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消失的叠溪城

叠溪城自唐以来不断扩建,到明朝时城墙已高达2.5丈,周长1314丈,城内除了民居、商铺、客栈和饭店之外,还有玉津楼、祈雨台、城隍庙、吉祥庙等建筑。

清朝雍正年间茂州升为直隶府,属松茂道,领汶川1县和土司12个,地位再次抬升,直到民国二年茂州才改为茂县。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1918年军阀割据后,茂县依旧有重兵驻防,只是名称变为西路汉军,督办主任由28军军长邓锡候兼任,办公署设在今茂县凤仪镇。1927年,茂县划归四川省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这是因为民国政府把“边地开发屯垦与移民实边”视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

茂县的地位也决定了叠溪城的地位,不过由于位于半山腰的叠溪城过于狭小,实在没有拓展空间,后来不得已才将重心转移到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凤仪镇。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叠溪城这座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军事要塞,这座有过繁荣昌盛历史,也经历过战祸兵燹的古城,在1933年8月25日发生的大地震中,随着一声巨响垂直陷落500多米,仅仅数十秒内就被周围崩塌的大山彻底掩埋。

清乾隆年间的叠溪古城(来源:《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2021年10月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

从此,地图上再也找不到它的名字,而中国强震分布图上却为它沉痛地画上了一个红色的圆圈。

时任屯垦督办署署长兼茂县县长的张雪岩是那次大地震的幸存者。地震前半个月他还到叠溪城视察,他没有想到那是最后一次亲密接触这座古城。虽然那次视察时当地人给他讲述了一些离奇的自然现象,但是在科学常识不普及的年代,谁也没有意识到那可能是7.5级大地震就要来临的前兆。

他撰写的《叠溪大地震亲历记》后收录于《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六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1933年8月25日,茂县之叠溪发生强烈地震。灾后叠溪,我曾亲往视察,原来约10里坡行之高地,已成与江面等齐之沙岸。全镇土地人口整个陷落深渊,几无一家幸免。原山脚下出现一条深沟,经坠绳测视,约数十丈深,这些可怜生命俱皆长眠沟底。这段岷江,自两岸山崩后,约10余里长之江流已全被土石填阻,形成3个大小湖泊。”

当年10月,年仅28岁地质学家常隆庆等人进入震中区调查,编绘叠溪震后地形图、地震裂度图,编写了《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一书。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展地震调查分析,第一次对地震灾情进行宏观烈度考察。

如今的叠溪海子就是叠溪古城陷落的地方。这里本是岷江主流的一段,在地震后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而又相连的堰塞湖。这一带生活的居民将内陆湖泊称为“海子”,高海拔地区的人则称其为“措”。

大约九十年代末,有人在叠溪海子开发了船游项目,但我每次经过那里都不想多停留——不但因想到水下有上千条生命而悲伤不安,还因为第一次路过时正是黄昏,远远看到崖壁上有一条蛟龙,张牙舞爪,面目狰狞,走近了才看出那是大地震岩石褶皱挤压弯曲造成的,模样十分逼真。附近崖壁上挂了一些经幡、红布条,新旧交错,据说是为了消灾辟邪,因为汽车时常在这里出事,尤其是下雨的时候。我听一位当地老人说,海子里时不时会刮阴风,尤其是下小雨时,仿佛能听到凄惨的哭声……从那以后,我每次经过叠溪海子都会想起老人的话,只是后来公路改道,再也无法见到那条岩石上的“蛟龙”。也不知汶川大地震后那条“蛟龙”是否还在?

龙门山呀,你到底还会有多少天灾地害?多少疑障险阻? rMUd89bM2VzP/Nt2Wp3A+u0NjeE5KMs6gvQs09T9aQ1OC747UdE5lkpIZfVDvs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