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南陈帝王与佛教

陈代自557年至589年,历五帝,共三十三年。据《辩正论》所载,陈代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其中,国家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内大寺三百余所;僧尼三万二千人;译经十一部。如此数量,虽比不上梁代,然侯景之乱,佛教遭受重创,能恢复至此,也是帝王支持的结果。

一 武帝陈霸先与佛教

梁元帝萧绎被杀后,萧方智即位。萧方智是一位傀儡皇帝,不久即让位真正掌握实权的陈霸先。陈霸先家世低微,以武力预勋,功高震主,遂废旧主、立新朝,史称陈武帝,改元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少有大志,不治生产;既长,读兵书,有武艺,为人处事明达果断。

陈霸先即位当年,举行盛大法会,礼拜佛牙。历代帝王都热衷神化自己的登基,陈霸先也用与佛教有关的形式,庆祝登上皇位的荣耀。他同年行幸钟山,参拜蒋帝庙;驾临华林园,亲览词讼,赦免囚徒;颁布诏书于天下,竖起建立新王朝是替天行道的旗帜。史载:“诏出佛牙于杜姥宅,集四部设无遮大会,高祖(指陈霸先)亲出阙前礼拜。” [623] 陈霸先的这颗佛牙,来历颇为蹊跷。据《高僧传》卷一三以及《法苑珠林》卷一二所载,释法献元徽三年(475)西行求法,至于阗而返,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释法献珍视佛牙,一直默默供奉,而竟陵文宣王萧子良感梦,去定林寺拜望释法献,才知有如此宝贝,释法献不得已说出实情,并把佛牙送给萧子良。如前所述,萧子良也是崇佛之人,他召集道俗数十人,对佛牙的真伪进行鉴别,并用宝台、宝藏供养起来。这颗佛牙后仍然归还定林寺保管。普通三年(522)正月的一个夜晚,突然有将帅带兵前来,叩响定林寺山门,说是临川王之奴叛逃了,有人告发说在佛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因临川王萧宏是定林上寺的檀越,与定林寺有深切因缘 [624] ,故寺司命打开阁门。史载混乱中,“主帅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作礼三拜,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 [625] 。从描述可知,为首的主帅开函取出佛牙,礼拜三下,用锦巾裹住佛牙,竟然迅速跑了!这颗佛牙现在神秘现身于杜姥宅,故知之前假托临川王之奴叛乱抢走佛牙的应是陈霸先,而《陈书》所载梁天监末,佛牙为摄山庆云寺沙门释慧兴保藏,慧兴临卒前,将其托付给弟弟释慧志,承圣末年,慧志密送给陈霸先云云,《高僧传》全无记载,恐不足信。

陈霸先效仿梁武帝,频临寺院,并舍身。永定元年(557)十一月,钟山松林降下甘露,开善寺僧众采集后献给武帝,武帝将其犒赏群臣。永定二年(558),武帝幸大庄严寺,其夜又降下甘露,琅琊颜晃为之献《甘露颂》。据《陈书》卷二记载,永定二年(558)五月辛酉,武帝舆驾幸大庄严寺舍身,壬戌,群臣表请还宫;八月辛未,诏临川王蒨西讨,以舟师五万发自京师,舆驾幸冶城寺亲送;冬十月乙亥,舆驾幸庄严寺,发《金光明经》题;十二月甲子,舆驾幸大庄严寺,设无碍大会,舍乘舆法物,群臣备法驾奉迎,即日舆驾还宫。 [626] 因而陈霸先即位后,频频光临寺院,举行法会,并舍身,以上实是模仿梁武帝萧衍所为。

陈武帝组织僧人讲经说法,致使一度中断的佛门活动重新开展。永定元年(557)春,陈霸先把释安廪请入内殿,手传香火,接足尽虔,长承戒范,并敕其居住钟山耆阇寺,请其宣讲。释安廪(507—583),俗姓秦。他性好老庄,通达经史,善阴阳五行,会军事兵术,可谓文武兼资。二十五岁出家,四方游学,先至北魏,在魏十二年,深味名相,悉究玄门;后入梁地,梁武帝萧衍敕住天安寺,在此讲经说法;梁灭入陈,“永定元年春,乃请入内殿,手传香火,接足尽虔,长承戒范。有敕住耆阇寺,给讲连续。既会夙心,遂欣久处。世祖文皇又请入昭德殿,开讲大集,乐说不穷,重筵莫拟。孝宣御历,又于华林园内北面受道” [627] ,说明释安廪受陈代三朝帝王推崇。释安廪于至德元年(583)圆寂,时年七十七。永定二年(558)十一月,陈霸先又敕请释法朗入京居住兴皇寺,宣讲《华严》《大品》《四论文言》等。释法朗(507—581),俗姓周,徐州沛郡沛人,师事释宝志、彖律师、南涧寺仙师、竹涧寺靖公、止观寺释僧诠等。释法朗是三论宗师,陈代三论兴起,与帝王的支持分不开。永定二年(558),释法朗奉诏入京住兴皇寺,讲经不断。释法朗于太建十三年(581)圆寂,时年七十五。武帝还敕请释警韶入都,请为戒师,礼遇非常。释警韶(508—583),俗姓颜,会稽上虞人。出家后四方游学,讲经说法,三十九岁为建元寺讲主。入陈,为陈武帝、陈文帝礼待,史载“陈武定天,文皇嗣业,并弘尚正道,敕请还都,戒范承仰,优礼弥隆” [628] 。天嘉四年(563),释警韶受僧众所请,长讲于白马寺,十有余年。至德元年(583),释警韶在开善寺圆寂,时年七十六。永定三年(559)夏,陈霸先又于重云殿请释宝琼讲《大品》。释宝琼(504—584),俗姓徐,法通弟子。释宝琼研精数论,善名解,梁代深得武帝萧衍赏识,后还乡住建安寺,与周弘正为莫逆之交。应其邀还都发《成实》题,又深得贵族士大夫钦重。他讲《成实》九十一遍。撰《玄义》二十卷,讲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讲《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讲《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还有《大乘义》十卷,《法华》《维摩》等经,并著文疏,是个博学之僧。陈文帝即位,敕其为京邑大僧正。宝琼整饬僧纪,朝野传其嘉名。至德二年(584)圆寂,时年八十一。

