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城市公园质量革命的特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主要绿色空间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通过空间的可达性、可亲近和可参与的景观要素的创造,营造多样化的活动领域,促进社会交往,在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城市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人文效益相统一,遵循整体性、保护性、新进性、关联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原则,在生态环境保护、使用功能提升、视觉景观优化、历史文化传承、投资收益回报等方面实现综合平衡。

一、由“封闭管理”到“门户开放”

虽然很多城市传统公园已经开放,但其开放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免费”上。传统公园的边界仍然处于“封闭”状态,公园边界的主导形式仍旧是栏杆、墙体。这种边界元素的单一化,导致公园空间界面不够丰富,阻碍了人们与公园的接触,使得公园与城市仍旧处于分割状态,公园绿地无法融入城市中去;而且这种封闭的空间边界致使公园的可达性大大降低,完全不能满足周边市民对公园的诉求,不能实现真正的“开放”。

随着城市公园的全方位开放,其功能由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传统公园封闭的、只供少数人使用的观念,把广泛的休闲活动与绿地环境结合起来,设置各种文体活动设备和场地,为各层次的市民提供了健身和文娱活动的可能性。城市公园由封闭走向开放,与城市的广阔空间融为一体,使得城市公园的内涵和功能不断丰富,“公园经济”“辐射经济”也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公园的观赏和游憩功能从公园自身向城市和周边地区辐射,甚至在全国拓展。许多知名的城市公园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定位,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娱乐,已经率先成为城市重要的景点。

二、由“统一规划”到“自然生长”

推进城市公园建设,首要的是规划,合理预留城市拓展空间,科学布局,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让美丽山水和美丽人居交相辉映。依托现有山形地貌、空间布局,构建多元文化场景,打造特色文化地标,充分发挥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遗产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规划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顺其自然。在城市建设中,首先进行的不是建设区域的规划,而是把一些传统历史文化遗存、需要生态保护的区域先保护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对保护范围以外的区域进行城市规划,使两者有机共存。从一个极端的角度来说,城市就应该自然生长,有公众参与,无论是城市的建筑也好,还是城市的功能也好,都应该顺其自然。城市公园的“自然生长”彰显的是自然的感性思维。城市公园建设遵循自然规律,使得城市具备了置换更新的能力。

三、由“政府主导”到“公众参与”

以往的城市公园建设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方式,主要依靠强制力和权威管理,针对初期投资巨大、利益回报并不明晰、公众支持力度不够大的情况,由政府出面组织并投入主要资金,实施土地房屋征迁的政策倾斜,政府在加快城市公园建设、增强城市活力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随着对城市建设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被动走向自主,民众参与城市建设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方式逐渐成为共识。为公众服务是城市公园的职能之一,而公众的参与能为公园带来更多的人气和生气。除此之外,因为有了公众的参与,能更好地发现公园设计的不足之处,更好地体现城市公园的价值所在,更好地发挥城市公园的社会功能。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方式能够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反映民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缓和协调城市公园建设中社会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采用公众参与的协商方式,获得民众真实的诉求,覆盖各年龄阶段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权衡市民的公共利益以获得大众的支持,提高城市公园的活力。组织公共艺术、科普教育、表演展览等各种活动,提升城市公园的使用频率和影响力,促进更多人参与公园的保护与利用,让城市公园不仅成为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科普教育基地和艺术展示舞台,更能成为展现城市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魅力地标。

四、由“千园一面”到“因地制宜”

城市公园承载着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体现着城市积淀的历史特色,同样也是所处区域特色的重要载体。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特色,城市公园应符合它所处城市区域中的特色,避免“千园一面”的现象。在城市公园的建设、更新与改造中,充分调查研究公园所处区域的历史文化,使其作用于公园景观这一重要的载体上,让城市公园延续公园的物质空间,成为所在地域的文化景观。建设一批主题公园、街头绿地、小微公园,增加一批城市绿道及滨水步道,将公园城市建设与文旅、体育健康产业发展相融合,让城市公园成为百姓的幸福乐园。

城市公园改造更新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秉承生态优先、节约型园林、生物多样性的设计理念,通过种植花卉植物、建造休息廊道、增加健身设施等多种举措,打造“一街一园林、一园一特色”的园林风貌,实现园林景色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为居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调理身心提供了理想之地,在美化城市环境、拓展休闲空间的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人文气息。城市公园不仅为人们提供聚会、交流和开展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深融入城市当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到公园去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既增进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又满足了人们的休闲和游憩需求。

五、由“传承保护”到“拓展创新”

我国的城市公园受民族文化以及历史传承等理念的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成为协调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城市公园建设继承优秀的传统理念,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使人们在游憩、观赏、运动的同时,了解历史、文化和风情。如公园中的亭台和阁楼等,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的景观。

鉴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客观上要求城市公园能够成为一个提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场所。在公园景观上充分体现自然的美、自然的意境。以前强调的是城市美化的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现在更重视人的行为活动,特别是关注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需求,在城市公园中设置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提供便利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实现“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想境界。 C1oWucywbWSDD+E/wax3a6QNIwnvscQkJpTHrK6vfNTLR7TjyY4jETbeHT/+f5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