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讲
命运的开关在哪里?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生命也好,命运也罢,就如同一个系统,有进有出。如《易经》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的规律就在一阴一阳之间。如此看来,生命和命运的玄妙就在这一进一出之间。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来看看,这一进一出的通道或灵窍在哪里。

很多人都知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论语》中孔子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过的话。孔子告诉颜回,要想达到儒家所说的最高道德境界“仁”,就要坚持四个原则,以“礼”这一社会文明准则为核心,把持好视、听、言、动四个方面,对于不合乎文明准则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动。

为何圣人特别强调“礼”呢?因为这就是生命和命运的灵窍,若是没有把持好,让“非礼”,也就是不合乎社会文明准则的信息进入了生命,心灵就会受到污染,再去看人生和世界时,就会出现污秽和错误。若是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深陷错误之中,就会走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涉及命运的一个基本的原理:信息加工原理。

没有开悟的心如同一个没有灵智的接收器,无论接收到什么,都会将其表象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而开悟的心就像一个过滤器,不管接收到什么,都会对其进行粉碎、再加工,最后淬炼出真相和规律。

没有开悟的心,就如同一个酒醉后的人的肠胃系统,吃进什么,就会吐出什么;而开悟的心就是一个淘金器,不管接收到什么,都能从中淘出像金子一样有价值的宝贝。

没有开悟的人,心智尚不足以处理纷繁的信息,故而要规避那些会污染自己心灵的信息,坚定不移地去接收那些能够让自己的心灵正面、阳光的信息。

孔圣人应景式地说了四个“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使用的是否定式的表述,告诉我们不要做什么。那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于是,就自然有了相对应的肯定式,就是“视必礼,听必礼,言必礼,动必礼”。如此,我们就找到了改变命运的四条法则。

第一条法则:命运就在眼睛里,在于你主动看什么、经常看什么。你主动看、经常看的那些信息就是组装你命运的零部件,最终就会变成你的命运程序。因此,要看圣贤书,看充满正能量的书,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看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内观自己的不足。

第二条法则:命运就在耳朵里,在于你主动听什么、经常听什么。听到耳朵里的信息会被记在心里,很难再清理出来。负面的信息听多了,你的心会变坏;正面的信息听多了,你的心会变好。所以,要听圣人教导,莫听人间是非,更不要听人间谗言。

第三条法则:命运就在嘴巴上,在于你主动说什么、经常说什么。说话时要嘴上留德,要说圣人的思想,说做人的境界,说别人的优点与别人对自己的恩情,说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不说人间是非,不传他人灾难,不说低俗话语,不说别人短处。

第四条法则:命运就在行动中,在于你主动做什么、经常做什么。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良心和品德,不做昧良心之事,不做口是心非之人,不说空话,自己有错不推诿,遇人有过就好言相劝。

抓住这四个命运的灵窍,就能让我们的命运发生改变。

这些法则也是在告诉我们,大善之人才能掌握改变命运的要诀,因此才不会被所谓的命运束缚住。

《了凡四训》之所以在社会上一直备受推崇,一方面是因为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被许多圣贤大德大力推荐,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将中华文化聚焦在一个现实人物——了凡先生身上,他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改变了人生命运,成了亲证圣贤智慧的代表人物。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讲述了他改变命运前后心智模式发生的本质改变。

原来,古圣先贤已经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方向和能量。人若不读书,就无法接续历史和文明的能量,自己的生命就会陷入能量不足的状态。人的生命能量不足,往往就会无事生非,无聊时野性就会冒出来,那就如同野兽的兽性发作。

书有很多,但若是以为所有的书都是承载真理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不是揭示真理、劝人向善的书,多半就是对人有害而无益的。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必由之路,就是读书,关键是要读善书。如果有个使用书中的知识组装自己生命的机会,你会选什么书看?你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命蓝图? WgcEccue7lrle8EWtHIUAEOhiVSPagjSQyfVflNjsZalK1QIJc//NfOfHZfiXrPm



第4讲
人生中最大的功德

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有所成就,但什么是成就?什么成就最大呢?中华文化给出的答案是:修行自己,帮助别人,即所谓的“修己安人”。如果把人生成就的标准搞错了,人生就必然会出现重大的错误。人生最大的失败,莫过于追求错误的目标,若是追求错误的目标,必然是得不偿失的。

为了私利不择手段的人,所遇之人皆是对手。每一次得利,都可能意味着结一次仇怨,断一次未来的好运。于是古人劝人少结怨,莫结仇,多利人,这样人生路上无大忧。

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位而趋炎附势的人,短时间内也许会得意,但最终会毁了自己。因为能够接受趋炎附势这种行为的人,本身就心术不正,不值得别人追随。一个趋炎附势,一个心术不正,两方遇到一起,必在未来酝酿成一场灾难。