据《续高僧传》卷二四记载,陈武帝还举办过仁王斋席。释慧乘参加其中,四月八日,陈武帝在庄严寺召集众僧,与慧乘辩论,竖“佛果出二谛外义”,慧乘辩才无碍,武帝赏以袈裟,时陈桂阳王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并对其表示敬意。释慧乘(550—630),俗姓刘,徐州彭城人。十二岁出家,事叔祖智强为师,后离师四方游学。史载其“预陈武帝仁王斋席,对御论义,词辩绝伦,数千人中,独回天眷。至四月八日,陈主于庄严寺总令义集,乘当时竖佛果出二谛外义” [629] 。入隋为晋王杨广家僧;频频跟随晋王,进殿召见。杨广为帝,更加崇重。又入唐,被敕住京室;参与武德八年(625)三教之辩论。贞观三年(629),释慧乘奉诏在胜光寺起舍利塔,建道场。贞观四年(630),释慧乘圆寂,时年七十六。陈代境内还有一位奇特的尼姑,她能诵《法华经》,右手上生一花,诵经即能手掌生花,州境因呼之为“花手尼” [630] ,陈霸先未能免除好奇心,曾召见此尼。

武帝陈霸先对佛教持支持态度,他做过一些有益佛教的事情。除了上述的组织讲经,据《续高僧传》卷九《慧弼传》记载,常州安国寺亦为陈武帝所建。此寺隋灭陈时遭到毁坏,释慧弼修缮后,真观法师曾制寺碑云:“花砖锦石,更累平阶。夏藻秋莲,还庄竦塔。月临月殿,粉壁照于金波,云映云台,画梁承于玉叶。” [631] 武帝还将梁代遭侯景之乱被焚荡殆尽的七百余所寺院悉皆修复,并在扬州造东安寺,于其治下又兴建兴圣、天居等四寺,并写一切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一百万躯,度僧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632]

二 文帝陈蒨与佛教

武帝陈霸先在位三年病逝,继承大统的是长子始兴昭烈王陈蒨。陈蒨少沈敏有识量,留意经史,举动方雅,造次必尊礼法,故深得武帝喜爱,武帝常称其“此儿吾宗之英秀也” [633] 。且武帝讨伐王僧辩时,亦召集陈蒨为谋,寄以重托,可知他能文能武。陈蒨即位后,改元天嘉元年(560),史称陈文帝。

有关陈蒨的佛教活动,《陈书》卷三记载有:天嘉四年(563)夏四月辛丑,设无碍大会于太极前殿。《南史》卷九则记为:有设无碍大会于太极前殿舍身。这显然也是效仿前辈们的活动。为统一僧事管理,释宝琼(504—584)被陈蒨任命为京邑大僧正。时“金陵都会,朝宗所依,刹寺如林,义筵如市” [634] ,且“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翼卫亚于王公,服玩陈于郑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庑” [635] 。故宝琼上任后,“顿祛前政,自营灵寿,惟从息慈,坏色蔽身,尼坛容膝,萧然率尔,有位若无。朝野嘉其真素,同侣美其如法,海东诸国图像还蕃,顶礼遥敬” [636] ,说明释宝琼不负皇命,对僧界进行整饬,且收到了良好成效。陈蒨还与释洪偃交接。释洪偃(504—564)天嘉之初出都,讲于宣武寺。讲隙则游钟山开善寺和定林寺,并引笔赋诗:“杖策步前岭,褰裳出外扉。轻萝转蒙密,幽径复纡威。树高枝影细,山昼鸟声希。石苔时滑屣,虫网乍粘衣。涧旁紫芝晔,岩上白云霏。松子排烟去,常生寂不归。穷谷无还往,攀桂独依依。” [637] 文帝陈蒨赏识他的文采,敕令统接宾礼。洪偃称赞帝德,才词宏逸,越发使文帝嗟赏不已,赏赐众多,但洪偃一无所纳。释洪偃于天嘉五年(564)终于宣武寺,时年六十一。所著《成实论疏》数十卷,被认为是剖发精理、构思深剧之作。

