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北学南下及其成因

从学术发展视域而言,北学南下,似乎是一种学术的“倒流”现象。所谓“倒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北移,理应带来北学的繁荣,但北学的繁荣却没有仅仅停留于北方,而是回传到南方。这种回传,既有北方原初佛教思想的气息,同时也有南学北上融合后的因子。因此,北学南下实际上是南北思想交融的进一步延伸。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北学南下这种现象呢?按照严耀中教授在《江南佛教史》中所述,北学南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北方战争频发,而南方相对安定。尽管隋朝的大一统暂时结束了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但隋朝的短命以及隋末农民起义使得北方战争频发,民不聊生。隋末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动摇并最终瓦解了隋朝的统治。隋末农民起义扎根于北方,其对地主阶级,尤其是对贵族、官僚、门阀世族的打击更为沉重。 这种情况在唐朝再次上演。

唐朝虽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福泽,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又使与唐王室关系甚密的佛教失去了外在的庇护,而唐武宗“灭佛”则更是加速了佛教尤其是王室佛教、贵族佛教的瓦解。史载:

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十人,收充二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二税户十五万人。隶僧尼属主客,显明外国之教。勒大秦、穆护祓二千余人,并令还俗,不杂中华之风。

虽然唐武宗“灭佛”是全国性事件,但作为政治中心的两京及其周边所受之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更为明显。相较于此,金陵等南方地区则相对缓和些,佛教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则显得更大,这也是北方佛教南下的直接动力。

第二,南方的天台宗日趋衰落,北方的华严宗“趁虚”南下。从佛教本身发展的情况来看,天台宗最早发轫于浙江台州国清寺,后来逐渐散布于金陵等地,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立宗的佛教宗派。从隋至唐,天台宗在江南一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自天台九祖湛然以后,天台宗日趋平淡,而到了知礼,则又出现了“山家”与“山外”的分裂。 相较于天台宗的式微,曾经活跃于北方的华严宗则在华严五祖宗密的力倡下不断壮大,逐渐向江南一带挺进,澄观、法敏在金陵的讲经布道则早已佐证了华严诸师在金陵的驻锡。

第三,隋唐没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逐渐南下。隋唐的没落,使得自五代十国以后,经济政治中心开始南移,江南又成为士大夫文人聚集之地。此时,佛教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南移而南迁。至南宋之时,江南士大夫信佛热情日益高涨,并不断积极筹建华严寺院,佛教在江南一带又见蓬勃之势。 JvUoHoEkJ3sCbdsYHPxAnfc04RqFyUqZXcvH0zapJtgITB+30vAYs6h+vDYCg1E3



第三节
南北交融与江南佛教

如前所述,自隋以降,由于政治中心的北移,南方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亦开始了“北漂”之旅。与此同时,由于受隋末农民起义和唐中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佛教也开始了南下之行。这样,南北交融既有文化的自发之因,也有自觉之力,而在南北交融这一过程中,金陵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驿站乃至枢纽。 m4WJ0CynDSA7A9aRbKgyRf2lWxALVJlcsCRU1d8ec7zdlQ8fInBCI7QpB7ZUpIOY



一 南北交融及其形式

隋唐五代之时,南北文化交融是一种主流,而佛教的南北交融则是这一主流的典型代表。就佛教文化交流本身而言,既有自发之因,亦有自觉之力。

首先,自发之因。隋唐的大一统,不仅结束了政治上的分据、地理上的分割,也逐渐淡化了文化上的分化。隋唐之时,以两京为中心开启了文化的融合之势。从自发角度来说,这种交融源于被迫。如前所述,由于隋末农民起义所带来的动荡以及唐中期所遭遇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北方陷入战乱之中,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安定,这使得南方成为难民逃亡之地、民众向往之所。北方民众的南迁,也给南方带来了北方的文化、习俗以及宗教。而北方民众南迁之处,主要是江浙两地。尽管这种交融是出于一种隐性的被迫,但事实上却加速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丰富了南方的宗教文化。据李映辉教授的统计,唐代最大的寺院密集分布带便集中在江苏、浙江境内的润、扬、常、苏、杭、湖、越、明、婺、台等十州,这些地区在唐前期总共有寺院140余所,占全国寺院总数的17%,而在唐后期更是增至169所,占全国寺院总数的25.5%。

其次,自觉之力。所谓自觉,指的是南北文化的交融还有一种主动展开的形式。所谓主动展开,是指不是源于战争等外在强制力,而是与政治上大一统隐性形成的文化上相“匹配”。无论是“鉴真东渡”还是“玄奘西游”,都是中外文化史上尤其是佛教史上不可忽视的事件。当然,隋唐文化的这种自觉融合,不仅仅限于中国对外的交往,更体现在多种文化之间的融摄。在《坛经》中有一段五祖弘忍大师与慧能禅师的对话,可以彰显南北文化融合的自觉。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正如慧能大师所言:“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实际上不仅人有南北的区分,文化乃至文明也有南北的差异,但“佛性本无南北”则隐性彰显出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对文化融摄的内在渴慕。换言之,隋唐时期虽然政治中心北移,但却未能割裂南北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m4WJ0CynDSA7A9aRbKgyRf2lWxALVJlcsCRU1d8ec7zdlQ8fInBCI7QpB7ZUpI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