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牛头宗牛头山系的六代传承及其发展

学界对牛头禅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牛头宗六代传承及其著述真伪的考证上,然而关于牛头宗传承的诸多问题至今仍存有争议。牛头宗的六代传承,确实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为牛头宗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成为打开牛头宗神秘大门的钥匙。

(一)牛头宗初祖牛头法融及牛头宗的创立

据《宋高僧传》《祖堂集》等载,牛头宗由牛头法融禅师开创,牛头法融为牛头宗初祖。对于法融禅师牛头初祖的身份以及牛头宗的创立因缘,学界质疑颇多,值得深入考察和探究。

1. 牛头法融的生平行迹

牛头宗初祖法融禅师(594—657),润州延陵人。《续高僧传》载,法融禅师出身门第显赫的韦氏家族,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于显庆二年(657)圆寂,春秋63岁。《祖堂集》载,法融俗姓“文”,而《续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皆载俗姓“韦”,疑《祖堂集》将“韦”字混为“文”所致。法融禅师19岁出家,往茅山炅法师处学法。茅山炅法师,学界一般认为是茅山明法师。如上所述,明法师为三论宗兴皇法朗门下影响较著的弟子,弘扬三论,传兴皇法朗之学。据《续高僧传》所载,茅山明法师善讲三论,为兴皇法朗门下得意弟子。这是牛头禅与三论宗佛学存在关联的重要史据,直接说明了牛头禅与三论宗的渊源。牛头法融的禅学重般若、禅定,正是经由茅山明法师,上承兴皇法朗而来。

法融禅师博通内典、外学,曾于牛首山佛窟寺中览阅七藏经书,8年间将其经藏抄略粗毕。佛窟寺惜于贞观十九年(645)毁于大火。除般若类经典外,法融禅师尤重《法华经》与《楞伽经》。《续高僧传》载法融禅师“趣言三一,悬河不尽”。“趣言三一”,“三一”为《法华经》“会三归一”之意,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尽归一佛乘。法融禅师“趣言三一”,说明其对《法华经》的精熟。僧人诵持《法华经》,将其作为重要的修持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早已有之,法融禅师显然也以诵持《法华经》为其重要的实践进路。《祖堂集》载:“融曰:‘我依《法华经》开示悟入,某甲为修道。’”由《法华经》而悟入,足以说明法融禅师对《法华经》的重视及《法华经》对法融禅学理论与实践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贞观二十一年(647)十一月,法融禅师于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讲《法华经》,素雪皑皑,法流不绝,忽花开二茎,破冰凌霜而出。法融禅师之所以关注《法华经》,如上所述,与天台宗在金陵的传播有关。此外,法融禅师还诵持、精修《楞伽经》。《续高僧传》载法融禅师“遂大入妙门。百八总持,乐说无尽”。“百八总持”即为《楞伽经》的百八句。

因受摄山三论学及天台宗颇重定学之影响,牛头法融勤修定业,主张以定发慧,“定慧双修”。《续高僧传》载:“融纵神挹酌,情有所缘。以为慧发乱纵,定开心府。如不凝想,妄虑难摧,乃凝心宴默于空静林二十年中,专精匪懈。” 唐贞观十七年(643),法融禅师在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另立茅茨禅室,精勤砥砺,不废寸阴。因法融博通群籍,精于义学,又禅定功深,圆观无碍,遂吸引诸多徒众,数年之间随法融息心习禅的有100余人。牛首山也因法融禅师的声名远播,成为金陵一带僧俗两界翘望法霖的圣所。《续高僧传》载,唐武德七年(624),房玄龄上奏,欲淘汰僧尼,州置一寺,一寺仅留僧尼30人。法融禅师挺身而出,入京陈理。御史韦挺见法融所撰疏表理确不拔、文采斐然,颇为仰重,房玄龄亦伏其高致。后唐代陈硕真之乱殃及江左佛门,诸多僧人被问责牵连。其时,众多僧人奔赴牛首山,数量超过300人。为满足山中僧众粮食口给,法融禅师不辞辛劳,每日亲赴丹阳负粮。由是观之,法融禅师不但在义学及定学上造诣极高,又有慈悲济世之举。这是法融禅师成为当时牛首山乃至整个润州僧团核心人物的根本原因。《景德传灯录》称法融禅师为“懒融”,“懒”字或并非指不问世事,只顾个人修行,而与牛头禅主张“无心用功”“放旷纵横”的宗风有关。

