、字篇形势三个内涵,笔者结合中西方艺术理论,对之进行了阐述。

当前,书法研究和创作过分强调视觉性或可见的形式,而忽略了不可见的作品与时代气韵、主体性情及实践价值的追寻,也就是忽略了道心本体和行为本体两个层面,导致书法研究和创作中的语言与价值混乱。要涵养中国书法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当代书法创变的文化底蕴,就必须对这些认识予以纠正。某种程度上,中国当代书法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形质技巧的探索,而是如何远承古人、合乎时代情理的风神骨气的传达,其关键,又是中国当代书法能够从传统书论道心本体、行为本体和器象本体中,发展出新时代的书法艺术哲学,以其引导书法创作和书法批评。

5.中国当代书法文化变革理路。中国书法的理性发展道路,是本乎中国文化发展特质与理念价值的“守本”与“通变”。“守本”不仅涉及中国书法社会文化的整体内外生态,同样也暗含对书法家及其实践的要求,“通变”是指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民族文化内质在当下时代的理性发展。笔者认为,当代书法理性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路径是以融古为根、以时变为的、以教育为先,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当代书法艺术创变的内在逻辑、理性方向和制度基础,三者彼此张举,不可偏废。“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书学主张,就是在强调不偏师古又能独标时代与个性特色的理念,引导当代书家以诗性的思维,以开阔的视野,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以情究理,以理导情,贯通古今,究研本体,完成中国书法创变的时代任务。

6.中国当代书法文化本体建构的时代意义。从融通与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提升当代人文生活品位、创造时代文化艺术经典三个角度,论述了当代书法通变的时代意义。中国书法和汉字使用与传播紧密相关,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发展、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滋养、书法艺术经典的创造与传播,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笔者认为,当代书家要明确创变的理念,融古不忘耀今,学西终求融合,同时不断引领社会大众的艺术风尚;当代书家还要有文化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与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生态建构、经典作品创造、人文品位提升联系起来,不断提升诗心与浪漫精神、灵悟之性以及个体整体性的精神创造力,以扭转庸俗主义、商业主义等弊端,同时完成个人书艺的时代创变。

作为当代中国书法的亲历者之一,笔者参与过多次大型展事的策划、评选、展出、研讨、巡讲,目睹了书法协会和团体的改革发展,诸事历历在目。四十载弹指一挥,而今,1980年代以来的一大批同道好友已过古稀,台前幕后相见之时,无论几许喜忧,几多感慨,话题仍离不开书法的前世今生。大家心系书法,念兹在兹。

中国书法的当代发展是一个大题目,本书所论诚为一端,此次揣陋出版,算是对多年思考的一个小结,亦冀以引玉之功。 A1nDSPdwNfuZHbJHWUw5Pty/jx3x2vXYz9piNrgLFAGt3IdOHRhhLgcZ8U2PAe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