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夏史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

现在学者大多承认,五帝时代是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开篇。在广袤疆域里并存的“万国”如满天星斗般展示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魅力,为中华的文明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满天星斗般的文化中,先夏史是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文化亮点。

说先夏族是五帝时代的文化亮点,有如下理由:

其一,文化根系深。

文化是不能速成的。文化需要积累、融合,更需要传承。夏世代居住的嵩山地区、河洛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的交通、土肥水美的生态条件,可说得上是四方辐辏的文明轴心。历史给了它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

鸟纹彩陶壶(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出土)

马家窑文化彩陶几何网格纹壶(半山类型,上海博物馆收藏)

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夏发源的晋南豫西地区,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是人类活动的理想地区。洛阳凯旋路旧石器文化遗址、三门峡旧石器文化遗址,说明了在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存、劳作、繁衍。这里有着丰富的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的夏之先民已经生活在精心构筑的村落里,过着以农业为主体的定居生活,饲养家畜,进行渔猎,用石制的磨盘、磨棒来加工粮食。到新石器时代中期,村落中的人口已经相当密集,人们开始用厚而高的夯土墙护卫自己的聚落,在使用的陶制品上随意绘上太阳纹、月亮纹、花卉纹、几何纹。在新石器时期的晚期,这里又发现了铜块、残铜器、熔铜坩埚,因面成为“天下”较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方。同时出现了水井,城堡也增多了。在登封王城岗发现了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堡,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城内已经有用人作牺牲的夯土建筑。

仰韶文化彩陶弦纹壶(半坡类型,上海博物馆收藏)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罐(甘肃兰州市出土),图案生动,线条流畅,属半山类型彩陶

晋南和豫西地区连绵不断的古文化长链,把先夏文化的根系给描绘出来了。《吕氏春秋》一书的《古乐》篇中记述,当年黄帝要音乐大师伶伦去整顿音乐,伶伦经过大夏地区向西进发,到达昆仑山的北麓,在山谷里取到最强韧的竹子进行音乐研究。这段文字不是直接讲夏先民的,但从中可知,五帝时代,颛顼的一支已称为“夏”,且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了。

其二,文化影响力大。

夏先民所居之处被当时广大地域的人们称为“中夏”,应该说既指地域之“中”,还指一种文化的实力和影响力。说白了夏在当时的诸多文化实力派中居于“中坚”的地位。

其地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可以说是居“中”的。在黄帝时代,有三大部属是最有文化实力的。一是夏,它的主要地盘是在豫西和晋南,当然包括嵩山地区;二是商,它据有今豫东的部分地区,以及海岱地区的一小部分;三是周,它的发源地被认为可能在关中平原西部,或在山西汾水流域。三个当时最大、最强、最有实力的部族并世雄踞在黄河边上。谁是“中”?当然是夏了。商在东,周在西或北,夏在其中。称夏为“中夏”,是合理的。说夏据有的地方是中州、中土,也都是合理的。再说,夏被封为“伯”(伯者,霸也)的那座嵩山又是五大名山中的中岳。说夏是“中夏”,很实在。这是从夏、商、周三个族群角度来看的,不是像有些学者说的这个“中”是天下之中的“中”。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先夏族之所以被称为“中夏”“大夏”,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天下文化中居于领先的地位。从字义学的角度看,“夏”被人称为(或公认为)有三义。一义为:“夏”者,“大”也。在当时,“夏”与“大”音近而义同。先夏族在“万国”之中无疑要算是大国了,即使在“五十里之诸侯”“百里之诸侯”的时候,也可进入大国的行列了,更何况后来成了“千里之诸侯”呢!二义为:“夏”者,“华”也。古人说得好,“华夏一也”。夏人是最懂得在俭朴中求华美的。三义为:“夏”者,“雅”也。大夏之人,也就是大雅之人。与当时周边其他地区相比,它是领先的,行为举止上也更“雅”一点儿。这种关乎人的素养的大雅,充分表现在礼仪之大上。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就发端于夏族。这个问题后面要有专章论述,在此不赘。

在我们看来,“夏”不会仅是夏族人的自称,也是包括商族人和周族人在内的万国的人们对夏族人的一种美称。总的意思似乎是在赞誉:“看这夏人,多么优雅,多么懂得文明礼仪,多么有文化素养!”

其三,文化吸附力强。

以夏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天下其他类型的文化,使这些文化进军中原;夏文化又在这些文化进军中原的过程中改造了它们,使中原文化更加富于生机和活力。

大汶口-龙山文化据泰山、临大海,兼有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优势,纵横驰骋,北越渤海登陆辽东半岛,南下黄海直指江南杭州湾。这种文化到了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在夏文化的鼓励下积极参与中原逐鹿,大举西进,实现了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大交融,为中原大陆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就在大汶口-龙山文化大举西进之时,以长江中游为根据地的屈家岭文化也积极参与了中原逐鹿,先是向南阳盆地一带推进,然后继续北上,其影响直达中原文化的核心地段嵩山南北。屈家岭文化把黄河与长江两大文化体系沟通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原文化的进步。

这样,海岱地区、江汉平原、中原腹地三种不同色彩的文化,在夏人居住的晋南和豫西实现了汇聚和交融。夏人不只为这种文化融合提供了舞台,同时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夏人促成了文化的交流,同时夏文化也从中大为得益。它吸收了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江汉一带的屈家岭文化。这些文化的因子一旦融入夏文化之中,夏自身的“大”“华”“雅”的特色就更明显了。 3Hj0NguwA3tgsTCGeVgDxxLgH2Vppt4GIFFK6aSdCcclbiUMkE/L6HIAlgGSKN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