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北宗禅,这是一个相对松散而又富有争议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它与早期禅有着诸多的关涉。在中国禅宗史上,北宗禅最早源于地域之名,而非禅法之义。因此,按照地域来说,北宗禅的南下,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禅宗南北两派的交融。
关于北宗禅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此依然有着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与禅宗北宗这个概念密切相关。纵览学界以往研究成果,对北宗禅以及禅宗北宗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北宗非宗说” “神秀一系说” “神秀主干说” 。
如前所述,北宗禅按照其活动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京地区。而瓦官寺璿禅师作为北宗禅师的代表之一,其从两京来到金陵,标志着北宗禅势力的南下,禅宗北宗的南下,实际上正是南北文化融合的表征。
瓦官寺璿禅师为北宗神秀弟子普寂一系的门徒。按照这种师承关系,璿禅师应该算北宗第三代弟子。璿禅师主要活动地点在金陵的瓦官寺,其曾授法于钟山元崇。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北宗在传播过程中,已由北方的两京地区逐渐向江南一带传播开来,而完成这一传播路径的时间,则是在禅宗北宗的第三代。如果我们稍微回顾一下禅宗北宗传播的路径,或许就会明白禅宗北宗由北方传至江南,实际上亦是一种文化的“倒流”现象。
按照韩传强博士在《禅宗北宗研究》一书中所述,北宗成立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到弘忍的弟子法如。弘忍圆寂后,其十大弟子分头并弘,使得禅学(宗)法脉绵延不绝。实际上,弘忍圆寂后,最早出来传法的不是神秀、慧能,而是法如。
法如(638—689),俗姓王,祖籍为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法如幼曾师青布明(惠明)于澧阳(今湖南省澧县),并在他19岁时出家。据《法如行状》等文献所载,“至咸亨五年(674),祖师灭度,始终奉侍,经十六载” 。由此可以推知,法如禅师当在公元658年这一年去参见五祖弘忍,此时法如20岁。公元674年,五祖弘忍坐化,此时法如禅师36岁,侍奉其师前后已长达16年之久。也许正是因为法如与弘忍禅师的这层关系,所以在弘忍圆寂后,最先由法如禅师出来弘法。弘忍圆寂后不久,法如禅师便离开北宗禅的发源地黄梅,先至安徽淮南,后又前往中岳嵩山,最后驻锡于嵩山少林寺。据《法如行状》所述,法如禅师“后居少林寺,处众三年”,并于“垂拱二年,四海标领僧众,集少林精舍,请开法要”。 也即是说,法如禅师是在683年到达少林寺,并于686年开始传五祖法要。碑铭最后还记载,法如禅师于“永昌元年岁次己丑七月二十七日午时寂然卒世,春秋五十有二” 。由此可见,法如禅师在少林寺前后共驻锡长达6年,最终示寂于此。少林寺随着法如的到来而逐渐成为北宗禅的主要活动中心。到了普寂弟子一代,北宗禅又开始从北方回到江南地区,这正是北宗禅逐渐强盛的表现,亦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一种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