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郑和的船队

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中国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15世纪初期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更是至今为人们所称颂不已的千古绝唱。

郑和所下的西洋,是指中国南海以西海域。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活动,从而有郑和下西洋之壮举。郑和原籍云南,信奉伊斯兰教,因此是与西洋诸国穆斯林统治者打交道的合适人选。郑和前后七次出使西洋,航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他率领的船队的分䑸则远至红海和麦加。郑和首次“下西洋”,最远抵达印度。第二次和第三次出海也到了印度。这三次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四次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通过开辟新航路,让自古罕通中国的海外国家的贡使接踵而来,“宾服”于中国,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绩和广泛联系。第四次曾抵达亚丁湾及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第五次也到了亚丁湾。第七次航海,再次到达霍尔木兹海峡。1433年,郑和在归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的科泽科德)。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性事件前后历时28年,累计航程约7万海里,绕地球三周有余。

郑和下西洋建立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和平关系,提高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东来,明王朝声威远播,实为历代所罕有。另外,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之间的海上交通网络,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郑和船队带往海外诸国的货物,主要是体现中华物质文明优势的丝绸、瓷器、茶叶、印花棉布、铁器、漆器、纸张文具、中药材等品种,还有用来赏赐各国君主和其他人士的金银珠宝。所到之处,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货物和礼品皆大受欢迎。据统计,七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船队带回中国的异域珍品包括香料、药材、珍宝、五金、颜料、动物、食品等,竟有185种之多,还大量引进了一种叫“苏麻离青”的颜料,高钴低锰,色泽和稳定性皆优于中国青料,成为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主要色料。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郑和船队所带去的中华民族的服饰、礼仪、语言、文字乃至生活习俗,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魅力,对沿途各国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在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中都有记述。例如,据《瀛涯胜览》载,爪哇国原来“男子蓬头,妇女椎髻,上不着衣,下围手巾”,“坐卧无床凳,吃食无匙箸”,受郑和船队影响而逐渐改变;占城国“书写无纸笔”,郑和船队到访后带去的中国文具,也在该国得到推广普及;至于苏门答剌“买卖交易皆以十六两为一斤”,爪哇国“买卖交易俱用中国历代铜钱”,更是中华文化的影响。

图1—7

二千料海船

(千吨级)模型

为郑和下西洋“舟师”中的主要海船

引自周文林等编著

《郑和史诗》第216页,云南美术出版社等,2005年

郑和下西洋开拓与发展了明朝与南洋各国的关系。时称南洋为东西洋,以婆罗洲的文莱为界,日本、吕宋为东洋,马来亚、苏门答剌及其以西以南为西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于永乐五年(1407)回国,“是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罗、日本、别失八里、阿鲁、撒马尔罕、苏门答剌、满剌加、小葛兰入贡” 。其中,除少数几个国家外,大都与郑和出使有关。许多国家的使节就是搭乘郑和的船只来中国的。例如,永乐十七年(1419)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回国时,就带回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永乐二十年(1422)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第二年来明朝朝贡的共“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这种盛况在古代中外关系史上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的。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头一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水平。朱棣在位期间的头三年,就建造了1622艘远洋船,其中255艘是专为航行到国外而建造的。船队主体一般由60多艘大、中号宝船组成。大号宝船长44.4丈(约150米)、阔18丈(约60米),船身上下有4层甲板,内有12个防水密封舱。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如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每次出使,共乘巨舶百余艘,其中第一次乘208艘,为七下西洋中动用船只最多的一次。郑和历次远航,随员均多达两万七八千人。

图1—8

《郑和航海图》中的四幅《过洋牵星图》

这组图显示了郑和船队独特的天文导航技术,刊于《古今对照郑和航海图》

引自《郑和史诗》第229页

郑和船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纵横驰骋近30年,不仅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以及通往阿拉伯诸国的新航路,而且向南越过了南纬4°,在印度洋和南洋的各个海域分别开辟了多条新航线,对后代的印度洋和南洋航海所采取的航线有很大的影响。新航线的开辟有赖于郑和使团掌握的先进航海技术和所具有的海洋科学知识。记有航向、方位、航程、停泊地点、暗礁浅滩、港口等的《郑和航海图》,集中反映了有关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知识,并为后世留下了中国最早、最具体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

郑和的航海成就反映了一个王朝强盛时期的活力与朝气。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于1498年到达好望角要早93年。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之大,航程历时之久以及在造船工艺上的成就之高,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令人遗憾的是,自1433年以后,下西洋之盛事戛然而止,无复再有。对于明帝国终止下西洋的原因,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如海禁说、耗费极大国力难以支撑等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下西洋的中止,表明明政府逐渐放弃了在印度洋上的前进政策,这也为正在发展中的崇尚资本扩张和重商主义的欧洲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商贸空间,同时使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官方联系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明帝国也确实越来越孤立于国际事务之外。但是,郑和下西洋所展现的明代人开阔的视野和走向远方的足迹,却历久弥新,千古长存。 n2tm3snbLT5+2ICGDBy/FtVjvCrWtVTmDPal8mqMbHj5WVPVGRLdCH+yGTVFOo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