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紫禁城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

建筑是实用艺术的典范,从一个侧面展示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伟大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象征物。中国建筑与其文明一样悠久而辉煌。中国古代建筑是“皇宫本位”的建筑体系,宫殿建筑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风格和成就的类型。

中国宫殿建筑源远流长。经对二里头夏代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洹北商城遗址、殷墟宫殿区遗址、凤雏西周建筑基址等宫殿遗址的考古勘察,可以看到,夏商西周宫殿建筑的规划有一些相同或相近之处,主要体现在择中立都、宫室居中及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建筑平面四象之制等。周代是礼制高度发达的社会,宫殿同样也已制度化、规范化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匠人营国》中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记载。这应是既立足于一定实际,又带有理想化色彩的描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中国也进入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皇帝所居住并执政的宫殿也成为皇权的象征。秦汉以后,宫殿一般属于代表王权、皇权的统治者的建筑物,包括朝堂和居住的宫室。

秦代宫殿建筑之鼎盛,为中国古代社会所罕见,其中最负盛名的自然要数咸阳宫与阿房宫。咸阳宫建于秦孝公时,后经历代增修。秦王嬴政凭借咸阳原高亢的地理形胜,大兴土木(“因北陵营殿”),使原先就颇具规模的咸阳宫又有了新的外延:仿效天上的“紫宫”宫门四开,有如天子星在人间的再现,从而建成一组布局严谨的建筑群。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在渭南上林苑兴建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著名的阿房宫,《史记》中称它“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阿房宫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现西安市西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一带的前殿遗址,仍高出地面10米以上。它的旷世规模,早已成为历代文人描绘的对象。

图1

紫禁城三大殿

侧影

图2

汉长安未央宫前殿复原设想鸟瞰图

引自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

西汉初年,当年与汉高祖刘邦一起造反打天下的弟兄虽然做了臣子,却不知君臣之礼。博士叔孙通便为新王朝制定了朝仪。刘邦在长乐宫大朝受贺时,实行新的朝仪,整个过程礼仪庄严,场面肃穆,一改过去那种混乱状态,刘邦高兴地感叹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不久,刘邦看到修建中的未央宫“壮甚”,以为过度,怒责萧何,萧何回答说:“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刘邦听了大悦。这就说明了皇宫的性质和作用。

宫殿营造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礼制,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它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巩固人间社会政治秩序的特点,特别是体现统治者的权威与财富,也象征着封建王朝的强大,它的建造自然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力求宏大壮丽。而这些宫殿建筑,既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建筑成就,也更能说明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以及历史和传统。唐初骆宾王有诗说:“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而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更使人们感受到唐代大明宫早朝时的庄严、帝王的尊贵以及唐王朝的威仪。

图3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表现的唐代宫殿建筑风貌

图4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外观复原图

傅熹年1973年绘

宫殿建筑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威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是一个政治符号。在中国历史上,坚持传统的宫殿制度又与政权的继承性、正统性联系在一起,因而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政权,为求争取汉族上层分子的支持与合作并减少汉族民众的反抗,在所建政权的形式和宫殿、都城及礼仪等典章制度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比附、效法汉族传统,尊崇儒家,以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像元朝新建的大都及宫殿便是如此,而清人则基本使用了明朝的宫殿。当然,历代在宫殿建设上也会有其自身的一些特色,但基本格局是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

图5

元大内图

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

紫禁城是明清时代的皇宫。“紫禁城”是一个曾经令人敬畏而又充满神秘意味的名称,严格说来,这个名称大约是明代立国百年后才有的,此前称“皇城”。古代皇宫是禁地,又有紫微垣为天帝所居的神话,皇帝自称是上天的儿子,那么与紫微垣相对应,天子的宫殿就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现在叫故宫,故宫的意思是过去的宫殿,这是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年帝制后人们对这一昔日九重宫阙的称呼。

紫禁城肇建于1406年,建成于1420年。从1420年至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491年间先后有明清两代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的高峰,也是封建典制最为完善的时期。这个时候修建的紫禁城,虽然没有历史上的未央宫等宫殿规模宏大,但它却是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

“天子至尊”“国中立宫”是紫禁城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皇权建筑语言最集中的体现。《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了周朝的王城规划制度,但这些制度在秦、汉的都城及宫殿中没有明显的反映。明朝将紫禁城建在都城的中心,四周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倒成为历史上最符合这一记载的实例。五门三朝,九重天子,前朝后寝,六寝六宫,都是附会古制而布局的,体现了儒家理想和封建礼制。在紫禁城中,反映秩序和等级的“礼”无所不在,它不只体现在总体布局上,也制约和影响着单体建筑,并且通过规模、形式,甚至色彩和装饰等的差别表现出来。紫禁城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紫禁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筑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伦理思想(如皇权至上)和美学思想(如壮丽重威、平衡对称)。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也在其中得到反映。即如遍布紫禁城的匾额、楹联,因宫殿使用功能的差异,各处风格都不尽相同,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文化内涵。