喜欢挑拨是非,总想着渔翁得利的人,也许能够一时一事得逞,但也是获得的远远小于失去的。若是这样的账都算不明白,其智力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貌似正义,滥用权力和规则的人,最终会发现善可能变质,恶可能会变换形式,成为更危险的力量。君不见,自古至今,惩恶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恶却像是斩不绝的毒草。只有世间的大觉者,才会有帮助恶人清理灵魂中邪恶与肮脏的功力,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遇不到这样功力高深的人。

总是愤愤不平,感觉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心中充满怨恨的人,看不见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己心灵中的力量吸引来的。

一些追求进步的人想增长自己的智慧,遇到的事情却总是让自己的智慧捉襟见肘。有时候虽然自己进步了,却发现队友跟不上,着急呀,但也不管用!实际上,着急也是自己的智慧不够用的一种表现。

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智慧呢?

一些相信善有善报的人,把善良当成执念,却总是遭遇无耻的小人,要么被骗吃骗喝,要么被骗钱财,那些骗了人的人还觉得理所当然,好像就是吃定了你!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小人或者骗子当作特殊的教师,从被欺骗的经历中获得一场生命的特殊教化,从而获得更高的善的智慧。

一些奋发努力的人,比懒惰的人有更多的成就与收获,成了强人,似乎能够一呼百应。可是,回到家里,家人却不会把他们当英雄。夫妻之间三句话就会呛火,孩子也可能会对他们命令式的说话方式产生逆反心理,若是继续加压,人间的悲剧就开始上演了。你强大了,就有权利强制别人吗?你是善意的,但人的自主意志能够接受强制的善良吗?夫妻吵架、孩子逆反,你能够感悟到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教化吗?

知识就是力量,此话不假,但也并非全真。因为,知识只有变成了能力,才会成为力量。读书多的人,往往参与实践少,但又很有优越感,道理讲得都对,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怎样才能让知识变成能力呢?很多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永无止境。

若是已经让知识变成了能力,但没有德行支撑,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

一些自以为头脑灵活,无论到哪里都会游刃有余的人,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有各个方面的朋友,可真正有求于人的时候,却变成了孤家寡人。试想,我们能交下几个不谈金钱,互相帮助,无怨无悔,永不设防,能够把后背交给对方的真正的朋友呢?

一些炒房炒股、一心做投资的人,似乎生命中只有金钱,浑身的气息、整个人的神态,全是带着铜臭味的。试想一下,若是把灵魂交给了金钱,人生能走到哪里去呢?

一些善良的人会帮助别人,但也因此遇到了麻烦:有的人开始被帮助时会感激,渐渐地就成了习惯,觉得你帮助他是理所当然的;若是你也遇到了困难,帮助得少了或者中断了,人间的尴尬就出现了——你会遭人恨!看来,助人也是人生的大学问哪!

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现在才有,古时就有了。古时就有很多人在思考什么才是人间一切生活和伟大事业的根本。有觉者告诉我们:“须知惩恶非大势不能,劝善则匹夫可办。盖心欲为而头头是道,造之深必处处逢源。诚能严身作则,苦心宣扬,不费分毫,见功最巨。”用白话说就是:要知道,惩恶一定要有大势力才能够做得到,而劝善则人人可行。由于心欲为善,则头头是道;行到深处,必处处逢源。如果真能够严身作则,苦心宣扬,则不费分毫之财,而功德最为巨大。

当为善之人越来越多时,为善者就会从中受益,人生也会变得顺利。当整个社会都在为善时,则社会风气清明,人人都在帮助别人,人人也都在得到别人的帮助。

因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若掌握了善法,能够与每一个所遇的人的心灵直接对话,就会让对方心中的良知复苏,他自然也会将你视为人生中的贵人和灵魂的知己。

尤其是那些身份卑微、遭人唾弃、没有尊严、没有机会的落魄者,飘摇不定的灵魂更急迫地需要找到可以安放的温暖之处。如果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苦心宣扬,则不费分毫之财,能够走到哪里都自带光明,都会结交不少的朋友,都会有恩于人,都会种下善的种子,因而功德最为巨大。

这就是为善的人生之道。为善有五大法则。

第一法则:作恶之人也是受害者,作恶也是在呼救。

第二法则:惩恶不能断恶,助人向善,恶行才会减少。

第三法则:心中有了足够的善的影响,恶就不会再来作乱。

第四法则:心善、言善、行善,就会收获善果,人生就能回归正道。

第五法则:让长者以身作则,是人间最节省气力的管理方式。

人间事,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人世间,一切事最终的效果,皆要看做事的是什么人。毫无疑问,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你若是能带头学习,主动行善改过,并能带出一批真正的好人,带领人们走上善良的道路,就一定会有美好的生活,也一定会有成功的事业! CdFgaoj0QpwNu08bFGoq6u3zn1gVyVDr05rEFEGxgPSu3jAjXNz+t7Nc1WYdMY/D



第5讲
为何你觉得做人难?

