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法纪森严,永废度牒

乾隆十九年(1754)正月,乾隆帝谕曰:“前经降旨礼部颁发僧道牒照,复令各督抚岁终将所减少实数据实奏闻,此原欲驱游手为良农,略示沙汰之意耳。乃十余年来,各省奏报,不过具文从事。且若辈即尽令归农,安得余田而与之?转不免无籍为匪耳。据实严查或致滋扰,有名无实甚属无谓。此综理日久所悉,正不必袭复古辟邪之迹也。著停止。”

乾隆帝决定废除度牒,并不意味着放松对佛教事务的管理,相反更加森严法纪。乾隆二十五(1760)年定例,僧、道、尼僧、女冠有犯和奸者,于本寺观庵院门首,枷号二月,杖一百。其僧道奸有夫之妇及刁奸者,照律加二等,分别杖徒治罪,仍于本寺观庵院门首,各枷号两月。 乾隆三十二年(1767)覆准,僧人招受僧徒必须披剃,若滥行招受,查出即行治罪,例有明条。今以无业之徒托名带发出家,并不披剃,是以不僧不俗之身潜居庵观,最易藏奸。饬令地方官实力稽查,如有此等发僧,即勒令还俗,外来者驱逐回籍,俱责令编管为民。又,乾隆三十三年(1768)议准:在籍僧道,遵照保甲条例,每庙给予门牌,地方官同民户一体核查。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初十日(1774年3月21日),经礼部奏准,凡现在僧道实心焚修者,地方官将其年貌、籍贯及所住寺庙,册报汇咨,仍分别给照。同年六月,山西道御史戈源就此提出异议,奏称:“近据礼部奏请,自乾隆四年以后僧道未给度牒者,交地方官通查补给,以备僧纲、道纪等官之选。查乾隆元年至四年僧道之无度牒者已有三十四万余人。自四年迄今,其私自簪剃者,恐不下数百万众。若纷纷查补,必多纷扰。”遂奏请嗣后永停通颁度牒。乾隆帝以戈源所奏为是,礼部通查补给僧道度牒之议遂寝。

对此,乾隆帝颁谕:僧道度牒本属无关紧要,而查办适以滋扰,命永远停止。又谕:昨据御史奏请停查僧道度牒一折,已降旨允行矣。礼部请将四年以后未给度牒僧道交地方官通查补给一事,止以备僧纲、道纪等官之选。第度牒不过相沿旧例散给,仍属具文,而稽查实虞烦扰。若防僧道滋事,未必有牒照者悉能恪守清规,而犯法者皆系私自簪剃。方今法纪森严,有犯必惩,更毋庸为此葸葸过虑。至于僧纲、道纪需人,所在地方官原可查明僧道之中实在焚修、戒法严明者,具结呈报咨部,给照充补,何必因此一二人之补缺,而令各省寺院通查滋扰耶?所有充补僧道官必须给有牒照之例,亦著停止。另经奏准,番僧度牒亦停止。 如此,中国佛教史上实行千有余年的度牒之制,从此永远停止了。 3fi9joGFjmdOcWMMzNqPRrUbxcboQhyW5tyIitDuKJG9YcDKR9KCyPBoGymvvd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