江左诸多士大夫闻牛头法融德高行深,纷纷延请其说法。永徽年间(650—655),江宁令李修本曾与诸士俗一道请法融禅师讲《大集经》。法融禅师讲《大集经》时,吸引僧俗3000余人前往听法,盛名荣观若此。又,邑宰萧元善曾请法融禅师于金陵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永明延寿《宗镜录》载有法融禅师与彭城王问答。法融禅师于显庆二年(657)示寂。法融禅师圆寂后,“幢盖笳箫云浮震野,会送者万有余人。传者重又闻之,故又重缉” 。道俗“会送者万有余人”,足见法融禅师在当时道俗两界的威望、声名何其煊赫。

2. 牛头法融的著述、语录等文献

学界普遍认为《绝观论》与《心铭》是牛头法融的著述。圭峰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称,牛头法融著有《绝观论》。目前《绝观论》存有6种不同的敦煌写本,分别为P2045本、北京本、P2074本、P2885本、P2732本以及日本石井积翠轩本。《绝观论》为现存牛头禅著述中保存相对完整、篇幅最长的牛头禅著述。值得一提的是,永明延寿《宗镜录》引《绝观论》道:“问:‘何者为体?’答:‘心为体。’问:‘何者为宗?’答:‘心为宗。’问:‘何者为本?’答:‘心为本。’”敦煌出土的6种《绝观论》写本中并未出现“心为体”“心为宗”“心为本”文句,永明延寿所引《绝观论》应为敦煌出土的6种《绝观论》写本的异本。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绝观论》的文本内容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改动、被充实。《绝观论》的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牛头禅乃至佛教思想的发展动态。

《景德传灯录》和《全唐文》载有法融禅师《心铭》全文。因《心铭》与僧璨《信心铭》在体例、思想内容上的高度相似,加上永明延寿在《宗镜录》中将《心铭》“欲得心净,无心用功”“前际如空,知处迷宗”等文句标注为《信心铭》,印顺法师认为,《信心铭》也是法融禅师的著作。此外,吕澂先生也对僧璨著《信心铭》提出质疑,他说:“《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载有僧璨所著《信心铭》,当然是不足信的。”

此外,永明延寿在其著述中所引《法华名相》《华严私记》《净名私记》也被认为是法融禅师的著述。《法华名相》《华严私记》《净名私记》分别为诠释《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的著作,这也再次说明法融不但谙熟般若经典,对《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大集经》等经典亦勤于修习,并深明其理。《景德传灯录》还记载牛头法融与博陵王的问答及与其他人的问答。如《景德传灯录》载法融禅师示释昙璀道:“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宑。子知之乎?”因牛头禅著述多已散佚,现存牛头法融相关著述、偈颂、问答等均为探讨和研究牛头禅的重要文献。

3. 道信传法牛头法融的真伪问题

从现存相关史料来看,道信印可法融的记载,至少在中晚唐时期已成为佛门的共识。然而,学界对道信付法牛头法融的说法,存有诸多争议。学界多认为,牛头法融为道信旁出弟子,只是牛头宗单方面的说法。如印顺法师说:“在禅法重传承、重印证的要求下,达摩禅盛行,几乎非达摩禅就不足以弘通的情况下,牛头山产生了道信印证法融的传说。” 胡适先生指出,法融禅师承自三论宗而非楞伽宗,故道信传法于法融的说法实属强拉硬派。 可见,包括印顺法师、胡适先生在内的诸多僧人、学者认为法融禅学承自三论,与达摩禅并无直接关联,从而质疑道信付法法融的真实性。此外,吕澂先生也认为道信付法法融的说法只是牛头禅僧的附会而已,只不过他指出,两种禅法之所以被拉上关系,原因正在于两者在思想上存在可沟通之处。吕澂先生说:“由于道信的禅法逐渐在《楞伽》之外吸收了《般若》的思想,所以还发生了一些附会……”

