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古今咽喉

由成都经都江堰过汶川,再穿过茂县、松潘,自古就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如今的213国道就穿过这里。

民国初年,四川修筑的第一条公路成灌公路(成都至灌县)就是为接连这一咽喉要道。不过那时候不叫公路而称“马路”,因为“马”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交通工具,而对汽车还没有什么概念。

清朝灭亡的第二年,曾留学日本、时任四川都督的胡景伊就开始策划修建“成灌马路”,他知道这条路是连接成都与藏族地区的重要通道,不少商贾用骡马和牦牛从藏族地区运出毛皮、山货、药材到灌县交易,再换回粮食、盐、茶叶、布匹等商品返回藏族地区,掌握这条路,也就掌握了通往川西北的咽喉。

灌县就是今天的都江堰市,是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小城。秦时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在此。这个造福千年的水利工程孕育的富饶的川西平原,也成为国家危难时的大后方。

都江堰的水与青城山相连,青城山不但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的四大道家名山之一,还是全真龙门派的圣地。

水,对于道家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道家典籍《道德经》记载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无不透露出对水的尊崇,也是在以水喻“道”。善于治水的李冰、李二郎、大禹等都被列入道家神仙的行列,世代享受人间的烟火供奉和敬仰膜拜。

胡景伊任四川都督后很想有一番作为,而修路建桥在四川最能获得民心,于是他想借此为自己在这条咽喉要道上树一块丰碑。

可是他的宏伟计划时运不济,在灌县境内开工修了还不到两公里,就遭到接二连三的阻挠。明面上是征用土地拆迁房屋发生纠纷,实则是从事运输的力行以及与之相关行业从中作梗,担心马路修通后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背地里怂恿土匪、地痞、无赖搅扰,而有的行业主本身就是袍哥,与三教九流有千丝万缕的牵连,这让“修路处”实在难以招架。而恰逢此时胡景伊被召回北京,四川都督一职又被另外的人取代,他知道自己非北洋系终究不会被重用,也就心灰意冷。胡景伊走之后,修路技师知道以后没有靠山日子更难,于是也跟着辞职,成灌马路的修筑就此搁置下来。

直到1923年,在经过9年的搁置之后,成灌马路修建的事才再次被提起,为此还在灌县设立了一个官方机构“成灌马路局”。两年后,马路终于竣工。

那时成都平原上流行的是“鸡公车”或者人力车,能行驶马车的马路已经算“高大上”了,所以当第一辆重1.25吨的福特汽车行驶在成灌马路上时,不少人瞠目结舌。

成灌马路是在川西古驿道基础上扩宽修建的,宽度大约可以并排通行两辆小车,道路起于成都西城墙的清远门,出茶店子经过郫县进入灌县太平街。公路建好后,随之成立的成灌长途运输公司在成都西门、郫县、灌县三处设置了四川最早的客运站,开启了交通史上新的一页。

成灌马路1925年通车,全长55公里,先后经历了13年!但由于路况差,再加上汽油成本太高,在一段时间里,只得以燃烧木炭作为动力,故有一首民谣这样形容道:“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修理六七次,八九十人推。”1950年修筑了灌县至茂县的公路与成灌公路连接,3年后又开始修筑从茂县到阿坝州马尔康的公路,由此成都与阿坝开通了“成阿公路”。

从成灌公路、灌茂公路、茂阿公路再到成阿公路,每一段公路的推进都留下不少令人感慨唏嘘的往事,以及意想不到的变迁,这些历史往事若是一一记录下来,就是一部蜀地民族走廊变迁的生动史料,可惜被淹没得太多,我们只能读到极少部分。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成都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交通上首先提出扩宽成灌马路,并且延伸至阿坝州境内。于是1956年成都至灌县率先开始扩建8米宽的沥青路面公路,由此成灌马路由最初的土路变为成都东西向最重要的交通干道。 k4ScHu0iCzN8cbaGj7d3iTmpPkEiDKno0La6O88ZNm7H5tT5RWjqnn9BHO2o1a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