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学良不愿去职

1933年3月4日,日军轻取承德,热河失陷,全国舆论哗然,纷纷谴责张学良和国民党政府。

蒋介石档案记载:“国人闻承德沦陷,群情骚然。”3月6日,《大公报》创始人、时任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的吴鼎昌(字达诠)等来见蒋介石,要求从速下令撤销张学良职务,以平天下之愤。

由于张学良对舆论指责没有回应,蒋介石对撤张学良一事犹豫不决,遂决定先行北上,与张学良会晤,看情况再定。蒋介石在日记中称,仍希望张学良能反攻热河,以为最后之努力。

3月6日下午3时,在宋子文陪同下,蒋介石从南昌乘飞机出发,5时抵达汉口,午夜乘专列沿北汉路(即平汉线)继续北行。

7日上午7时,蒋介石专列经过河南新店以北。后经信阳稍住即行,晚10时到郑州,蒋介石对记者发表谈话,其中说:“热河失守,东北沦陷,愿负全责,失地一日不复,抗日之责任一日不敢放弃,誓为国人前驱,图报党国,以慰军心之望。”当晚,蒋介石继续前行。

3月7日,国民党监察委员要求监察院弹劾汤玉麟(时任热河省主席)、张学良。监察院即呈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要求“将违反命令失陷地方之汤玉麟、张学良等,尽快惩治,以肃国纪”。当天,行政院决议将汤玉麟免职查办。

同日,张学良致电国民党中央请求辞职。电文大意是:“热河失陷,是因为我诚信未孚、指挥不当,以致上负国家,下无以对国民,即使粉身碎骨,也对大局无益,所以请求免职,以示惩儆。”

张学良此电一方面为应付当时国内舆论,另一方面也在试探国民党中央对他的态度。第二天,电文在天津《大公报》公开发表。
3月8日下午3时,蒋介石专列到达河北高邑,军政部长何应钦、参谋次长杨杰、内政部长黄绍竑等来迎接。5时到石家庄。

当晚,蒋介石与何应钦等商议处理北方军情办法,决定:一、准张学良辞职;二、取消北平军分会,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指挥各部;三、设平津察戒严司令。同日,国民政府明令缉拿汤玉麟。

9日上午,蒋介石与宋子文商议张学良辞职办法,决定先由宋子文到保定与张学良见面,转告蒋介石同意其辞职的意见,根据张学良的态度,再决定蒋介石与他见面谈话内容。下午,蒋介石致电张群,说明他到石家庄后,何应钦等都同意张学良辞职,他决定到保定,劝张学良辞职。因为张群时任外交部部长,正与日本在上海谈判,所以蒋介石还在电报中询问有无日本关于热河的消息。

张学良在接到蒋介石电召后,即乘专列从北平赶往保定。他对同行的王卓然说:“我与蒋先生约在保定见面,我要与他商讨反攻热河。”看来,张学良似乎根本没有辞职的打算,也没有料到蒋介石会劝其辞职。

宋子文与张学良会面,转告蒋介石劝其辞职后,张学良感到很意外。下午3时,蒋介石由石家庄出发。下午7时到保定,与张学良相见,劝其辞职。

蒋介石档案记载,张学良要求考虑后再作决定,并以处置后事相问,意思是不想辞职。晚10时后,蒋介石由保定回石家庄。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商谈,子文以汉卿军队之安置为难,汉卿亦不愿去职。余坚劝其辞职离平,乃汉卿考虑二小时,犹未决定,故余之心亦甚觉为难。汉卿又以处置后事问余,余亦不能直说,心更觉难!”

最终,张学良迫不得已,答应辞职离开北平。蒋介石、宋子文离开后,张学良回到自己的专列上,大哭了一场。

三年后,张学良在西安对刘鼎(著名军工与机械工业专家,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人。曾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在西安事变中立下汗马功劳)说,当时全国人民要求抗日,中央军也北上参战,他很兴奋。“哪知保定见蒋委员长,不谈抗战,反而逼我下台,所以以前的热情支持,不过是诱我上圈套,好逼我下台。”这些话再次说明张学良当时是被迫辞职的。

1933年3月10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予以劝慰,说与张学良分别后,自己“公私交感,凄伧难言”,表示张学良辞职后,由何应钦暂代其原来的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权,其他“一如旧状,毫不变更”,戒严司令一职也不设立了,各机关照常办公,不做更张。蒋介石在日记中称:“公私之间,令人为难,又恐汉卿之不能谅解,故不忍速其行也。”

同一天,张学良返回北平,随即召集东北军各将领,说明与蒋介石会见情形并决定辞职出洋。11日,张学良公开通电辞职,其中说:“此次蒋公北来,会商之下,益觉余今日之引咎辞职,即所以效忠党国,巩固中央之最善办法,故毅然下野,以谢国人。”这则通电亦可隐约看出张学良被迫下野的情形。12日,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等乘飞机离开北平,下午抵达上海,准备出国游历。 Tm/aRIaSr/3hXVO9edz7vK5MYhDyVlilQqVc720kA0Pqk/MhfbcyF7uU/fNmv6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