文帝陈蒨于天嘉五年(564)邀请大禅众寺释慧勇在太极殿大开讲肆,讲席上聚集了百官和佛教信众。释慧勇(515—583),俗姓桓,其先谯国龙亢人。幼年出家,先后师从灵曜寺则法师、静众寺峰律师、龙光寺僧绰、建元寺法宠,三十岁开始讲经说法。梁末,与摄山僧诠亦师亦友。天嘉五年(564),陈文帝请讲于太极殿。释慧勇住大禅众寺十八年。其中,讲《法华》《涅槃》《方等》《大集》《大品》各二十遍,《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各三十五遍。释慧勇于至德元年(583)圆寂,时年六十九。文帝陈蒨还邀请释安廪(507—583)入昭德殿,开讲《大集》。释安廪曾在北魏求学十二年,后入梁地讲经说法。梁灭入陈,武帝陈霸先将释安廪请入内殿,受其戒范;“世祖文皇又请入昭德殿,开讲大集,乐说不穷,重筵莫拟” [638] ;宣帝陈顼即位,又于华林园内北面受道,说明陈代三朝帝王都对释安廪礼待。至德元年(583)释安廪圆寂,时年七十七。

今存多篇题名陈文帝撰写的忏文。据《广弘明集》卷二八记载,有《妙法莲华经忏文》《金光明忏文》《大通方广忏文》《虚空藏菩萨忏文》《方等陀罗尼斋忏文》《药师斋忏文》《娑罗斋忏文》《无碍会舍身忏文》等。这些忏文中,文帝陈蒨一方面自称为“菩萨戒弟子”,另一方面又表达了皈依佛门、弘扬释氏的心愿。如其《妙法莲华经忏文》中声称:“弟子以因地凡夫,属符负荷,方欲宪章古昔,用拯黎元,窃以羲皇结网,深失大慈,成汤解罗,犹非妙善,扬旌丹水,异道树而降魔,执玉涂山,非宝坊之大集。所以凭心七觉,系念四勤,住菩萨乘,显无三之教,学如来行,开不二之门,汲引群迷,导示众惑。” [639] 又如其《金光明忏文》中称:“弟子以兹寡昧,纂承洪业,常恐王领之宜,不符正论,御世之道,有乖天律,庶绩未康,黎民弗又(佑),方愿皈依三宝,凭借冥空,护念众生,扶助国土。” [640] 再如其《大通方广忏文》中称:“弟子用慈悲之心,修平等之业,常以万邦有罪,责自一人,四生未安,理为重任。所以熏修在己,日夜忘劳,精进为心,夜分未息,菩萨行处,皆愿受持,诸佛法门,悉令如说。欲使普天率土,无复怖畏之尘,蠕动蜎飞,永得归依之地。” [641]

文帝修习忏法,是对佛教有着虔诚信仰的人。他的《无碍会舍身忏文》是为七庙的圣灵和皇太后而作,文中他声称将自身的乘舆、法服、玉几、玄裘、绀马、璎珞等平生玩好宝饰均施舍出去。文帝在祠堂灵庙进行大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诚如日本学者镰田茂雄所言:“这意味着一向用儒教方式祭祀,改用佛教的祭祀礼仪来取代,同时也是表示佛教礼仪已经进入到帝室的祭祀领域之内,这也是佛教渗透到中国帝室内部的一项证据。” [642]

此外,文帝陈蒨还有如下与佛教有关的活动:修治故寺六十所,写一切经五十藏,度僧尼三千人。见载于《辩正论》卷三。

陈文帝十三子中,鄱阳王陈伯山、晋安王陈伯恭、新安王陈伯固、衡阳王陈伯信、永阳王陈伯智、桂阳王陈伯谋均与佛教有关系:

1.鄱阳王陈伯山(550—589),文帝陈蒨第三子。字静之,举止闲雅,深得陈文帝看重。天嘉元年(560),封鄱阳郡王。授东中郎将、吴郡太守。天嘉六年(566),为缘江都督、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天嘉年间,陈伯山邀请释智聚讲经。释智聚(538—609),俗姓朱,住苏州虎丘东山寺,是武丘胤法师弟子。汝南周弘正学识渊博,称赞智聚是“释门之瑚琏(宗庙礼器)” [643] 。史载“陈鄱阳王伯山、新安王伯固(文帝陈蒨第五子)、新蔡王叔齐(宣帝陈顼第十一子),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644] 。释智聚于至德二年(584)奉诏在太极殿讲《金光明经》;至德三年(585)丁外母忧,归故里止于东山精舍。入隋,亦得帝王及朝廷贵胄青睐,或请为菩萨戒师,或敕为僧官。释智聚于大业五年(609)终于山寺,时年七十二。天康元年(566),陈伯山进号镇北将军。光大元年(567),徙为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太建元年(569),为中卫将军、中领军。太建六年(574),为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寻为征南将军、江州刺史。太建十一年(579),入为护军将军。陈后主即位,陈伯山进号中权大将军。至德四年(586),出为使持节、都督东杨丰二州诸军事、东扬州刺史,加侍中。至德年间,释智脱为陈后主请进宫讲经说法,陈伯山对释智脱特别钦重,与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礼以师敬。释智脱(541—607),俗姓蔡,其先济阳考城人。七岁出家,为释法颖弟子。四处访师求学,精研敷扬佛理。史载“陈至德中,帝请入内,讲说开悟,亟动神机。自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645] 。为隋帝所请,在岐阳宫建斋发讲;又随隋炀帝入京,住日严寺。大业元年(605),智脱随驾洛阳,次年染疾在身,于大业三年(607)圆寂,时年六十七。祯明元年(587),陈伯山因其生母故去,服丧期,去职。祯明二年(588),起为镇卫大将军。祯明三年(589),陈伯山卒,时年四十。

