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三论宗人法敏在金陵传华严学

法敏,俗姓孙,丹阳人,8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后入茅山听明法师讲“三论”。明法师则为三论宗祖师兴皇法朗的著名弟子,生平事迹不详。据说法朗将化,通招门人,言在后事,令自举处,皆不中意,唯明法师中其意。故命明法师就法座,对众叙之,既叙之后,大众惬伏。即日,明法师辞别法朗,领门人入茅山,终身不出,常弘三论。因此明法师被称为“兴皇之宗”或“举山门之致”。跟随明法师学习“三论”,法敏遂与三论宗结下深厚的渊源。其后,法敏又“出听东安”。23岁时,法敏听高丽僧人实公讲大乘经论,“躬为南坐,结轸三周”。及实公圆寂后,“高丽印师上蜀讲论,法席雕散”。后法敏乃返俗3年,还袭染衣,避乱入越(今浙江地区),住余姚梁安寺,领十沙弥讲《法华》《三论》不绝。法敏本贯丹阳,其修学、弘法活动也与丹阳关系密切。例如,他听法的寺是指丹阳的东安寺,高丽僧人实公很可能就住在该寺。道宣在《续高僧传》卷第十四提及有位法名为“释慧持”在丹阳“东安”听庄法师、高丽实法师讲《三论》。据此推知法敏与慧持必在同一所寺院受学于实法师。唐贞观元年(627),法敏还丹阳,讲《华严经》《涅槃经》。贞观二年(628),应越州田都督之请,住一音寺相续法轮,“于时众集义学沙门七十余州,八百余人,当境僧千二百人,尼众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复纪,时为法庆之嘉会也” 。贞观十九年(645),会稽士俗请法师往静林寺讲《华严经》。法敏在静林寺讲经说法,颇有灵异色彩。据道宣记载:“至六月末,正讲有蛇,悬半身在敏顶上,长七尺许,作黄金色,吐五色光,终讲方隐。至夏讫,还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须往他方教化,故从东方来迎法师,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是年八月,法敏迁化于此地,将化之前,忽放大光,夜明如日,地为震动,因尔迁化,春秋67岁,身长7尺6寸,停丧7日,异香不灭,莫不怪叹,道俗庄严,送于隆安之山。

汤用彤先生谓:“隋唐华严大盛,且演为一宗者,则北方不得不归地论诸师,南方亦颇得力于三论学者。” 由法敏的参学、弘法经历可知,其乃继三论宗之法统。他受学的明法师、实公、印师都是弘扬“三论”的高僧。而三论宗人虽然以“三论”标宗,但是他们往往同时推重《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例如,法敏的师祖法朗早年随大明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听彖律师讲律,又受南涧寺寿仙师《成实》、竹涧寺靖公《毗昙》,后来又在摄山止观寺僧诠门下受“四论”、《华严》、《大品》等。摄山即今南京栖霞山,可见僧诠就在金陵地区弘传华严学。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更是如此。吉藏弘法一生,讲《三论》100余遍,讲《法华》30余遍,讲《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撰写了38部、100余卷的玄疏,其中涉及《华严经》《法华经》《大品经》《金刚经》《仁王经》《维摩经》《涅槃经》《胜鬘经》《金光明经》《无量寿经》《弥勒经》《盂兰盆经》等。 受三论宗学风之影响,法敏也兼弘大乘经论,尤重《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大品经》。在《华严经》方面,著有《华严经疏》7卷,是《华严经》注疏史上的代表作,正因为如此,华严宗祖师法藏在《华严经传记》中将法敏列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尚有法敏撰《释摩诃衍论》。《释摩诃衍论》是中国华严宗和日本真言宗共同推重的大乘论典。由于《释摩诃衍论》的真伪及成书时间尚有争议,此法敏与三论宗人法敏是否是同一个人,目前尚难断定。如果是同一个人,则是法敏与中国华严学的另一重要渊源。 A+LkmuFD6gwzF4i3vUyDivj1tBmfJzC08smOfqj3cOzcrLnKmQROlPkCLSqSi1G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