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质量革命的本质特征

质量管理是提高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革命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追求的方向,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21世纪初在中国兴起的质量革命,提升了企业的效益,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提升了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质量革命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质量革命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这个历史阶段,质量革命不能仅考虑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提高经济竞争力,还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二、美好生活是中国质量革命的目标

中国质量革命的根本理念和强大动力就是坚持人民至上,最终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总结中国质量管理的发展经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和企业一直致力于推动解决产品安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等重大民生质量问题,通过质量提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三、人民满意度是中国质量革命的标志

中国质量革命成功的标志就是社会大众的体验感得到优化和提升。随着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消费理念不断成熟,他们开始追求更多的情感、社会交往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质量革命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将社会大众体验视为核心要素和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生活环境、居住与出行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满意度。

四、数字化、智能化是中国质量革命的重要方法

数字化、智能化为中国质量革命提供了手段。目前,中国正在展开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的全方位质量革命,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则为这场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注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生态圈质量进行全面管理,有利于增强不同主体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质量管理的能力,从而使产品质量更有保障,服务水平更贴合人民的期望。同时,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最前沿技术的应用,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优化重构与管理方式变革,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协作,关注对用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快速满足和高效响应,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五、服务链协同是中国质量革命的途径

中国质量革命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业、其他机构和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参与、协同共治,形成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治理协同格局。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也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企业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和信誉;消费者参与创新和质量监督,形成有力的外部监督;政府部门制定产品质量规范和标准;行业协会推动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最终形成多方协同共治的高质量生态环境。

六、完善的公共治理体系是中国质量革命的保障

完善的公共治理体系是中国质量革命的重要保障。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衣、食、住、行各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等组织的自觉,还需要有完善的公共治理体系的支撑。质量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基本权益,甚至还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完善质量公共治理服务体系,遵照市场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与要求,通过“简政放权”,明确质量公共服务的范畴、具体流程和细则,最终目的是要提供高效、精准的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那日苏. 全面质量管理与日本的崛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理性的成功融合[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6):57-60.

[2]李枫. 从日本企业的质量经营认识管理移植[J]. 比较管理,2012,4(1):89-97.

[3]约瑟夫·M. 朱兰. 朱兰自传[M]. 上海朱兰质量研究院,译.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79.

[4]倪建文. 论中国企业质量文化的培育:基于美、日两国质量文化的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00-103.

[5][6][7]宋明顺,方兴华,刘璐. 美国解决质量危机的启示[J]. 中国质量,2011(9):53-55.

[8]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质量提升与国家强大:日、美、德质量经营战略及其启示[J]. 上海质量,2011(4):31-33.

[9]徐建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N]. 中国质量报,2018-03-29(4).

[10]巫云仙.“德国制造”模式:特点、成因和发展趋势[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4(3):144-166.

[11]张超,唐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制度动因、要素保障与实现途径——兼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 湖南社会科学,2021(3):63-71. 64iJ84BK+27Zw+44uHuTfCNhfltglsrMsPEyPVyUycLpIS/NScC66bXTJ8mUvN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