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朱元璋早年的行童与游方僧生涯

(一) 家贫投佛门为生

元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17岁。这年春天,一场特大的旱灾袭击江淮大地,几个月不下雨,田地龟裂,禾苗枯黄。接着又闹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所到之处,禾苗一扫而光。且祸不单行,又闹起了瘟疫,田间地头,新添了不少坟堆。这灾难也降临到朱元璋一家,父母亲及兄长在这场大饥疫中相继死去,“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埋葬亲人后,旱灾、蝗灾依然肆虐,朱元璋“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善心邻居汪大娘目睹朱元璋一家生活陷入绝境,就想起早年朱元璋父母为他到皇觉寺许愿的事,便对朱元璋二哥朱重六讲:重八年纪还轻,何不让他去寺庙当和尚?一来还愿,二来也找个吃饭的地方,总比饿死强。于是,这年九月初一,汪大娘准备了香烛和一点礼品,带着朱重八到了皇觉寺,请求高彬法师收朱做徒弟。高彬法师见朱元璋长得还结实,就和住持德持长老商量决定把他留下,在庙里干些杂活。就这样,朱元璋剃了发在寺庙当小行童,也就是做沙弥,每天打扫佛堂,上香、点烛,打钟、击鼓,给长老做饭、洗衣,还做服务全寺众僧的各种杂活。

可是入寺未久,寺庙因荒年田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遂做起了游方僧,过着乞讨游荡的生活。朱元璋游方三四年,主要在淮西颍州一带四处流浪,他的足迹遍及豫东、皖西八九个郡县,熟悉了这些地区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虽吃了不少苦,阅尽人间冷暖,却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社会知识。到至正八年(1348)底,重新回到皇觉寺。用僧家文献记载的话说,“崎岖多载,仍归寺中。年二十五值兵乱” 。又在寺中经过四年,接到儿时伙伴汤和来信,劝他弃僧投军。朱元璋思考再三,在佛前求了签卜方决定,遂于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离开皇觉寺,投奔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据记载:“入濠见郭子兴。兴见状貌奇之,与语大悦。取为亲兵,日益敬信。以马后妻之。命掌征伐之事,一统之业基于此矣。” 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从至正四年(1344)开始至今,实际做了七八年和尚,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拐点,也是他雄心勃发、向上攀登的重大转折点。

(二) 通向金陵之路

元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26岁,他见濠州城诸将不思进取,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这年六月中旬,经郭子兴同意,他回乡招募700淮西子弟兵,攻打定远,先后有冯国用、冯国胜和李善长来投,收为幕僚谋士。在定远,他确定了夺取金陵图王业 的宏大目标。

冯氏兄弟是当地富豪,冯国用献策说大江以南有建康,地势险要,古书称之“龙蟠虎踞”,为六朝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在。故应挥师南路,先取建康,以此为根据地,命将四出,倡仁义以收人心,天下不难平定,定可成就大业。 在冯氏兄弟的建议下,朱元璋率兵向南进发,准备先打滁州,然后向建康进逼。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劝说朱元璋效仿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朱元璋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帮助协调文武诸将的关系,以共图大业。 这样,朱元璋心中已经打定主意,要以金陵为基地,来夺取天下。这也就是他略定远之后进滁州、取和州,逐渐朝长江方向发展的动因。

至正十五年(1355),和州渡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耆儒陶安、李习率父老出迎,献言曰:“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帝以天纵之资,不阶寸土,一民卒成大业。虽曰天命人归,要亦神武不杀之所致也。”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攻取集庆(今南京),陶安谓太祖曰:“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据其形势,出兵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资明公也。” 朱元璋深以为然,留作帅府令史。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率部南下皖浙,于戎马倥偬之际访贤礼士;路过徽州,造访著名儒学者朱升,获得以金陵为根据图王业之“九字真言”,那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过兰溪(位于浙江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召见通天文的月庭和尚,为他建造观星楼;攻克金华,对这个人文荟萃的文献之邦更着意经营。他频频召见儒生,询问历代开国明君如汉高帝、汉光武、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王朝的时机和条件逐步走向成熟。 xKJwlASq95N1gnzOYKyHIef+NKzzRyE5a4myEkVyfXLOhBXGz0kD3cP65QpQQuE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