圭峰宗密(780—841)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论及法融禅法中兼具三论学与楞伽禅。宗密说:

牛头宗者,从四祖下傍出。根本有慧融禅师者,道性高简,神慧聪利。先因多年穷究诸部般若之教,已悟诸法本空,迷情妄执。后遇四祖,印其所解空理,然于空处显示不空妙性故,不俟久学,而悟解洞明。

宗密指出,法融禅师早期承三论宗宗旨,后遇四祖道信,受到道信禅学的影响,从而能“于空处显示不空妙性”。因此,宗密肯定牛头禅法中具有楞伽禅的思想因素,从而认为道信印可法融之说并不是为了与达摩禅扯上关系而做出的牵强附会的编扯,而是具有实际的思想理据的。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先生承圭峰宗密的说法,将法融的思想分为两个时期:一为早期拜于三论宗门下,勤习三论时期;二为得道信印可之后,在东南建立正法时期。 周叔迦先生也说道:“牛头法融先习般若空观,而未能究竟,得四祖指示而悟玄宗。于此可见达摩宗旨独特之处。” 这可从一个侧面说明,道信与法融之间问答的产生或许并非完全杜撰。当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道信与法融确实有过对话与交流,只不过并非以传法的形式,而是黄梅与牛首山两个僧团的核心人物之间平等的交流。而其交流与对话,在当时只是禅门平常的事件,以至于道宣在《续高僧传》中并未记载。然而,这样的对话和交流随着楞伽禅以及南、北宗禅的兴盛,重新被关注,甚至被加工,演变成道信向法融传法,对话的内容或许也被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叙述。《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禅宗灯录中载有四祖道信与牛头法融问答。无论道信印可法融是否真实,道信与法融问答无疑跟牛头宗关联密切,甚至即出自牛头宗僧人,集中展现了牛头宗的禅学思想内涵。

此外,圭峰宗密并未质疑道信印可法融的说法,也并未对牛头宗的六代传承提出质疑。宗密生活的时代与牛头宗鹤林系、径山系的隆盛时期相去不远,若四祖道信与牛头法融完全没有关联,道信传法法融只是牛头宗一系禅僧为了宗派的发展而单方面杜撰出来的,那么何以如此的编撰在宗密时代没有受到质疑与批判,而是较为广泛地被接受了呢?其原因或在于道信印可法融以及法融开创牛头宗、牛头宗六代传承的说法,在当时受到官方的认可,从而得到丛林内外普遍的肯定。大和三年(829),时任润州州牧、浙江西道观察使的李德裕,为牛头法融禅师建造新塔,刘禹锡撰写《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这便是官方对牛头法融及牛头宗地位的确认。

4. 法融禅师门下弟子

牛头法融门下弟子除二祖智岩禅师外,还有道綦、道凭、释昙璀、释僧瑗等见录。其中,道綦、道凭二人,并无独立传记见载。《续高僧传》载:“初构禅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凭,于中摄念。夜有一兽如羊而入,腾倚扬声,脚蹴二人。心见其无扰,出庭宛转而游。” 从《续高僧传》对道綦、道凭的简短记载来看,道綦、道凭二人精于禅定,如羊之兽脚蹴二人,依然不受其扰,安然不动,足见二人“摄心”之功深。

释昙璀(630—692),据《宋高僧传》,俗姓顾,吴郡人。晚年始事牛头法融,曾誉法融为“东夏之达摩”。《宋高僧传》载释昙璀“乃晦迹钟山断其漏习。养金刚定趣大能位,纳衣空林多历年所” 。这说明释昙璀修定多年,能深入“金刚定趣”,定业斐然。

释僧瑗(638—689),据《宋高僧传》,俗姓郁,高平昌邑人,13岁依虎丘寺慧严法师出家,后从常乐寺聪法师学三论。《宋高僧传》载释僧瑗“听常乐寺聪法师三论,甚深无相,疑滞豁除,方便解脱。怡然独悟,因智从心证,遂诣江宁融禅师,求学心法。摄念坐禅,众魔斯伏。勤行精进,猛兽恒驯” 。释僧瑗于“摄念坐禅”上勤修精进,从而能摧伏心魔,驯调猛兽。