2.晋安王陈伯恭(?—?),文帝陈蒨第四子。字肃之,天嘉六年(566),立为晋安王。寻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陈伯恭年十余岁,便知留心政事。释慧觉(554—606),俗姓孙,其先太原晋阳人,晋末迁居丹阳秣陵。八岁出家,是兴皇寺法朗法师弟子,止于栖霞寺。史载:“陈晋安王伯恭为湘州刺史,深加礼异,并请讲众,南行弘演。” [646] 除了晋安王陈伯恭请弘法,吏部尚书毛喜、护军将军孙玚,并对慧觉鞠躬顶礼;左卫将军傅縡学通内外,亦拜访慧觉,与之高谈阔论。入隋,慧觉又得隋炀帝赐书,邀请入住慧日道场。大业二年(606),慧觉从驾入京在路途遇疾圆寂于泗州宿预县,时年五十三。太建元年(569),陈伯恭为安前将军、中护军,迁中领军;出为中卫将军、扬州刺史,因公事罢免其职。太建四年(572),陈伯恭被重新启用。太建六年(574),出为南豫州刺史。太建九年(577),陈伯恭入为祠部尚书,此后历任尚书右仆射、仆射、左仆射等职。至德元年(583),为侍中、中卫将军、光禄大夫,丁生母忧,去职。祯明元年(587),起为中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祯明三年(589),入关,仕隋为成州刺史、太常卿。

3.新安王陈伯固(555—582),文帝陈蒨第五子。字牢之,天嘉六年(565),封新安郡王,食邑二千户。如前所述,陈伯固曾与鄱阳王陈伯山、新蔡王陈叔齐一起,延请释智聚讲经说法。 [647] 废帝嗣立,陈伯固为彭城、琅琊二郡太守。不久迁丹阳尹,将军如故。太建元年(569),为吴兴太守。太建四年(572),为侍中,迁中领军。太建七年(575),出为南徐州刺史。其在州不理政务,或出猎游玩,或眠于林草。太建十年(578),入朝为侍中,迁国子祭酒。陈伯固知晓玄理,国学生有懒惰学业者,则严加责罚,学生害怕他,都颇为用功。太建十二年(580),领宗正卿。太建十三年(581),为扬州刺史、侍中,将军职如故。陈后主为东宫太子时,陈伯固与之情好意投。始兴王陈叔陵心里妒忌伯固,暗中想害他。陈伯固惧怕获罪,只能谄媚献好,顺其心意。久而久之,两人勾搭在一起,图谋叛乱。公元582年,陈顼驾崩,陈叔陵谋袭后继者陈叔宝,陈伯固闻而响应。事败,陈伯固为乱兵所杀,时年二十八。

4.衡阳王陈伯信(?—589),文帝陈蒨第七子。字孚之,天嘉元年(560),封为衡阳王。寻为宣惠将军、丹阳尹,置佐史。太建四年(572),为中护军。太建六年(574),为宣毅将军、扬州刺史,寻加侍中、散骑常侍。太建十一年(579),进号镇前将军、太子詹事。祯明元年(587),出为镇南将军、西衡州刺史。祯明三年(589),隋军过江,陈伯信被东衡州刺史王勇所害。衡阳王陈伯信与佛教的关系,今《辩正论》卷三有载,云“陈鄱阳王、陈豫章王、陈衡阳王、陈桂阳王、陈义阳王、陈新蔡王,右六王并渔猎坟典,游戏篇章,崇奉释门,研精妙理,书经造像,受戒持斋,每事悲田,相仍檀舍” [648] ,可知衡阳王也是佛教信徒。

5.永阳王陈伯智(生卒年不详),文帝陈蒨第十二子。字策之,少时博涉经史。太建中,立为永阳王。寻为侍中,不久又加散骑常侍,累迁尚书左仆射,出为会稽内史。陈伯智是陈氏诸王中十分虔诚的佛教徒,自称“少奉正真,长而弥笃” [649] 。据《国清百录》卷二的有关收录,如《陈永阳王手自书》《永阳王解讲疏》《永阳王手书属真观惠裴二法师》等,可知他与释智 、释真观、释惠裴等法师均有联系。特别是与天台寺释智 的关系,颇为密切。太建十三年(581),永阳王陈伯智邀请释智 讲经,事载《国清百录》卷四《智者大禅师年谱事迹》。另据《续高僧传》卷一七所载,永阳王还与其眷属就天台山请戒,释智 建七夜方等忏法,陈伯智昼则理治,夜便习观。释智 认为这个忏法不足以替他修福禳祸,就对门人释智越说,想劝他修习别的忏法,不知可否能行。后来永阳王狩猎,从马上堕下来,受了很重的伤,释智越醒悟过来,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永阳王陈伯智苏醒后,很感激释智 他们为他所做的一切,自述愿文,称菩萨戒弟子,尊释智 为“阇梨” [650] ,对释智 表示了由衷的敬服。至德二年(584),伯智出镇东阳,致书三请释智 ,法师遂至郡为之讲经。陈后主继位后,曾问群臣谁在现在佛教界最有名。徐陵推荐时在瓦官寺的智 禅师,说他禅德高迈,连永阳王陈伯智都是他的弟子,希望陛下能召他还京,弘扬大法。时释智 已归天台山。后主遂于至德三年(585)数下诏书,邀请其出山,均为释智 婉拒。东阳刺史永阳王陈伯智受王命,充当说客,最终成功说服智 ,前往京城。据《国清百录》卷二《至德三年陈少主敕迎》记载,后主陈叔宝对永阳王陈伯智延请释智 讲经,以及说服释智 随使者下山这两件事,都是首肯的。从中可知永阳王陈伯智与释智 交情深厚。祯明三年(589),陈伯智入关,仕隋,为岐州司马,迁国子司业。

