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1讲
名师开悟,你接得住吗?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心灵开悟。”这句话强调了五个重要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心灵开悟。五个观念中间用“不如”一词来连接,这不是简单地用后者否定前者,而是一种向上递增的关系;否则,最高的境界“心灵开悟”就成了空中楼阁。

“读万卷书”说的是,在文化与思想的传承方面,我们不能平地起高楼,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行万里路”说的是,我们要开阔视野,走进自然,深入社会,触摸人心,而不能只坐在书斋里臆想世界。“阅人无数”说的是,我们要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来观察现实的生命,并寻找自己与各种不同生命的全方位的接口。“名师指路”说的是,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若能得到名师指引,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加快我们成长的速度。“心灵开悟”说的是,前述四个过程最终都指向每个人自身的精神自由,也就是心灵的开悟。开悟的关键是打开自我,走出自我、旧我和小我,走进人和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并自如地运用规律。

了凡先生人生中的第三位贵人,就引导了凡先生走上了开悟的历程。

【原文】

己巳 ,游南雍 。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注释】

①己巳:指1569年。

②归:回到家乡。

③南雍:指南京的国子监。

【白话】

己巳年(1569年)我回到家乡江南,去南京的国子监求学。入学之前,我先到栖霞山去拜访了云谷禅师。我们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都没有合眼。

寥寥数语,就提到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一位高僧,虽然我们不知道了凡先生是怎样结识云谷禅师的,但无论如何,能够结交到大修行者,绝对是人生中一份无法估量的财富。

【原文】

云谷问曰:“凡 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 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 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注释】

①凡:大凡,大致。

②妄念:妄想,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

③待:当作。

【白话】

云谷禅师问道:“大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各种胡思乱想把他缠住了。而你坐了三天三夜,竟然没有产生一丝一毫的妄想,这是为什么呢?”我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已命中注定,我就是要胡思乱想,也没有什么可想的。”云谷禅师笑着说:“我还以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原来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了凡先生的状态终于被云谷禅师看得一清二楚——是一个心灵被困住了的凡夫俗子在打坐。

实际上,云谷禅师所问的问题背后藏着禅机。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禅机中的四个逻辑层次。

第一个逻辑层次:悟道成圣的人,都是去除了妄想执念的人。若是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悟道成圣。

第二个逻辑层次:很显然,了凡先生没有悟道成圣。

第三个逻辑层次:了凡先生没有悟道成圣,但连坐三日,竟然也没有产生任何妄想执念。

第四个逻辑层次:了凡先生没有成圣,又连坐三日不起一丝妄念。云谷禅师心中已有了答案:这就是典型的“枯坐”和“死坐”。这是凡夫俗子打坐时经常犯的一种典型错误。

【原文】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 所缚,安得 无数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注释】

①阴阳:指天地万物。

②安得:怎能。

③数:注定的命运。

【白话】

我问云谷禅师为什么认为我是个凡夫俗子,云谷禅师说:“一般人还不能消除虚妄的世俗之心,总是在不断地攀缘外境,思虑事物,所以终究要被天地万物束缚住,怎能没有命数?但是,只有凡夫俗子的命数才是注定的;极善的人,命数限不住他;极恶的人,命数也限不住他。你这二十年来的命运,都与孔先生测算的一模一样,不曾有一分一毫的改变,你不是凡夫俗子又是什么呢?”

凡夫俗子与极致之人,其生命模式大不相同:凡夫俗子的命运是一条平缓的直线,心灵似乎在休眠,肉体又被外境所控制,就如同一个木偶;极善之人和极恶之人的内在力量非常强大,于是就改变了命运那条平缓的直线。当然,极善之人向上,走向了光明与正道;极恶之人向下,走向了阴暗与邪路。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我教典 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 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 说:‘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 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注释】

①明训:极好的教诲。

②我教典:指佛教的经典。因为云谷禅师是佛教中人,所以称佛经为“我教典”。

③诳语:假话。

④六祖:指禅宗六祖惠能。

⑤福田:福祉。

⑥方寸:指人心。

⑦内外:指内在的仁义道德与外在的荣华富贵。

【白话】

我问道:“那么,可以逃得过已经注定的命运吗?”

云谷禅师说:“命运的好坏是我们自己决定的,福祉也要我们自己去追求。《诗经》和《尚书》中所讲的这个道理,的确是极好的教诲。佛教经典中说:‘追求富贵的人就能得到富贵,追求儿女的人就能得到儿女,追求长寿的人就能得到长寿。’说假话乃是佛教中的大戒,诸位佛祖和众多菩萨怎么会说假话来骗人呢?”