人生路漫漫,无数人感叹:“都说做人难,此生为人,不做人还能做什么?”“都说做好人难,难道做坏人很容易?”如此看来,做人这件事,真的不容易呀!

实际上,大多数我们觉得不容易的事情,都是我们想错了。

那做人难这件事,也是我们想错了吗?

关于做人难的讨论,我们可以就以下三个问题来展开。

第一个问题:都说做人难,难道做鬼容易吗?

若是说做人难而做鬼容易,那一定是不懂得做鬼的艰难,就如同我们总羡慕别人却根本不懂别人的付出与内心的压力一样。我们对于鬼的认知,大多来自影视或文学作品,它们常常以青面獠牙的形态出现。实际上,那都是艺术的加工,在现实中有谁真的见过那样的鬼呢?我们倒是常常能见到一些比鬼更可怕的人:他们只想自己好,根本不顾及别人,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会翻脸不认人。他们在阴影中、黑暗里谋划着自己的利益,每日提心吊胆却要故作镇定,在被发现之后,冰冷的手铐戴在手上时,才会幡然醒悟。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还是做人好一些呢?

第二个问题:都说做好人难,难道做坏人就很轻松吗?

大部分人即使没有做过大坏事,可能也偶尔做过几件小坏事。做小坏事的时候,多半也是内心很纠结,甚至提心吊胆。至于那些大恶之人,行凶作恶时怎么会很轻松呢?他们在逃亡的路上怎么可能会幸福呢?自以为善良的人之所以会感觉做好人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领悟做好人的智慧,或者内心还藏着一些并不善良的东西。因此,“做好人难”这件事,归结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自己的内心不干净,二是内心的不干净招来了外部的肮脏之物,三是缺乏做好人的智慧。如此这般,想做好人,就有点难了。

第三个问题:做人难,做好人更难,这个想法有错吗?

做人不难,若是觉得做人难,那一定是没有搞清楚做人的学问。做好人不难,若是觉得做好人难,那一定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好人。中国的圣人先哲们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做一个不干净的好人很难,因为自己就会跟自己打架,还会招来外部的人跟自己打架;做坏人也很难,因为那是与天下人为敌,即使有再多的理由,行凶作恶也不可能变成正义之举,还会受到良知的折磨与法律的审判。

如此说来,出路在哪里呢?那就是向圣贤寻找答案,不管是为官还是做百姓,不管是做商人还是做知识分子,都可以选择一条光明大道。很多人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人,离圣贤很远,更没有想过要成为圣贤。这就是藏在很多人心底的“魔咒”:不想做圣贤,只想好好做人,但心又不干净;不想做坏人,但又遇到了很多诱惑或者不得已的情形。若是不能破除这个魔咒,人生就找不到希望了。

印光法师在《〈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中写道:“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印光法师告诉我们,成为圣贤也不难,只在于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道性与道德。要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自性之德,必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如果人的欲念不能革除,即便本来有真知,也很难显现出来。欲令真知显现,就应当在日用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之时,常起觉照。不使一切与理相违的情绪、念头萌发于心,哪怕是短暂地萌发也不可以。面前有什么就仅仅是映现它们,而不要被它们牵绊。人生就是一场经历,一趟旅行,经历了,明白了,放下了,再拿起,再升级,再放下,直至自由。来时没有期望等待,去了也没有烦恼留恋。

很多人一直想做个好人,但不知道如何做个好人,于是长期处于痛苦状态,遇到一些重大的打击或者诱惑后就走向了堕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人难”的真相,也是人性的真相。

追随圣贤,立志成为圣贤,首先要有正确的追求。人生必须有此大志,要发大愿,坚定地追求光明正大的正道、生命之真性、人生之大德。

有了正确的追求,还要避免堕落,避免被低级的欲望带偏。怎么做呢?应当建立自我审查机制,这样就可以随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和行动,一旦觉察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责人宽己、量小不容人、狭隘排斥人、背后诋毁人等恶念头,就要联想到这些念头会给自己造成的各种损失、人格贬值和难以预知的灾难,从而坚定地把这些念头断掉。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够不断地自省改过,用正能量给自己的生命充电,不断地营造正能量的群体氛围和会聚正道的道友。若有重大机缘,必然能够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和贵人,如此,功力的提升就会急剧加速。

人生就是一场持续的内战,不断地打败落后的自己,制造崭新的自我,让自己的精神与灵魂主宰自己的人生。 CdFgaoj0QpwNu08bFGoq6u3zn1gVyVDr05rEFEGxgPSu3jAjXNz+t7Nc1WYdM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