6.桂阳王陈伯谋(?—583),文帝陈蒨第十三子。字深之,太建中,立为桂阳王。陈伯谋钦重释吉藏的风采,礼接之。释吉藏(549—623),俗姓安,祖籍安息,其祖避世仇移居南海(今广州),后迁至金陵(今南京),故又称胡吉藏。其法名为释真谛所取。吉藏七岁从释法朗出家,十九岁替释法朗讲经论。史载:“陈桂阳王钦其风采,吐纳义旨,钦味奉之。” [651] 隋平定江南后,释吉藏到会稽嘉祥寺,宣讲三论。隋炀帝闻其名,将其召入慧日寺,给予赏赐,又赐其入住日严寺。入唐,释吉藏又受到唐皇室敬重。晚年住延兴寺,于武德六年(623)圆寂,时年七十五。陈伯谋又与尚书毛喜、仆射江总等,对前述释慧乘表示由衷的敬慕。桂阳王与释智 也有来往,今《国清百录》卷二收录徐孝克所撰《天台山修禅寺智 禅师放生碑文》中,有对桂阳王的评价,云其“皇枝之贵,思懋间平,情崇孔释,吐悬河之旨,击节证明,示半月之形,深心随喜” [652] ,可知桂阳王陈伯谋在释智 放生活动中曾随喜以示慈悲。太建七年(575),陈伯谋为明威将军;寻为信威将军、丹阳尹。太建十年(578),加侍中。出为使持节、都督吴兴诸军事、东中郎将、吴兴太守。太建十一年(579),加散骑常侍。至德元年(583)卒。

三 宣帝陈顼与佛教

文帝陈蒨于天康元年(566)四月驾崩,嫡长子陈伯宗继承皇位,史称陈废帝。伯宗字奉业,小字药王。这位皇帝仁弱,无人君之器,因此始兴昭烈王的第二子陈顼取而代之,继承皇位,改元太建元年(569),史称陈宣帝。

宣帝也是位亲近佛教的皇帝。他敕令释昙瑗弘扬律学。昙瑗为金陵人,有纵横才术,博通史籍,以文华自处。其讲习《十诵》,专精律部,经常听其讲说的有二百余人。时宣帝下诏国内:命初受戒者,夏安居未满五夏者,皆需聚集到讲律的道场。因而在都邑大寺广置道场,敕令昙瑗监察僧尼,明示科举,并给以衣食。昙瑗接受诏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不仅将诏令下达各地,而且还选拔深达教义的僧众二十余人,请他们开示教法,以至聚集在京城的三百僧众诵经的声音此起彼落,响遍全城。因为国家供给丰富,因此前来学习的僧众也没有懈怠,不出数年,有道行的僧人大增。昙瑗是个十分负责的僧人,其间有学成将还本邑者,他都要召集徒众,进行问题解答,回答教义、教理没有滞疑者,才允许他们回归各自本寺。宣帝听说后下敕慰劳昙瑗,以其为国之僧正,令住光宅寺。《广弘明集》卷二七中收录了有关昙瑗的书或答文,题名《与梁朝士书》《与瑗律师书》《瑗律师答》。

太建四年(572),宣帝陈顼敕请释慧暅徙讲东安。释慧暅(515—589),俗姓周,汝南人,曾从龙光僧绰法师受学《成实》,于永定三年(559)受侯公邀请出都,于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学徒云结,不远千里;天嘉二年(561)又受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之请,讲于湘宫寺。至德元年(583)后主陈叔宝下诏为京邑大僧都,四年(586)转为大僧正。释慧暅于开皇九年(589)卒于寺中,时年七十五。

