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悉如南京而壮丽过之

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北京宫殿城池告成。“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划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北京宫殿也全用了南京的名称。“过之”二字,也有着不断完善的意思。

图1—38

明代北京紫禁城殿宇位置图

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第118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紫禁城庞大的建筑群体,既是帝王统治国家、日理万机的政治中心,也是其与皇室人员居住生活的地方。根据朝政活动和日常起居的需要,紫禁城分为南北两部分,以谨身殿(今保和殿)后至乾清门前之间的横向广场分隔内外,形成了宫殿建筑外朝、内廷的布局。外朝在前部,亦称前朝,是颁布大政、举行集会和仪式以及办事的行政区,主要由中轴线上的奉天、华盖、谨身(今称太和、中和、保和)前三殿及其东西侧对称布置的文华殿、武英殿三组建筑群组成。内廷位于紫禁城北半部,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有供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清宫东西五所;供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分布在内廷的西部;另有花园、藏书阁等文化娱乐、游憩及服务设施,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紫禁城采用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使用功能分区,依用途和重要程度有等差、有节奏地安排建筑群的体量和空间形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布局的最高水平。

图1—39

三大殿

图1—40

太和殿的轩辕镜

前三殿作为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其建筑形式保留了更多的古制。前三殿南面开有三门,正门是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的奉天门(今太和门),明代这里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奉天门与午门之间形成一横长矩形广场,东西两面有通文华、武英二殿和东华门、西华门的左顺(今协和)、右顺(今熙和)二门。有与城外护城河相连的内金水河横过广场,同自承天门(今天安门)至午门的纵长广场形成对比。奉天门内殿庭中建“工”字形的台基,和前面三重高的月台共同形成一个“土”字形的石台基座,俗称“三台”,高8.13米,周围绕以石雕栏杆。台上自南而北依次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

图1—41

太和殿金漆龙椅

现存龙椅为明嘉靖年间制作

明代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合“九五之数”,四周有一圈深半间的回廊。殿内面积2000多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前有宽阔月台,下临广大殿庭,供元旦、冬至大朝会和其他大典使用。奉天殿是外朝主殿,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奉天殿的装饰与陈设均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等级。檐宇四角安有仙人走兽10个,为现存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殿内正中放置须弥座式宝座台,台上金漆龙椅,俗称金銮宝座。奉天殿是整个宫殿区乃至整个北京的构图核心,它的巨大的体量,它和层台形成的金字塔式的立体结构,使它显得非常凝重稳定,象征着皇权的稳固。

图1—42

紫禁城建筑工艺之一:太和殿院东北崇楼外檐龙草和玺彩画小样

图1—43

紫禁城建筑工艺之二:养心殿西配殿屋顶滴子、勾头及帽钉

图1—44

紫禁城建筑工艺之三:太极殿平身科斗拱后尾

图1—45

紫禁城建筑工艺之四:御花园内万春亭藻井

图1—46

明代五门三朝示意图

(天启——崇祯年间)

引自李燮平:《明清紫禁城“五门三朝”的比较研究》,载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学术讲谈录》第二辑,故宫出版社,2014年

图1—47

北京城中轴线上主要建筑位置图

引自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宫殿》

紫禁城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礼制,反映了皇权至上的伦理观念,它继承了传统的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居都城中央。紫禁城的主要建筑,可以看到是附会《周礼·考工记》而布置的。例如,前三殿与后三宫的关系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制度;位于宫城前面东侧(左)的太庙与西侧(右)的社稷坛,表现了“左祖右社”的制度。又如,午门、奉天门(明嘉靖时改名皇极门、清改名太和门)以及武英、文华二殿等门殿,反映了“三朝”之制;奉天殿前有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五重门,以象征“五门”之制。《国朝宫史续编》又称内廷部分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乾清宫东西庑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十二辰,以乾东、西五所象征天干等,可见宫殿建筑除具体的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以建筑形象表现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体现等级制度,紫禁城又通过殿宇的开间、屋顶的形式、屋脊上的走兽和斗拱出跳的数目以及彩绘的形式等建筑语言来加以区分。

图1—48

慈宁花园鸟瞰图

引自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宫殿》

紫禁城凝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例如风水、阴阳、五行等。风水是古人居住价值观的反映,其外在表现是山水,本质是“气”。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与阴阳是相辅相成的。阴阳学说又是古代中国风水理论的基础。按照风水理论,北面必须有“镇山”,即“靠山”,又要配以水,只有二者的结合,才是完美的福地。于是便在宫城四周开挖护城河,引护城河水入紫禁城,同时将开挖的大量土方运至宫城北侧,堆砌成山,即今天的景山,它与金水河共同构成紫禁城依山面水的气势,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紫禁城。金水河命名又来源于五行学说,因河水从皇城和宫内的西方流入,西方属金,金又生水,故名“金水河”。阴阳五行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方位的选定、环境的处理、建筑的装饰、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手法比较含蓄,然而寓意深刻。一条南北中轴线将宫城分为东西阴阳二区,东为阳,五行中属木,色彩为绿,表示生长,因此东部的某些宫殿为太子居住和使用。西方为阴,五行中为金,属秋季,生化过程为收,所以部署了与“阴”有关的建筑,如皇太后居住的寿安宫、慈宁宫等。就外朝与内廷来说,外朝为阳,内廷为阴,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的特色所在。

图1—49

故宫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

图1—50

从紫禁城东北角楼处看景山

紫禁城的建筑艺术也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及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例如,中国建筑有集群性特点,即建筑物往往是群体的组合,这在紫禁城反映得尤为突出。紫禁城实际是个庞大的建筑群,它强调和追求的不是向空中的发展,而是在地面上的延伸和量的积累。辽阔才是伟大,集群方显崇高。这种以平面延伸为壮美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同时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但紫禁城的庞大群体不是散在的,如前所述,紫禁城的营建者通过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使这些群体呈现为极规则的分布。这种分列也从尊卑、亲疏的区别出发,由近而远相对排开,使宫中大量的建筑组成一个轴线突出、主从分明、统一和谐的整体,形成一种中高边低、群星拱月的格局。从伦理层面上说,这种格局体现了儒家的等级观念,把君臣、父子、夫妇等封建伦常关系,通过建筑空间形象体现出来。从审美的层次上看,强调群体组合,强调有序化和对称性,追求平面伸展、主次对衬,又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观的体现。同时,紫禁城中这些大小规模不同的院落和建筑外形的差异又造成多种多样的空间形式,使之在总体的统一和谐中又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院落式布局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65SCmWanEkHbSxIKaex5EJa2FU0LHt/pXRsxOkyg3C4ZekU0QtXMD2BDIHoPmH8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