《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突出对法融禅师门下弟子禅定实践功夫的记载。尤其是《宋高僧传》载释僧瑗先从聪法师学三论,明无相实相之理,后了悟“智从心证”,遂拜谒法融禅师,学“摄念坐禅”之心法。由此观之,牛头法融禅师不同于三论师的地方,大抵在于法融禅师更突出“摄心”的实践功夫,以禅定功夫见长,从而更凸显“禅定”与“般若”的结合。

5. 牛头宗的创立

据禅宗灯录等佛教相关史料的记载,牛头宗历经“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的六代传承。牛头宗六代传承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中晚唐时期,唐代圭峰宗密的著述中即提及牛头宗从牛头法融到牛头慧忠的六代传承。五代、宋后,随着《景德传灯录》等灯录的广泛流行,牛头宗的六代传承更成为佛教丛林的普遍说法。

牛头法融创立牛头宗,在道宣《续高僧传》中并未见载。正因此,学界对牛头法融创立牛头宗的记载也提出质疑。吕澂先生指出:“实际上,追溯到慧方还可信,智岩以上就无材料可以确定了。因此,这一传承的本身就可疑,硬把法融拉了进去,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印顺法师亦持吕澂先生之说,认为牛头宗前两代的传承是可疑的,牛头宗从慧方禅师始,方真正有师承关系。 牛头法融创立牛头宗以及牛头宗的六代传承说,或与禅宗内部南、北宗之争有关系。正是因应南、北法统之争,牛头宗产生了六代传承说,这是出于牛头宗宗派发展的需要。正如洪修平先生所说:“如果联系牛头宗至牛头慧忠、玄素之时才勃兴以及各种传说也都于此时才出现等事实来看,与其说道信印可法融及牛头宗六代传承为确有其事,不如说这些都是后世禅者的编造或‘追认’。”

牛头宗的创立又与牛头法融不无关系。牛头法融、牛头智岩、牛头慧方等均出自润州僧群,彼此之间有往来,甚至极有可能存在师承关系。再加上法融禅师终其一生,为求法投身于浩瀚无穷的经海;为修禅定,20年间宴坐山林;为弘法事业,尝尽艰辛;为利他悲愿,劳顿奔走。这是牛头法融成为主导一方的禅门领袖,备受后世丛林推崇,从而在禅佛教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法融禅师的禅学理论、禅修方式浸润于润州乃至整个江左僧群中,成为润州佛教的精神朝向。因此,法融禅师作为牛头宗初祖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伪造”。不得不说,牛头宗的创立离不开牛头法融。没有牛头法融在牛首山所建立的僧团基础,没有牛头法融佛学思想与实践所形成的广泛影响,牛头宗的创立便成了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牛头法融促成了牛头宗的创立,牛头法融是牛头宗的创始者。鉴于此以及目前史料仍无法对法融创立牛头宗进行充分否定,本书仍持法融为牛头宗初祖之说。

(二)牛头宗从牛头智岩至牛头慧忠的传承及发展

牛头法融后,牛头宗又经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的传承。下文将叙述和分析这五位禅师的生平行迹及著述、法语等情况,以呈现牛头宗从牛头智岩至牛头慧忠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1. 牛头宗二祖智岩禅师

牛头宗二祖智岩禅师,俗姓华,丹阳曲阿人。隋大业年间(605—618)被封为虎贲中郎将,身为军帅,却慈心昭朗,常在弓首挂漉囊,所往之处,以漉水养虫。40岁时,从镇州南定淮海。因感荣华名位皆浮云而出家。据《景德传灯录》所载,智岩禅师曾于山谷中入定,山水暴涨,智岩自岿然不动。由是观之,智岩禅师亦重禅定。

法融与智岩的传承关系,历来亦备受质疑。《景德传灯录》载,智岩禅师于贞观十七年(643)入牛首山,拜谒法融禅师,得法融禅师印可,秉命为牛头宗二祖。牛头法融示智岩禅师:“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 然而,《续高僧传》却载,释智岩从皖公山宝月禅师入道,并未提及智岩受法于法融禅师。而贞观十七年智岩禅师归建业,依山结草,从修僧众亦百有余人。如上所述,据《续高僧传》所载,贞观十七年,法融禅师于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另立茅茨禅室。印顺法师据此认为,法融与智岩是同时于两地施化,并不具有传承关系。