太建五年(573)北伐前,宣帝陈顼请用百僧斋,进行祈福。时宣帝已任命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明彻都督讨伐诸军事。据《续高僧传》卷三记载,时宣帝已派大都督程文季陈兵淮河与齐军对阵,但对能否打胜仗颇感忧虑。于是在太极殿以龟来占卜,发现龟的腹纹断裂,君臣失色,都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随即召请百僧,举办斋会。这些僧众一时不知因何事被召集,待行香过后,宣帝说出了占卜之意。光宅寺的释慧明听完后大声说:“龟的腹纹破裂,表示千里道路通达。表明程文季的前锋将获初步胜利!”在场的人都认为慧明的话不过是虚饰。四月中旬,巴州刺史鲁广达攻克齐大岘城,陈军俘虏齐军援兵二十余万,五月又攻克谯郡城、秦州城,六月程文季又占领泾州城。吕梁、彭城一路推进,于是宣帝下诏说:“今年出师边境之地,收获了江淮二百余城,东西五千余里,这就是龟纹所占的千里之意。看来释慧明所说,宛如符契。”显然宣帝对释慧明的预言持肯定态度。

这场战争旷日持久,由于北周的援军助阵,太建十年(578)陈军大败,司空吴明彻及其将卒以下均被俘。为了补充兵力,朝廷准备雇佣众僧上阵。时扬都奉诚寺大律都的释智文冒着杀头的危险,维护正法,向宣帝说:“陛下现在所做的与北周武帝宇文泰的灭绝三宝的情况确实不同,君子治国必依礼仪,怎么可以劳苦僧众担当行役之任务呢?不但使敌军轻视汉人,而且这样做犯罪会更深!”于是宣帝下敕停止。于此可知宣帝重视僧人的建议。

宣帝陈顼特别器重天台寺释智 。释智 (538—597),俗姓陈,祖籍颍川,后移居荆州华容。他是天台宗创始人。十八岁礼湘州果愿寺释法绪出家,其后从慧旷律师受学。二十岁受具足戒。他对戒学有相当研究,又喜爱禅观法门,遂又亲近慧思禅师。慧思对其传承佛法寄予厚望,智 于是辞师,前往金陵,住瓦官寺讲经说法。应沈君理之邀在瓦官寺开《法华经》题,宣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时白马寺敬韶、定林寺法岁、禅众寺智令、奉诚寺法安等,都是当时有名的高僧,他们并对智 表示尊敬。释智 居瓦官寺八年,讲《大智度论》《次第禅门》《法华玄义》。时仆射徐陵、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周弘正等,俱禀其戒法,听其讲经。太建七年(575)智 决心进入天台山,徐陵流涕不舍,宣帝有诏《陈宣帝敕留不许入天台》,此诏收录在《国清百录》卷一。然宣帝的恳请未能打动智 ,他仍然前往天台山。太建九年(577),宣帝又下诏供给物品,将始丰县的供租税以及两户民众的使役都提供给天台僧众。太建十年(578),宣帝又敕智 在天台山的道场为“修禅寺”,此寺隋代赐号“国清寺”,亦即现在的天台山国清寺。释智 在天台山怜悯海里的鱼类被大量捕杀,特立放生池,此事惊动宣帝,下诏严禁采捕,周围河海永为放生之池。并敕国子祭酒徐孝克为之立碑,题为《天台山修禅寺智 禅师放生碑文》,载《国清百录》卷二。

宣帝时期还支持佛教的讲经活动。太建四年(572),释慧暅被敕主讲东安寺;太建十年(578),释慧弼受敕于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禀戒从归者如云;太建十二年(580),释僧猛受敕住大兴善寺,讲扬《十地》;太建十三年(581),智 受敕讲《金光明经》。

对于持戒的士大夫徐孝克,宣帝也给予了赞叹。徐孝克是徐陵的儿子,徐陵是南朝崇佛的士大夫的典型,他与释宝志、释慧因、释智 、释真观均有往来。他对佛教的态度不可能不影响到其子。梁代侯景之乱后,许多贵族家庭陷入困顿,徐孝克为了奉养母亲,不得不遣妻,并剃发为沙门,改名法整,乞食以养母。后虽还俗,但仍然持素,受菩萨戒,过着简单素朴的生活。

据《辩正论》卷三记载,宣帝还做了如下对佛教有益的事情:于扬州禁中为始兴昭烈王孝太妃造太皇寺,寺内造七级木浮图。太建二年(570),又造崇皇寺,并重为始兴昭烈王孝太妃竖立灵刹,庄严辉煌。又造金铜像等二万躯,修治故像一百三十万躯,写一切经十二藏,修补故寺五十所,度僧尼万人。

陈宣帝诸子四十二人中,与佛教有关系的有陈后主(详见下述)、始兴王陈叔陵、新蔡王陈叔齐、义阳王陈叔达:

1.始兴王陈叔陵(?—582),宣帝陈顼第二子。字子嵩,生于江陵,曾为梁国人质;天嘉三年(562)回朝,封康乐侯,食邑五百户。光大元年(567),为中书侍郎。二年(568),出为江州刺史。太建元年(569)封始兴王,进授使持节、都督江郢晋三州诸军事、军师将军,刺史如故。十六岁的始兴王陈叔陵为政苛严,令部下忌惮。太建三年(571),加侍中。太建四年(572)迁湘州刺史,出守洞庭。陈叔陵与释智 有交情,《续高僧传》卷一七云其出镇洞庭,公卿饯送时,他却回车至瓦官寺与释智 谈论,为其谈论所倾倒。他还对释真观表示好感,东临禹井,请以同行。释真观(538—611),俗姓范,吴郡钱唐人。从小聪明过人,善研佛经,是一位对佛理有深刻领悟的义解僧,其学识、为人深受赞叹,时人评论“钱唐有真观,当天下一半” [653] 。不久,陈叔陵进号镇南将军,迁中卫将军。太建九年(577),除使持节、都督扬徐东扬南豫四州诸军事、扬州刺史,侍中、将军如故。太建十年(578),陈叔陵回都。太建十一年(579)所生母彭氏卒,葬于梅岭,陈叔陵自称刺血写《涅槃经》。这些行为尚不能说明始兴王陈叔陵真心接受佛教,据《南史》所载,陈叔陵性格散漫,严以律人,宽以待己。他虽与僧人交往,但显然尚未领略佛法真谛,其骄纵贪淫的生活做派与作为信众需守持佛教戒律的要求也相去甚远。服丧完毕,陈叔陵又为侍中、中军大将军。宣帝病重之际,太子诸王都进宫侍疾。其驾崩的第二天清晨,陈叔宝(即陈后主)还在伏地痛哭,陈叔陵以药刀伤之;太后闻讯赶来,也被砍伤;陈叔宝仓促逃离;陈叔陵随之也奔出云龙门,回府邸组织府兵,发动叛乱。事败,陈叔陵被杀,其诸子一并赐死。

2.新蔡王陈叔齐(?—?),宣帝陈顼第十一子。字子肃。博涉经史,善属文。太建七年(575),封新蔡王。如前所述,新蔡王叔齐与鄱阳王伯山、新安王伯周,并对释智聚表示尊重,延请讲经。事载《续高僧传》卷一。寻为智武将军,置佐史;出为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至德二年(584),入为侍中,将军、佐史如故。祯明元年(587),除国子祭酒,侍中、将军、佐史如故。祯明三年(589),入关。仕隋,大业中为尚书主客郎。

3.义阳王陈叔达(?—?),宣帝陈顼第十七子。字子聪,太建十四年(582),封义阳王。寻为仁武将军、置佐史。祯明元年(587),除丹阳尹。祯明三年(589),入关。仕隋,大业中为内史,至绛郡通守。义阳王陈叔达与佛教的关系,今《辩正论》卷三有载,云“陈鄱阳王、陈豫章王、陈衡阳王、陈桂阳王、陈义阳王、陈新蔡王,右六王并渔猎坟典,游戏篇章,崇奉释门,研精妙理,书经造像,受戒持斋,每事悲田,相仍檀舍” [654] ,可知义阳王也是佛教信徒。

四 后主陈叔宝与佛教

太建十四年(582)正月,宣帝驾崩,其子陈叔宝继位。受前代皇帝的影响,叔宝也与僧人有密切往来。太建十三年(581),释法朗卒,陈叔宝为之作铭颂。其即位后的四月下诏:“僧尼道士,挟邪左道,不依经律,民间淫祀祅书诸珍怪事,详为条制,并皆禁绝。” [655] 要求僧尼守持戒律,并表示禁断民间淫祀与邪教活动。后主的诏令有“一刀切”的嫌疑,故光显寺释真观听说此事后,感叹不已,决定舍身护法,遂致书徐陵。此书《广弘明集》卷二四有收录,题为《与徐仆射述役僧书》,真观借此书请求徐陵帮助。他认为佛教在中国流转数百年,已有辉煌历史,如果按照皇帝所令,对僧籍中没有名字的僧人就着令还俗,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人一心修道,他们从事了大量功德事。对他们,应该“许其方外之礼,不拘域中之节” [656] 。至于那些俗化的僧人,倒是不该入住寺院。他恳请徐陵站在护法的立场,去与陈后主交涉。后主看了很有感触,管制僧众的事就此停顿下来。受此影响的有仁山深法师,他准备罢僧还俗,徐陵致书劝谏,得止。此书题为《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亦载《广弘明集》卷二四中。

陈叔宝即位后,大力扶持与佛教有关的活动。如太建十四年(582)九月,设无碍大会于太极殿,舍身及乘舆御服,大赦天下 [657] ;第二年改元至德元年(583),敕释慧暅为京邑大僧都,至德二年(484)又转其为京邑大僧正,并将释智琳补为南徐州僧都讲,敕释智聚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至德三年(585)十一月,舆驾幸长干寺,大赦天下。

陈后主叔宝支持佛教活动,但却未能因此升起虔诚信守之心。陈叔宝在位期间,北方边境受隋军威胁,而他个人沉湎享乐,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南朝从庶族起家的帝王已全然没有了武功军事才能,“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已把这些武人的后代改造成了贵族文人。以陈叔宝为代表的君主整日纵情于声色犬马,过着饮酒赋诗、优哉乐哉的生活。至德二年(584),陈叔宝于光照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并以沉檀香木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 [658] 。这里假山水池、奇花异树,香闻数里,景致怡人。陈叔宝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三阁之间互有复道连接,可通往来。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七人,也会轮流上阁来。“以宫人有文学者袁大舍等为女学士。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 [659] 这里的“狎客”,据《南史》卷一所载,指的是江总、孔范等十人 [660] 。时君臣酣饮,从夕达旦,以此为常,而又盛修宫室,无时休止,税江税市,征取百端,刑罚酷滥,牢狱常满。

