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乾隆的遗产

乾隆在位60年,政局稳定,国库财力雄厚,是康乾盛世的高峰,也是紫禁城宫殿建设的高潮。从乾隆元年(1736)的寿康宫工程,至乾隆六十年(1795)的毓庆宫改建,整修和建筑工程几乎从未停止过,据记载共有55项。在这些工程中,对紫禁城最具贡献的还是那些新建筑,重要的有重华宫、建福宫、建福宫花园、雨花阁、宁寿宫、宁寿宫花园等,不仅工程量很大,而且都颇具特色,甚至成为经典之作。乾隆时期,宫中园林、休闲和宗教建筑或设施不同程度地增加,生活气息更浓。

图1—66

由建福宫花园望乾西二所

乾隆即位后,首先对乾西五所进行大面积改造。东西六宫之北,各建五所并排的院落,是皇子的住所,统称为乾东五所、乾西五所。乾西五所初为皇子所居,清初沿明制,乾隆帝即位前于雍正五年(1727)成婚,居二所,即位后将乾西五所改建为重华宫、漱芳斋、建福宫花园。

乾隆曾居住的乾西二所,在其登极后,作为肇祥之地升为宫,屡经修葺,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拟宫名曰“重华”,取《尚书·舜典》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之意。重华宫南北三进院,第二进院为正殿。重华宫作为皇帝新年受贺、举行茶宴、接见外藩与文臣赋诗联句之地。从乾隆御制诗可以看出乾隆经常临御此宫,是一座利用频繁的宫室。漱芳斋即原乾西五所之头所,添建院内戏台1座,室内小戏台1座,为重华宫宴集时演戏之所。重华宫及其周围建筑之改建具有开创性意义,它在不违背严肃规整的礼制布局的基础上,力求创造具有生活气息,舒适合用,并有园林意境的宫室空间,对于后来清代紫禁城规划有着一定的影响。

建福宫花园亦称西花园,因位于内廷西侧而得名,为紫禁城第二大花园。乾隆七年(1742)始建,占地约4020平方米,园内建筑以延春阁为中心,有静怡轩、慧曜楼、敬胜斋、吉云楼、碧琳馆、妙莲华室、凝晖堂、积翠亭等建筑10余座。建福宫花园曾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休憩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其大量珍宝玩物的存放处。民国十二年(1923)建福宫花园毁于大火。从史料可见,从设计建园始,乾隆即投入了相当高的热情,他为建福宫花园内大部分馆室作过诗。延春阁的牡丹,静怡轩的梅花,碧琳馆的竹子,以及春雨冬雪,在这位皇帝的笔下多有吟咏,使人们可以想见当年花园的美景。

图1—67

建福宫花园

延春阁老照片

故宫博物院藏

内廷西六宫之西为雨花阁区,包括雨花阁、梵宗楼、宝华殿、中正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处藏传佛教的活动场所。雨花阁是宫中唯一的一座汉藏形式结合的建筑,乾隆十四年(1749)依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明代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雨花阁前东西两侧有面阔五间、高二层的配楼,均为乾隆年建,曾分别供过三世章嘉和六世班禅的影像。

雨花阁是一座相当精美的建筑,内供西天梵像。阁外观三层,内一、二层之间设一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楼阁式建筑。下层四面出抱厦,中层为歇山顶黄琉璃瓦蓝剪边屋面,上层改为正方形平面的四角攒尖顶,覆以铜镀金筒瓦板瓦,四角垂脊各为一条立体铜镀金行龙,顶中安铜镀金塔式宝顶。每层供奉不同佛祖坛城,由下至上称智行层、德行层、瑜伽层、无上层,分别代表密教四续部佛祖。在阁内底层安置有三座珐琅制作的坛城模型,称“大曼荼罗”。坛城安置在汉白玉雕花石座上,外有硬木亭式外罩,坛体以嵌银丝珐琅烧造,十分华美。在紫禁城一片黄色屋面的海洋中,兀立了如此精巧、高峻、蓝金色调屋面的楼阁,不仅是对整个宫殿天际构图的调节,更突显了其艺术的魅力。