我进而问道:“孟子说:‘去追求就能够得到,这是因为追求的关键在于我自己。’只要我努力,就可以求得道德仁义;功名富贵又怎么能够求得呢?”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没听过六祖惠能这样说吗?他说:‘所有的福祉都离不开内心的追求;向自己心头去寻求,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去求,就是要断恶积善,这不仅内得道德仁义,外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这样的求是有效的。如果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是一味地向外追求,那就要听天由命了,而且内不得道德仁义,外不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失,这样的求是没用的。”

这段对话真是精彩至极,云谷禅师帮了凡先生解开了两个心结:一是命数是可以破解的;二是破解的法门,就是要向内求。“内求”可谓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法门之一,如六祖惠能所说,世间的一切福祉,都离不开自己的心,只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就无不感天动地而顺利得到。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心中没有那种破解自己的命数求得福祉的神奇的力量,那就启动一种强力的程序吧:借助外力,把圣贤伟人强大的智慧能量装进自己的心中,时时诵读,深刻理解,处处践行,命运的改变就会由此发生。 t+LKq3jhBQgd+/S8Z5P59UaW4F3YVgqzUp7yR4MNeheBDfZ3rxt9XMxOMN50i4Um



第12讲
能对症下药的才是好医生

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医都有一些了解。中医既对人体健康与疾病有系统的认知,也会针对具体个案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即使是类似的症状,在病因、病机等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中医诊病治病一定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案、一病一方,针对性极强。

中医治病,首要的是治人,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什么样的病,不治人就很难真正治好病。实际上,除了常见的身体的疾病,人类还会患很多心理疾病,甚至还有“灵魂病”。了凡先生就患了“灵魂病”,幸运的是他遇到的云谷禅师不仅是一位良师,还是一位良医。

那么,云谷禅师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治疗了凡先生的“灵魂病”的呢?如果有人如云谷禅师那样告诉你“灵魂病”的原理,你是否能找出自己的病因与治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了凡先生是如何在名师的指点下,开启心智,走上觉醒之路,最终找到无子六因的。

【原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 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 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 ,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 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注释】

①自揣:自己估量。

②追省:反省。

③福相:有福气的相貌,此处指能给自己带来福祉的品德、言行。

④盖:超越。

【白话】

云谷禅师接着问我:“孔先生算你这一生的命运是怎样的?”我如实回答了他。云谷禅师说:“你自己估量,你是否应该获取科举功名?是否应该有儿子?”我反省了很久,才回答说:“不应该。能够获取科举功名的人,大都有福相。我没有福相,又不能积累功德、力行善事来培植获取厚福的根基;另外我不能忍受纷杂繁难的事务,度量狭小;有时还会凭借自己的才智压制别人,随心所欲,轻言妄谈。这都是福气薄的表现,我怎么能获取科举功名呢?”

【原文】

“地之秽者 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 ,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 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 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 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注释】

①地之秽者:粪土多的地方。

②善怒:爱发脾气。

③生生:生生不息。

④铄:销毁。

⑤毓:养育。

【白话】

“粪土多的地方能生长出很多东西,干净的水中常没有鱼,我过分爱干净,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够养育万物,而我爱发脾气,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仁爱是万物生生不息之本,狠心刻薄是不能养育之因,我只顾爱惜自己的名节,常因放不下自己的身段而耽误救人,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我平时说话太多,消耗了自己的精气,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我喜欢饮酒,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我经常整夜地静坐,而不知道保养元气、爱护精神,这是我不应该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我其余的过失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出来。”

通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要点。

一是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是有限的,如果只相信自己所拥有的有限知识与智慧,就会长期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而不能前行。

二是要善于求知问道。在陷入困顿的时候,要主动去请名师指引自己。否则,就会更加困顿,如同打了一个死结,越拉越紧。

三是要勇敢内视。了凡先生在云谷禅师的引导下,勇敢地找到了自己内心六种肮脏的能量与自己的厄运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十分坦诚地说了出来,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很多人总是遮遮掩掩,不敢将自己的缺点呈现给别人看,不敢让它们见阳光,于是缺点就在阴暗中继续繁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是要坦诚上请。孔子曾经谈到“不耻下问”,与之对应的就是“坦诚上请”,也就是不畏惧,不遮掩,不逃避,不怕露丑,坦诚地向高人请教。

五是要紧跟高人的脚步前行。在高人的引领下亦步亦趋,如同小时候拉着父母的手前行一样,就能走上开悟的历程,最终找到让自己命运处在困顿状态的那些内在的错误,并通过改变自己内在的思维与品德,改变外部呈现出来的命运的样子。 t+LKq3jhBQgd+/S8Z5P59UaW4F3YVgqzUp7yR4MNeheBDfZ3rxt9XMxOMN50i4Um



第13讲
被算准了是怎么回事?