后主最为宠爱兵家女张丽华,即张贵妃。此女容貌端丽,明眸善睐,顾盼生辉。常于阁上梳妆,临轩独坐,宫人遥望,叹为仙女下凡。张贵妃聪慧无比,既善察言观色,记忆力又强。她好厌魅之术,常邀请妖巫之类,在宫中敲鼓喧嚣、手舞足蹈地做法事。又借助这些人通晓宫外的事情,人间有一言一事,张贵妃必告诉后主,故愈得恩爱,宠冠后宫。联系陈叔宝前面即位之初就禁断淫祀,而此时因宠幸贵妃,却听任宫内妖巫鼓舞,可知他对这个女人着迷之深!据《陈书》卷七所载:“后主怠于政事,百司启奏,并因宦者蔡脱儿、李善度进请,后主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 [661] 既有如此国君,亡国就是迟早的事了。

当时出了很多怪异的事情。后主梦见黄衣人围城,将橘树悉数除去;大蛇分为两半,首尾各自游去;而晚上索饮,水竟然变成了血;血迹延之床上,却突发大火;又梦见有狐进入床下,想抓它却不见。如此种种,怪诞异常。后主认为是有妖作怪,于是自卖于佛寺为奴以禳之。又于郭内大皇佛寺起七层塔。不过,此塔尚未修建完毕,中间突然起火,火星甚至飞到了石头城,这场大火烧死了很多人。可知后主所做与佛教有关的事,实出于消灾祈福的功利心理。

陈后主叔宝对释智 颇为仰慕。至德二年(584)、至德三年(585)曾多次敕迎释智 。据《国清百录》卷一所载,有《至德三年陈少主敕迎》与《智开阳门舍人陈建宗等宣少主口敕》二书。前者凡有五敕;后者收录有十二道敕命 [662] 。后主派遣使臣赵君卿去天台山,招请释智 下山,但释智 却以习惯住在山野,且身体不好经常患病为由,拒绝出山。后主又派了两次使者,均被婉拒。陈叔宝又派龙宫寺释道升去促请,又敕东阳刺史永阳王来敦请,实在抵不过后主的盛情,于是释智 跟随使者至京城。陈建宗在开阳门出迎,敕住至敬寺,又为之修灵曜寺。陈叔宝敕给金像、释论、机、麈尾、香炉等物,以及夏服、绢布、米、钱三千文等生活用品,释智 一再婉辞,但终未获许。陈叔宝请求其在太极殿开仁王会,于光宅寺讲《仁王经》,并敕令修复光宅寺。至德四年(586)正月十五,陈叔宝又于崇正殿设千僧斋,请释智 为皇太子陈深授菩萨戒。《国清百录》卷二《少主皇太子请戒疏》文中皇太子自名“渊”,而《南史》《陈书》中皆名“深”,恐因请戒改此名。祯明元年(587),释智 又受敕于光宅寺讲《法华经》。陈亡后,智 居庐山。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都扬州,遣使至庐山请释智 赴扬州,为他授菩萨戒。开皇十二年(592),智 回荆州,在当阳建玉泉寺。开皇十五年(595)又应杨广之请到扬州,同年九月回天台山。开皇十七年(597),释智 因病圆寂,时年六十。释智 东西弘化近四十年,建寺度人,盛极一时。

陈叔宝对智 表示尊敬,与皇后之父沈君理以及皇后也有关系。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父巡素与梁高祖相善。他本人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娶陈武帝女会稽长公主为妻,位仪同,皈依智 受菩萨戒。宣帝时,沈君理邀请智 住瓦官寺,开《法华经》题。《国清百录》卷二有《陈仪同公沈君理请疏》文,云:“菩萨戒弟子吴兴沈君理和南。窃闻大乘者,大士之所乘也。高广普运,直至道场,复作四依,周旋六道。仰惟德厚,深会经文,于五誓之初,请开法华题。一夏内,仍就剖释,道俗咸瞻,延伫嘉唱,慈悲利益,不违本誓耳。谨和南。” [663]

沈君理之女为皇后,亦皈依释智 。皇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失宠于后主陈叔宝,使她反倒一心向佛。《国清百录》卷二有《少主后沈手令书》,沈皇后自称“妙觉”,乞请智 赐其菩萨名。智 赐给她“海慧菩萨”的名号。此后,沈皇后月供给光宅寺,“熏陆、沈檀各十斤,黄屑一斗,细纸五百张,烛十挺,赤松涧米五石,钱一千文” [664] 。对于她的日常生活,《陈书》卷七形容为“居处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才百许人,唯寻阅图史、诵佛经为事” [665] 。可知她虽贵为皇后,却只有靠念诵佛经打发时光,这倒使她成为比后主陈叔宝虔诚得多的佛教信徒。

祯明三年(589),隋军攻入建康。情急之下,陈叔宝与张贵妃、孔贵嫔一起藏身枯井,结果还是被隋兵发现,放绳下去将三人拉了上来。张贵妃被晋王杨广诛杀。当了俘虏的陈叔宝病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三十多年的陈朝结束了,历史进入新篇章。 RSmqKJPmFqb5xUAqt2XEn54jTG/1Y6lWHhmDicsv5CgRvOkPIOoJLDaMITwO9A5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