图1—68

雨花阁上部

图1—69

雨花阁内底层坛城

乾隆时期最为精美的建筑还是位于紫禁城东北部的宁寿宫区。宁寿宫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明代仁寿殿、哕鸾宫的基址上改建的奉养东朝之所。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皇帝为履行自己在位不超过其祖父康熙61年的诺言,决定在宫中建立太上皇宫殿,作为自己归政后颐养天年的居所。宫址就选在宁寿宫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动工,历时5年建成,仍称宁寿宫。宁寿宫全区“左倚城隅直似弦”,占地约50000平方米,周围有高大的红墙。中轴线贯穿南北,仿三大殿、后三宫,前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后有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等六座中路建筑,是一个缩小的前朝与内廷。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为太上皇临朝受贺之殿。乾隆六十年(1795),以明岁元旦举行授受大典,改元嘉庆,于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在皇极殿举行盛大的千叟宴。光绪二十年(1894)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太后七十寿辰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接受外国使臣祝贺。宁寿宫规制仿坤宁宫,内建煮肉锅灶,有满族萨满祭神的场所。宫后东西两侧各添做烟囱1座,四面包砌细城砖,上安铜顶,为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所用,保留了满族习俗建筑特点。养性殿为乾隆皇帝退位后准备居住的地方。乾隆虽未在养性殿居住,但却是常来的,“养性新正例有诗”,并曾于此赐宴。

图1—70

皇极殿

中路外又有东路、西路。东路有具备三层台面的畅音阁大戏楼,楼后有书房和三进排房,最后为景福宫及佛日楼、梵华楼两座佛楼。

西路是一座幽深的宁寿宫花园,俗称乾隆花园。前后是四个以山景为主相通连的景区,占地6500平方米,间以轩、亭、楼、阁等各式建筑,共有景点20余处,可谓宫殿环抱、别有洞天的“仙境”。位于宁寿宫花园最北端的倦勤斋,室内空间分隔巧妙,装修大量采用竹黄、镶嵌、双面绣等特种工艺,其室内西为方形亭式小戏台,四壁为170平方米的绢本重彩通景画卷所覆盖,系由郎世宁的弟子王幼学等人绘制。全景画在几张大的丝绢上,覆盖于四壁及穹顶,通景画穹顶是串串藤萝,融中西画法为一体,既有西方的透视感,又具中国的写意性,其中心点正位于宝座和戏台的中间,站在这个点仰望周围的藤串,只见满目藤串逐渐向下倾斜,越往下斜度越大,造成了一种奇妙的立体感。画中的篱笆正与南方仿竹纹木制夹层的篱笆相连,画面中的月亮门与实景中的月亮门遥遥相对,南北呼应,将大自然移入室内,使宫殿内豁然开朗、生机勃勃。小戏台似于藤萝架下,构成天然风景。

图1—71

畅音阁

图1—72

乾隆花园古华轩后

通往遂初堂的院门

图1—73

倦勤斋西三间

仿斑竹纹月亮门

宁寿宫全区建筑类型齐全,俨然一座小型紫禁城。又由于吸收了清初百余年来的建筑经验,其造园艺术、修建技术均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宁寿宫是乾隆盛世期宫殿的代表作。据档案记载,这一项工程,修建殿宇、楼台、房屋共计1183间,除官办松木等价银外,耗银127万余两。光绪年间为庆贺慈禧太后六十寿诞,清廷拨60万两白银重修宁寿宫一区,将外檐和玺彩画改为苏式彩画。20世纪70年代末,皇极殿、宁寿宫一区重新修葺,恢复了外檐和玺彩画。

图1—74

皇极殿斗拱与和玺彩画

图1—75

文渊阁

明代紫禁城有文渊阁,为宫廷藏书、编书之处,也是“天子讲读之所”,明末毁于战火。乾隆三十九年(1774),于文华殿之北,以宁波范氏天一阁阁式,“以构庋贮之所”。乾隆四十一年(1776)文渊阁建成,成为清代紫禁城中极具标志意义的文化建筑。阁内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清修大部丛书。

紫禁城众多的楹联、匾额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印记。紫禁城的殿、堂、宫、斋以及楼、台、亭、阁,一般都有楹联,甚至有多副。这些楹联大都是皇帝的手笔。乾隆时是紫禁城楹联题写的一个高峰。今天的前三殿、后三宫、东六宫、宁寿宫、御花园各处的楹联大多为乾隆皇帝所写,至今仍按原状悬挂于宫内各处,抒发着当年主人的心声,记载着宫廷的历史,并以其精美的形式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参观太和殿的游客,从门口向金銮殿的皇帝宝座看去,令人注目的是“建极绥猷”的匾额及两边“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的对联,可能多数人看不懂,但也会对乾隆帝方圆兼备、布白得宜、结构稳重、刚柔相济的书法风格印象深刻。

图1—76

太和殿内 TbPgI47IYpJWKZuoCG6eRLcUPMyaX5M3USrNdQQk57rRu2JLu88/c5JnQeB/24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