图6

明北京皇城平面图

引自《北京历史地图集》

图7

清康熙《皇城宫殿衙署图》

这幅康熙八年(1669)的《皇城宫殿衙署图》是目前已知有关北京皇城建筑布局的皇家舆图中年代最早的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8

《京师生春诗意图轴》(局部)

乾隆三十二年(1767),徐扬绘,故宫博物院藏

紫禁城也是中国历代艺术珍品的宝库。在帝制时代,皇权至高无上,财富、权力、尊严集中于皇家。宫廷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艺术品的中心,有着大量珍贵的文物收藏。这些收藏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它不仅是皇家“宜子孙”的一笔宝贵财富,更与其“奉天承运”统治的合法性密切相关。

紫禁城还直接关系着北京城市的发展,赋予北京深刻的文化内涵。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是以紫禁城为中心,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宫室为主体的城市规划思想。以紫禁城为中心的中轴线向南北延伸,长达7.8千米,成为北京最明显的标志,使城市布局更为稳定,也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的帝王意识。从“大紫禁城”的观念来看,紫禁城西与西苑、北海,北与景山、大高玄殿,东与皇史宬等紧密相连。社稷坛、太庙以及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都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整个皇城,西郊的三山五园、散布京城的皇家寺观以及各地的行宫等,都与紫禁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紫禁城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在中国的文化谱系中,在中国的大文化传统中,紫禁城文化属于大传统。这种文化的生成既有对更为久远的中国封建社会皇家文化的传承,又有其新的发展特点。它延续近五百年,虽然其间有所变异,并且反映了皇权衰落的历史,但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稳定性,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也带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些特征。紫禁城从物质层面看是一座伟大的古建筑,同时它又是一座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紫禁城及其皇家收藏是几千年中国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之一,就像金字塔之于古埃及、雅典卫城神庙之于古希腊。

图9

故宫博物院

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故宫(紫禁城)作为1987年中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最高典范,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发展,特别是礼制文化和宫廷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在建筑群体布局、空间序列设计上,它传承和凝练了轴线布局、中心对称、前朝后寝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宫城建设传统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典范。其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成就,对清朝将近300年间的中国官式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宫内的宗教建筑,特别是一系列的皇家佛堂建筑汲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见证了14世纪之后满、汉、蒙、藏等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的融汇与交流。同时,它所拥有的上百万件的珍贵皇家藏品、皇家生活用具,以及大量古代工程技术的文字、图纸、烫样等档案载体,见证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和典章制度。”

图10

李煜瀛手书“故宫博物院”木质匾额

摄于1925年

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宫殿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出入的场所,象征君主法统的清宫旧藏为人民所共有并同享。因此,故宫博物院被赋予了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续中华文明血脉的新内涵,故宫文物南迁又进一步使故宫文物与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产生紧密联系。

紫禁城是一部浓缩的中华5000年文明史。这是国外任何一个博物馆都不具备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己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的,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就是那些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的后裔。其他的古老文明数千年前就相继干涸了,这些国家的博物馆和收藏这些国家文物的西方博物馆所展现的文明历史是中断了的,而不是延续的。

图11

太和殿门口参观的观众

对紫禁城的认识,就是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认识。封建专制时代随历史潮流结束了,但紫禁城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中国的过去,新的政权就是在这个历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只有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新的文化。我们今天应科学地对待紫禁城文化,认真研究,分清其精华与糟粕,进行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随着全社会文化遗产观念的进一步提升,人们更加关注紫禁城、爱护紫禁城,从以紫禁城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中吸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去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紫禁城是个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保护紫禁城及其藏品,就是保持我们与祖先联系、沟通的渠道,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紫禁城丰厚的文化资源,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都能够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在今天兴起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实践中,故宫博物院努力探索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在弘扬中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12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期间的午门展厅

紫禁城从建成至今,虽经多次维修、重建、改建,但仍保持了始建时的基本格局并遗存了许多不同时代的建筑物。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600年的岁月沧桑,紫禁城风神依旧,它不仅见证了作为明清时代国家中枢491年的历史烟云,也记录了成立近百年的故宫博物院的辉煌历程;同时,它也凝聚着中国三千多年宫殿史、两千多年帝制史的丰富内涵。紫禁城,其中流淌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

紫禁城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经历了蜕变、经历过风雨的紫禁城,承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又接续着我们的现代文明。紫禁城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紫禁城,可以说是一部15世纪以来的中国史。 Mlr+AUlG0B63juNTCnP0cxvgEE2aruXYYTSbpF+Zd/ird8OUuXFz4rxHA4CTX6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