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未变。
在我国,“小康”代表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今天,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正在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这是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是时代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如何用高质量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正是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要求各项工作都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发展历程,质量革命在不同国家的经济振兴中都发挥了独特作用,带来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提速。我们吸收、借鉴他国的经验,努力探索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政府的推动、各行各业的努力,质量思想被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中国企业、中国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相结合,有力地诠释了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提出的“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同时也展现了一幅质量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画卷。
本书从质量创造美好生活这一视角观察21世纪初以来的中国“质量革命”,拓展了脱胎于工业文明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丰富了传统的质量理论,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内涵,揭示了中国质量革命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以质量协同为途径、以感知体验为标志、以治理体系为保障等6个本质特征,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又一种“质量革命”的路径选择。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设定了2个阶段目标。到2025年,实现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展望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质量革命指引了方向。如何将纲要落到实处,本书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本书的研究团队首创了消费结构质量系数,直接反映国家经济状况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从宏观视野评价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活美好程度和消费水平,为消费升级指明方向。
本书的贡献还在于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指标体系。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本书创造性地研究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美好生活的内涵,建立了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的“美好生活指数”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并在长三角26个城市做了实证研究。分析研究中国质量革命推进过程中影响美好生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这些共性问题采用流程再造、数字孪生技术、相关方感知结果、即时体验等管理技法加以解决;同时,把这些技法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形成了美好生活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的有效方法。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落地”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持续改进的依据。
从实践出发,本书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质量革命的过程和经验。从供给端,按照服务提供者来分类,将21世纪中国质量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归为3个板块:一是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城市公园质量革命、美丽乡村质量革命、中医药质量革命等;二是由市场主体(营利性的企业和组织)使用自有(个人或集体)资源提供的物质服务(有偿服务),如高铁质量革命、新能源汽车质量革命、电商质量革命、旅游服务质量革命等;三是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文化服务,如养老服务质量革命、医疗流程变革质量革命、职业教育质量革命等。从经济发展到公共服务,从城市到乡村,从自主品牌到消费升级,这些案例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追求、新体验,创造新生活、新消费、新享受、新氛围,持续破解质量瓶颈,以产品质量提升服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管理质量提升服务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提升,充分体现了中国质量革命的6个本质特征,为质量革命在更多领域的展开提供了参考。
在新征程中,中国的质量革命还将在更多领域展开,中国的质量治理体系将更加完善。希望本书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和总结,能给更多行业提供借鉴,带来启发,希望全社会更多地关注质量,共治共享,使中国的质量革命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更多力量。一旦人民群众体验到质量能够帮助创造美好生活,质量管理将会产生强大、持续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