《景德传灯录》与《续高僧传》在对智岩禅师卒年的记载上存在出入,《续高僧传》载智岩禅师寂于永徽五年(654),而《景德传灯录》则载其终于仪凤二年(677)。《续高僧传》为道宣所编撰,而道宣圆寂于667年,若智岩禅师卒于677年,则其不应被载入《续高僧传》。显然,《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有误。这有可能是牛头宗僧人为建立宗派六代传承说而特意进行的篡改,但就目前的史料文献而言,仍难以有定论。

从目前史料文献看来,智岩禅师为牛头宗二祖的说法,虽疑点颇多,但亦无法完全否定。而牛头宗禅僧确立智岩禅师为二祖,或亦出于智岩禅师超凡的义学功底与禅定实践功夫,尤其是其在润州僧群中的显赫地位。

智岩门下有释善伏、释惠明以及释慧方。“还到润州岩禅师所,示以无生观” ,从《续高僧传》智岩禅师授释善伏“无生观”的记载来看,智岩禅师的禅法也以般若“空无”“无住”精神为核心,从而与法融禅师的禅法相契。智岩禅师的禅法呈现出般若精神旨趣,与智岩禅师身处的润州僧团重三论、重般若的风气有关。

智岩禅师并无著述存世。今仅存《续高僧传》所载智岩禅师与山中猎者及“昔同军戎”衢州刺史张绰等的问答,如下:

猎者问曰:“身命可重,何不避耶?”答曰:“吾本无生,安能避死?”猎者悟之,所获并放。……既瞩山崖竦峻鸟兽鸣叫,谓岩曰:“郎将癫邪,何为住此?”答曰:“我癫欲醒君癫正发,何由可救?汝若不癫,何为追逐声已,规度荣位?至于清爽都不商量,一旦死至荒忙何计。此而不悟,非癫如何?唯佛不痴,自除阶渐。”

如上所述,智岩禅师示释善伏以“无生观”,在与猎者的问答中,智岩亦授猎者以“无生”之旨。由是观之,智岩禅师常以“无生观”示众,这与法融禅师一致。法融禅师示释昙璀“色声为无生之鸩毒”,亦强调直取“无生”。虚云法师曾作《智岩禅师传赞》道:“八十世生,深谷危坐。尘沙劫来,不是这个。融师拨转,顺风帆柁。万古千秋,高风不堕。”

2. 牛头宗三祖慧方禅师

据《景德传灯录》载,慧方禅师(628—695),俗姓濮,润州延陵人。慧方禅师先于开善寺出家,28岁时受具足戒。后入牛首山,礼智岩禅师。慧方因智岩示心要而大悟,于牛首山深居逾10年,四方学者云集。后归茅山,于唐天册万岁元年(695)寂灭,世寿67岁,僧腊40年。慧方禅师并无著述及相关法语见载。虚云法师作《慧方禅师传赞》道:“一相无相,谁能思量。一身多身,万物皆真。动也行云出岫,静也声湛谷神。赴机千江月,拟议隔河津。”

3. 牛头宗四祖法持禅师

牛头宗四祖法持禅师,俗姓张,润州江宁人。《宋高僧传》载法持禅师“年十三闻黄梅忍大师,特往礼谒,蒙示法要,领解幽玄。后归青山重事方禅师,更明宗极,命其入室传灯继明,绍迹山门大宣道化” 。法持禅师幼年出家,先于弘忍门下求法,后事牛头宗三祖慧方禅师。据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所载,弘忍门下有弟子“江州宁持”,学界一般认为,“江州宁持”为“江宁持”的误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法持禅师曾师从五祖弘忍的说法。法持禅师于长安二年(702)示寂于金陵延祚寺,遗嘱露骸于松下以饲禽兽,令饮食其血肉者均能发菩提心,而成正觉,其慈心宏深若此。北宗戒珠所编《净土往生传》,突出法持禅师勤修净土观想念佛法门的事迹。据目前佛教史料观之,法持禅师并无著述、语录存世。虚云法师曾作《法持禅师传赞》道:“黄梅闻法,牛头受记。传法威师,绵远相继。露骸松下,含灵等利。慧日长明,辉天耀地。”

