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为“百里之诸侯”的先夏族

五帝时代的“天下共主”所掌控的疆域是相当广阔的。就拿黄帝来说,他在被各方诸侯“尊为天子”以后,曾经做过一次对“天下”的全景式巡游。黄帝的足迹所至,大致如下:东面到达渤海边,还登上了山东的泰山;西边到达边远的甘肃地区,在陇右登上了崆峒山,在陇西登上了鸡头山;南边到达长江流域,登上了熊山、湘山;北边到达内蒙古一带,与匈奴的一支有所接触。黄帝在釜山与诸侯会盟后,在涿鹿山下的平原地带建立了都城。虽然我们对黄帝时代的疆界还不太清楚,但从太史公“择其言尤雅者”的述说中,大致可以推知他拥有跨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阔“天下”。

当时,在如此广阔的“天下”,诸侯林立,堪称“万国”。“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黄帝征战的目的并不是消灭他们,而是要他们承认黄帝的“天下共主”地位,谁也不去“暴虐百姓”,过上“万国和”的和平幸福的好日子。

一般所谓的“国”,就是拥有一定的土地、人口和用以自卫的武装力量的社会组织,而当时大多数的“国”无非就是据有一个乡、一个镇、一个城的氏族或部落组织而已。至于《五帝本纪》中说到的蚩尤集团,那是东夷部落联盟中的一支主力军,占据的地盘也大得很。

在五帝时代的万国中,文明程度最高、最有影响力的是并时而起的“百里之诸侯”先夏族、先商族、先周族。有人会不解地想,夏、商、周,不是五帝时代过去以后相继建立起来的三个王朝吗?怎么说他们在五帝时代是“并时而起”的呢?这里要做一点儿分析和说明。

在此要把夏族、商族、周族和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区分开来。夏族、商族、周族是三个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形成发展而来的宗族,它的历史进程相当长。比如,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夏族早已存在了,我们一般称它为先夏族;在夏王朝终结以后,它还是长期存在着,“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就是夏的后人建立起来的。夏如此,商、周也如此。

每一个族种的兴起,都有它的前因后果,都有它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夏、商、周在后来能够建立强盛的王朝,能够在华夏大地上建国达数百年之久,绝非一朝一夕成就的。在建国之前,它们至少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夏、商、周作为早期中华大地上最强盛的三个部族,进而发展为三个强盛的王朝,其先期发展的源头就在五帝时代。这一点,典籍有所记载。有人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记述,说五帝时代虽然万国林立,但主要还是夏、商、周这三个部族在支撑局面。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一面色彩鲜明的旗帜,“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夏人打出的玄色旗,殷人打出的白旗,周人打出的赤红旗,映衬出了一个三色世界。有了这三色世界,其他各国都相形见绌了。

这里集中论述先夏族。先夏族,有的说它源于黄帝族,有的说它源于颛顼族。其实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优点:各族之间从来都不是完全割裂的,各族之间通过交往、杂居、婚姻,交融着,渗透着。《国语·鲁语下》中说:“夏后氏禘(dì)黄帝而祖颛顼。”说得恰到好处。何谓“禘”?孔子时已说不太清楚了,后人更难以详解了。但是,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它是一种祭祖大礼。夏后氏既然“禘黄帝”,这就说明先夏族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同时也说明在黄帝时代,先夏一族已经存在了。

“祖颛顼”,是说“夏”这个族群是从颛顼族中分化出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传统说法,叫作“五世乃迁”,就是一个大的族群经历五代,其支群就可以另立新氏或新姓了。比如孔子家族本来不姓孔,是属于宋氏家族的一支,但是,从宋姓的弗父何到孔父嘉刚巧五世,于是经过家族长老的特许,到孔父嘉时分出了第一个“孔”姓。“夏”也可能是一样的,它原是颛顼大部族中的一支,到了某一个“五世乃迁”的机缘到来的时候,就分出了个“夏”氏族来。

事物都是由弱小向强大发展的。夏初起的时候,应该也是很弱小的,史料说它只是个“五十里小国”。关于夏人的起源,最常见的是夏起源于伊、洛说,也就是现在的豫西。也有人认为夏最初活动于晋南,《世本》《水经注》等文献记载禹都安邑、平阳、晋阳,其地都在晋南。

崧泽文化黑陶刻纹盖罐(上海市青浦区崧泽遗址出土,上海博物馆收藏)

此外,还有先夏族起源于“崇”的说法。《国语》中说到过“有崇伯鲧”的话,《尚书》中还说到“禹代鲧为崇伯”。“崇”即崇山,“崇伯”即据有崇山一带的诸侯。“崇”“嵩”相通,学者大多考证“崇”就是河南的嵩山,如果是那样,“崇伯”也就是“嵩伯”了。先夏族早期被封为崇伯,与先夏族起于豫西之说并不相悖。古来将“嵩洛”并提的比比皆是,夏族以水论,可言为起于洛水,以山论,可谓之起于嵩山,应该说两者是大体一致的。在“迁徙往来无常处”的五帝时代,一会儿居于洛水滨,一会儿又息于嵩山畔,那是很正常的事。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笼统地说,我们可以讲夏是起源于豫西、晋南的一个以黄帝族为渊源、祖先为颛顼族的知名的部族。但细细分来,在豫西时,夏刚从母族中脱胎出来,只是个不起眼的“五十里小国”而已;后来辗转来到了河汾之东后,地理条件好了些,才发展为“百里之诸侯”。

到了尧、舜时代,夏又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洪水滔滔的时代。洪水对历来与水有缘的夏部落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数百年间,先夏族长年生活在伊、洛、河、汾这些巨川之滨,有与洪水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与治水高手共工氏相邻,治理洪水的办法比别人多。这样,先夏族被重用就是大势所趋的事了。后来,作为夏族首领的禹为尧臣,“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掌管工程的时候,禹应该还很年轻,尧就让他当上了大官,这是不寻常的。禹是个聪明人,他借“巡十二部”的机会,把夏的势力和文化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年老退任,通过禅让,大禹名正言顺地成为新一任“天下共主”,夏的称王天下也就不远了。 0YQBGH3aUejny6hYLSeiDVyrNHJiSYA9O/hYrAr6mIkT5AbIQAcn2U/ZGs/ZJy5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