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迁都的反复

北京宫殿城池于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甫一告成,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日,朱棣即御奉天殿,宣布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受文武百官朝贺。朱棣诏告天下,诏书特意写明迁都北京是“上以绍皇考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贻子孙万世之弘规”。北京改称京师,而在习惯上仍称北京。

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这位皇帝的继位,使得明朝在都城的选择上再一次发生变化。洪熙元年(1425)三月,仁宗皇帝命皇太子朱瞻基“往谒祭诸陵,因留南京监国” ,并“命诸司在北京者,悉加‘行在’二字,复建北京刑部及后军都督府” 。四月,仁宗皇帝命修葺南京皇城,明确表示于明年春天返回南京。这标志着大明皇朝的都城要再次转移到南京。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因明仁宗本人一直生活在南京,对南京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漕运造成的经济困难也是重要原因。永乐年间反对迁都的呼声一直不断。仁宗即位后,朝廷上再次出现还都南京的强烈呼声,理由是还都南京可以“苏南方传输之劳,省北地供给之费” 。仁宗皇帝遂决定复都南京。但正当准备回銮南京时,登基不到一年的明仁宗却突然去世,还都南京的心愿只能在遗诏中表达:“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 遗诏的内容难免悲伤,但却表达出还都南京意愿的迫切。

明仁宗去世,宣宗即位,形势又即刻发生转折。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宣宗,对北京有一种深厚感情,本身对回銮南京的欲望不强,但迫于其父仁宗皇帝的遗愿,他在位的十年间,一直未明确宣布定都何处,名义上以南京为京师,北京仍为行在,但实际上北京才真正起着京师的作用。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宣宗诏谕南京法司“不得理在外诉讼”,“凡有告讦者,俱送北京”。 次年三月敕谕北京行部曰:“尔北京行部,实总畿内之郡邑,以宣政化,以共国用。” 八月又令“革北京行后军都督府及行部” 。这些举措都表明,北京在实际上已代替了京师的地位,总揽全国政事。虽然似乎有些混乱,北京的地位也有点尴尬,但北京为都的意识在宣德年间逐渐得到加强。

在这段反复期中,明朝廷逐渐认识到定都北京的必要性。北方经济经过永乐至宣德几朝已有所恢复并发展。至明英宗即位时,北京作为都城的基础已经牢固,而且除太祖孝陵在南京外,其余祖宗陵寝均在北京,朝臣中提议南返的官员也几乎没有了。英宗即位不久,即陆续修建北京皇城,至正统六年(1441)九月全部竣工。北京为都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这年十一月,英宗皇帝在重建的北京奉天殿颁诏“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北京诸衙门去“行在”二字,“于南京诸衙门增‘南京’二字”。至此,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留都的两京制最终确立下来,一直困扰明初统治者的都城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永乐年间对北京城的营建只能算是草创,北京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后来的正统、嘉靖两朝都有重大作为。

明英宗即位之初便注意经营北京城池宫殿,动用军夫数万人,修筑京师九门城楼,加深城壕,改建桥闸,在城墙四角还修建了角楼,历时四年始告工成。此前北京有五个城门仍用元代旧名,这时全改新名:改丽正门为正阳门、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平则门为阜成门。这次北京城池工程是永乐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可以说是朱棣营建北京的延续。通过这次整修,北京的内城城垣基本定型,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明英宗正统年间还大规模营建官署。永乐时诸衙门大都沿用元代旧官舍,分散在各处。明英宗下令按照南京之制,在大明门以北与承天门以南的“T”字形广场东西两侧,依序兴建官署。明初,北京城垣仅外城砌有砖皮。正统十年(1445),把城垣的内侧统统用砖包砌了起来,又在城垣外壁加砌一层大城砖。明英宗的又一大举措是重建永乐年间焚毁的宫殿。过了整整20年,正统六年(1441)九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及乾清、坤宁宫又巍然屹立在紫禁城。

图1—51

明北京午门至正阳门

两侧的坛庙与衙署平面图

引自李宝臣:《北京城市发展史(明代卷)》第11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的城一般都既有城又有郭,城与郭相辅相成。明代前期,北京一直没有增建外郭。嘉靖朝,为了巩固京师的防卫,保护城外周围的居民,朝臣对修筑外城的呼声又高涨起来。最初计划在京城外面四周筑外城一圈,后来嘉靖帝顾虑工费浩大,经过复议,改为只围南面,其余部分待财力许可时再说。这个外城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外的关厢地区以及天坛、山川坛(今先农坛)等处全都圈进城内,于是形成了外城在南、内城在北,两部分紧密相连而又各成体系的“凸”字形。外城的建成,使得从正阳门向南有一条笔直大道穿过东西并列的天坛和山川坛之间,直抵永定门。这是北京内城中心御道的延长,也是全城中轴线的明显标志。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十三日,雷电击毁前三殿,文武二楼,左顺、右顺、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房连带烧毁。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建完工,三大殿分别更名为皇极、中极、建极,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这应与当时的“大礼议”背景有关。史称嘉靖年间是“土木岁兴”之年,但所兴的土木工程,大多在陵寝、坛庙、道观方面,对紫禁城内的修建,主要是重建、改建,创建、新建甚少。据《明世宗实录》记载,世宗在位45年多,共动各种土木工程204项,其中紫禁城内的工程大小合计只有23项,约占总数11%。这些工程中,较大的新建工程,只有崇先殿、太皇太后宫、太后宫、慈宁宫和养心殿5项在紫禁城内,其余181项均在紫禁城外皇城以内、京城四郊、留都南京及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等外地,武当山大道观尚未包括在内,对紫禁城内的建设着力较少。

图1—52

明人绘《北京宫城图轴》

南京博物院藏

图1—53

明代北京图

引自李宝臣:《北京城市发展史(明代卷)》首页插图,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WIrn979cumb4qlFZtASXTHn7f1bMKVMS7FqRhUV9fH9Gf8f5jRM6ZdcUDVQTqN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