4. 牛头宗五祖智威禅师

牛头宗五祖智威禅师(652—729),俗姓陈,润州江宁人。智威禅师从牛头法持,咨决禅法而顿悟妙理。《宋高僧传》记载智威禅师勤修定学,重头陀行。牛头智威门下弟子除牛头慧忠外,还有鹤林玄素、安国玄挺禅师以及天柱山崇惠禅师见载。禅宗灯录中载有牛头智威两首偈语,此外并无其他著述、语录存世。这两首偈语如下:

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

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

《景德传灯录》载,唐开元十七年(729),智威禅师于延祚寺圆寂,世寿77岁。智威禅师亦嘱门下弟子,将其尸骸遗于树林之中,施于鸟兽。虚云法师作《智威禅师传赞》道:“中持师毒,着佛头粪。唤钟作瓮,欺贤罔圣。越空劫外,三更日正。实体虚无,凝霄藤盛。”

安国玄挺禅师,具体生平事迹未见载于禅宗灯录等佛教史料文献中。永明延寿《宗镜录》及《景德传灯录》载有安国和尚数则问答。安国玄挺禅师有“心宗非南北”之说,影响深远。

天柱山崇惠禅师,据《景德传灯录》,俗姓陈,彭城人。于唐乾元(758—760)初,往舒州(今属安徽)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765)敕赐号为“天柱寺”。《景德传灯录》载有崇惠禅师问答。崇惠禅师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之言,广为流传。

5. 牛头宗六祖牛头慧忠禅师

据《景德传灯录》所载,牛头宗六祖慧忠禅师(682—769),俗姓王,润州上元人。23岁时受业于庄严寺。后往而拜谒牛头智威。智威禅师道“山主来也”,忠当下截断情识,顿悟玄旨。大历四年(769),慧忠坐化,世寿87岁。牛头慧忠一生素朴至极,“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

牛头慧忠声名颇盛,一时四方学者云集,弟子中得法者有34人,各据一方传法兴教。牛头慧忠门下除佛窟遗则禅师外,见录的还有释道坚、释太毓、释慧涉等。

释道坚(734—807),据《宋高僧传》,俗姓王,丹阳人。归牛头慧忠门下,后于大历元年(766)归隐池州南泉山。池州南泉山,亦为马祖门下怀让法嗣南原普愿禅师(747—834)兴化之地。元和初年(806),相国燕公对其颇为仰重,特为其造寺,请居于凤林关外。

释太毓(746—826),据《景德传灯录》,俗姓范,金陵人,12岁时礼牛头慧忠禅师出家,后归马祖道一,于马祖道一处顿悟密旨。宝历二年(826)于齐云山入灭,世寿80岁,僧腊58年。

释慧涉(740—822),据《宋高僧传》,俗姓谢,会稽人,东晋谢安之后人,大历初,礼谒牛头慧忠,忠寂后,“踵武兹岭,无游人境”

值得一提的是,华严宗澄观及其门下弟子僧无著也曾求法于牛头慧忠禅师。由是观之,牛头慧忠在当时丛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此外,《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一《润州上元县福兴寺碑》载,福兴道隆亦参牛头慧忠,并归于其门下。从牛头慧忠门下弟子的传记来看,牛头禅在牛头慧忠之后大抵出现两种归向:一为汇入南宗禅,从释道坚、释太毓的传记来看,释道坚与马祖门下交汇,而释太毓则先投慧忠禅师,后归马祖道一;二为归隐,牛头宗门下僧人因注重禅定,倡导宴坐山林,因此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趣寂”倾向,如释慧涉在牛头慧忠圆寂后,便隐于“无游人境”。

《景德传灯录》载有牛头慧忠答牛头智威所作偈颂两首:

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牛头慧忠还著有《安心偈》传世:“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永明延寿《宗镜录》中亦征引牛头慧忠的法语。此外,并无其他著述见载。 8NJcKHemrHdUJQl4D5hGIdVzC/byHrR13GZ9UgZYZXVjnEWByTD2ggdU+BZp/t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