我年轻的时候,对看相、算命之类的事情很好奇,觉得很有趣。但由于我受过科学训练,我的理智告诉我,对这类事情不可盲目地相信,要谨慎地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对命运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与理解,接下来我就与各位读者分享我所理解的命运之道,看看算命被算准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算得准”实际上就是算得浅。

对于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术的人来说,一个处在初级或比较稳定状态的生命就如同一张图画,一切都展现在眼前。孔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了凡先生的事情推算得那样精准,一方面说明孔先生将皇极数运用得很娴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凡先生当时处在一种初级和比较稳定的状态,孔先生看了凡先生就是一种俯视,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叫“降维打击”,是高维对低维的俯视。如果一个人自身没有大的变化,那么他的命运就是一条“直线”,以他过去的经历来推断未来,算得就会很准。如果有强大的力量介入命运,那么命运就会形成一条“波浪线”;如果笃定修行,那么命运就会形成“螺旋上升线”。因此,按照过往信息算出来的最多算是过去的命运,而不能等同于未来乃至全部的命运。这是很多人没有深入思考的,或者是想不明白、容易搞混的。

当然,“命”有先天与后天两部分,若是将一切都归于先天,人就成了待宰的羔羊。“运”完全是后天的,如同一个冲浪者,面对各种变化,是否能够保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才是关键。也许,让人们能够一直满怀信心地活下去的不是“命”的直线式的既定性,而是“运”中存在的那种不确定的、可以改变的空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每个人都感到兴奋,那多半就是能够改变命运的方法。

其次,对于算命的结果,我们一旦信了,就会自己骗自己,即所谓的“自动自洽”——在潜意识里让自己的“信”能够成立。

请高人算过命的人,对高人所描绘的自己的命运景象无不感到惊讶。当推算一次次被验证时,人们也会产生绝望感,掉进“宿命论”的陷阱。当时的了凡先生,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运用皇极数推算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中华文化中一门很特殊的学问。人的命运是人与客观世界一次一次互动之后呈现出来的一种形态。为一个成年人算命,就是把他先天的和后天的一系列生命要素的运动过程呈现出来,让他自己来看。只是很多时候算命的人不会说明为什么会这样,所以人们会越发觉得命运很神秘,很难知晓清楚,也无法制定一个长远的战略来优化自己的命运。

现实中的人总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总想找一些办法来优化自己的命运,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尝试做了很多努力。我们来看几个小案例。

案例一:王总捐了很多钱,希望神灵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并让自己赚更多的钱。把自己的钱捐出去,这种行为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若是真的恰好求有所得,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求神很灵验哪!是不是人们捐了钱,就会获得神灵的保佑,在生活中一切顺利呢?若是世间真的有神灵,神灵会因为有人捐了钱,就保佑这些人获得更多的金钱吗?显而易见,这都是红尘中的俗人自己总结出来的道理。我们只听王总说捐钱求神灵保佑灵验了,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他只说了灵验的那一两件事,不灵验的事情他都没说。

案例二:刘总天天念经磕头,虔诚无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份虔诚,能够让神灵保佑自己平安,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大家想一想:如果神灵真的存在,会奖励这样一心为自己,而且贪婪无度的人吗?

案例三:叶总很聪明,也做成了不少的事情,但也有不少的苦恼。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重大的挫折,心中愤愤不平,总觉得有人在背后整他。他平时挂在口头上的话就是“我什么也不信”,实际上他还是相信靠自己的聪明是能够取得个人成功的。可在自己想不明白时,他也走到了那些宗教场所,去磕头,去上香,去捐钱,希望神灵能够帮他解开一些难题。很显然,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临时抱佛脚”,也就是平时不学习、不修行,等遇到事了再去求助,会灵验吗?

案例四:王先生是一位官员,工作能力比较强,也有些高傲。他很爱护部下,却经常对抗上级领导,总觉得上级领导还不如他的水平高。多年以来,他一直没有被提拔,心中很是郁闷。他偷偷地找人算过命,结果算完之后更郁闷了。实际上,王先生的这种状况还需要算命吗?他心中的那份孤傲正是影响他命运的那个“毒瘤”,他爱护部下是居高临下的,他对抗上级似乎也是居高临下的;他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重,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陷入了自以为是的困境中。若是不改变这一点,算命又有何用?

找高人给自己算命的人,往往是遇到了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或者不满意的事情,想请高人为自己解惑或者帮自己找到破解的方法。但结果往往是越算自己越糊涂,越算自己越混乱:若是被算准了却没有破解之法,就会让自己更加绝望;若是高人信誓旦旦地给出了破解方法,自己实行起来却不奏效,也会让自己进入更加混乱的状态。

如果算命先生算得准,那是因为他对你过去和现在命运的运动规律有所了解,从各种迹象推算出来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命运学”中最高的学问不是简单地总结过去,更不是直线式地预测未来,而是优化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命运变得越来越好。若是不懂得这个道理,而只是沉迷于算命之类的事,那未来的命运可能就会真的出现问题,而且有可能是更大、更难以解决的问题。

孔先生为了凡先生算了命,而且算出的很多内容都应验了。如果了凡先生走不出被孔先生算定的命运,也就不会有《了凡四训》了。由此可见,《了凡四训》之所以被誉为“第一善书”,就是因为了凡先生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了破解命运定数和优化自己命运的方法。 t+LKq3jhBQgd+/S8Z5P59UaW4F3YVgqzUp7yR4MNeheBDfZ3rxt9XMxOMN50i4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