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学路上,请学会和自己相处

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讲到人际关系,娘亲经常会提的一个问题是“漫长的人生旅途,你觉得陪伴自己最久的人是谁?”

学生们的答案各式各样,最多的不外乎父母、子女或伴侣。

但是,其实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不能陪伴我们终身。父母先于子女出生,一般而言也是“走”在子女前面。伴侣也是人生中途遇上,当然从出生就认识的除外,但是这种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漫长的人生旅途陪伴自己最久的人是谁?

娘亲觉得答案有两个。

第一个答案类似于脑筋急转弯,是医生。因为当代社会,我们基本都是在医生的见证下出生的。现代医学发展到现阶段,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医院病床上离世的。

那第二类人呢?就是“自己”。其实这有些哲学的意味,“认识你自己”本身就是镌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箴言,经常被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以规劝世人。

马克思也指出,价值“是人们所利用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关系的物的属性”,“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

如果说上述语句有些拗口的话,我们不妨这么理解:就是从“自己(自我)”当中剥离一个“自己(ta我)”。这个“ta我”不是心理学上的具有动物本性的“本我”,也不是具有超人意识的“超我”,更不是精神上的“人格分裂”,而是一个有意识剥离的自己,一个陪伴者。换句话说,“自己(ta我)”陪伴“自己(自我)”。

我为什么费这么大力气讲述“ta我”的概念?那是因为多年和同学们接触,我发现很多同学大学时期过得很压抑,很孤独,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

这种情况,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尤为明显。

因为我们都知道,在高中时期,大家都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相同的课程,相同的老师,一般情况下几位老师会陪伴我们整整三年,师生和同学间可以说是“知根知底”。

但是到了大学,就变得完全不同了。没有固定的教室和老师,低年级时大家可能还在一起上课,高年级时因为选课不同等,大家可能就很少碰到了。加之大学以来,同学们的兴趣和选择会分化,社团协会、科研学习、娱乐锻炼等,大家自然而然会分流。

面对这个从群居到独处的改变,很多新生会感到手足无措。

之前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同学过来找我,说大学很孤独,什么都是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一个人。我跟他说:“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舒服呀。老师晚上就是一个人跑步,感觉很自由。”这位男同学眨巴着大眼睛说:“老师,以后我们一起跑步吧。”

这个例子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从侧面印证,很多同学是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的。

美国哲学家梭罗,是我很欣赏的一位哲学家。有两年时间里,他一个人来到了美国的瓦尔登湖畔,在那边看书、学习、思考,过着亲近自然的生活,并以此为题材撰写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

有时候我在想,梭罗那个年代是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如果是现代社会,他还能抵抗住光影生活的诱惑吗?

我想是可以的,正如他的名言:“我在我的房子里备有三把椅子,一把独处时坐,两把朋友来时坐,三把交往时坐。”梭罗并不抗拒与人交流,而是可以在与自己相处和与别人相处中自由切换。换句话说,他知道如何善待自己,与自己相处。

那么,作为大学生们,该如何学会“ta我”和“自我”的相处呢?简言之,如何学会自己与自己相处呢?

接下来这句话,可能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那就是“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觉得很有道理。在大学里面,我们可以做到以下这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这个学习是一个宽泛的目标,既可以是专业内的学习,也可以是专业外的拓展;既可以是基础的书本学习,也可以是书本外的科研实践。

大学可以学习的内容真的太多了:那些高中时期没时间看的书,何不大学时一本本地读起来?那些感到困惑的科研问题,何不一个个研究起来?

另一方面是锻炼。清华大学有一个口号是“无体育,不清华”。交大人是“爱交大,爱运动”。尽情地运动起来,燃烧卡路里吧!

总而言之,大学的生活正徐徐展开,不要在原地停留,学着与自己相处、和解。为身体注能,为心灵充电,或许你也能发现孤独之外别有洞天。 WfzODQUU1rSInRIPwOWL1jgxFjLlKuOyqatT0K8MbsH71+qgIN1LCYOB9bOBsG5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